萵筍花花語
1. 小園幾許,收盡秋光
初秋的菜園,一派生機。
「這菠菜,出苗沒幾天,才長了兩三片葉子!」母親在菜園里摘蔥葉,看了看旁邊的菠菜說。
我迎上去看。小小的菠菜,嫩嫩的兩三片葉片,單細,修長,向外舒展開來;菜心裡的嫩葉,剛冒出頭。它們葉不遮地,稀稀疏疏,散落在這一小畦菜地里。看上去,點點綠意,綴落在灰色泥土間,倒像是畫家一方未作完的淡墨小畫。
說起菠菜,母親說它是「紅嘴綠鸚哥」。它的根是紅色,葉片是綠色,真像是一個紅嘴鸚鵡。菠菜的紅根是甜味。記得小時候,我吃菠菜時,不吃菠菜根。母親勸我吃,說紅根是甜浸的,好吃。我一試,果然甜浸。後來,再吃菠菜,就連根帶葉一起吃了。
菠菜,是母親菜園里,每年初秋必不少種的蔬菜。從初秋到春末,菠菜可吃三季。現在雖然稀疏,但過不了多久,它們就會茂盛濃密,嫩綠如黛,一畦碧波。它們「霜葉露芽寒更茁」,經過「雪底菠蓤如鐵甲」,到明年春上,就會像母親的諺語一樣,「三月里的菠,打破鍋」。
與菠菜一樣,還未成片綠的,還有萵筍菜、胡蘿卜、小白菜、紅蘿卜等。萵筍菜的葉片半橢圓形,斑狀紫灰色紋理,綴於葉面,有一絲絲淡雅;胡蘿卜的葉片,細細密密,我們稱之為「胡蘿卜纓子」。它們散落四處,「纓子」或大或小,由其可見它們出生破土的時間不一。
一株胡蘿卜邊上,長著一棵紅蘿卜,蘿卜頭和葉莖乾的鮮紅,襯著嫩綠的葉子,紅綠搭配,甚是好看。碧綠的小白菜,是菜園里的主角,它們占據了幾畦地塊,成為菜園里最耀眼的明星。過不了多久,它們就會捲起菜心,變成「卷心白」,成為冬季里的主打菜。
從園子邊上的舊屋搭伸出來的架子上,還掛著幾個未成熟的小葫蘆。看到它們,我一陣欣喜。好多年未見過葫蘆,也好多年未吃過葫蘆了。想起小時候餐桌上的臘肉炒葫蘆了。見我對葫蘆「欠得慌」,母親說:「把那個大一點的葫蘆摘下來,晚上炒了給你吃。」
我見它長得還不很大,就對母親說不要摘,讓它再長幾天。「這根葫蘆藤今年『肯結果』,沒幾天就有一個長大,夏天裡我們吃葫蘆是吃夠了。」母親說著,就順手把那個大的葫蘆摘了下來,「這夠炒一盤了。晚上加點臘肉炒,好吃!」
舊屋頂上的葫蘆藤上還掛著一個老葫蘆,我說:「等它再老一些,就把它摘了切個葫蘆瓢用。」母親笑了:「現在哪個還用葫蘆瓢呀?」是呀,現在舀水的工具太多了,哪個還用最原始的葫蘆瓢呢?
「摘幾個秋辣椒,晚上辣椒炒雞蛋。」母親又在菜園邊的辣椒物子上摘秋椒。我回來了,母親總是選擇我愛吃的蔬菜燒。這種「待遇」,美美的,暖暖的。
辣椒物子上,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怒放在枝頭。看來,它們是要趕在初秋里,結好最後一批果。旁邊的茄子物子,也在伸出的新枝上開了一朵紫色的茄花。茄花低著害羞的頭,似乎也同辣椒花一樣,要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緊挨著的西紅柿物子上,掛著的幾個小果,青碧透亮,泛著秋光。
這些蔬果,都是父母辛勤培育,從春天裡長苗,到夏天裡開花結果,再一路走到初秋,一直陪伴著父母的日常生活。它們,豐富了父母的視野,也豐盛了父母的餐桌。
離菜園不遠,便是老屋院落牆邊。這里,父母種上了各式各樣的花草。初秋里,開得最耀眼的是雞冠花。它們似束束紅色的火把,「一枝濃艷對秋光」,給人一種熾烈火熱的感受。一邊的月季自然不會落下每月的花事,月月有花朵盛開。一朵月季花正嬌艷欲滴地搖曳在枝頭,含笑看著你。
母親稱為「金盞草」的長春花,用翠綠的葉子,襯著淡粉的五瓣花,盛開在秋陽里,給人一身的溫暖,似乎與它的花語一般,讓人有「愉快的回憶」......
父母都是勤勞之人。忙完家務和園田的閑暇之餘,他們侍弄這些花草,讓院落四周花草不斷,四季有花開。花草的芳菲,是不是能帶給父母無語的歡欣?
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在家時,總是將院子里弄得花草遍院,滿院花香。現在我們如飛遠的候鳥,遠離了父母;父母則保留並延續了我們的愛好。父母和這一方小園,是我們飛得再遠,也要回歸的家園。這家園是我們精神的寄託、心靈的港灣和不舍的情懷!
小園幾許,收盡秋光。青菜碧,蔬果亮,花草含笑映斜陽。
一方小園,無限風光......
2. 秋季種植什麼
9月的蔬菜有蘿卜、大蒜、筒篙、菠菜、芹菜、大白菜等。其中作為蒜蔓、蒜頭栽培的大蒜,在9月上中旬播種。育苗有芥菜、萵筍、栽棵小白菜等。9月栽植的蔬菜主要有秋冬甘藍、中晚熟花椰菜、紅菜蔓、秋萵筍、小白菜、韭黃、水芹菜、秋延後辣椒等。10月主要是蠶豆、豌豆、萵筍、洋蔥、春甘藍等半耐寒蔬菜的播種育苗和定植;瀘州、宜賓等地的番茄、辣椒、茄子、西葫蘆喜溫秋延後等蔬菜在本月中下旬要採取防寒保暖措施,如,覆蓋塑膜或草簾等,使其繼續生長,延長結果期。
3. 什麼叫刺莖菊科植物
重點特徵
草本、亞灌木或灌木,稀為喬木。花兩性或單性,整齊或左右對稱,五基數,密集成頭狀花序或為短穗狀花序。頭狀花序單生或排列成總狀、聚傘狀、傘房狀、圓錐狀;果為不開裂的瘦果。
分布
被子植物第一大科,約有1000屬,25000-30000種,廣布於全世界,熱帶較少。我國約有200餘屬,2000多種,產於全國各地。
頭狀花序 彎道超車
如果有一個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朵花的比賽的話,一定要買菊科花卉啊,因為你以為的一朵花其實是幾十朵、幾百朵花組成的,這就是頭狀花序的神奇所在。
找一朵你認為分為「花心」和「花瓣」兩部分的菊科花卉,雛菊、翠菊甚至向日葵都好,請仔細觀察,「花心」部分其實是由很多小管子組成的,它們每個都是一朵完整獨立的花,雌蕊、雄蕊、花冠、種子具備,叫做管狀花。而那些像花瓣一樣的部分,每一片同樣是一朵完整的花,叫做舌狀花。這些舌狀花和管狀花共生於同一個花萼和花托之上,形成頭狀花序,所以頭狀花序並不是一朵花,而是一個含有很多朵花的花序。
菊科分為管狀花亞科和舌狀花亞科,像雛菊這樣擁有管狀花又擁有舌狀花的,屬於管狀花亞科,這一亞科里還包括只擁有管狀花的植物,比如薊屬植物。舌狀花亞科的植物則僅擁有舌狀花,中心也沒有管狀花,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蒲公英。
長成如此奇特的頭狀花序,是菊科的智慧,它要靠很多小花聚集在一起偽裝成「大花」來吸引傳粉者,事實證明非常奏效。相對於許多植物來說,菊科其實很年輕,化石僅出現於第三紀的漸新世,卻能彎道超車發展成被子植物第一大科,頭狀花序功不可沒。
踩不死的小黃花
在植物學界流傳著一個段子,在野外遇見黃色的菊科小野花一定要迅速踩死並毀屍滅跡,免得別人問你這是啥,你認不出來而丟了面子。
這當然只是個被菊科鑒定逼得咬牙切齒的「植物人」開的玩笑,誰真的捨得踩碎那些萌萌的小黃花?何況你真的踩得死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強大生命力說的基本就是它們了。
比如蒲公英——這可能是很多人唯一認識的菊科野花了,還是在果期才認得准——誰的童年沒有吹散一隻只蒲公英的毛毛球,任漫天飛舞的小傘兵帶走自己懵懂又寂寥的心事呢?在花期,蒲公英的頭狀花序黃色舌狀花瓣,和眾多黃色菊科野花並無太大區別,以至於苦賣菜、黃鵪菜等都會被認作是它。不過請記住蒲公英屬是葶狀草本,有中空直立的花葶,葶上多密布蛛絲狀的柔毛。它的葉子都是基生葉,像蓮花座一樣鋪在地上,葉緣有明顯的朝向下方的鋸齒,它的英文名字dandelion(獅子的牙齒)就是這么來的。如果你就此認為自己已經認得蒲公英了?那菊科野花還有什麼可怕的?蒲公英屬大約有2000 種植物,叫做各種蒲公英,植物界正為此打得頭破血流。
蒲公英屬(Taraxacum )的拉丁名來自希臘語,意為「可緩解病痛的」,中醫也自古就把它用作清熱解毒的良葯,古老文明的相通之處在植物身上特別多見。
從前我看見小孩子大量採摘蒲公英的黃花總想制止,覺得它們變不成小傘播種,蒲公英會被采絕。後來通過學習植物學,發現我可能是多慮了,蒲公英有特別強大的繁育機制。首先它沒有特定的傳粉對象,蜜蜂、蝴蝶甚至蒼蠅,都能被它所用;在寒冷的早春,昆蟲們都沒出動的時候,它還可以自花授粉;氣候特別惡劣的時候,它甚至不需要開花、不需要受精,可以直接通過卵細胞發育來產生種子;它還有強大的分櫱能力,通過地下的匍匐莖發芽,長出無數新的植株。
生命力如此強大的蒲公英,花語竟然是「留不住的愛」,可能是指它的瘦果小傘兵,風一吹就散了。也有找到紫色蒲公英就能找到完美愛情的說法,世間並不存在一朵紫色的蒲公英,但我相信會有完美的愛情就在某個地方。
至於容易被認成蒲公英的菊科野花,城市裡比較多見的是中華小苦蕒、抱莖小苦蕒和黃鵪菜三種,它們三個的花朵非常像,都比蒲公英小上許多,不過大小這種事是相對的,不好當作判斷標准,所以看葉子是比較保險的方法。其中黃鵪菜的葉子是倒卵形的,較寬大,葉緣有裂片,一般均為基生葉或只有一兩片莖生葉。中華小苦蕒的葉子是披針形的,先端尖銳,既有基生也有莖生,基生葉常有尖銳的深裂。而抱莖小苦蕒顧名思義,它的莖生葉是環抱著莖一圈生長的,非常好認。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中華小苦蕒的花蕊是灰褐色的,抱莖小苦蕒的花蕊是與舌狀花同樣的黃色。小苦蕒屬有20多種臉盲植物,不必也不能一一認得。
安撫心靈的小白花
你以為踩死了菊科黃色小野花,白色的小野花就容易認清了嗎?鑒定起來依然分分鍾讓你崩潰。不過你只要記得能吃的那個就好,它是大名鼎鼎的洋甘菊。
曾經有一段時間患上了腸胃易激惹的毛病,走到哪裡都先找廁所,朋友告訴我喝洋甘菊茶可以緩解,就買了一些。洋甘菊茶就是乾燥的洋甘菊頭狀花序,小而枯黃,特別不起眼,其實這就是歐洲傳統的「菊花茶」。用開水沖了,一股土腥苦澀的葯味,努力了也喝不下去。不是說洋甘菊有青蘋果的香氣嗎?我也懶得追究是不是被無良商家騙了,把那罐子乾花束之高閣了。
後來在花卉市場的進口花檔口見到了鮮切的洋甘菊,才驚覺它如此美貌,每個花序都小而精緻,鮮黃色的管狀花周圍一圈潔白的舌狀花,嫩綠色的枝莖特別纖弱,頂著花序排列成傘房狀,微風吹過也會搖曳不止,只能用一個「仙」字形容。在鮮切的洋甘菊上,我終於聞到了傳說中的青蘋果香氣,特別淡,還夾雜著微苦,但比乾燥花的味道好多了。買了一把洋甘菊,價格不菲,可惜它並沒有其他菊科鮮切超長待機的特質,凋謝得特別快,當然這也是它在鮮切花市場少而貴的原因。
其實洋甘菊的中文正式名是「母菊」,之所以有這個名字一定不是因為外表,外表看上去應該叫「女兒菊」,我猜這是指它具有的強大的安撫神經的能力,特別是製成著名的洋甘菊精油後,可以舒解焦慮、憤怒與恐懼,使人放鬆祥和,心靈平靜,就像回到母親的懷抱一樣。在羅馬神話中,月亮女神因為愛上了牧羊人恩德里奧,又不好意直接表達愛意,便在晚上讓漫山遍野開滿洋甘菊,使得牧羊人在溫柔的香味中安然入睡。
不要以為你已經認得洋甘菊了,叫母菊的這種洋甘菊又被稱為德國洋甘菊,此外還有羅馬洋甘菊、摩洛哥洋甘菊、白花春黃菊、春白菊等,它們都長著相似的頭狀花序。但不要為此煩惱,畢竟洋甘菊的使命是讓你安神的。
清新花與邋遢果
杜甫有詩雲「蓬生非無根,漂盪隨高風」,中學時住校,我給自己起了個「漂蓬」的筆名,其實學校離我家5 站地,這是少年的「為賦新詞強說愁」。杜詩里的蓬指的是菊科的飛蓬屬植物,也會結出帶著冠毛的瘦果,不過不會像蒲公英那樣成為可愛的圓球,而是亂糟糟的一團,「首如飛蓬」「蓬頭垢面」說的就是它了。
城市中最常見到的飛蓬屬植物是一年蓬,它因為極強的傳播能力,可以在荒地上花開成片,也可以從水泥地的縫隙里鑽出來,一叢突兀地立在馬路邊。別看它果期形象邋遢,花期卻很小清新。它的每個頭狀花序都是由管狀花和舌狀花共同組成的,中央的管狀花呈黃綠色,外圍的舌狀花纖細潔白,一個頭狀花序直徑也就1厘米多,但往往很多個頭狀花序一起傘房狀排布,一片「小白花」煞是可愛。一年蓬還是當之無愧的「女性主義者」,除了花朵很少女外,它的種子完全由雌性細胞發育而成,根本不需要受精,這種「無融合生殖」保證了它的基因得以非常穩定地傳播。
一年蓬雖然叫「一年」,它卻可以看見兩年的風景。它的種子是秋冬時發芽的,以幼苗度過寒冷的冬天,在春風里生長,夏日裡開花,秋天結出果實,完成一個生命周期,也叫「越年生植物」。越年的一年蓬也很喜歡越界,從來不老老實實呆在自己的地盤,而是無休止地掠奪土地,根部還會釋放母菊素及其衍生物,抑制周圍其它植物的生長,在中國屬於「入侵植物」,農民對之深惡痛絕。所以你看,它根本就不是詩里那個漂泊無依的形象啊,也請不要因為它的清秀把它引入你的花園。
和一年蓬花朵較像的還有旋覆花,只不過它的管狀花和舌狀花都是黃色的。我的一個朋友在自家花園了種了幾叢旋覆花,幾年過去,「旋覆花開了幾百平米,其他花的種子都發不出來了」,朋友說旋覆花的時候發音特別像「炫富花」,的確,在北京有幾百平米的花園,足以「炫富」了。
菊之愛 各不同
菊科野花不少是入侵物種,菊科「家花」,也就是菊屬的菊花卻是妥妥的中國血統,在中國至少有3000 年栽培歷史。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文人因為菊花耐寒,便為它賦予了高潔的品質,對它的贊美在魏晉陶淵明時達到頂峰,不過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里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說明唐宋時期已經不大流行菊花了,倒是唐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曾給菊花帶來高光時刻——「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雖然把菊花的氣勢寫得如此之大,但強行寄予了政治抱負,若菊花有知,恐怕還是會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才是知音。
而今天的中國人,很難說多愛菊花,何況在網路語言里,它有了某種奇怪的喻指。秋天公園的菊花展上,各種奇異瓣型的菊花也多吸引中老年人,年輕人和菊花發生的關系,多半是清明節捧一束白菊黃菊去掃墓。然而,這是晚近才從西方傳入的習俗,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將菊花和喪葬文化聯系起來的。菊花在明末清初才傳入歐洲,不知為何被歐洲人認為是」墓地之花「,這股風又傳回中國,竟然輕易改變了中國人對菊花幾千年的認知。
可能如今真正還愛菊的是日本人吧?日本天皇旗上圖案的就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紋」,菊花是日本的皇室之花,日本的護照封皮上也有金色的十六瓣菊紋,不過是單層的。這里所說的「瓣」指的是菊花頭狀花序里的一朵舌狀花,菊科描述起來就是麻煩啊。
日本皇室用菊花紋,德國人則讓矢車菊圖案出現在了高級軍官的制服上,並奉為國花。雖然這二者都為菊科管狀花亞科的,但親緣關系並不近。菊花中心的管狀花往往全部變異成各種舌狀花,以至於整個花序看上去就像舌狀花,而矢車菊則整個保持了管狀花形態,且檐部裂成5 瓣,形象鮮明,加之謎樣的藍色,輕易就從眾多菊科野花中脫穎而出,登堂入室。
矢車菊的中文名字有些費解,來歷也有多種說法,一說來自日語,指的是鯉魚旗旗竿頂部的那個風車,和矢車菊的管狀花呈風車狀排列很像;一說矢車菊輻射狀的頭狀花像攝像中心的矢;還有說矢車菊往往生在田邊,那裡是拉糞車經過的地方……我覺得第三種最不靠譜,怎麼會有人對如此之美的小藍花有那麼大恨意?
生菜、萵筍是一家
作為被子植物第一大科,菊科怎麼可能不在 人類的餐桌上佔領一席之地?萵苣可以算其中的 常勝將軍了,從西方到東方,變著樣子的通殺。
如果你覺得萵苣這個名字有點陌生的話, 生菜呢?沒錯,萵苣才是生菜的中文正式名啊。 它原產地中海沿岸,大約在隋唐年代傳入中國, 杜甫有一首叫《種萵苣》的詩,寫萵苣種下去 二十天沒有發芽,以此感慨自己一把年紀無所 作為的悲哀。但是,杜甫種的萵苣很可能不是 生菜,因為中國過去食用的基本是莖用萵苣,也 就是萵筍,《本草》有載:「萵苣花子並同白苣, 江東人謂之萵筍。」
與莖用萵苣相對的是葉用萵苣,就是各種生 菜,有的有著寬大的葉子,有的葉面多褶皺,有的 環抱成像圓白菜一樣的球,還有的是紫色的、紅 色的,這些如今在超市都容易買到。而我小的時 候是沒有生菜的,至少北京的普通百姓家不吃生 菜,大學時下館子第一接觸到「蚝油生菜」,著實 迷戀了一段時間。現如今吃生菜當然回歸了它的 本意,都是生著吃的,我最愛的吃法是蘸黃豆醬, 夾在饅頭片里,還是地道的中國胃。
莖用萵苣——萵筍則是地道的中國味,似 乎世界上除了中國,其他地方吃的都是葉用萵 苣,據說連給萵苣起名字的林奈大神都沒見過 萵筍。萵筍是我從小吃到大的東西,切成半圓 形的薄片,炒肉片百吃不厭。遇到葉子嫩的時 候,也會拿來涼拌,醬油、醋、糖、鹽、小磨香 油,特別清口解膩。
萵筍葉子長得很像油麥菜,因為油麥菜也 是一種葉用萵苣,比起生菜來,它的口感更硬 挺,也有略微的苦澀,我是不大喜歡的。
日料里的菊科美味
菊科里還有一些日本人非常喜歡吃的蔬菜,比如宮崎駿動畫里,龍貓在等車時舉著當雨傘的大葉子,它是蜂斗菜。中國人並不吃蜂斗菜,而是用作了本草,有解毒消腫的功效。日本人很愛這口,從花到葉到葉柄都沒放過。
冬末春初,大地還一片嚴寒的時候,蜂斗菜的花苞已經率先從凍土中探出頭來,這花苞也叫蕗薹,是日本人愛吃的野菜,用醬油和高湯調味做成小冷盤,或者裹了薄薄的面衣炸成天婦羅,有一絲爽口的清苦,日本人覺得吃了蕗薹,春天就來了。中國北方也有從凍土中先發出花苞的菊科植物,叫款冬,花苞亦作為草葯使用,還曾因凌霜立雪的形象激起過唐代著名詩僧賈島還俗求取功名的心。
我沒在春初去過日本,沒機會吃到蕗薹,但是我在京都的一家小店吃過蜂斗菜的葉柄漬物,切成段,腌漬成了淺淡的褐色,微咸微苦,卻有回甘,我問老闆娘這是什麼,她用手機搜了那張龍貓的劇照給我,立即明白了。
當天吃到的漬物里還有牛蒡,也是日本人非常喜愛的一種蔬菜,因為營養價值高,還被叫做東洋參和白肌人參。不過它和人參一點關系沒有,是菊科牛蒡的根,起源於日本,在平安時代傳入中國,一度也成為中國人的蔬菜。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記錄了牛蒡的詳細做法,農歷十月過後,采牛蒡的根,洗凈去皮煮熟,再捶扁壓干,用鹽、醬、茴香、姜、辣椒等調料腌漬一兩宿,再焙乾,「食之如肉脯之味」。不過,到了明代之後我國卻很少吃牛蒡了,直到近些年,因為牛蒡的補元氣、抗衰老功效被廣泛宣傳,超市才多了牛蒡的身影,牛蒡茶也有了網紅的姿態。
日本的料理店裡有著名的金平牛蒡,是一道將牛蒡、胡蘿卜切成細絲,並添加醬油、砂糖、辣椒等調味炒制的料理。這個名字來自江戶時代文樂「人形凈琉璃」中的平安時期傳說人物坂田金平,此人威武強壯,與有嚼勁的牛蒡以及火爆的辣椒氣質頗像,因而成了菜名。
牛蒡除了帶給人體好營養外,還給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你一定想不到幾乎人人都用過的那種靠無數小鉤子把兩部分物體粘在一起的「魔術貼」,是瑞士人受牛蒡長滿鉤刺的果實啟發而發明的,在德語里,魔術貼甚至就直接叫牛蒡扣。
牛蒡的根因為形狀問題在某些文化語境下有特殊隱喻,我因為不知道而鬧過非常大的尷尬,只能說,菊科植物在坑人方面真是頗有建樹啊。
本專題配圖作者:【英】伊莎貝爾·亞當斯
選自《中國三峽》雜志2020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