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插花女主童

插花女主童

發布時間: 2024-01-13 11:43:33

⑴ 《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為何被稱為「茶花女」

原因主人公瑪麗生性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隨身必帶茶花,其顏色時紅時白。據說,這是她暗示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或許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來。



作者簡介小仲馬,法國小說家,戲劇家。大仲馬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

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⑵ 《茶花女》

學生時代,我讀過部分名著,記憶里的這本書,似乎是寫一個賣花女子的不凡人生。今天細細聽來,完全顛覆我的記憶。原來故事是個悲凄唯美的關於愛情的故事。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個看似高尚愛情的故事,似乎無論怎樣都只能以悲劇作為結果而已。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作品,也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品。故事講述一個叫阿爾芒的青年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著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瑪格麗特是位貌美如花的妓女,她被不同的公爵,富人包養,過著奢侈的生活,通過朋友引薦的阿爾芒在和她相見後,她被阿爾芒對他的真心關心,為他身體健康的問題落淚的真情打動,之後愛上了阿爾芒。為了這份真愛,他們努力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現實粉碎了他們的真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虛偽道德綁架下,他們最終沒有因真愛而結合。

瑪格麗特美麗,聰明,善良,雖淪落風塵卻依舊保持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在充滿熱情和希望追求和阿爾芒的真愛失敗後,毅然犧牲自我去成全他人。在聽這個過程的時候,我為她著急,心疼,隨她的悲傷而悲傷,也在默默聽著她被病魔慢慢殺死,而離開人世時思念阿爾芒,期待見阿爾芒的凄涼而深深同情和祈禱。

這么經典名著從一問世就賺取了法國人同情的眼淚,以至於成為世界的經典。它的成功與小仲馬的父親和他自己童年經歷不無關系吧。小仲馬是他父親亞歷山大.大仲馬和一位女裁縫的私生子,生於巴黎,大仲馬成名後,混跡上流社會拋棄了他們,直到小仲馬七歲才從法律上承認是他的兒子。從小飽受家庭不幸帶來的痛苦和心酸,親眼目睹父親受累於種種桃色事件,從而因此晚年貧窮凄涼。這些經歷應該是他《茶花女》素材的來源,人物描寫和情感描寫細膩的原因吧。

《茶花女》寫作方式的獨特是,小仲馬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帶出書中男女主人公後,又以男主角的講述為主線,帶出女主角的日記,以日記講述女主角最後離開人世之際的謎團和內心深處的感受。

「希望我的讀者不要以為我是為邪惡和淫慾辯護,因為這樣的女子面前,只有一條痛苦、一條愛情之路,她們披荊斬棘踏上旅途,赤裸裸來到天主面前是不需要羞愧的。

基督教宣揚對人仁慈而寬容,為什麼我們要比基督更加嚴厲呢?在此我呼籲:

我們要善良,要朝氣蓬勃,要真實!邪惡只不過是一種空虛的東西,我們要為行善而感到驕傲,最重要的是,我們千萬不要喪失信心。」

以上是我摘錄作者書中的一段精彩片段,很能看出作者對真,善,美的褒獎,對他所處時代那種虛偽道德的抨擊,也表達出小仲馬自己的內心世界觀。所以後人評價小仲馬是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

⑶ 《茶花女》好詞好句帶賞析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在她的賣笑生涯中她改名瑪麗·杜普萊西,並結識了阿爾芒·迪瓦爾,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愛情故事。《茶花女》是一部世界文學經典,曾被多次搬上舞台銀幕。下面是我整理的《茶花女》好詞好句帶賞析,歡迎查看。

好詞:

不落窠臼、匪夷所思、行屍走肉

鬱郁寡歡、面無血色、得寸進尺

坐失良機、相形見絀、恬不知恥

饒有興趣、耳濡目染、形影不離

天真無邪、容光煥發、琳琅滿目

絕代佳人、目不暇接、窮奢極侈

好句:

1.她身體頎長修長稍許過了點分,可她有一種不凡的才幹,只要在衣著上稍稍花些工夫,就把這種造化的忽視給粉飾從前了。她披著長可及地的開司米大披肩,兩邊露出綢子長裙的廣闊的鑲邊,她那緊貼在胸前藏手用的厚厚的暖手籠四處的褶襇都做得非常精緻,因而無論用什麼抉剔的目光來看,線條都是無可責備的。

2.我情不自禁地關懷起這個年青人來了。這種關心興許攙和著某些私心,說不定在他這種苦楚下,我已揣摩到有一個纏綿悱惻的故事;也可能我恰是由於急於想曉得這個故事,所以才對阿爾芒的匿影藏形覺得如斯不安的。

3.我幾乎不敢答復,因為他講這句話的音調闡明他的心境仍是十分疼痛,就像我上次看到他的時候一樣。每當他自己的思維或者別人的談話涉及這個使他傷心的話題時,他那沖動的心情會有很長一段時光不能矜持。

4.坐失良機黯然失色厚顏無恥絕代才子應接不暇窮奢極侈不落窠臼

5.所有花街柳巷的名媛都到場了,有幾個貴婦人在偷偷端詳她們。這一次她們又能夠借著加入拍賣的名義,細心瞧瞧那些她們素來不機遇與之獨特相處的女人,也許她們暗裡還在暗暗愛慕這些女人自在放縱的吃苦生活呢。

6.春天到了,繁花似錦,百鳥跟鳴,我友人房間里的窗戶歡喜地翻開了,窗戶朝著花園,花園里清爽的氣味一陣陣向他襲來。

7.瑪格麗特卻不落窠臼,她總是獨個兒坐車到香榭麗舍大街去,盡量不招人留神。她冬天裹著一條開司米大披肩,夏天穿戴十分淡雅的長裙。在這條她愛好漫步的大道上只管有良多熟人,她偶然也對他們微微一笑,但這是一種只有公爵夫人才有的微笑,而且也唯有他們本人能力發覺。

8.饒有興致潛移默化如影隨行無邪天真精神抖擻目不暇接

9.記得我過去常常在香榭麗舍大街碰到瑪格麗特,她坐著一輛由兩匹栗色駿馬駕著的藍色四輪轎式小馬車,每天一準來到那兒。她身上有一種不同於她那一類人的氣質,而她那風致韻絕的姿色,又更烘托出了這種氣質的不同凡響。

10.大家高聲談笑,拍賣估價人聲嘶力竭地大聲叫嚷。坐滿在拍賣桌前板凳上的商人們拚命叫大家寧靜,好讓他們穩穩當當做生意,但誰也不睬他們。像這樣各色人等混淆,環境嘈雜不堪的聚會倒是從未見過。

11.我默默地混進了這堆繚亂的人群。我在想,這情景產生在這個可憐的女人咽氣的卧室近旁,為的是拍賣她的傢具來償付她生前的債權,想到這里,心中不免感到無窮惆悵。我與其說是來買貨色的,倒不如說是來看熱烈的,我望著幾個拍賣商的臉,每當一件物品叫到他們預料不到的高價時,他們就愁眉苦臉,興高采烈。

12.因為我怕我的自尊心會再一次激發我的倔性格,而我身邊又不拮據,我請他們記下我的姓名,把書留在一邊,就下了樓。那些目睹者確定對我作了種種猜想,他們一準會暗暗思忖,我花一百法郎的高價來買這么一本書畢竟是為了什麼,這本書到處都可以買到,只有花上十個法郎,至多也不外十五個法郎。

13.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個年輕的姑娘,她天天簡直老是在統一時刻走過大巷。她的每時每刻都陪著她,就像一個真正的母親陪同她真正的女兒那般形影不離。那時候我還年輕,很輕易感染上那個時期道德觀點淡漠的社會風氣,然而我還記得,一看到這種醜陋的監督行動,我從心底里感到藐視和討厭。

14.在一張吐露著難以刻畫其風度的鵝蛋臉上,嵌著兩只漆黑的大眼睛,上面兩道彎彎修長的眉毛,污濁得如同人工畫就的個別,眼睛上蓋著稠密的睫毛,當眼簾低垂時,給玫瑰色的臉頰投去一抹淡淡的暗影;細巧而挺直的鼻子透出股靈氣,鼻翼微鼓,像是對情慾生涯的強烈盼望;一張端正的小嘴輪廓明顯,柔唇微啟,露出一口雪白如奶的牙齒;皮膚色彩就像未經人手觸摸過的蜜桃上的絨衣:這些就是這張漂亮的臉蛋給你的大抵印象。

15.我注意到,自從上次去公墓看到了那個使他突然發病的局面以來,他精力上的痛苦好像已被疾病替換了,對瑪格麗特的死,他的主意和過去不一樣了。他對瑪格麗特的死已經確信無疑,心中反而感到輕松,為了驅走時常呈現在他面前的昏暗的形象,他始終在追憶跟瑪格麗特來往時最幸福的時刻,彷彿他也只樂意回憶這些事件。

16.靠牆放著一張三尺寬六尺長的大桌子,奧科克和奧迪奧⑤製作的各種各樣的瑰寶在桌子上閃閃發光,真是琳琅滿目,琳琅滿目。這上千件小玩意兒對於我們來參觀的這家女主人來說,是梳妝裝扮的必備之物,而且沒有一件不是用黃金或者白銀製成的。

17.我感到我錯誤的胳膊在不停地抽搐,像是有一股寒流忽然穿過他的全身。因此,我瞧瞧他,他也理解了我眼光的含意,對我微笑了一下。可是從他家裡出來後,咱們連也未曾交談過。

18.已經是四月份了,氣象陰沉,陽光亮媚,墳墓不再像冬地利那樣顯得陰沉悲涼了。總之,氣象已經相稱溫暖,活著的人因此想起了逝世去的人,就到他們墳上去掃墓。我在去公墓的路上想著,我只要察看一下瑪格麗特的宅兆,就可以看出阿爾芒是不是還在傷心,也許還會知道他當初究竟怎麼樣了。

19.跟著時間的流逝,如果不能說是我逐步地忘了她,那就是她給我的印象緩緩地淡薄了。我外出遊覽,和親友往來,生活瑣事和日常工作沖淡了我對她的懷念。即便我回想起那次邂逅,也不過把它當作是一時的情感激動。這種事在少不更事的青年中是常有的,普通都世易時移,一笑了之。

20.他涓滴沒有責怪瑪格麗特,他也沒有權力斥責她,但是他對瑪格麗特說,假如她認為可以轉變一下她那種生活方法的話,那麼作為她的這種就義的交流前提,他樂意供給她所須要的全體彌補。瑪格麗特許可了。

21.為什麼我們要比基督嚴格呢?這個世界為了要顯示它的強盛,故作嚴厲,我們也就固執地接收了它的偏見。為什麼我們要和它一樣拋棄那些傷口裡流著血的靈魂呢?從這些傷口裡,像病人滲出污血一樣滲出了他們過去的罪行。這些靈魂在等候著一隻友情的手來包紮他們的傷口,治癒他們心頭的創傷。

22.一天,在我去警察局領取護照的時候,瞥見鄰街有兩個警察要押走一個姑娘。我不知道這個姑娘犯了什麼罪,只見她痛哭流涕地抱著一個才多少個月大的孩子親吻,因為她被捕後,()母子就要骨肉分別。從這一天起,我就再也不容易地鄙棄一個女人了。

《茶花女》賞析

一、讀這本書,你必須知道

亞歷山大.小仲馬,法國著名文學家,戲劇作家。其父大仲馬,法國著名的浪漫主

義作家。如果說大仲馬承載著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巔峰,而小仲馬的出現則象徵著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演變。其代表作,也是最著名的作品——《茶花女》,兼具浪漫主義的飄逸流暢與現實主義的嚴謹工整。書成於1948年注1,後小仲馬又將其改寫為戲劇,於1952年上演。據記載,當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小仲馬將《茶花女》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告訴他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流亡的父親,電報上寫道:「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兒子!」

不知道小仲馬看到這個「兒子」的稱呼作何感想,是否感嘆其來之不易?小仲馬生於1824年,是大仲馬在巴黎做公務員時,與一名女裁縫卡特琳·拉貝所生下的私生子,此時距大仲馬寫出使他嶄露頭角的劇本《享利三世及其宮廷》(1829)還有五年。大仲馬成名後,混跡於上流社會,將他們母子拋棄,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終於從法律上承認了這個兒子。並負擔了拉貝的生活費用,但是他始終沒有承認拉貝是他的妻子。

或許正因為幼年飽嘗家庭不幸帶來的種種辛酸和痛苦,小仲馬成為了「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並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題材的先河。在小仲馬的作品中,他大力宣揚家庭及婚姻的神聖,對資產階級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倫理道德做了比較細致的描繪和揭露,抨擊娼妓社會對家庭婚姻的威脅,歌頌純潔高尚的愛情。同時,他的作品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茶花女》再現了他同瑪麗·杜普萊西(即後文所提到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藝名)的一段愛情;《珠光寶氣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業》基本上是以他對李吉雅的追求為素材寫成的;《私生子》是寫他自己的身世;而於《私生子》次年寫成的《放盪的父親》則或多或少以其父大仲馬為原型。

或許也正是受到了童年這段經歷的影響,成名後的小仲馬更像是一名道德家而不是劇作家。他熱衷於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他對母親的不幸遭遇一直抱著深切的同情,所以他將這些思想曲折地反映在《奧布雷夫人的觀點》、《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劇本之中;而《女性之友》中德尼昂先生的連篇說教,是他後期作品風格的部分反應——沉迷於道德勸告,而忽視了給作品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再加上小仲馬接觸社會的有限,他後期的作品更像是對上流社會或半上流社會的婚姻家庭問題的敘述性描寫。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廣度。在這里我援引一段菲迪南·布呂奈蒂埃的評述——:「到了一定年齡,或者准確一些說,取得一定成就之後,許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不再進行觀察,只看著自己。他們結束了歌德說的《學習年代》,沉溺於幻想。……然

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飛不起來的。……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進入成熟期之後還知道什麼呢?只不過是文學界和上流社會。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惡」和「文雅」中的上流社會。這個小世界的作家創造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可能是別的,只是病態事件的羅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實的文學。」

關於大仲馬與小仲馬創作風格的不同,大仲馬本人曾做出最好的概括——「我從我的夢想中汲取題材,我的兒子從現實中汲取題材;我閉著眼睛寫作,我的兒子睜著眼睛寫作;我繪畫,他照相。」我們不能比較「繪畫」與「照相」的優劣,但是縱觀歷史,最美的繪畫的價值的確是遠高於任何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品。除非,這部作品同時具有照相的寫實與繪畫的浪漫。而《茶花女》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

終於,我們將思路轉向茶花女。

二、我不想談茶花女這本書本身,我想談談她背後的故事

關於《茶花女》是一部多優秀的作品,我想我無須贅述。這部作品作為小仲馬最著名的作品,讓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並入選了法蘭西科學院,這是他的父親大仲馬和巴爾扎克等人奮斗一生都未曾獲得的榮譽。許多人認為,大仲馬一生的作品,包括《基督山伯爵》與《三個火槍手》,都比不上小仲馬一部《茶花女》來得精彩。我國著名學者,作家,詩人如袁行霈,舒婷,葉兆言,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我再以我拙劣的文字洞察力給出評述顯得蒼白而毫無必要。因此,在這里,我想繞過這本書本身,繞過它通過多變敘述手法建立起的故事本身,談談「故事背後的故事」。

每個故事都有它的靈魂,茶花女的靈魂究竟是什麼呢?

瑪格麗特·戈蒂埃——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皮影戲

茶花女的主人公瑪格麗特所知者眾多,這位淪落風塵但仍嚮往最美愛情的女子的香消玉殞,幾百年來賺取了人們的太多眼淚。然而,對阿爾豐西娜.普萊西,恐怕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其他國家,所知者都甚少。事實上,她就是小仲馬曾追求過的社交名媛,也是瑪格麗特的原型。

阿爾豐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後用名瑪麗·杜普萊西注2,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個年頭,她的人生從清貧窮苦到奢華逸樂,最終又晚景凄涼,紅顏薄命。她是個值得所有人同情的不幸姑娘,同時,也是個墮落風塵,夜夜笙歌的女人。她的人生起起落落,在她從諾曼底的農家女孩到巴黎上流社會的社交名媛再到歸於塵土的短暫一生中,她遍覽了世間的繁華,也嘗盡了人性的污濁。她與小仲馬的感情糾葛是後者《茶花女》的寫作基礎,而她與音樂大師李斯特的鮮為人知的交往經歷也是後者創作《死之舞》的靈感來源。從這點上,她是幸運的。她的名字,她的化身,隨著這兩位大師而永垂不朽。

然而,普萊西是無法感受到身後事的,正如梵高在精神分裂中自殺時無法知道他被後輩推崇之至一樣,普萊西在凄涼晚景中零落時,她一定心如死灰。她的葬禮簡單而冷清,僅有兩人陪伴。其中一位我們之後將會提到。不過,必須說明的是,這兩位中不包括小仲馬。小仲馬曾為此悲痛欲絕並寫下了《獻給瑪麗·杜普萊西》,這見於某些茶花女譯版的扉頁。

你我天各一方的原因我也弄不清,

微不足道的理由是有的:我感到你悄悄地愛上了別人, 唉!人世的紛紜:我為何遠離你而去?我為何又重轉回程?!

不久,我曾函告你我很快便會歸來,

我將投入你的胸懷, 渴望跟你重相會,

求得你的恩賜,求得你的諒解。 這一下我可回到了你的身旁, 天啊!映入我眼簾的竟是緊閉了的門窗! 人們告訴我:墳墓里蛆蟲啃著我心愛的人兒, 如今她早已不在人世,如今她早已消亡。 臨終的時刻僅僅一個人沒有把你遺忘, 她垂頭喪氣地站立在你的病榻旁;

朋友們都不敢親近你啦, 我知道:難得有兩位把你送到了陵墓。

我敬仰這兩位勇氣十足的人, 對世俗的偏見他們沒有半點萎縮,彷徨;

他們以行動表達了對你的悼念,

報答那逝去了的.時光。 他倆保持了對你最後的忠誠, 而公爵們早把你忘個一干二凈; 他們不屑給你獻上一個花圈, 但他們都曾用金錢收買過你的愛情!

難以想像當24歲的他與24歲的她陰陽相隔時的心情。他只有將他所有的追悔和思念,全部寫進了《茶花女》中。在書中,小仲馬將普萊西塑造成了一個為了追求真愛不惜放棄一切的女人,她高尚的形象因為失敗的愛情而永垂不朽。正如《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在日記中的自白—— 「在那些日子裡您每天都要想出點新花樣來侮辱我,這些侮辱可以說我都愉快地接受了,因為除了這種侮辱是您始終愛我的證據以外,我似乎覺得您越是折磨我,等到您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您眼裡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阿爾芒,

您以前對我的愛情已經把我的心靈向著崇高的激情打開了。 但是我不是一下子就這樣堅強的?我多麼希望自己快些死去,而且,我相信這個願望不久就會實現的,我的健康無疑是越來越糟了?在我請迪韋爾諾瓦太太來向您求饒的時候,我在肉體上和靈魂上都已極度衰竭。 阿爾芒,我不想向您提起,在我最後一次向您證明我對您的愛情時,您是怎樣報答我的,您又是用什麼樣的凌來把這個女人趕出巴黎的?」不顧一切去追逐崇高的真愛似乎是瑪格麗特的代名詞。也因為此,瑪格麗特「落難女郎」的形象引起了無數共鳴並使她如聖女般永垂不朽。然而這不是真正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或許她確實像小仲馬所描寫的瑪格麗特一樣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生活,以消極的態度對待生命。然而,她的人生並非只有小仲馬。正如小仲馬在詩中寫到的一樣——「你我天各一方的原因我也弄不清,微不足道的理由是有的:我感到你悄悄地愛上了別人。」在普萊西最後的人生時光中,一直陪伴她的是德·貝雷戈伯爵——在墓前陪伴她的兩人之一。

盡管瑪格麗特時經過了小仲馬的升華美化而成,但普萊西本身依舊是非常值得人同情並尊重的。她無疑是一位天資出眾、聰穎過人的姑娘,不僅具有艷麗的姿容和輕盈的體態,而且風度雍容大方,談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觸過的人,都驚奇地發現她在社交場合里始終表現得儀態莊重,對應機敏,從未流露出絲毫的庸俗和浮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場上的其他女性相比,普萊西具有相當廣博的知識和較深的藝術修養。她在同客人們談古論今,點評某些文學、音樂、繪畫以及其他門類的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出人意料地發表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許多人對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這樣一個出身貧寒、從未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的風塵女子,何以會具有如此端莊凝重的氣質和不同凡俗的教養?這個答案直到她去世以後才為人們所發現。人們在清理她的財產時看到她的書房裡擺滿了諸如拉伯雷、莫里哀、盧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馬、拉馬丁、繆塞以及塞萬提斯、拜倫、司各特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普萊西是一位勤於讀書,善於思考的姑娘。倘若命運為她提供某種機遇的話,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一個頗有出息,頗有成就的新女性的。然而,她受自己所處時代的限制,那時法國正處在七月王朝統治時期,那是法國資本主義從上升期逐漸轉向沒落的時代,是一個世風敗壞的時代,是上流社會紙醉金迷,底層人民水深火熱的時代。

即使普萊西有這樣的才情和天賦,她又怎可能有機會施展?她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劇。而小仲馬,她悲劇的見證人,也通過自己的著作抨擊了這個時代的污穢,弘揚了真愛的美好。《茶花女》中凝結的人間真情,體現的人道主義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與愛,不僅屬於普萊西,也屬於小仲馬的母親,屬於那個時代所有善良的女性。

⑷ 《茶花女》背後的真實故事

《茶花女》是舉世聞名的法國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書完成於1847年,出版於1848年。

《茶花女》出版那年,小仲馬剛好24歲。

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能在極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完成這樣一部傳世之作,背後一定有他的故事和原因。

小仲馬的父親是被後世稱為大仲馬的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亞歷山大·仲馬,一位非常多產的作家,代表作有劇本《亨利第三及其宮廷》,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等。

大仲馬年輕貧困還沒有出名前,是一位貴族家庭的抄寫員,他與一位善良勤勞的洗衣女工同居,生下了兒子,就是後來文學成就可與大仲馬比肩的小仲馬。

隨著大仲馬創作的文學作品的迅速增加,他的身份和經濟狀況開始出現急聚變化——出名又有錢。大仲馬開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會,經常與女演員和貴婦們廝混,並將小仲馬母子送到遠離巴黎的鄉村生活。

小仲馬的私生子身份,讓他在鄉村的童年,不但受到貧困的煎熬,更受盡了各種奚落嘲笑與屈辱。但是勤勞淳樸的母親,給予了他正直善良的家庭教育,這對他的一生都影響重大。加之文豪父親大仲馬在小仲馬幼年時,曾給予他良好的文學啟蒙,所以小仲馬淳樸幼小的心靈上,早就播下了文學的神聖種子。

大仲馬後來又與多名女性有過同居史,其中一位是當紅女演員,兩人生下女兒後,女演員逼迫大仲馬用法律文件的形式承認女兒的合法身份。

這時,大仲馬想起了被自己遺忘在鄉間多年的那對母子。

那一年,小仲馬7歲,大仲馬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獲得了小仲馬的撫養權。雖然私生子的身份最終得到改變,但是他在接下來的寄宿學校里,仍然因為這個原因受盡了嘲弄與欺辱。

在當時物慾橫流的巴黎上層社會,小仲馬親眼目睹了父親和貴族們的驕奢淫逸,他也很快就習得了聲色犬馬的放盪生活,真可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其父必有其子」。

雖然小仲馬的文學才情很小就初露端倪,也有少量作品出現在報紙上。但是在《茶花女》問世之前,他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花花公子。

1844年9月,20歲的小仲馬在看一場戲劇演出時,遇到了巴黎名妓——19歲的瑪麗·杜普萊西。

美艷絕倫又才情不俗的瑪麗·杜普萊西,讓小仲馬迅速墮入情網不能自拔。當時瑪麗·杜普萊西正生著嚴重的肺病,經常咳血。小仲馬對她的體貼和真誠關心,讓這位年輕的巴黎名妓也動了真情。小仲馬後來向自己的父親大仲馬承認,他對這個女人的愛是出於同情與憐憫。

兩個人在一起共同度過了一段短暫卻愉快的生活。

但是,一個風流才子和一個風塵女子的愛情,註定不會有結果。

小仲馬為了博得瑪麗·杜普萊西的歡心,在她身上花了大筆大筆的金錢,最後甚至負債累累。

但是,再高貴典雅也難擺脫多年妓女生活形成的性格特質,瑪麗·杜普萊西註定不會安分。在與小仲馬保持情人關系的同時,她與多名男性同時保持著親密關系。小仲馬發現了他們之間的親密往來信件後,勃然大怒,分手也就不可避免。

1845年8月30日,小仲馬給瑪麗·杜普萊西寫下絕交信,從此二人再未見過面。

有些諷刺的是,三個月後,小仲馬就有了新的女朋友——一位當時非常有名氣的漂亮女演員;瑪麗·杜普萊西也與一位年輕的富翁締結婚約,只是直到她去世婚禮也沒有舉行。

1846年10月初,小仲馬隨父親大仲馬到西班牙和北非地區旅行,1847年2月10日返回巴黎,此時距瑪麗·杜普萊西去世已經有一個星期。

瑪麗·杜普萊西的遺物被拍賣用來還債,剩餘款項贈送給了她的一位生活在諾曼底鄉間的外甥女,接受遺贈的條件是:永遠也不能來巴黎。

不得不說,這份約定遺贈條件的法律文書,非常令人深思。

瑪麗·杜普萊西,原本生活在諾曼底的鄉下,母親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儉的農婦,父親是不務正業的鄉村巫師,脾氣暴躁性情古怪,經常打罵家暴瑪麗·杜普萊西的母親。

後來她母親離家出走,瑪麗·杜普萊西也在幾年後來到巴黎。起初她在店鋪里打工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她發現自己具有得天獨厚的美貌,於是開始流連風靡於巴黎的社交界和高級風月場所。

瑪麗·杜普萊西不僅具有美貌,還天資聰穎,談吐高雅,雍容華貴。在社交場合,她從來都儀態端莊,談吐不凡,而且有比較深厚的藝術修養,這令他的情人們都感到困惑不解,也更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因為瑪麗·杜普萊西,從未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出身貧寒的風塵女子。她的端莊優雅和不同凡響是從哪裡來的?這個答案直到她去世以後,人們才在她的遺物中找到。

她的遺物中,除了情人們贈予她的海量奢華金銀珠寶首飾和定製傢具外,還有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見瑪麗·杜普萊西是一位熱愛讀書、善於思考的姑娘,倘若有可能,她也許會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瑪麗·杜普萊西的葬禮也是她眾多情人中的兩位幫助操辦的,一位是年過半百的俄國老貴族,另一位就是曾跟她有過婚約的巴黎年輕貴族。葬禮的冷清簡單,與她舊日的奢華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小仲馬後來也葬在了與瑪麗·杜普萊西相同的墓地,而且兩處墓冢彼此相距不遠。

只是兩人葬在同一墓地的原因不詳。

《茶花女》就是小仲馬在瑪麗·杜普萊西去世4個月後,也就是1847年的六月,他再次來到兩個人曾有過短暫歡愉生活的地方。睹物思人,激起了小仲馬強烈的創作慾望,他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驚世之作。

不知何故,《茶花女》完成後並沒有馬上發表,而是直到瑪麗·杜普萊西去世一年後的1848年才正式出版,而且迅速在巴黎引起巨大轟動。

是否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瑪麗·杜普萊西,就沒有永恆的經典名著《茶花女》,也就沒有永恆的作家小仲馬。

附:

之後寫過一篇關於《茶花女》閱讀感受的文章「 名著閱讀賞析:《茶花女》 」,感興趣的友友可以點擊閱讀。

⑸ 小仲馬《茶花女》的女主角普萊西,是從鄉下到達法國哪個城市名利場發生的故事

巴黎。

創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

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他的父親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

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干二凈。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兩人的生計。小仲馬七歲的時候,父親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拉貝手中奪取了對兒子的監護權。

而那位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則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

使得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

(5)插花女主童擴展閱讀

作者在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鋪敘,倒序等手法,手法多變,生動有效。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

小說《茶花女》是一氣呵成的,看得出作者在情節的布局和剪裁方面並沒有下很大的功夫,作者似乎是憑著一股激情,揮手之間便完成了這部作品。因此小說寫得朴實動人,充滿著一腔怨憤,洋溢著變充沛的激情。

瑪格麗物作為一個妓女,她有著一顆善良、寬容的心。但是因為自己是妓女的身份,而不能被外人理解,她自己卻能用笑容包容一切,原諒他人的指責,批評。「在一種虛偽的所謂廉恥的借口之下,你們卻不肯去愉悅這種心靈上的瞎子,靈魂上的聾子和良心上的啞巴。」

這句話體現出了很多像瑪格麗物這樣的人的心聲,她們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解,無法傾聽別人的愛,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人和人之間更應該相互傾聽,相互理解,相互關愛。

⑹ 20200616聽書筆記:《茶花女》

關於作者

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24歲憑借《茶花女》在高手林立的法國文壇站穩腳跟。他還獲得過一項極高的殊榮——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得過這項殊榮的人還有《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和思想家伏爾泰。

經典文學名著《茶花女》,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

小仲馬曾經說自己是父親「偉大的兒子和卑微的同行」,他的父親就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代表作有《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文學成就非常耀眼。然而,跟父親相比,小仲馬的文學成就一點兒都不遜色。

1848年,年僅24歲的小仲馬就創造了一個文學神話,他憑借《茶花女》這部小說在高手林立的法國文壇站穩腳跟。到了19世紀下半葉,小仲馬在戲劇界的名聲遠超父親。他還得到了父親夢寐以求的榮譽,當選了法蘭西學院院士,這在法國是一項極高的殊榮,《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和思想家伏爾泰都當選過。

《茶花女》是小仲馬最著名的代表作,講述了男青年阿爾芒·迪瓦爾和巴黎上流社會交際花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

1847年,小仲馬聽到老情人瑪麗·杜普萊西病逝的消息,他回想起這位絕代佳人的風姿以及兩人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一時百感交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寫完了《茶花女》。瑪麗就是這部小說中的交際花瑪格麗特的原型,小仲馬也從不避諱男主人公阿爾芒里有他的影子。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法語名字的首字母縮寫是A.D.,阿爾芒(Armand Duval)的首字母縮寫也是A.D.。可以說,《茶花女》這部小說里承載了小仲馬的真情實感。

人們提到交際花就會先想到《茶花女》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擁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一本小說有沒有生命力,除了看現代讀者還會不會閱讀它,還有一個重要指標是看它的內容衍生能力和改編頻率。《茶花女》給包括電影、話劇、芭蕾舞在內的藝術形式,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拿電影來說,《茶花女》的電影版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家都有過非常經典的版本。比如,20世紀30年代,瑞典國寶級女演員葛麗泰·嘉寶演過好萊塢版《茶花女》,女演員於佩爾在1981年演過法國版,女演員妮可·基德曼在2001年演的歌舞電影《紅磨坊》也是《茶花女》的變體。在內容衍生和改編方面,小仲馬的《茶花女》要勝過父親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一籌。

1844年,20歲的小仲馬在一場戲劇演出中遇到了交際花瑪麗,一見鍾情。在瑪麗家做客拜訪時,小仲馬發現瑪麗咳血,就勸說她要保重身體,瑪麗被感動,不久之後成了小仲馬的情人,兩人度過了一段短暫卻美好的日子。有一天,小仲馬和瑪麗因為一場爭吵而分手,吵架的導火索很俗氣——錢。瑪麗是個混跡巴黎上流社會的交際花,需要大筆的錢維持日常開銷,這是二十歲出頭的小仲馬無力供養的,他供養不了,自然有其他慷慨的恩客願意為瑪麗獻上千金。小仲馬妒火中燒,就寫了分手信給瑪麗。4年後,小仲馬寫《茶花女》時也用到了這封信。

《茶花女》被認為是現實主義先驅。大仲馬的暢銷秘籍是跌宕起伏、構思巧妙的故事情節;小仲馬的劇本能在巴黎劇場獨領風騷幾十年,靠的是敏銳的洞察力,他總能精準地捕捉到法國社會的熱點,引發民眾的共鳴和追捧,比如,在股市上投機發財、男女兩性關系、私生子和未婚母親,都是那時的熱門話題,當然,還有交際花的神秘世界。

小說一開頭,「我」在街上閑逛,看到一個拍賣廣告,說一位物主已經過世,這次拍賣的是她的傢具以及珍貴的玩賞物。「我」是玩賞物的愛好者,決定上門去看看。到了之後,「我」驚訝地發現,原來這是一個交際花的住所,更讓人驚訝的是,屋裡聚集了很多上流社會的貴婦。這些女人為什麼會來一個高級妓女家呢?純粹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罷了。這些貴婦看著交際花的遺物,要麼不時發出嘖嘖的贊嘆聲,要麼露出艷羨的眼神,想必這位交際花的精緻生活讓她們都覺得自嘆不如了。

「我」在拍賣會上花了100法郎,買到了一本屬於交際花的小說,書名叫《瑪儂·萊斯科》,「我」翻開書,發現有這樣一段題詞:「瑪儂對瑪格麗特,慚愧。」落款是阿爾芒·迪瓦爾。瑪格麗特就是死去的交際花,那阿爾芒·迪瓦爾是誰?這本書是他送給瑪格麗特的嗎?他倆是什麼關系?

雖然「我」有種種疑問,但這只是生活中一個小插曲,「我」很快就把這本書拋在腦後,直到年輕男子阿爾芒登門拜訪。他失魂落魄地出現在「我」家中,願意出高價買回那本《瑪儂·萊斯科》。他曾經和瑪格麗特相愛,但沒來得及趕回來見她最後一面,也沒能趕上拍賣會。現在,他想買回書,也算是留個念想。「我」被年輕人的痴情打動,願意把書送給他。阿爾芒看出來「我」對他的情史充滿興趣,就承諾下次來訪會和盤托出。可這次之後,阿爾芒沒了音信。

故事先講到這里。我們來聊一聊那本《瑪儂·萊斯科》,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小仲馬為什麼會選它作為《茶花女》的引子?這本書比《茶花女》早了100多年,一出版就因為內容傷風敗俗被封殺。現在,這本書的知名度已經非常有限了,但在小仲馬的時代,這本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時候的讀者在《茶花女》里看到《瑪儂·萊斯科》,就會立刻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會猜出《茶花女》的故事走向。

《瑪儂·萊斯科》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小說女主角瑪儂原本應該進修道院,男主角德·格里厄原本應該成為騎士,但兩個年輕人在客棧相遇一見鍾情,於是各自拋棄前程,私奔去了巴黎。生活貧困,瑪儂找了個有錢的金主,德·格里厄在牌桌上出老千賺錢,倆人就這么過起了男盜女娼的日子。後來,瑪儂被指控是妓女,流放到美洲大陸,德·格里厄追隨她同去,但瑪儂得了重病客死他鄉。

《瑪儂·萊斯科》的結局暗示了《茶花女》女主角瑪格麗特的宿命。《茶花女》在一開頭就揭示了瑪格麗特會和瑪儂一樣紅顏早逝,小仲馬採取這種手法,體現出了他的自信。他並不避諱早早拋出故事的結局,因為他確信,自己的寫作技巧會讓讀者欲罷不能。一個老到的作家,不會一直用故事高潮來緊緊攥住讀者,他懂得張弛有度,懂得賣關子。就像小說中,阿爾芒露了一面之後就沒了蹤影,讓講述者「我」和讀者都被吊起了胃口。

於是,「我」就想可以去瑪格麗特的墓地打探消息。這個小小的墳地上鋪滿了白色茶花。公墓的園丁告訴「我」:有個年輕人特意關照他要定時更換鮮花,因為他最近不能來,要去辦遷墳的事兒。這時,「我」終於知道了阿爾芒的去向,而且感受到了他的用情之深。阿爾芒要給瑪格麗特遷墳,有兩個目的:一是想把她安葬在更體面的墓地;二是想再見她一面。

「我」接受阿爾芒的邀請參加了遷墳儀式,在場的只有5個人:兩個掘墓人,「我」和阿爾芒,以及辦事的警長。交際花瑪格麗特生前被人前擁後簇,死後卻無人問津。美麗的皮相死後也化為一堆腐肉。小說里,小仲馬費了不少筆墨描寫裹屍布揭開那刻的場景,瑪格麗特「一對眼睛只剩下了兩個窟窿,嘴唇爛掉了,雪白的牙齒咬得緊緊的,乾枯而黑黑的長發貼在太陽穴上,稀稀拉拉地掩蓋著深深凹陷下去的青灰色的面頰。」現實就是這么殘酷,美人到頭還是一把白骨,就像這對情侶的愛情最後落得倉皇收場。

小仲馬接著筆鋒一轉,借阿爾芒之口,回憶起他第一次見到瑪格麗特的場景。那是在瑪格麗特去世的兩年前,瑪格麗特每次去劇院看戲都會隨身帶上一束茶花,這就是「茶花女」這個名字的由來。第一眼,阿爾芒就被瑪格麗特迷住了,他在劇院演出的間歇來到瑪格麗特的包廂里,想認識她,沒想到被美人奚落。阿爾芒感覺受到侮辱,落荒而逃。

讀到這里,讀者會以為瑪格麗特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把男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這其實只是表面上的風光,說到底,瑪格麗特這樣的交際花還是依附在男權之上,一旦美人遲暮,就會斷了財源,生活沒有著落。而且,交際花的社會地位也不高,會被正經人家唾棄。比如,在小說中,墓地其他死者的親人提出抗議,認為和交際花葬在同一個墓園是奇恥大辱。

說到交際花,這個社會現象是不是只有法國才有?交際花和妓女有什麼區別?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其實,交際花很早就出現了,而且,在各個國家的文化里都有體現。

交際花在日本就是藝妓,在朝鮮半島叫作妓生,藝妓的妓,生活的生。交際花在中國,有魚玄機、柳如是、賽金花等。法國的交際花文化是在《茶花女》出版前後盛行的,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式微。法國著名的交際花有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時尚教母香奈兒。

不少交際花都擁有驚人的美貌,但這不是關鍵,智慧和才華才是她們的立足之本。瑪格麗特的原型瑪麗是個愛讀書、勤思考的姑娘,和小仲馬分手後,她還交往過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這些交際花遊走於權貴、富豪和文人之間,過著風雅、奢華的生活。簡單說,交際花代表了妓女浪漫化、理想化的一面,然而從本質上說,她們只是高級妓女。在講究門第、血統的社會中,交際花都擺脫不了被主流不齒的命運。

這其實也是瑪格麗特怠慢阿爾芒的原因,她用傲慢的舉止來對抗追求者的逢迎,她明白,自己在男人心中只是個玩物,那她就報復性地玩弄他們。兩人初次相遇的兩年後,阿爾芒又遇到了瑪格麗特,這次,他終於受邀去了瑪格麗特家中。眾人飲酒狂歡的時候,瑪格麗特突然感覺身體不適,一個人躲去了梳妝間,只有阿爾芒擔心地跟了過去。阿爾芒再次表達愛意,可瑪格麗特早已聽慣了甜言蜜語。情急之下,阿爾芒說,兩年前瑪格麗特得病時,他天天到她家門口關心病情。這番話打動了瑪格麗特,她明白阿爾芒是真的關心她,憐惜她,而不是一時興起貪戀她的美色。

阿爾芒終於得到了瑪格麗特,興奮勁兒過了之後,他陷入患得患失中。阿爾芒微薄的年金根本養不起心愛的姑娘,瑪格麗特還在接待其他金主。阿爾芒有時妒忌,有時自卑,有時憂心忡忡,有時沾沾自喜。有時他又頭腦一熱,寫信和瑪格麗特分手。這就是剛才提到過的,小仲馬寫給瑪麗的分手信。我們來感受下,年輕人在熱戀中的精神狀態。分手信里說:「我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百萬富翁似的愛您,但是我力不從心;您希望我能像一個窮光蛋似的愛您,我卻又不是那麼一無所有。那麼讓我們大家都忘記了吧,對您來說是忘卻一個幾乎是無關緊要的名字,對我來說是忘卻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

跟小仲馬現實生活中的結局不同,這封分手信沒有終結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瑪格麗特主動上門求和,還提出去鄉村度假,遠離巴黎的紛擾。這是兩個人最幸福的一段時光,可童話故事終究要讓位給柴米油鹽。阿爾芒發現,瑪格麗特值錢的衣物和首飾越來越少,瑪格麗特說她變賣了這些東西維持日常開銷,還打算賣掉自己在巴黎的一切,從此和阿爾芒過上普通人的小日子。這一刻,阿爾芒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愛人願意為了他拋下榮華富貴。

瑪格麗特確實做出了極大犧牲,為什麼這么說?我們用一組數據來說明一下。小說中提到瑪格麗特一副鑽石耳環價值8000法郎。根據文獻資料,1852年,法國五口人的工人家庭靠300法郎就能過一年。也就是說,瑪格麗特從雲端跌落到中產生活,因為阿爾芒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是8000法郎。瑪格麗特的舉動讓阿爾芒很感動,阿爾芒找到公證人,打算把部分財產轉到愛人名下。沒想到,公證人立馬把這件事匯報給了阿爾芒的父親。老人家即刻趕到巴黎,勸兒子離開交際花。熱戀中的阿爾芒根本聽不進勸,他打定主意要和瑪格麗特長廂廝守,但沒想到瑪格麗特離開了,還留下一封分手信。

阿爾芒遭遇情變,以為瑪格麗特還是貪戀紙醉金迷的生活。回到巴黎以後,他找了一個情婦,還借機在公開場合羞辱瑪格麗特。瑪格麗特本來就患有肺病,阿爾芒的無情無義加重了病情。其實,阿爾芒也無法從這種幼稚的報復行為中獲得快感,他就去外國旅遊散心。

瑪格麗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又思念遠方的愛人,只能在日記里傾訴心事,但求有朝一日阿爾芒能讀到這些文字。原來,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重返巴黎社交界,並不是嫌貧愛富,而是因為她深深地愛著阿爾芒,願意為他默默犧牲。阿爾芒的父親也找到到瑪格麗特,用阿爾芒的前程等理由逼迫瑪格麗特離開兒子。瑪格麗特重病在床,形容枯槁,逢場作戲的朋友,以及錢色交易的恩客早就把她拋到九宵雲外,只有債權人在家裡進進出出,等著她斷氣,拍賣掉值錢的物件來抵充瑪格麗特欠下的債務。最後,瑪格麗特在貧病交加中孤獨地死去。

第三部分

了解了《茶花女》的故事脈絡,我們再來看看,與《茶花女》有關的文藝作品中的女性意識,以及小仲馬如何看待女性。

我們開頭說過,《茶花女》為電影、話劇等藝術形式提供了創作靈感,其中最有名的是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創作的歌劇版《茶花女》,這是世界歌劇史上最賣座的經典作品之一。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可能也聽過裡面那首膾炙人口的《飲酒歌》。威爾第在巴黎看了話劇版的《茶花女》,深受觸動,回到義大利之後,迅速把它改編成歌劇。

原著小說中那對痴男怨女的故事,可能也讓威爾第想到了自身經歷。威爾第的第一任岳父是個成功商人和藝術愛好者,他幫助威爾第在歌劇界出人頭地,可惜他的女兒英年早逝,威爾第後來想再婚,遭到了前岳父的阻攔。這段經歷不禁讓人聯想起《茶花女》中阿爾芒的父親棒打鴛鴦的情節。

從《瑪儂·萊斯科》到小仲馬的《茶花女》再到威爾第的歌劇版,它們講述的都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但剖開愛情故事的外殼,裡面的核心都是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抗爭。比如,《瑪儂·萊斯科》的女主角瑪儂不願接受當修女的命運,勇敢選擇愛情,然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小仲馬寫《茶花女》時,法國是一個被父權和宗教統治的社會,那時候,女性一生都是男性的附庸,她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要依賴不同的男性:父親、丈夫、兒子。有些女性想要突破有限的生存空間,想要登上更大的社會舞台,於是,她們不再依附一個男人,而是一群男人,她們通過交易來獲得財富、名聲,甚至是貴族頭銜,而這就是交際花的生存邏輯。交際花一方面受到壓迫和欺辱,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一部分自我解放。

生活在19世紀下半葉的小仲馬,算得上是女性之友,他懂得欣賞女性的才智,還和一個女作家喬治·桑保持密切關系,甚至稱呼她為「親愛的媽媽」。1880年,小仲馬在一篇序言里倡議說,「應該賦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自由和權利」。要知道,還要再過60多年,也就是1945年,法國女性才第一次行使了投票權。

小仲馬憐惜女性、同情女性,但他並不會贊揚所有女性,貪圖享樂、不勞而獲的交際花就是他批評的對象,當然,《茶花女》里墮入風塵但靈魂高潔的瑪格麗特是個例外。小仲馬大力贊揚的一種女性是母親,包括未婚先孕的女性,因為她們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家庭和子女。小仲馬看待女性的立場有他的歷史局限,但他在19世紀就認識到,女性是獨立的個體,女性不是「宗教和法律下的次等人群」,她們也沒有「虛弱、無能到無法自主行事,需要男性的引導和保護」。

小仲馬是法國戲劇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期間的重要作家。他被人稱為「現實主義作家」,主要是因為他能精準地描摹出人世百態,剖析出社會問題,時隔一個多世紀仍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在他看來,用金錢物質來物化女性、用美貌為標准對女性品頭論足的風氣,應該抨擊。但同時,小仲馬也是個近乎冷酷的作家,他讓瑪格麗特從一個鄉下姑娘飛上枝頭變成鳳凰,看似成功地對抗了宿命,但最後她還是不被主流社會接納。小仲馬在小說里指出,再美的皮囊死後也會是惡臭的白骨,他還指出,兩情相悅的愛情敵不過世俗的阻撓。小仲馬在《茶花女》中寫道:「除了理想生活,還有物質生活,最純潔的決心都會有一些庸俗可笑、但又是鐵鑄成的鏈索把它拴在這個地上,這些鏈索是不容易掙斷的。」

總結

第一,《茶花女》的故事來自法國作家小仲馬的一段情史,女主人公的原型是小仲馬的情人瑪麗·杜普萊西。小仲馬得知瑪麗的死訊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茶花女》。

第二,小仲馬的父親是創作了《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的大仲馬。大小仲馬的父子關系十分和諧,小仲馬當選為法蘭西院士之後,他在演講中表示,他之所以能成功當選,完全是仰賴父親的榮耀。

第三,法國的交際花文化在1848年前後盛行,一戰之後式微。交際花的生存邏輯是通過美貌和才智,跟男權進行交易獲得財富、名聲、貴族頭銜。交際花代表了妓女浪漫化、理想化的一面,但本質上,她們只是高級妓女,擺脫不了被主流不齒的命運。

第四,小仲馬被稱為「現實主義作家」,是因為他能精準地描摹出人世百態,剖析出社會問題。他的劇本能夠緊跟時事熱點,非常受歡迎。小仲馬推崇母親這個角色,看不起不勞而獲的交際花。早在19世紀,小仲馬就已經認識到,女性是獨立的個體,倡導「應該賦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自由和權利」。

⑺ 茶花女是誰寫的

問題一:茶花女寫的什麼呢? 寫的是一個女人的故事 她的名字叫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普律當絲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迪瓦爾先生的兒子阿爾芒・迪瓦爾,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 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爾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當絲向瑪格麗特講了阿爾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爾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山昌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爾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爾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爾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爾芒離開她一晚上。阿爾芒出去找瑪格麗特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爾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爾芒在巴黎郊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爾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爾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爾芒的父親迪瓦爾先生寫的,他想騙阿爾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爾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迪瓦爾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爾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迪瓦爾先生毫不退讓。為阿爾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爾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爾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爾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畝唯銀父親回到家鄉。 阿爾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迅宴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特面對阿爾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爾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爾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信侮辱她,並寄去了一疊鈔票。 瑪格麗特受了這場 *** ,一病不起。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迪瓦爾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爾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

問題二:茶花女的作者簡介 小仲馬,法國小說家,戲劇家。大仲馬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 *** 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問題三:《茶花女》的簡介和寫作背景 >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 *** 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劇情梗概是因喜愛茶花而被稱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原是一名商店職員,淪落為娼妓後,雖然過著一擲千金的生活,但精神與肉體上卻蒙受著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一位青年阿芒,阿芒已在暗中愛了她4年。見面後,瑪格麗特正巧發病,其他人對此漠不關心,而阿芒卻真誠地照護她、體貼她。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接受了阿芒的愛情。
為了擺脫那種奢華但又令人窒息的環境,她傾全部積蓄,與阿芒到鄉間居住,平靜的生活中兩情繾綣,十分恩愛。不料阿芒的父親聞訊後大怒,趕來鄉間興師問罪,當他得知瑪格麗特對自己兒子確是一片真心後,有所觸動,但仍堅決要求她與兒子斷絕關系。瑪格麗特考慮到阿芒將來的幸福,忍痛答應阿芒父親的要求,給阿芒留了一封信,假稱自己已做了別人的情婦,又重回巴黎。阿芒不知內情,指責她為了享樂而負心絕情。瑪格麗特遭此打擊,頓時暈倒,病情加劇,生命垂危。至此,阿芒父親才將真情告訴兒子,阿芒懷著歉疚之情再次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已是奄奄一息,最後帶著無法實現愛情與家庭幸福的遺恨,離開了人間。

問題四:《茶花女》是哪個國家的哪個作家寫的 法國的,小仲馬

問題五:名著《茶花女》作者是誰? 《茶花女》原著作者是法國的著名作家小仲馬。威爾第的這部歌劇就是根據原著小說寫成的。

問題六:《茶花女》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誰? 小仲馬(1825―1895),法國小說家、劇作家,是大仲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別人譏諷。成年後,痛感正是法國社會現實造成了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被侮辱和受傷的女人,決心從事寫作,以改變社會道德。 《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於1852年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更大成功。其後,小仲馬又寫了20餘部劇作,現實主義傾向更為鮮明,由於他自己的身世,發表了許多以私生兒為主題的「問題劇」。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還有《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奧勃雷夫人的見解》、《異國的女性》、《德尼茲》等。內容簡介: 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筆下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悲劇。 瑪格麗特是巴黎上流社會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聰慧,使她成為富貴子弟的追逐對象。自從與阿爾芒結識後,阿爾芒的真摯與專一令瑪格麗特深深感動,兩個人傾心相愛。他們遠離繁華鬧市,在巴黎郊區過起了樸素無華的生活。 這時,阿爾芒的父親為了家庭的聲譽懇請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為成全阿爾芒家庭的幸福,瑪格麗特離開了阿爾芒。不知內情的阿爾芒,一再給瑪格麗特種種侮辱、難堪。面對生活的沉重打擊,她對人生更加心灰意冷。當阿爾芒得知真情趕到瑪格麗特身邊時,她因貧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問題七:茶花女的作者是誰] 《茶花女》原著作者是法國的著名作家小仲馬。威爾第的這部歌劇就是根據原著小說寫成的。其實歌劇名La traviata意思是墮落女人,講的是一個交際花的愛情悲劇故事。
主角維奧莉塔(Violetta)是著名交際花,在歐法里多(Alfredo)的追求下兩人相愛。歐法里多的父親知道後要維奧莉塔離開歐法里多,於是維奧莉塔離開歐法里多,歐法里多不理解,在一次宴會之中羞辱維奧莉塔,並傷人離開國家。後來歐法里多知道實情,於是回來找昔日情人。但是這時維奧莉塔已患病垂死。最後故事悲劇收場。
1853年3月茶花女首演。首演的主角是體重130公斤的Fanny Salvini-Donatelli,她本來不是威爾第的首選女主角,但最後都由這位身材與充滿魅力的交際花不相稱的女高音演維奧莉塔,演出極其失敗。第二年威爾第再演卻獲得空前成功。
這部歌劇中的音樂有威爾第最吸引人的歌劇音樂。著名的部分有飲酒歌、詠嘆調「我將永遠自由」等。
茶花罰在歌劇歷史上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到現在仍常演不衰。它也是著名女高音必錄的歌劇,到現在為止錄音累計有幾十種。

問題八:茶花女的曲作者是誰? 是威爾第。 1848年,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問世。後來,他又親自將其改為劇本。1852年,威爾第在巴黎訪問,並在此觀看了話劇《茶花女》,隨即產生了將其改為歌劇的想法。1853年初,皮阿維寫成歌劇腳本。隨後,威爾第用了四周的時間便寫成了歌劇《茶花女》。同年3月6日,歌劇《茶花女》在威尼斯的費尼切劇院演出。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演員的原因,首演以失敗而告終。一年之後,此劇又在威尼斯的聖・內迪克特劇院演出。此次演出大獲成功。 《茶花女》的簡單劇情是:青年阿爾弗萊德與名妓薇奧列塔真心相愛。而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囿於門第之見,借口為了阿爾弗萊德的前途和幸福,要求薇奧列塔遠離阿爾弗萊德。薇奧列塔痛苦地答應了下來。為了遵守諾言,她寫信給阿爾弗萊德,故意說自己已經另有所愛。阿爾弗萊德不明真相。為了報復,他當眾羞辱了薇奧列塔,由此而使得薇奧列塔病情加重。當阿爾弗萊德明白真相後,趕來探望薇奧列塔,而薇奧列塔已經病危。與此同時,阿爾弗萊德的父親也意識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這場悲劇。他也來到薇奧列塔身邊並向她深深懺悔。但一切都為時已晚。最後,薇奧列塔將自己的畫像送給了阿爾弗萊德便離開了人世。 威爾第(1813―1901) 義大利作曲家。當義大利為擺脫奧地利的統治而掀起革命浪潮時,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革命歌曲來鼓舞人民的鬥志,因而獲得「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美稱。他一生創作頗多。其代表作有歌劇《利戈萊托》(即《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假面舞會》、《阿伊達》等。
希望採納

問題九:茶花女是什麼小說 茶花女是一部名著,講的是一個悲劇
《茶花女》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
故事講述了一個青年人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凄婉的愛情故事。作品通過一個 *** 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糜爛生活。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血淚控訴。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 *** 作為主角的作品。也有歌劇版的

熱點內容
關於鮮花的文字 發布:2025-01-22 16:45:01 瀏覽:88
春暖茶花先知 發布:2025-01-22 16:40:09 瀏覽:284
鬱金香大圖片 發布:2025-01-22 16:35:09 瀏覽:135
花卉查詢軟體 發布:2025-01-22 16:27:49 瀏覽:51
滇紅玫瑰蜜 發布:2025-01-22 16:19:55 瀏覽:953
李集花卉市場 發布:2025-01-22 15:53:16 瀏覽:709
七夕白條 發布:2025-01-22 15:53:15 瀏覽:36
桐廬的野櫻花 發布:2025-01-22 15:38:47 瀏覽:245
櫻花腳背紋身 發布:2025-01-22 15:33:16 瀏覽:665
七夕祥瑞幻帝江 發布:2025-01-22 15:28:22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