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茶事
㈠ 花藝設計之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流派知識「花道」又稱「華道」,「華」乃「蓮華」之簡稱。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制「蓮華」,稱「供華」, 「花道」就是從「供華」演變而成。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與佛教相關的儀式及裝飾美術,也同時傳入日本。將天然花草放在器皿中做裝飾,是日本人與生俱來 的愛好。人工制「供華」缺乏生氣,日本人很自然地想到用天然花草做替代。插花技術大約始於奈良時代(西元八世紀)。但真正發展,應該是在平安時代(西元十 二世紀)。平安貴族將唐朝流行的「鬥草」技藝和式化,改成「花合」和「草合」以插花技藝的高低,睹輸贏。並將宋代的「鬥茶」技藝也改成日式「茶合」。
「插花」剛開始時並無章法,只是將花草放入瓶中,叫「投入花」。隨著人們不斷研究,在南北朝時代(十四世紀),出現了「立花」,就是把開著花的枝條 垂直插入花瓶內。在室町時代,「立花」技藝在貴族的推崇下,向「花道」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室町中期(一四四五年),富阿彌氏編出了第一部「立花」法式書 「仙傳抄」。「立花」己不再是「供華」,而成了貴族前客廳里的一種擺飾。
室町中期出現了一名花道大國手-專慶,他在頂法寺六角堂的池坊創立了「池坊流」立花流派。「池坊流」一直延續至今。到了江戶時代,天皇更讓插花高手出席「大立花御會」。在僧侶和町人中的插花高手,視出席該御會為無上的榮譽。
室町中期,大德寺一休和尚的弟子珠光,在草庵的小屋內設置茶室,並用「投入花」裝設茶室。珠光編寫了第一部「茶事法式」,而茶室內的插花便稱作「茶 花」。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中葉),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使「茶花」得到普及。「立花」過於豪華,屬貴族的玩物,而「茶花」則較平民化。
至於現在最為人道的「生花」,卻是在江戶時代(十七世紀),受儒家思想影響才產生的。「生花」講究「三才五行」,即以天、地、人,金、木、水、火、 土來命名花形。「生花」還採用了矯枝技術,使花草樹枝更增添了曲線美。「生花」廣受歡迎,連「立花」始祖的池坊流後人也不得不在生花上下功夫。
明治末葉到大正時代,出現了「盛花」。「盛花」是在「生花」的基礎上,加進西洋多彩鮮艷的花草。「小原流」、「安達式」就是「盛花」的主要流派。「生花」流派眾多,有「遠州流」、「古流」、「未生流」、「草月流」等上千流派。
歷經數百年,普通的插花行為形成了一種「道」,「花道」象「劍道」「空手道」、「茶道」、「書道」、「香道」、「陶藝道」……一樣,學習技藝的同 時,更注重品行人格的修養。立花書院壁龕的裝飾花。是池坊專慶在室町時代創造的。採用的是松樹、桃花、竹子、柳葉、紅葉、扁柏等。之所以稱為立花,是從草 木升高的姿勢而採取豎立的形態。要用鐵絲來調整花木素材的姿容,其意圖在於再現一種自然的景緻。生花使花保持生命力的表現方法,使用的是鮮花。
江戶時代中期,作為招待客人的生花已經誕生,它主要被放在壁龕上。和投入法、盛花不同之處在於茶花的器具象徵著大地。生花主要表現的並不是花木局部 的美,而是其伸展開來的生命力。品格高尚、絢麗、端莊是生花的特徵。投入插花法在深深的花器里插上花枝,使其保持自然形態,就像是隨意投入似的,所以取了 這個名稱。有吊在壁龕上、掛在柱子上和放在壁龕下面三種形式。盛花用水盤或籃子,將鮮花裝滿這些器具,由此而得名。明治末期,由於西洋花的栽培和西洋建築 的增加,才想出這種不限於壁龕裝飾的盛花插花法。其流派有小原流、安達式等。盛花可以說是現代插花藝術的主流。
日本插花分為日本花道和現代花藝兩類,日本花道又可分為各個流派比較有名的有池坊流、草月流、小原流等20多個,全日本的大小流派據說了2千多個, 流派之間是不舉辦比賽的,因為沒有可比之性。代表現代花藝的是日本 花藝設計 師協會(NFD)和日本花丁間協會。現代技藝的作品則以西洋花藝為主,同時也融 合了東方插花手法,突出表現為花型條塊狀多、花型碎、色彩豐富。雖然花藝師在造型時對花器花材都做了精心的選擇和修飾,但由於手法巧妙和創意獨特,在最終 作品成型時,卻給人一種雖為人做、宛如天成之感。
參考文獻:1台灣花卉園藝月刊2林圓觀 1992 四季壓花3林輝慶 1988 花卉欣賞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