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藝花棒舞
1. 河北民間舞蹈介紹
河北民間舞蹈人們比較熟悉的有:徐水獅子舞,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驢,石家莊的井陘拉花,滄州的落子舞,鹽山的武術扇、高陽的竹馬洛子,邯鄲的永年小曲、曲周花車,邢台的秧歌鼓,衡水的鳳秧歌、七巧燈,廊坊的勝芳胯鼓、勝芳花燈,保定的地平蹺、花鼓洛子,張家口的插花洛子、二人台,承德的春鼓、棒棒舞等等。現將幾種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作一簡略介紹。
冀東地秧歌和跑驢
冀東地秧歌廣泛流傳在河北省唐山地區。據《中國古代舞蹈話》(王克芬著)記載:「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樂』演變而來」,它們的源泉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於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場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較機動靈活,易學易演,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相結合,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舞,傳統的活動形式,基本上分過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過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點是:節奏與動作統一,表演各異,舞姿簡潔,邊走邊扭。場子秧歌,遇到廣場或十字街頭,拉開場面,大扭一番,有時還扭一會兒,唱一段,用鑼、鼓、釵間奏,然後表演帶故事情節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節目)。主要特點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畫面靈活多變。
地秧歌的傳統表演形式,大多是前邊有兩個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魯智深),手舞花棒,開路打場,後跟提花籃、佛塵的童子及田公、漁婦、樵夫、書生等角色。在行當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婦)、丑(詼諧、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婦女)、公子(文質彬彬的書生)。表演上的共同特點是腳下步伐上下顛顫,結合肩部與腰部扭動和雙手搖擺為主,就好象鳳擺楊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據人物性格,分別手持彩扇、花絹、團扇、撥郎鼓、棒槌、煙袋等,手部的基本動作以八字翻花為主,上下左右,前後抖動扇花,變化萬干,如雙雙對對的彩蝶在花叢中飛舞,既抒情、優美、典雅,又火爆、潑辣、熱情、歡快,富有詼諧、幽默、質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揚的大嗩吶為主,配以中、小釵作打擊樂。大多習慣於吹奏《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於表現樂觀、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
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種人物的舞姿動作非常細膩,富於表現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場子」、「小出於」中,塑造各種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善於表現有故事情節的雙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劇。著名的地秧歌表演藝術家、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理事周國寶和周國珍、張遷合作,根據「王小趕腳」、「傻柱子接媳婦」加工創作的民間舞「跑驢」,主要舞蹈語匯,就是選用地秧歌的素材。這個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在參加1953年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曾榮獲優秀節目獎。隨後,由中國青藝術團帶到布加勒斯特,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榮獲國際舞蹈比賽二等獎。
此外,唐山市、秦皇島市和昌黎縣的專業和業余舞蹈愛好者作,以地秧歌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新的舞蹈節目,如《娶女婿》、《盲人摸象》、《中秋之夜》、《撲蝶》、《搶親》等等。這些舞蹈已在全省普及,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2. 民間舞蹈的河北舞蹈
河北省的民間舞蹈,蘊藏豐富,絢麗多姿,素有北方漢族民間歌舞之鄉的美譽。據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1983年的調查統計,全省民間歌舞達一百四十六種,為了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全省各地每年都定期舉辦民間歌舞訓練班,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不斷發掘整理民間舞蹈。在每年的新年、春節傳統的迎春花會等群眾性業余文藝活動中,民間歌舞異常活躍。
河北民間舞蹈人們比較熟悉的有:徐水獅子舞,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驢,石家莊的井陘拉花,滄州的落子舞,鹽山的武術扇、高陽的竹馬洛子,邯鄲的永年小曲、曲周花車,邢台的秧歌鼓,衡水的鳳秧歌、七巧燈,廊坊的勝芳胯鼓、勝芳花燈,保定的地平蹺、花鼓洛子,張家口的插花洛子、二人台,承德的春鼓、棒棒舞等等。現將幾種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作一簡略介紹。
冀東地秧歌和跑驢
冀東地秧歌廣泛流傳在河北省唐山地區。據《中國古代舞蹈話》(王克芬著)記載:「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樂』演變而來」,它們的源泉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於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場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較機動靈活,易學易演,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相結合,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舞,傳統的活動形式,基本上分過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過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點是:節奏與動作統一,表演各異,舞姿簡潔,邊走邊扭。場子秧歌,遇到廣場或十字街頭,拉開場面,大扭一番,有時還扭一會兒,唱一段,用鑼、鼓、釵間奏,然後表演帶故事情節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節目)。主要特點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畫面靈活多變。
地秧歌的傳統表演形式,大多是前邊有兩個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魯智深),手舞花棒,開路打場,後跟提花籃、佛塵的童子及田公、漁婦、樵夫、書生等角色。在行當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婦)、丑(詼諧、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婦女)、公子(文質彬彬的書生)。表演上的共同特點是腳下步伐上下顛顫,結合肩部與腰部扭動和雙手搖擺為主,就好象鳳擺楊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據人物性格,分別手持彩扇、花絹、團扇、撥郎鼓、棒槌、煙袋等,手部的基本動作以八字翻花為主,上下左右,前後抖動扇花,變化萬干,如雙雙對對的彩蝶在花叢中飛舞,既抒情、優美、典雅,又火爆、潑辣、熱情、歡快,富有詼諧、幽默、質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揚的大嗩吶為主,配以中、小釵作打擊樂。大多習慣於吹奏《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於表現樂觀、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
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種人物的舞姿動作非常細膩,富於表現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場子」、「小出於」中,塑造各種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善於表現有故事情節的雙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劇。著名的地秧歌表演藝術家、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舞蹈家協會河北分會理事周國寶和周國珍、張遷合作,根據「王小趕腳」、「傻柱子接媳婦」加工創作的民間舞「跑驢」,主要舞蹈語匯,就是選用地秧歌的素材。這個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在參加1953年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曾榮獲優秀節目獎。隨後,由中國青藝術團帶到布加勒斯特,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榮獲國際舞蹈比賽二等獎。
此外,唐山市、秦皇島市和昌黎縣的專業和業余舞蹈愛好者作,以地秧歌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新的舞蹈節目,如《娶女婿》、《盲人摸象》、《中秋之夜》、《撲蝶》、《搶親》等等。這些舞蹈已在全省普及,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趙縣扇鼓、戰鼓、挎鼓
趙縣扇鼓的鼓,是用狗皮蒙的一種盤狀圓扇形手鼓,帶有長把,把上有九個鐵環,細長的鼓錘富有彈性,鼓聲清脆悅耳。
扇鼓的歷史久遠,它起源於商代的巫舞。巫舞在古代是娛神舞蹈,所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又名「太平鼓」或「太平神」)。隨著社會的變革和前進,巫舞逐漸由娛神的舞蹈演變成為人的舞蹈。相傳公元前424到公元前387年,鄴縣黎民百姓為念西門豹治鄴為民除害的功德,每逢年節都要敲打太平鼓(即鼓),載歌載舞,以示紀念。
巫舞中的扇鼓傳到清代,已基本上形成為民間娛樂活動。清何耳作《燕台竹板詞》中雲:「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就是反映當時扇鼓表演活動的場景。
趙縣扇鼓多為集體舞形式,每逢喜慶豐收之時,農民們手持扇鼓,在場院里扭起舞步,敲打著輕快活潑的鼓點,唱著民歌小調,表達歡悅的情緒,很有生活情趣。建國以來,一些專業和業余舞蹈工作者繼承傳統,運用扇鼓表現形式,創作出不少新的舞蹈節目,受到群眾歡迎。國慶三十周年文藝獻禮演出時,河北省民間歌舞業余演出隊帶著經過加工整理的趙縣扇鼓《慶豐收》進京,榮獲了演出二等獎、創作三等獎。趙縣戰鼓,是表現古代戰陣生活的一種很有氣魄的民間舞。以大架鼓為中心,鼓面直徑為一點八米,由四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擂打,十六名健壯的男子手持大鈸,列隊隨著大架鼓的節奏,前後左右,上下飛舞,不斷變化著敲擊樂器的姿態,很有氣勢,這與纖細、優美、抒情的扇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趙縣的挎鼓(又名背燈挎鼓),是一種很別致的民間舞蹈。表演者背上背著一盞特製的龍燈或西瓜燈,將鼓挎在腰間,雙捶擊打圓鼓。時而歡騰跳躍,時而旋轉著敲打著輕快有序的鼓點。每值燈節之夜,數以百計的「背燈挎鼓」湧上街頭,排成一字長蛇陣,在鼓樂聲中,燈火之下,於歡樂的人群中往來穿梭表演。表演者與觀賞者融為一體,共同享受著一種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喜悅,增強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滄州落子
滄州落子是冀中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據滄縣縣志記載: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個小場子,起源於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1796一1821年)。傳統的落子,女的腳踩寸蹺(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傳統節目,內容大多是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綉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美動人,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已故的著名民間舞蹈家周樹棠在繼承和發展滄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周樹棠從小在「落子坊」學藝,經過四十多年的磨練,自成了落子舞的一個藝術流派。他的舞蹈動律特點是,突出地刻畫了女性「三道彎」的舞姿造型:頭是歪的,腰是擰的,腿是曲的,線條兒美,韻味兒濃,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莊。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中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優長。周樹棠認為,民間舞不發展,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為了發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從各民族民間舞中,曾記下許多舞蹈語匯和舞姿動律,經過一番剖析和鑽研,把許多舞蹈語言溶化到落子舞當中,進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動作組合。這些瑰麗多采、千姿百態的動作,增強了落子舞的表現力,發展了落子舞的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