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花卉
⑴ 生鮮電商「520」鮮花熱銷,「浪漫經濟」升溫、鮮花電商擴張
目前,各大平台紛紛加強對鮮花供應鏈的建設,布局直采基地、搭建加工中心,控制花材成本的同時保證鮮花品質。伴隨電商物流越來越便利,鮮花電商的市場規模繼續擴大,鮮花電商賽道正向千億級市場規模靠攏。
盒馬:五月鮮花銷售同比增長2倍
盒馬北京數據顯示,進入5月,鮮花銷售同比增長2倍,在勞動節、青年節、母親節、「520」等節日的加持下,鮮花需求被進一步激發。為應對5月鮮花消費旺季,盒馬加大備貨量,昆明基地每天直發新鮮花材,以保證品質和鮮度。盒馬方面透露,5月「花神」芍葯問鼎「榜一」,成鮮花市場「頂流」。盒馬北京數據顯示,從5月1日到19日,芍葯銷售同比增長5-6倍。變色的落日珊瑚、御前表演等小眾花材增長明顯。
今年盒馬推出100天「不斷電」計劃,芍葯季將實現「超長待機」,從3月一直到7月,消費者可以買到來自全國十多個品種的優質芍葯。盒馬花園負責人履言介紹,「其中,四川成都、山東菏澤、甘肅蘭州、天津貫穿3至6月的主線,雲南、洛陽、金華等地作為後備資源的輔助。」
叮咚買菜:花材價格穩定、玫瑰熱銷
「520」檔期,叮咚買菜上架鮮花套餐。叮咚買菜鮮花負責人介紹,在上海、北京,有不少居家生活的用戶選擇「跨區送花」,為愛人預訂下單玫瑰花束表達愛意。叮咚買菜准備了包括紅玫瑰、粉紅漸變玫瑰、香檳玫瑰等禮品花和日常玫瑰花束,並新上架了99元的玫瑰芍葯「520」套餐。
5月18日到20日,叮咚買菜玫瑰花的整體預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一倍,其中華東區域預售量超百萬枝,玫瑰套餐在19日前就已售罄。北京地區的玫瑰花預售量超數十萬枝。
據介紹,今年由於受到年初低溫天氣影響,不少鮮花產區的生長時間推後,玫瑰花材市場供應不足,出現了普遍漲價的情況。叮咚買菜所有玫瑰花都來自其在雲南鮮花主產區的直采基地,可以更好地做到穩量穩價。目前平台上的花材價格和往年持平,通過全程冷鏈運輸,從採摘到送到位於上海的大倉最快可在48小時,最大限度保證花材的新鮮和更長的花期。
除了玫瑰,多種平價花材、綠植也正在上架中,5月19日,叮咚買菜上海地區推出「陽台花園」梔子花月季綠植盆栽組合套餐預售。叮咚買菜鮮花負責人介紹,隨著復工復產,未來還會有更多現貨花材上架,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每日優鮮:紅玫瑰銷量增長超10倍
「520」當天,每日優鮮稱,鮮花整體銷售額將實現翻番。象徵愛情的紅玫瑰最受用戶青睞,銷量增長超10倍。
在產地直采模式下,每日優鮮通過加大對鮮花智能供應鏈的建設,實現了精準訂貨與補貨,在縮減鮮花采購成本的同時,極大地降低了損耗,鮮花業務上線不到一年就已經實現了盈利。
鮮花電商市場規模繼續擴大
鮮花電商賽道競爭日趨激烈。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共有近6.6萬家經營范圍全部包含「電子商務」、部分包含「鮮花、花卉」的鮮花電商相關企業,其中成立於5年內的鮮花電商企業佔比近七成。從企業注冊資本來看,三成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內。從地域分布上看,廣東省、上海市的鮮花電商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兩位,分別為1.6萬家、1.5萬家,佔比分別為25.0%、23.9%,遠超其他省份。
鮮花電商相關企業三年平均增長率達21.1%,2021年,鮮花電商相關企業注冊數量約5240家,增速為6.5%。2022年以來,已新增注冊近820家鮮花電商相關企業。
公開報道顯示,伴隨電商物流越來越便利,鮮花電商的市場規模繼續擴大,預計2022年將突破千億元大關,2025年將達到1500億元。
編輯 王琳
校對 趙琳
⑵ 盒馬鮮生巧解年宵花「賣難」,這種方式是否值得其他企業學習
年俗“逛花市”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那麼你一定知道廣州過年”逛花市“這項習俗。”逛花市“又名”行花街“,其實顧名思義就是在花市裡買花帶回家。其實這項習俗在廣州已經延續了上百年,在大年二十九到大年初一這三天,廣州的各個市都會設有一個或數個花市,具體根據當日的人流量決定。那麼在這幾天,就會有許多市民爭相前去買花,每年的花市都是熙熙攘攘,市民們都是摩肩接踵,好不熱鬧!雖然說花市裡非常擁擠,但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他們都在仔細挑選著鮮花,買一束鮮花放在家裡,這是為了更好的迎接新年的來到。除此之外,這也像是一種儀式感,代表了對於新的一年的期盼。
我的感悟我覺得盒馬鮮生的這種方式是非常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因為盒馬鮮生此次的行為不僅為它們自身帶來了收益,更加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為鮮花供應商以及消費者解決了巨大的難題,是一個非常的成功的範例。
⑶ 盒馬鮮生CEO侯毅透露,將上線鮮花業務,「花加」將要起死回生嗎
有可能的,因為盒馬鮮生屬於阿里系企業。從電商初興起,較為垂直的鮮花市場便有玩家涉足。時至今日,鮮花市場幾度迎來風口,又幾度式微,相關玩家也換了一撥又一撥。在相關鮮花電商平台外,阿里巴巴、京東等也相繼涉足。
有數據顯示,花加2016年銷售3億,2017年銷售近8億。甚至於17年7月,花加完成數億元的融資,真格基金入局,並開始嘗試線下花店業務。
然而花加的一帆風順在2017年按下了暫停鍵。一直以來,花加都被認為是「以補貼換銷量」,資金枯竭的傳聞一直存在。在當時,有業內人士指出,鮮花電商的配送成本本就居高不下,在大量補貼之下,花加成本更甚,一束鮮花往往虧損近半,除非花少配草多。
但將成本分攤在產品之上,往往意味著用戶體驗受損。在相關社交平台上,不乏有用戶對花加產品進行吐槽。再加上「毒花」事件的出現,花加處理不力,品牌形象不斷受損。更有甚者,花加多名高管相繼出走或離任,而知情人士透露,這些高管在任期間均負責花加的運營。而其線下業務,也被曝運營狀況不佳,線下花店已經陸續撤店,員工也已經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