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插花
『壹』 茶席插花技法
茶席插花技法
插花的歷史在我國十分悠久,早在漢代就在佛教的活動中出現。在宋代,插花已經和茶、畫、香一起,被人們作為生活的「四藝」同時擺於茶席之中。以後日本出現的「花道」也源於我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茶席插花技法,希望大家喜歡!
茶席中的插花,不同於一般的宮廷插花、宗教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間生活插花。而是為體現茶的精神,追求崇尚自然、朴實秀雅的風格,並富含深刻的寓意。其基本特徵是:簡潔、淡雅、小巧、精緻。鮮花不求繁多,只插一兩枝便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並追求線條,構圖的美和變化,以達到樸素大方、清雅絕俗的藝術效果。
茶席插花的形式,一般可分為直立式、傾斜式、懸掛式和平卧式四種。直立式是指鮮花的主枝幹基本呈直立狀,其它插入的花卉,也都呈自然向上的勢頭;懸崖式是指第一主枝在花器上懸掛而下為造型特徵的插花;平卧式是指全部的花卉在一個平面上的插花樣式。茶席插花中,平卧式雖不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茶席布局中,如移向式結構及部分地鋪中,用平卧式插花可使整體茶席的點線結構得到較為鮮明的體現。
茶席插花的意境創造,一般有具象表現和抽象表現兩種表現方法。具象表現一般不作十分誇張的設計,而是實實在在,不留矯揉造作的痕跡,使營造的意境清晰明了;抽象表現就是運用誇張和虛擬的手法來表現插花的主題。可以擬人,也可以擬物。把握抽象表現的尺度在似是而非之間。
茶席插花的花器,是茶席插花的基礎和依託。插花造型的結構和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花器的型與色。就花器的造型來說,它既限制了花體,也村託了花體。相反,茶席中的`插花,要求花體簡約、精巧,同時,也決定了花器的大小。在花器的質地上,一般以竹、木、草編、藤編和陶瓷為主,以體現原始、自然、朴實之美。
茶室插花的花器有其特定要求,首先要便於懸掛和擺放,同時花器的色調和質感要與茶室氛圍相協調,常選用竹木和陶瓷花器,分為瓶、盆、缸、筒、碗、籃和自由式花器。
茶室插花傳承東方式插花的風格採用劍山固定和支撐花材。用於剪取花材的剪刀分板剪和小剪等各種規格。粗細鉛絲用於固定和彎曲花材。還有用於綁扎固定草本等較弱的花材的膠帶和為花材噴水的工具等等。
茶室插花常採用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作品強調其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的同時色彩不過於華麗。常選用松、竹、梅、蠟梅、銀柳、桃花、南天竹、紅葉、菊花、百合、荷花、紫藤等傳統花材和枯枝、根材、藤條等。選擇花材應注意掌握如下幾點:
多選用木本花材,少選用嬌嫩的草本花材,以延長使用期。根據茶會主題選擇花材,如告別會選用勿忘我,新年會選用松竹梅。選擇季節感強的花材,例如春天—桃,夏天—荷,秋天—菊花、紅葉,冬天—梅、山茶。在花材特性上為和茶室環境相協調,注意選擇東方風格的花材,盡量少用西洋風格花材(如蔥花、鬱金香、紅黃色月季 )。一般較少選用色彩過於華麗的花材(如紅掌、紅月季)。
避免選用有濃重氣味花材(香水百合、夜來香)和有毒花材(變葉木、虎刺梅、夾竹桃等)。 ;
『貳』 宋朝男人頭上,為何總愛插朵花是趕時髦還是有講究
不算漢朝周處的《風土記》里說的那類折山茱萸插頭,用於辟惡氣而御初寒,僅是簪花做為裝飾設計,大約應當起自於南北朝時期。南梁的簡文帝蕭綱所作的唱和詩里有「九梁藝術插花,發簪為古」,就是指男人戴著梁冠,簪花的打扮,聽起來像一種那時候很普遍的造型設計。但是宋代男人簪花本來也是有很多規定的。如宰臣樞密使,皇上會賜以大花,快行官帽核桃則花瓣精巧,賜花隨官銜而有嚴格要求要求。
一個喜好花酒的人當然是愛美的,並且自魏晉始,名流花美已經並不是秘密。徽宗尤其愛華,隨時隨地會在的身上戴花交通出行,高官、老百姓引為雅緻,競相仿效。就好似大家有一段階段尤其愛系領帶仍在領結上夾一個領夾的喜好類似。因此,宋代男生遮陽帽上戴花,變成了時尚,蔚為猖狂。
『叄』 茶席插花
在宋代,插花已經和茶、畫、香一起,被人們作為生活的「四藝」,同時擺放於茶席之上。
茶席中的插花,不同於一般的宮廷插花、宗教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間生活插花。它同時融入了茶的精神,追求自然、朴實秀雅的風格,並富含深刻的寓意。其基本特徵是:簡潔、淡雅、小巧、精緻。花材不求繁多,只插一兩枝便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並追求線條,構圖的美和變化,以達到樸素大方、清雅脫俗的藝術效果。
茶席插花採用東方式插花基本骨架,一般由三主枝構成其基本花型。三主枝中最長的稱第一主枝,第二長的稱第二主枝,第三長的稱第三主枝。實際應用中根據花材的大小和強弱,主枝數量可增減為1-7個不等。用於茶室的插花作品更加簡潔,實際應用中常進行省略,常常僅用一主枝或二主枝。
根據其主枝形態大致可分為直立式、傾斜式、下垂式:
直立式:表現植物直立生長的形態,以第一主枝基本呈直立狀為基準,其餘花材同第一主枝保護同一方向。其中第一主枝與水平線大致成80-90度角。
傾斜式:表現植物受風雨吹打、壓彎的技條重新向上生長的自然狀態。其第一主枝與水平線大致成45-50度角。
下垂式:又稱懸崖式,形如高山流水和懸崖上的古藤懸掛,其第一主枝懸掛於花器外,第二、三主枝主要起穩定重心,完善作品的作用,常採用較高的花器或用壁掛式、吊掛式花器。
茶席插花的花器,是茶席插花的基礎和依託。插花造型的結構和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花器的型與色。就花器的造型來說,它既限制了花型,也村託了花型。相反,茶席中的插花,要求花型簡約、精巧,同時,也決定了花器的大小。在花器的質地上,一般以竹、木、草編、藤編和陶瓷為主,以體現原始、自然、朴實之美。
茶席插花的花器有其特定要求,首先要便於懸掛和擺放,同時花器的色調和質感要與茶室氛圍相協調,器型分為瓶、盤、缸、筒、碗、籃和自由式花器。
茶席插花常採用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作品強調其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的同時色彩不過於華麗。常選用松、竹、梅、蠟梅、銀柳、桃花、南天竹、紅葉、菊花、百合、荷花、紫藤等傳統花材和枯枝、根材、藤條等。選擇花材應注意掌握如下幾點:多選用木本花材,少選用嬌嫩的草本花材,以延長使用期。根據茶會主題選擇花材,如告別會選用勿忘我,新年會選用松竹梅。選擇季節感強的花材,例如春天—桃,夏天—荷,秋天—菊花、紅葉,冬天—梅、山茶。在花材特性上為和茶室環境相協調,注意選擇東方風格的花材,盡量少用西洋風格花材(如蔥花、鬱金香、紅黃色月季)。一般較少選用色彩過於華麗的花材(如紅掌、紅月季)。避免選用有濃重氣味花材(香水百合、夜來香)和有毒花材(變葉木、虎刺梅、夾竹桃等)。
『肆』 古代文人的四雅生活——焚香、品茗、插花、掛畫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則重在「境」之美。
古代文人雅士喜歡追求慢生活, 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焚香是指人們將動物和植物中獲取得天然香料進行加工,使其成為各種不同的香型,並在不同的場合焚熏,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一開始就從人們的生理需求與精神需求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盛唐時期,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及富裕人家就經常在聚會時,斗香品香,慢慢的熏香成為了一種藝術,與茶文化一起發展起來。至宋,我國的焚香藝術,與點茶、插花、掛畫一起,被作為文人「四藝」。
陸放翁有詩曰:「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古人對焚香的要求是無煙卻香味低回悠長,書齋庭院里,千古文人佳客夢,紅袖添香夜讀書。寧靜的深夜,一縷暗香流淌浮動,令人沉醉其中。迷離之中,閱盡多少繁華滄桑,又化作縷縷青煙。香氣悠然里,或抱膝觀書、或對坐清談、都是古典中國雋永的意象。
茶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茶被發現及飲用以來,都被歷代文人雅士所追捧。三五好友,聚於高山流水之間,品茗談志,盡顯中國文人之風。
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因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為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茶心佛心,何共何殊?一盞清茶。
古人煮茶講究火候。水煮得嫩,老與適中,加茶的時間與方法,煮茶的方式與「湯花」的好壞多少,其關鍵都看會不會掌握湯候。許明然在《茶疏》中這樣敘述道:「水一入銚,便須急煮。
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呈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茶經》中也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中國花藝,除了重視與節氣四時呼應,更重視花木的寓意,例如明初花鳥大師邊文進曾經繪制了一幅大型廳堂瓶花,選用了梅、松、柏、山茶、水仙、靈芝、朱柿等十種寓意豐富的花材,象徵著十全十美,諸事如意。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插花的意義更多是接近自然以及發現生活之美的兩層意義。從到市場或大自然選擇花材、挑選適合的瓶器、設計花藝到動手執行,完成了發現、鑒賞與創造的藝術過程。
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
「山家歲暮無多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中國人對於插花的情感要求可見一般。
焚香重嗅覺之美,品茶重味覺之美,插花重觸覺之美,而掛畫則重視覺之美,是四藝合一展現宋代文人雅士風雅、韻味的生活美學。
「掛畫」最早掛於茶會座位旁,內容是關於茶的知識,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當時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鑒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
『伍』 中式傳統插花:詩情花意 文人雅集
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掛畫,被文人雅士並舉為生活四藝,是稍有素養者不可或缺的。明代張謙德曾在其《瓶花譜》序中寫道:「幽棲逸事,瓶花特難解,解之者億不得一」。插花一詞是今時的稱法,在古代則多稱為瓶花、瓶供。古人不滿足於折枝花的直接傳情,漸將室外花木引入室內,營造空間的生機與逸趣。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審美觀念轉變的反映。
傳統插花,是我國重要的古典藝術之一。其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澤其莖,欲華不萎。」這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器皿插花活動,既是佛前供花,其他方面不論是宮廷擺飾或文人鑒賞力的表現,都巧妙地運用了花藝之美,這使得藝術風氣發展為之大盛。
瓶花一束 意境悠遠
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掛畫,被文人雅士並舉為生活四藝,是稍有素養者不可或缺的。明代張謙德曾在其《瓶花譜》序中寫道:「幽棲逸事,瓶花特難解,解之者億不得一」。插花一詞是今時的稱法,在古代則多稱為瓶花、瓶供。古人不滿足於折枝花的直接傳情,漸將室外花木引入室內,營造空間的生機與逸趣。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審美觀念轉變的反映。
崇尚自然、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造型創作的共同指導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則是其創作的最高目標。作為中華優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傳統插花藝術,它在許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並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這些精髓,並不斷發揚光大。
傳統插花追求空間之美,一條線能表現出最大的空間時最美(平遠、深遠、高遠),而且此三遠形成之線以曲線最為優美。花則作為素材基礎,契合事物與時機,以強調自然生命與空間意義之整體性,表達作者美的意念。
以花怡情 文人雅集
文人插花則別有情趣,插花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雅集中的主要活動。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有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
《夢梁錄》則這樣記錄當時的市井: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墨庄漫錄》中記載:西京(洛陽)牡丹聞名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宴集之所,以花為屏障,至梁棟柱拱,以筒儲水,簪花釘掛,舉目皆花。
詩情花意 幽棲逸事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歌中,涉及插花內容的詩句獨放異彩。如蘇轍《戲題菊花》:「春初種菊助盤蔬,秋晚開放插滿壺。」劉禹錫《贊枸把》「翠黛葉生籠石翁,殷紅子熟照銅瓶。」朱淑貞《示犀》)「一枝談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芥子園畫譜》有題畫詩雲:「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由此可見,古時插花之風盛行,不插梅花,年也是過不得的。 古代詠插花詩不僅反映了詩人熱愛花木的情趣,亦可看出詩人熟穩花道的`技藝,賦「心象」於花技的文思。
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時,寄情於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敏感多思。
宋朝有一首詠海棠的詩:「海棠脈脈要詩催,日暮紫錦無數開」,意思是說海棠半舒半卷,脈脈含情,非要詩人吟出好詩來,否則就不肯開放。
借用花木抒發人的意志、願望之時, 以花枝展情韻, 表現花品花格, 令人在擊節贊嘆之餘, 心馳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 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長的意味。
『陸』 宋朝男人為什麼都喜歡在頭上插花
戴花在宋朝是文來人最為時尚的裝飾。自
在宋朝,男女都愛花,男的戴花更是蔚然成風。宋朝文官穿便服、戴官帽出門會友時,常會在帽後面的折角處插一朵花。宋朝大文豪蘇軾也愛戴花。宋詞中常有花被風吹掉之類的詩句。甚至每逢重大節慶,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歷史記載,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制定規則,他賜給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
細讀《水滸傳》會發現梁山好漢也是「花團錦簇」: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
『柒』 宋人花事——花器小賞
上次有幸參與了「 活動:宋人的日常花事 」(可戳鏈接了解一下),不如對雅緻的宋人花事中花器進行小賞。
插花作為宋代文人的四般閑事之一,在書房之內,可少不了插花的點綴。書房雖小,書擺放有序,書案之上筆、墨、硯台、鎮尺等,小小的香爐中焚著香餅,一旁精美的花瓶中插著花卉。
真是一方雅緻寧靜的小天地。
宋代可謂是插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各式各樣的花也陪著各式各樣的花瓶。
從材質上看,陶、瓷、金屬、石、木等皆可作花器。按花瓶的體量來區分,大個的自然是擺在廳堂等空間大的地方,小的置於書桌、案幾上作為點綴。
花瓶和其他用途的瓶有不少相似,曾經用來裝酒、水或者其他物品的容器,有的也用來插花。比如放置在廳堂的大花瓶,可能就是來自於糧嬰食瓶。
小花瓶在宋之前,各種式樣的長頸瓶使用的很廣泛。插花也是它的用途之一,唐墓壁畫中就有手持長頸瓶插花的形象。
宋人所用的體現著雅趣的小花瓶,隨著傢具和室內陳設的發展漸漸興盛。
當時人們稱作「梅瓶」、「膽瓶」、「玉壺春瓶」等名稱的器物中,有一些便是作為花器來使用。(因為稱呼使用的廣泛,每一個稱謂里包括了不同用途的瓶瓶哦!)
膽瓶就有指放在幾案或枕屏旁邊的插花小瓶。
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將長頸鼓腹、形狀有些像垂膽的瓶都視為膽瓶,可以說是一大類瓶的指代。
膽瓶造型優雅,線條簡單,鼓腹容水,修頸容枝,瓶口小而微侈。正好插置花枝。
本來作為酒具的玉壺春瓶在當時長的與大型膽瓶很像,除了用來盛裝美酒,也可以用來插花。
一般花瓶陳設,為了放置的穩固,還會給它加上一個器座。
宋人花瓶的一個重要來源便是用古器插花和製作仿古器的花瓶。
宋人好古,但卻不是將古物束之高閣,而是讓它們的古意融於自己的生活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花觚了吧。觚作商周銅器為酒器,如今見到的宋至明清的瓷器中的花觚,正是取自「觚」的造型。
插花中花朵保鮮也很重要,當時的人們對銅瓶插花的好處就已經有了認識。古銅器插花能夠「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呢?轉引如下:
另外,插花之前將花枝進行處理,也是能夠有助於花朵綻放的更久。
瓶花與佛教的香花供養有很深淵源,除了演變出室內陳設擺放的瓶花外,用於禮佛和祭祀的瓶花一直發展延續,明清時期的「五供」就有瓶花一對。
當然啦,也不要以為宋人的花事都是如此的清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多的還是文人志趣。平時生活中,花團錦簇式的裝點也是受歡迎的。
ps:奈何知識儲備太少,美圖也找不到,用極簡主義參考講座內容和文章進行一下小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