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堂插花
⑴ 新婚插花文
插花,也叫升花。在鄂東南,新娘吃拜堂早飯(拜堂後在婆家吃的第一餐飯)和三專朝回門後,娘家送親人坐的屬酒席上,從第一碗菜端上來開始,每碗菜上要插一朵紅花,跑堂的要說《插花文》祝賀:「一朵紅花向陽開,恭賀新爹和新奶,新人一肚子生兩個,一個老人抱一個小乖乖」、「手捧一枝花,恭賀新郎官新娘家,恭賀新娘一肚子生兩個,一兒一女一枝花」、「這朵花真美麗,恭賀新人坐一席」等等,新娘(回門時是新郎)方是送親的,一般每碗要放上打發錢,跑堂的才把菜碗放下。有的地方,送親的在放打發錢的同時,還要吟詠《升花歌謠》:「一朵花兒鮮,開在酒席邊,拜上倌老師(指廚師),我沒有帶剩錢」、「訓子哉、一邊立、扳壋壋。鳥龜爬來要錢的」,這里有說好話的,也有善意笑罵的,增添了宴席喜慶的氛圍。跑堂的大都是表兄弟,其插花文大部分是廚師現編現教的。
⑵ 苗族人結婚的風俗習慣
苗族結婚儀式非常隆重,在結婚前一月,女方開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會陪哭,嫂子們勸解亦哭,統稱「哭嫁」,實際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禮到女家。女方則宴請賓客,舅爺,姑爺及親友禮作賀。這時「哭嫁」也達到高潮。
結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賓客齊集,男方必須在插花日派迎親隊伍去女方家。迎親隊伍由年青的7----11人單數組成。領隊的男人叫「娶親大哥」,女子叫「娶親婆」另外還跟隨一班吹鼓手[樂隊]。迎親隊到女方家寨外即鳴放鞭炮,女方緊閉大門,必待娶親大哥送 上開門禮紅包,講一番娶親客套話,才准進門, 迎親隊坐席飲酒時。女方村中的姑娘們會向迎親客人們勸酒,必將迎親客人灌醉,姑娘們還借勸酒、上菜、上茶、盛飯等伺機向迎親人臉上摸抹鍋底黑,摸得娶親人個個成為大花臉,名曰「打粑」, 或用豆渣和蕁麻葉對娶親人圍攻,打得娶親人遍體都是豆渣;蕁麻葉蜇得娶親火焦辣疼,叫「打親」「打發」,既越打越親,越打越發。要女方待老年人出來制止才停。然後,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對唱山歌,通宵達。結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開始發親,由女方送親大哥[兄弟]背新娘從正門出換新鞋送入戶門外的花轎中,抬去男家。若途中與別寨娶親隊伍相遇,則各搶先從高處繞過。到了男家門外就由娶親大哥背新娘從門前火盆上走過,然後新郎新娘行禮拜堂,男方則大擺宴席三天,答謝親朋好友等不在話下,過完三早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親小住幾天。
⑶ 客家人婚嫁習俗有哪些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分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⑷ 陝西富平糜子鄉上官村結婚前都有哪些禮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婚俗文化也是流傳至今用的最多的傳統習俗,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同,那麼陝西人結婚有哪些有趣的風俗呢?
鄉下人稱「娶媳婦」。舊的婚禮很復雜、很講究,其主要程序有:
1、迎新准備
請執事,即請主持婚禮儀式的人、禮筆、儐相、廚師、跑亂、樂人、憑轎等人。
2、迎親
新郎身穿長袍禮服(藍色綢緞做),頭帶禮帽,披紅插花,由本家叔(伯)、迎姑、賓相、轎夫、樂人等陪伴,騎馬或坐轎(舊時世家、富戶亦有新郎坐綠轎伴紅轎迎親的),攜帶「鳳冠霞帔」及一面照妖鏡、一把遮日傘等禮品來到岳丈家。
3、婚儀
也叫「拜堂」、「拜天地」,由執事主持,執事身著禮服(禮帽、長袍)。
4、入洞房
新郎把新娘送入洞房後,再出來招待賓客。
5、宴客
叫「待客」,也叫「坐席」。一般是兩頓飯,首席:一盤九碗(四角冷盤,五碗熱菜)帶饃。第二頓開始先喝酒,盤里四碟或六碟,邊喝邊上菜,酒畢再出一盤菜帶饃。飯前飯後,以茶點招待。
6、耍房
也叫「耍媳婦」,「鬧新房」。在婚後的三個晚上,都有人耍房,其內容豐富多彩,有說曲兒(猜謎)、繞口令、唱歌,有雙親嘴、雙吃糖、摘櫻桃、鴛鴦送枕等。
7、送飯
結婚後第二天一早,娘家及主要親屬要給女兒送飯,有餃子、面條,一家擺一盤,意指女兒勿忘娘家的養育之恩,婆家則要盛情款待親家客人。
8、回門
婚後第三天(如逢單日推後一天,意取雙吉),由賓相帶上一對新人,抬上什羅去女方家赴宴叫「回門」,也叫「請女婿」,岳丈家設宴招待,女婿要給岳丈家裡門族的長輩行叩頭禮,受禮者以小禮品回贈,以示認親。
9、賀禮
也叫行禮。結婚之喜,親戚要行禮,舅、姑、姨、干父家必行重禮——蒸花老虎一對,給新郎披一條紅綢子等四樣禮。
一般農村對於傳統婚禮的習俗保留的比較完整,但是年輕的新人或者常年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已經優化了很多環節,新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