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亳州園林花卉

亳州園林花卉

發布時間: 2024-05-19 20:49:57

A. 牡丹花的歷史

1、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2、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

4、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5、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

7、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菏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

(1)亳州園林花卉擴展閱讀:

牡丹花形態特徵: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

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

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B. 菊花的形狀是什麼顏色有

菊花的形狀因品種而有單瓣、平瓣、匙瓣等多種類型,當中為管狀花,常全部特化成各式舌狀花

顏色則有紅、黃、白、橙、紫、粉紅、暗紅等各色,培育的品種極多,頭狀花序多變化,形色各異。

C. 牡丹花的原產地在哪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三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兩金,在植物學上是毛茛科芍葯屬落葉小灌木。它的花和葉的形態同芍葯很相像,所以古時又稱牡丹為水芍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達3米。葉片是不規則的兩回、偶有三回的羽狀復葉,表面綠色,背麵灰綠色,有白粉,嫩時帶紅色。花大形,單花頂生,雄蕊多數。萼片5枚,綠色。花瓣原本5~6枚,經過栽培,一部分雄蕊演變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數較少的,古時稱為多葉;瓣數很多的,古對稱為千葉。花有黃、白、紅、紫等色,花徑12~25厘米。花後結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時開裂,內含數個大形種子,呈不規則圓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現在甘肅、陝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還可見野生的。正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1031)里所說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御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裁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種至四十畝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數百株。」(《五雜俎》)。由此可以看出,現今牡丹的主要產地菏澤,在明代就已開始繁盛了。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雲:「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篡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復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由之,新品種大量涌現。

從以上事實可以說明,我國牡丹品種資源極其豐富,即有野生種、半野生種,還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其花豐碩富麗、雍容大方,不僅姿貌絕倫,而且色韻俱佳。

牡丹的種類繁多,全世界芍葯屬植物約30多種,中國的牡丹品種約有800個以上,牡丹有多種分類方法,其依據為:株形、分枝、習性、葉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據野生原種不同可分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據花部基本構造不同分為單衣類和出閣類;根據花部演進方式和順序不同分為千層組和摟子組等。

栽培技術

繁殖:可採用播種、分株、嫁接和壓條等方法。

(1)播種:種子從9月上旬陸續成熟,采種後應盡快播種,以便在入冬前萌發而長出胚根,牡丹種子的上胚軸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則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當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實生苗要5年以後才能開花,成株慢又易發生變異,因此只在雜交育種上才採用播種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進行,溫暖地區還可以推遲。分株時要注意在容易分離處劈開,並且注意新分部分應有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葯根進行根接,牡丹根細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進行,具體操作前先把芍葯的肉質根整墩挖出,再把它們逐根剪開,放在室內陰晾兩天,使根內水分減少而柔軟,然後剪取牡丹的當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須具有充實飽滿的頂芽,採用劈接法在室內逐個接在芍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綁扎,只用和好的膠泥將介面封住,接好後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時需把介面栽人土內,並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壘壟,將接穗的頂芽全部封住,當年秋季在芍葯砧上就能長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頂芽並不萌動。翌年清明前將土壟創開,讓牡丹萌芽生長,並可長出自己的根系秋後可將其挖出,同時把芍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則芍葯的根系會長出芍葯株叢與牡丹同而影響牡丹生長。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澆水,春季應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長,滿足開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後排水,不能積澇;秋季應適當控水,以免徒長而易受凍。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葉及花正伸展之時,此時施肥對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遲效肥為主。第二次在花謝後,對以後的生長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響,也以速效肥為主。第三次在秋冬,對增強春季的生長有重要作用,以遲效性肥為主。除此以外,應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對觀賞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發枝以便短時間內形成美觀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開始,應在此之前進行修剪。牡丹雖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曬下,葉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長,故在栽培上應適當遮蔭。

牡丹常見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紋羽病,防治方法應採取綜合防治法,發病期用常見的殺菌類葯劑防治。

蟲害有:根線蟲、天牛和介殼蟲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艷美,色香俱全,觀賞價值高,在我國傳統古典園林中廣為栽培,同時也廣為盆栽觀賞。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熱涼血、活血、調經、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輕身益壽,可治高血壓、散瘀血等多種疾病,全花可調經活血,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和行經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糖類、酶、微量元素。可作為保健食品和飲料、化妝品等。

D. 菊花有哪些葯用價值

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雋美多姿,然不以嬌艷姿色取媚,卻以素雅堅貞取勝,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人們愛它的清秀神韻,更愛它凌霜盛開,西風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國賦予它高尚堅強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徵視為國萃受人愛重,菊作為傲霜之花,一直為詩人所偏愛,古人尤愛以菊名志,以此比擬自己的高潔情操,堅貞不屈。中國人極愛菊花,從宋代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古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如菊花與喜鵲組合表示「舉家歡樂」;菊花與松樹組合為「益壽延年」等,在民間應用極廣。

我國菊花品種,經歷代人工栽培選育,出現了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珍奇品種,現已達三千多種。但是,在分類方法上,歷年來議論較多,目前還無統一規定,只在重點類型方面,意見基本一致,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基本方法,一依花莖大小,把菊花分成大菊和小菊,6厘米以上為大菊,6厘米以下為小菊。二依花瓣(舌狀花)的形態分為平瓣、匙瓣、管瓣、歧瓣。三依花型不同而分類,常見類型有:(大菊)1.圓盆類;2.荷花類(孤球類);3.芍葯類;4.圓球類;5.卷散類;6.舞垂類;7.扶植類;8.毛刺類;9.龍爪類;10.托桂類。四依整枝方式不同兩分,一株一花為「獨立菊」,或「標本菊」;一株數花為「立菊」;一株有花百朵以上者為「大立菊」;小菊整枝成懸垂狀者為「懸崖菊」。

目前我國菊花分類比較趨於統一的有,可按菊花的花形大小進行分類,花莖6公分以下的稱為小菊;6公分到10公分稱為中型菊;10公分以上的可以稱為型菊。根據花期可以分為早、中、晚期。早期的菊花在十月上旬可以開放;中期的菊花在十月下旬可以開放;晚期的菊花在十一月的上旬可以開放。可以根據花型進行分類,它有平瓣型,荷花型、芍葯型、卷散型、園盤型、托桂型、絲發型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名種。菊花可以通過顏色進行分類,例如紅色系,像這種「義大利小紅」。

紫色系,這種叫「紫十八」;還有粉色系,叫「西施圖」;這種黃色系叫「金牡丹」;這種是復色系列,是「金背大紅」;葉背葉面是兩種顏色,一個是紅色,一個是金黃色;再一個是白色系,「白蓮」;這種是是紫色,「紫綉球」;還有綠色系列。菊花根據花心可分為露心的,不露心的和半露心的。為了使菊花得到更好的應用,對菊花進行了園林應用的分類,它分為優秀菊花品種,切花品種,花壇菊品種,大立菊品種和懸崖菊品種,案頭菊品種,造型菊品種和傳統菊花品種。

菊花,形態可謂千姿百態,有的秀麗淡雅,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似高山流水,一瀉而下,有的如妙齡女子,嫵媚動人。個個如盛裝的花仙子,在綠葉叢中翩翩起舞。帶給人們的是幽雅的環境。微風吹來,菊花擺動婀娜的身姿,散發著陣陣幽香,雖比不上茉莉那麼濃郁,也足以沁人肺腑。菊花的莖更是別致,粗壯挺直,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松樹的挺拔。菊花若是在山間曠野,無拘無束,則往往一開就不可收,漫山遍野,千里花開,如天上繁星點點,無邊無際。瞧!那一朵朵粉紅色的菊花昂首挺胸,豆芽似的花瓣緊緊簇擁在一起,遠遠望去,既像一個小絨球,又像一個大家族圍坐在一起商議什麼事情。再瞧那兒,一簇簇菊花堆在一起,在聽秋風老師為她們講故事呢!看她們一個個揚著腦袋,挺著胸脯,坐得端端正正的,大概都想得到秋風老師的表揚吧!美麗的菊花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每一個人到了這里都要彎下腰來聞一聞,彷彿吸足了氧氣,站起來就覺得心曠神怡,走起路來顯得那麼精神。

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經長期人工選擇培育出的名貴觀賞花卉,也稱藝菊,品種已達千餘種。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中國菊花傳入歐洲,約在明末清初開始。其中產地湖北大別山麻城福田河的福白菊,浙江桐鄉的杭白菊和黃山腳下的黃山貢菊(徽州貢菊)比較有名。產於安徽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德清的德菊、河南濟源的懷菊花(四大懷葯之一)都有很高的葯效。特別是黃山貢菊,它生長在高山雲霧之中,采黃山之靈氣,汲皖南山水之精華,它的無污染性對現代人來說,具有更高的飲用價值。味微辛、甘、苦,性微寒。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平肝陽,解毒。用於感冒風熱,發熱頭昏;肝經有熱;目赤多淚,或肝腎陰虛,眼目昏花;肝陽上亢,眩暈頭痛;瘡瘍腫痛。現代又用於冠心病、高血壓病。

1.降血壓。菊花具有降血壓、消除癌細胞、擴張冠狀動脈和抑菌的作用,長期飲用能增加人體鈣質、調節心肌功能、降低膽固醇,適合中老年人和預防流行性結膜炎時飲用。2.明目。菊花除了塗抹眼睛可消除浮腫之外,平常可以泡一杯菊花茶來喝,能消除眼睛疲勞。如果每天喝3-4杯的菊花茶,對恢復視力也有一定作用。3.提神。菊花是一種神經強壯劑,能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可延緩衰老,增強體力。菊花有良好的鎮靜作用,經常食用能使人肢體輕松,醒腦提神。菊花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目菊科菊屬,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狀或筒狀。菊花有一定的食用價值,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食用新鮮的菊花。菊花具有平肝明目、散風清熱、消咳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熱感冒、咳嗽等病症效果顯著。

E. 我要了解菊花

菊花分以下4種:
貢菊 貢菊主產於安徽歙縣,栽培山區,頭狀花序的舌狀花白色,中心管狀花少或無。貢菊於清.光緒22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從浙江德清引入〔1〕。「德菊」建國後逐漸失種,1982年實地調查時,已無種植,訪問原主產地德清縣塘棲(今屬餘杭縣)60歲老人,也未見當地種過茶菊了。據1932年羅迪先《德清新縣志》〔2〕載:「菊,綠心白瓣,氣香味甘,歷久不變,下舍、雷甸多種之,今名德菊。」綠心與貢菊相似,而與現今杭菊的黃心(管狀花多)顯然不同。
1981年調查中了解到,歙縣岔口在50年代曾種有「銀菊」,花心綠色,花瓣全部帶淡綠,葉比貢菊大而厚,產地收購價高於通常的貢菊,後因花農地歸集體而失種。該品種可能保留了早期「德菊」的較多特徵。
1981年調查還發現,貢菊產地普遍混栽一種「資菊」,資菊產量略高,生長期短,作為補苗之用,但頭狀花序內有綠褐色鱗片,色次質差,收購價低。1997年調查了解到,產區的資菊早已全部淘汰,菊田內為品種統一的「貢菊」,質量穩定。
杭菊 杭菊是以茶菊開始種植,其中的「德菊」演變成了「徽菊」(即貢菊)。清朝時,茶菊在浙江就有諸多品種,產於餘杭良渚的黃者有「高腳黃」、「紫蒂盤桓」,白者有「千葉玉玲瓏」;產於海寧的白者還有「金井玉欄桿」〔3〕。後來主產地逐漸向北推移,在桐鄉形成全國最大的葯用菊花基地。
1982年在海寧調查見到的杭白菊的3個品種:小白菊(當地原始種)、湖菊和大白菊(又稱「洋菊」),據說大白菊引入當地才數年。當時調查未見杭黃菊種植。1997年到杭菊主產地桐鄉市調查,杭白菊3個品種均有種植,湖菊,當地稱「軟桿」,種植面積最大,被認為品質最好;小白菊,當地又稱「硬桿」、「小洋菊」,種植也較多;大白菊,當地稱「洋菊花」,僅零星種植。花農們介紹,洋菊花大,採摘方便,但品質差,難以出售,往往混入湖菊或小白菊中。調查中發現杭黃菊的小黃菊因價格低於杭白菊,已不再種植,只在田頭埂邊留了一點種苗而已,而大黃菊未收集到標本。
關於大白菊來源,查閱《增訂偽葯條辨》〔4〕白菊條中雲:「廈門出者曰洋菊,朵大而扁,心亦大,氣濁味甘,更次。」此處的洋菊與大白菊從名稱、花的特徵、品質均吻合。從調查得知,大白菊在杭菊產區雖有花大易采、產量高等優點,但產地一直排斥,可能是近代才引入的品種,與曹炳章介紹的廈門洋菊也許有密切關系。
滁菊 滁菊原產於滁州、定遠,解放初,主產地遷移至全椒縣馬廠一帶。50年代的滁菊品種為「老滁菊」,特徵為植株散伏,頭狀花序大,舌狀花稀疏,開花少,產量低,畝產僅15~25kg。60年代被選育出的「新滁菊」代替,60年代滁菊主產地已在全椒縣,所以也有稱新滁菊為「全菊」。新滁菊植株直立,頭狀花序略小,舌狀花稠密,花朵多,畝產可達70~80kg。從60年代起,在滁菊主產地全椒就再也未見過老滁菊。1981年到滁縣、全椒調查,走訪了老產區,已無法尋找到老滁菊的蹤影。
70年代滁菊產地出現了品種退化,退化的植株莖、花均變紫,舌狀花減少,質量與產量顯著下降,尤其在連作的地中更易出現。80年代該退化的品種逐漸淘汰。1997年和1998年兩次深入產區調查,現在的滁菊花色純白,品種單純,商品質量穩定。
亳菊 亳菊產地主要種植的品種為「亳菊」,特徵是頭狀花序小,舌狀花多,管狀花少,花序內有鱗片。另外,產區還有一種大花的品種,當地稱「大馬牙」,又叫「臭花子」,特徵是頭狀花序大,有較多的管狀花,花序內也有鱗片。該品種一直被視為劣質品種,醫葯公司和葯商均不收購,近年來在亳州葯材市場上經常可見,但售價極低。
關於亳菊的質量,古今有截然相反的評價,如《百草鏡》〔3〕雲:「甘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形細小而香,產於亳州者不可用,白而微臭。」《本草正義》〔5〕菊花條亦雲:「杭產白色之小花,則氣味醇靜……若白色大花產於古亳者,氣味殊覺辛烈。」現代普遍種植的亳菊花小,氣清香,被認為在葯菊中品質最佳〔6,7〕。不同的質量可能是不同時期栽培的品種不同,早期為大而微臭、氣味辛裂的「大馬牙」品種,近年則為氣味清香、花小的「亳菊」。
懷菊 河南的葯用菊花可能栽培最久,早期的鄧州黃、鄧州白可能是葯用菊花後期選育出來的品種的始祖。懷菊是四大懷葯之一,久負盛名。1997年到懷菊產地武陟縣調查,了解到懷菊有兩年品種,一曰「小懷菊」,花序小,色白,管狀花少,被認為質量好,其性態與亳菊相同,1998年與亳菊同地栽培觀察也得到了證實;另一品種為「大懷菊」,花序大,中心管狀花多,舌狀花先黃後白,不同於其它品種,是1個獨立的品種。
1.6 濟菊 濟菊主產山東嘉祥縣。1997年到產地調查、收集樣品並引菊苗栽培觀察,與「亳菊」形態特徵相同。當地醫葯公司介紹,嘉祥的菊花是清朝時引自亳州。
1.7 祁菊 祁菊主產河北安國,1989年和1997年兩次收集葯材樣品,通過觀察,與「亳菊」一致。
1.8 川菊 川菊主產四川中江,近年來已失種。

F. 關於牡丹花的花語與寓意

牡丹,國色天香,一直被國人視為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徵。我整理了牡丹花的寓意和花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牡丹花的花語

牡丹花語: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紅牡丹:花型寬厚的紅花,被稱為百花之王,花語是‘富貴、圓滿’,屬性火。

紫牡丹:花瓣呈紫色的牡丹,花語是‘難為情’,屬性暗。

白牡丹: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是對女人的最高贊美,是女人心中最心儀的禮物。

綠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黑牡丹:死了都要愛 事實上,牡丹家族中沒有純粹的黑牡丹,人們習慣上把深紅色、深紫色牡丹稱為黑牡丹。

粉牡丹:雍容華貴。

牡丹花的寓意

牡丹,國色天香,一直被國人視為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徵。從唐代起,牡丹就被推崇為「國色天香」。牡丹統領群芳,地位尊貴。唐代詩人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等詩句。

盆景花中,牡丹花為花中之王,王者風范,系高檔次,是送給親朋好友最理想的選擇,表達內心誠摯的祝願和崇高的敬意。

白牡丹擺設在辦公室、卧室,當您看到她的美,給人以舒暢的視覺享受,睹物思人、啟迪人生,以明智遠、激發出內心深處的靈感。擺設在酒店、賓館經商之地象徵生意發達。白牡丹寓意風格:王者風范,以及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嚮往。

黃牡丹:亮麗富有而華貴。

象徵意義

唐朝人更愛牡丹,曾在牡丹花開季節,舉行牡丹盛會,長安人傾城而出,如醉似狂。宮中亦愛重牡丹,詩人李正封贊它為「國色」、「天香」,唐皇極為贊賞。「國色天香」亦從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號。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徵。

牡丹花大而艷麗,一向被人們視為富貴昌盛的象徵。傳說我國第一們女皇武則天灑後醉言,下令百花於降冬時節同時盛開,諸花不敢違抗,唯獨牡丹抗旨未放,顯示出堅貞的氣節,武則天一怒之下,將牡丹貶謫洛陽。牡丹卻因此贏得更多人的喜愛與贊賞。至今,洛陽的牡丹仍極富盛名。牡丹花色豐富,喻意不盡相同:

牡丹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花卉,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素有「國色天香」之美稱,被譽為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徵。

牡丹花的歷史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牡丹也就是那時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

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絕唱描述了長安牡丹盛況。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詩賦,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等。

北宋的洛陽對中國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卓越的貢獻。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宮內院,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從而帶動大量新品種的出現,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牡丹wg365.org)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大量涌現,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宋人對牡丹推崇備至,不僅游賞牡丹演變成鄉風民俗,成為全民參與的活動,而且牡丹已成為詩文、繪畫、瓷器、織綉、雕塑、宗教等領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牡丹風尚超過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現代牡丹種植格局:從規模上講,洛陽為中國牡丹觀賞旅遊中心、菏澤為中國牡丹種植繁育中心、亳州為葯用牡丹種植中心。

「荷包牡丹」的傳說

古時,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

這里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綉著鴛鴦的荷包。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綉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

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綉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綉的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

這么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己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

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綉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4]。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熱點內容
勝利的玫瑰 發布:2024-11-27 12:45:14 瀏覽:68
海棠香香 發布:2024-11-27 12:43:46 瀏覽:150
最新海棠 發布:2024-11-27 12:34:07 瀏覽:273
嗇薇花的花語 發布:2024-11-27 12:20:12 瀏覽:249
七夕節大橋 發布:2024-11-27 12:20:05 瀏覽:366
刺角瓜盆栽 發布:2024-11-27 12:19:17 瀏覽:98
鮮花冷藏方法 發布:2024-11-27 12:01:05 瀏覽:47
鮮花搶單寶 發布:2024-11-27 11:33:11 瀏覽:571
鉤向日葵盆栽視頻 發布:2024-11-27 11:26:50 瀏覽:875
鮮花美女高清圖片大全 發布:2024-11-27 11:12:21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