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纏枝花卉缸

纏枝花卉缸

發布時間: 2024-06-01 21:11:04

① 青花瓷尊類介紹

青花瓷起源與唐,卻興起與元。而在宋朝唐青花並沒有發展起來,續而走向衰敗。到了元朝。元青花一改唐青花的含蓄內斂,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 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 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② 緙犳灊鐗′腹縐嶅ぇ緙擱噷琛屼笉

緙犳灊鐗′腹縐嶅ぇ緙擱噷琛屻傚洜涓虹紶鏋濈墶涓逛互鑴氳娊鏍規典負涓,鏍圭郴騫朵笉浼氬お闀,澶х幾涓鐨勭┖闂磋凍澶熺紶鏋濈墶涓規牴閮ㄨ幏寰楄凍澶熺殑鍏誨垎,縐嶅湪澶х幾閲屾槸琛岀殑銆

③ 纏枝蓮寓意是什麼

纏枝紋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因其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是以一種藤蔓卷草經提煉變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動感,優美生動。

纏枝蓮紋飾是纏枝紋的一種,為傳統吉祥紋樣。作為瓷器裝飾的紋樣形式之一,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故稱纏枝紋,明代稱為「轉枝」。其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卉紋或纏枝花果紋。

背景

植物紋樣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從新石器時期的簡單植物陪襯紋飾到隋唐時期植物紋樣第一次大發展,植物紋樣逐漸展現出靈活、生動的裝飾面貌。隨著宋元時期花鳥繪畫的重視和發展,加之明清吉祥寓意和世俗文化的浸染,促使植物紋樣在明清時期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呈現出豐富多樣而又一脈相承的時代特徵。

明代是中國吉祥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明代的紋樣,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凝練升華,達到了高度的樣式化,具有濃厚的裝飾美。如果說漢代的紋樣是我國古代前期工藝文化成熟的縮影,那麼,明代的紋樣則是我國古代後期工藝文化結晶的標志。」

纏枝紋正是明代這一特殊時期,最具表現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紋樣。它在前代紋樣的發展基礎上,在明代吉祥文化的充分浸染下,延續極具特色的傳統構圖樣式,加之豐富多樣的構成要素,演繹出鮮明、直觀的時代特色,體現出中國傳統裝飾紋樣極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突出特點。

④ 明朝宣德時期青花瓷賞析

明朝宣德時期的青花瓷以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瓷佔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其中民窯青花瓷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於官窯,釉面欠滋潤,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很講究意境,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瓷「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銹者」。明王世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明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

宣德官窯青花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系,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瓷工藝的典範。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更為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稱「橘皮釉」,極少數有開片。若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甚至小氣泡擦大氣泡。宣德朝無論什麼品種的瓷器,幾乎都是這種釉面。
民窯器胎體使用瓷石加高嶺土製成,白凈,瓷化程度好,與永樂民窯器相比胎體減薄。有色多為淡卵青色,釉質肥潤光亮,釉面有氣泡和橘皮棕眼。

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以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為主。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繪制紋飾時既有單獨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在繪制時常使用國產料淡描勾線,進口料渲染。
蘇麻離青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蘇麻離青發色深沉濃艷,在爐火氣氛好的情況下能燒出寶石般的色澤;含鐵量高容易使發色呈現深藍色,色料凝聚厚處會形成黑褐色的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處釉層薄會出現干澀、無光的現象;國產鈷料呈現一種色澤藍中帶灰,沒有黑褐色鐵銹結晶斑點;另一種發色清淡,有暈散現象,色澤幽雅;在進口和國產兩種色料混合使用時,發色明快,呈色濃重與淡雅相間,具備兩種鈷料的特點。

宣德青花造型豐富,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於變化。例如瓶、壺、罐、碗、盤、盆、洗、缸等等應有盡有。
尤其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粗獷、隨意點繪沒有輪廓,俗稱「一筆點畫」。
紋飾取材范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紋樣繪畫上,採用小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概括、誇張和取捨,增強了裝飾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綜觀宣德青花紋飾是取材范圍廣泛,構圖有新意,裝飾手法豐富,繪畫講究恢宏壯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有纏枝牡丹、纏枝蓮花、纏枝菊花、纏枝靈芝、纏枝牽牛花、松竹悔、寶相花、梔子、靈芝、百合花、束蓮、山茶、枇杷、萱草、蓮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復使用。纏枝蓮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多為雙邊蓮瓣。描繪得非常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布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

宣德青花的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早期為四字篆款,其他多寫楷書。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雙圈雙行楷書款、六字橫款、六字豎款。四字款有雙行雙圈楷書款、四字橫款、四字豎款、四字篆書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個別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較少。民窯器大多書「福」、「壽」及梵文。

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款書於瓶、罐、碗、洗、壺、盤等器物底部。六字橫款多書於缸、盂、鳥食罐、弦紋爐、撇口盤、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豎款一般書於香爐、碗心裡部及壺流柄上。四字款一般書於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識一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盤為釉底的常底心書款,盤為砂底的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識字體結構布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筆劃粗細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頗有顏體書法之韻味。筆法遒勁有力,書寫工整、結構端莊、字體清晰,渾厚而古樸。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出群」。楷書款「大」字多撇短,捺長。「德」字「心」上無一橫,這是沿用漢碑中的古體寫法。「德」左右兩部分靠得很緊,看似不太協調。「制」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刀」,「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篆書款書寫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體清晰、圓潤,起落筆處呈尖狀,「德」字「心」上有一橫,「宣」字左邊一點多不過橫,右邊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橫較短。

香港紀伯倫國際徵集處劉生整理撰寫

熱點內容
櫻花僵屍 發布:2025-01-18 07:06:18 瀏覽:351
渭南五荷花 發布:2025-01-18 07:02:36 瀏覽:655
梅花魂的詩句 發布:2025-01-18 07:02:34 瀏覽:653
五支花語 發布:2025-01-18 07:02:33 瀏覽:696
牡丹花腿紋身 發布:2025-01-18 07:01:01 瀏覽:493
100元疊玫瑰花 發布:2025-01-18 06:56:07 瀏覽:818
武漢綠植店 發布:2025-01-18 06:51:36 瀏覽:9
花語工程 發布:2025-01-18 06:39:39 瀏覽:624
一束鮮花作文450字 發布:2025-01-18 06:39:34 瀏覽:539
速凍西蘭花 發布:2025-01-18 06:37:15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