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聲插花
㈠ 茶道之美 | 侘 寂
茶,初是葯,後成飲物,作為高雅的趣味。
8世紀茶在中國進入詩意的領域,15世紀日本茶道集美學、宗教、哲學於一體,進一步發展。
在紛繁俗世中發現美並加以欣賞,是茶道讓人著迷的地方。
日本茶道的產生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禪宗。禪宗的思想和形式影響著日本茶道的方方面面。
和——和諧和悅。
是茶室過程的精神。「和諧」是茶道的形式,「和悅」是茶道內在的情感,重在以心傳心,擯棄紛爭,心心相印,以茶會友。茶事的氣氛在「和」的精神上建立起來,包括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上的和。
比如,客人拿起茶碗不能覺得冰涼;茶室的香氣要柔和;風聲和爐子上煮水聲音相附和,和諧的環境之美和飲茶人的人格之美相互和諧共處。
敬——心佛平等
日本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加以提煉和升華,形成「敬」的理念,最能體現這種理念的是「一座建立」。
指的是茶道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互相尊重,共同創造和享受一種和諧的茶室氣氛。
不論客人的身份地位,一律從「小入口」匍匐進入。古代如果武士有佩刀,須將刀解下,放在茶室外,才能進入。
清——物我合一
清指的是清潔、整齊,茶道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對靈魂的洗滌。
在被稱為露地的茶室中,茶人們隨時要潑灑清水。迎接貴賓前,要用抹布擦凈茶室中的樹葉和石頭。
茶室里一塵不染,連燒水用的炭都提前一天洗去浮塵。茶人就是這樣通過去除身外的污染來達到內心的清靜。
寂——本來無一物
「寂」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的涅槃、寂靜、空寂,積極意義上的「無」。
當茶人或者禪修者完成了對各色事物的否定後,進入一個沒有任何聲音、色彩的「無」的世界。
在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後,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就出現了。
茶室作為專門為茶道服務的建築,其設計也源自禪宗的思想,茶室反映著許多禪宗教義。
歷史上第一個獨立茶室是由千利休所建造。這位大師中的大師,於16世紀創立了茶道禮儀,並使之臻於完美。
茶室建築由茶室本身、水屋、門廊(待合)、連接門廊與茶室的露地組成。
茶室本身,最多隻能容納5人。水屋,用於清潔和茶會前的准備。門廊,用於客人等待的地方。
露地,連接門廊與茶室,意味著禪定的第一階段,即通往自明的道路。
露地的存在,旨在切斷茶室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銳,得以專心體味茶室本身蘊含的審美情趣。
庭院深深,樹影婆娑,卵石鋪路,雜然有序,小徑蜿蜒,松針遍地。
石燈籠上苔痕斑駁,四下里寂然無聲。漫步其中,往往不覺拋開俗世,怡然忘憂。
這種感覺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深處鬧世,也如同置身山林。
這些營造出的寧靜與純粹背後,是煞費苦心的匠意。
賓客穿過露地時,被喚起的感覺,會因為茶人的風格不同有所差別。
千利休,追求的是絕對的孤寂。他主張鋪設露地的秘密,包含在一首古代歌謠里:遠望秋浦,枯木干枝。海屋獨自,暮色沉沉。
其他人,如小崛遠州,認為露地的理想,應如同這首詩:隔著樹林望去,只能看到些許的月和些許的海。
營造的意境:剛蘇醒的靈魂,還徘徊在往日幽暗夢境中,又沐浴在半夢半醒的甜美微光中,繾綣難離,憧憬無盡自由的彼岸。
日本茶室有許多特有的構造,如壁龕、需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對稱性。
小入口:茶室入口尺寸高約73厘米、寬約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兩塊舊木板拼成,內側有橫框,釘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飾。
如此設計,不論什麼人進入茶室都必須彎下身子,匍匐進入,無論尊卑,無一例外。目的是使來者領悟平和謙遜的真意,也有放下名利地位,解除壓力,親身體驗無我的境界。
壁龕:岡倉天心曾說「茶室的簡朴單純是模仿禪院的結果」。壁龕在日本茶室中地位超然,人們進入後,首先要跪在壁龕前行最高的禮,拜讀掛在壁龕里的禪宗墨跡,觀賞茶花。
茶室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飾。卻在清貧簡朴中處處流露這精緻與優雅。
建造一個好的茶室,耗資遠遠超過一座普通的房子,因為其選材和工藝,都需要極度的細致和嚴謹。
結合佛家的無常觀,和心外無物的訓誡,禪宗將房屋視做肉體暫時的居所。
茶室以茅草屋頂,象徵柔弱易逝。以纖細的柱樑,喻指虛虧不堅。以細竹作為支撐,暗示難禁風雨的單薄。其選材皆為常見,表明心隨自然,而非刻意。
茶道的精神潛藏在這些簡單的事物中,並用其優雅的微光,為它們披上一層美麗的面紗,從中我們將尋得永恆。
不對稱性,這也是日本堅持禪宗和道教理念的結果。禪宗和道教認為完美的理念是具有動態特徵的,追求完美的過程勝於完美本身。
生命和藝術的活力,在於它的成長性。真正的美,是用自己的想像和品位,完善那些不完善之處後,才能領略到的。
盡力規避重復的跡象,在茶室里隨處可見。裝飾用的各種物件經過仔細挑選,以防止顏色和樣式上的雷同。
如果茶室中擺放了鮮花,那懸掛的繪畫,就不會再採用花鳥畫。
如果選用了圓形茶壺,那水罐就必須有稜角。
黑釉茶碗也不能與黑漆的茶葉罐搭配。
在壁龕放置花瓶或者香爐時,注意不能放在正中,以免切分出均等對稱的空間。
壁龕柱子的材質,也要與其他柱子種類不同,以避免千篇一律。
茶室的簡潔樸素和出塵脫俗,使它成為遠離外在世界紛擾的世外桃源。
17世紀,在德川幕府推行嚴格的形式主義之後,茶室成為自由交流藝術精神的唯一去處。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都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情。
「一期一會」,是「一生一次機會」的意思。
這種心情體現了佛教「無常觀」,告誡人們認真對待一時一事,彼此抱著「一生一次」的信念,覺知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轉瞬即逝,體會互相依存,珍惜生命。
在茶道大師千利休的時代,戰爭連綿,昨日見面次日便被殺害的朋友不計其數,所以利休大師表示,每一次茶會都抱持這是與友人最後一次見面的感概心情。
現在的和平年代,我們總是說著「明天見」或者「下周見」,然後分手。以為再次相見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但是人活在世上,總有一天會遇上無法「再次」相見的事。
雖然是事先已明白的道理,真正遇上時,心裡還是毫無准備。
結果不是難以掩飾的驚慌失措,就是悲傷不已。唯有親身遇上,才能了解真正失去的是什麼。
深深以為:
花開了,就慶祝。
想見面時,就見面。
談戀愛時,就好好愛個夠。
有喜歡的人時,就明白對他說喜歡。
幸福的時候,好好擁抱幸福,百分之百真心體驗,因為這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
人心非得經過洗練,才能慢慢真實感受生命的真義。
雖然人生在世,一切應該向前看,充滿光明更具有價值。但是,若無反向事物的存在,便顯現不出「光明」的價值。兩者共存,才能互相映照真義。
正如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命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茶人對於花草,從不隨意摘取,而是按照心的藝術構思,小心選擇一枝一葉。
假如有葉子,會考慮與花的關系,因為呈現的將是植物生命整體之美。
當花草被安排成滿意的樣子,茶人便會把它放到壁龕,房屋中最尊貴的位置。
周遭不放任何器物,因為這樣會破壞它的效果,甚至畫也不行,除非它們彼此呼應,能夠展現出特別的美感。
花在那裡,像一位君主,客人依次進入房間,先要向它致敬。
茶人對花的崇拜,只是美學儀式的一部分,不是獨立的信仰。和其他茶室里的藝術品一樣,插花從屬於裝飾的整體架構。
同樣,茶人插的花,一旦挪動,也就失去意義。因為它的線條、比例,都與周遭的環境密切相關。
直到17世紀中葉,花道家們展露頭角之後,才有了專門針對花本身的膜拜。這時,花才終於脫離了茶室,再不受其他規矩約束。
茶室的花,是一種在設定上恰到好處的藝術,真切貼近於生命,並因此打動我們的內心。
茶人認為他們的職責,僅限於對花的選擇,剩下的工作便交給花兒們,讓它們去講述屬於自己的故事。
若是在晚冬時節進入茶室,你可能會看到纖弱的山櫻,配著一支含苞待放的茶花,那是冬天離去的足音和春天到來的回響。
如果炎炎夏日走進茶室,你可能會注意到在壁龕幽暗陰涼的角落裡孤懸著一瓶百合,含露欲滴,彷彿在輕笑人生的愚昧。
單是花兒的獨奏,已經很有意思,再加上繪畫和雕塑的協奏,則更加使人著迷。
比如茶人紹巴,把一首描寫海邊孤寂之美的詩,一個形似漁家茅廬的青銅香爐,還有一些岸邊野花,搭配在一起,令人感受到晚秋的蕭瑟氣息。
一個著名的故事,16世紀時牽牛花在日本還是罕見之物。千利休在庭院里種滿了牽牛花,悉心呵護。消息傳到太閣耳里,想去參觀,利休因此邀請太閣來喝早茶。
太閣在約定時間步入庭院,卻看不到任何花的痕跡。他壓著怒氣進入茶室,迎接他的景象卻讓他的怒火消失的無影無蹤。
只見壁龕上,一尊罕見而精美的宋代銅器里,插著一朵牽牛花。那整個花園的女王!
茶道只有「禮法」,「禮法」本身要求嚴格,幾乎毫無自由可言。有人覺得,茶道有如將人嵌入模具之中。
學習茶道,老師只教沏茶的流程,嚴格遵循傳統,不會回答為什麼,只說去做。
可是經過反復練習,沉浸其中,自然理解認同。經過十年、十五年,某天不經意的想:啊,原來是這樣啊!自然就獲得解答。
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瞭然於心。
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個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
體悟是什麼?也許在《日日是好日》中的聽雨的一段,可以描摹出大概,讓我們作為旁觀者一窺究竟。
「嘩——」
這間木屋似乎完全消失在雨中,由於雨聲過大,即使人在屋內,也可以感覺戶外的大雨情景。
一滴滴雨聲感覺聽的非常清楚,有如聆聽打擊樂般,低音大鼓、定音鼓、木琴、響葫蘆等各種樂器的音色明晰可辨,還與遠方群聚的雨聲層層交疊,構成更加盛大的音響世界。
從未如此專心聽過雨聲,覺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奧秘,心中怦然不已。
心裡雖然恐懼如此真切的感受,卻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變得更加敏銳。
感覺聽力忽然擴張,而且一口氣想要突破什麼。
一瞬間,耳朵似乎聽到了什麼。
「——」
莫大的空間里,突然只剩下我一個人。
這里究竟是哪裡?
沒有任何東西阻礙著我。
這一刻,往常緊張流程的出錯、在意工作的表現、擔心回家後還有不得不完成的事等,已不再困擾我。
甚至覺得自己不努力不行、不獲得別人的好評自我就沒有價值、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弱點的恐懼與不安感,也全然消失。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著溫暖大雨的沖刷,一切的喜悅、快樂,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歡欣鼓舞,即使視線因雨過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
生平初嘗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覺。
無論到多遠的地方,皆可看見自我開闊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這兒,哪兒都不必去。
沒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
也沒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
也沒有任何的不足夠。
完全滿足於當下。
「嘩——」
當敏銳聽力消失,發現自己依然坐著。
剛才的感受,我想只發生於數秒、數十秒之間。
突然想起還沒有觀賞壁龕,不經意回頭往上看——「雨聽」。(傾聽雨聲!)
我的視線無法離開字畫。
在雨聲環繞下,感覺自己當時正處於決定性時刻,像在等待暗號來打開緊閉門扉的那一瞬間。
「雨天,請聽雨。將身心都放在這里,好好運用五官,專心品味當下,這樣便能有所領悟。自由之道,其實一直存在於當下,這里。」
我們總在懊悔過去,煩惱尚未來臨的未來。殊不知,過去的日子終究已過去,不再復返,而未來也非能萬全准備的。
一味考慮過去與未來,當然無法安心過當下的日子。其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何不好好體驗當下。
我發現唯有忽略過去與未來,專注當下這一刻,人才能無所掛礙、自由自在的活著。
雨停了。我屏息,感動的坐著。
雨天聽雨,下雪日觀雪,夏天體驗酷暑,冬天領受刺骨寒風。無論什麼樣的日子,盡情玩味其中就好。
茶道就是教導人這樣的「生存之道」。人若能這樣活著,就算遭遇世間所謂的「苦難」,也能甘之如飴吧!
下雨天,一旦感覺不順遂,我們往往怪罪「都是天氣不好」。其實,沒有真正所謂「不好的天氣」。
下雨天,如果也能樂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變成「好日子」。
天天是好日。
茶道的領悟沒有時間限制,無論三年或者三十年,成熟的速度因人而異,該領悟時就能領悟,靜待個人的時機。
寫在最後
電影《尋訪千利休》,千利休說:能讓天下地動山搖的,不只有武器和黃金。唯一能讓他低頭的,只有美!美讓世界充滿了生命力。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對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
詩意,來自心的感受和對生命的體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面對喧囂忙亂的世界,我們更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一點從容,擦拭心靈,去感受美,去感受生命。
㈡ 骨子裡卻藏著孤獨是什麼意思
骨子裡卻藏著孤獨是什麼意思?
就是外表看起來開朗,但內心深處很孤獨的意思。
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孤獨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所以,孤獨者是自成世界、自成體系的人,表現出一種"圓融"的高貴。孤獨並非是在自己心情壓抑,或者是失戀的時候出現的,那種感覺只是空虛和寂寞,稱不上是孤獨。孤獨是一種狀態,一種圓融的狀態,孤獨者都是思想者,並非是受到情慾誘惑或責任束縛的那種個別人眼中的人,那種將自己展現給外界的人。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具有一種可以寬納一切的精神狀態。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人類的許多思想都源於此處。他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觀察、學習出現的各種客觀事物,並且能夠從中得到無限的刺激和快樂。孤獨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沒有聲音卻有思想,沒有外延卻有內涵,孤獨是一種深刻的詮釋,是不能替代的美麗。能從忙碌中解脫勞頓,能在靜夜裡獨對心靈,能在晨曦時思考未來,那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玄妙。孤獨者,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讓自己安靜並且自得其樂,哪怕他面對的是生與死。
折疊相關語句
一直在逃離,不想去面對那些過去,那喧鬧卻在歲月中沉寂的過去,那些回憶沉重得無法拾起。
孤單一定是發生在一個人的時候,而孤獨卻總是產生在很繁華喧鬧的時候,在這座沒有你的都市裡,越是繁華熱鬧的時候,就越是我的寂寞孤獨的時候,很多時候,走在喧鬧的路上,跟人流擦肩會突然感覺莫名的孤獨,而一個人的時候則不會,原來,孤獨只是看見了別人熱鬧的不孤單,才映襯出內心的寂寞與惆悵。
寒冷深夜裡的星光,是孤獨,還是寂寞,或是念你的淚光,為何膠結得那般清涼。
孤單是一個人的情況,孤獨是內心的傷感,哪怕曾經經歷不孤單,滿心回憶亦是滿惆悵。
人生,是一場註定一個人的孤獨旅行,不管沿途有何風景,是否有你的倩影,陪伴只是相遇的一瞬之間,邂逅終是離別,人生是一場旅行,我獨自欣賞所過沿途風景,為自己寂寞,為自己多愁,為自己享受所有的精彩。
內心孤獨的時候,要將自己內心的焦躁感慢慢消除,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
梔子花的花語是--「喜悅」,就如生機盎然的夏天充滿了未知的希望和喜悅內。
也有解釋說梔子花的花語容是--「永恆的愛與約定」。很美的寄託。大意是因為,此花從冬季開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會綻放,含苞期愈長,清芬愈久遠;梔子樹的葉,也是經年在風霜雪雨中翠綠不凋。於是,雖然看似不經意的綻放,也是經歷了長久的努力與堅持。或許梔子花這樣的生長習性更符合這一花語。不僅是愛情的寄予,平淡、持久、溫馨、脫俗的外表下,蘊涵的,是美麗、堅韌、醇厚的生命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