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花卉
Ⅰ 葉恭綽出生於哪裡
葉恭綽
葉恭綽(1881-1968年9月16日),男,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譽虎,號遐庵,晚年別署矩園,室名「宣室」。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祖籍浙江餘姚,生於廣東番禺書香門第,祖父葉衍蘭(蘭台)金石、書、畫均聞名於時。父葉佩含詩、書、文俱佳。
書畫家、收藏家、政治活動家。交通系成員之一。
早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後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孫中山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長。1927年出任北京大學國學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第二屆中國政協常委。
中文名:葉恭綽
別名:裕甫、譽虎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出生日期:1881年
逝世日期:1968年9月16日
職業:書畫藝術家
畢業院校:京師大學堂仕學館
主要成就:書畫創作
代表作品:《遐庵詩稿》《遐庵清秘錄》《遐庵詞》《遐庵談藝錄》
祖籍:浙江餘姚
性別:男
人物簡介
家庭
葉恭綽(1881年~1968年9月16日),男,字裕甫,又字譽虎、玉父,號遐翁、遐庵,晚年別署矩園,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祖籍浙江餘姚,其五世祖游幕廣東。祖父葉衍蘭,字南雪,以金石、書畫、文藝名世,父佩_,字仲鸞,詩文、篆、隸靡不精究。
學術
家學淵源,畢業於京師大學堂仕學館。
早年以交通事業為己任,力行交通救國。
中年以後精於詩文、考古、書畫、鑒賞。搜藏歷代文物,品類頗廣,至為豐富,為保存國寶不遺餘力。文獻古籍,經其整理,保存者尤多。文字改革,盡心盡力。書法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精楷、行、草體,尤擅大字榜書,雄健豪放,綽約多姿,融會碑帖,自成一家。畫則松石梅蘭,尤喜畫竹,多取元人神韻,秀勁雋上,直寫胸臆。
年登八秩,先後將所藏書畫、典籍、文物重器盡數捐獻於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市有關機構,以垂永遠,令人敬佩。葉恭綽致力藝術運動五十餘年,至老不倦,是中國現代書畫大師,20世紀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術活動家和組織者。其著作甚豐,主要有《遐庵詩稿》、《遐庵清秘錄》、《遐庵詞》、《遐庵談藝錄》、《遐庵匯稿》、《矩園餘墨》、《歷代藏經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國論》、《葉恭綽書畫選集》、《葉恭綽畫集》等。另編有《全清詞鈔》、《五代十國文》、《廣東叢書》、《清代學者像傳合集》等。
事業
祖父蘭台(南雪)為清末翰林,曾官戶部郎中、軍機章京。父親中年早逝,在祖父膝下長大,自幼聰穎,少年時即有佳句名世。京師大學堂仕學館畢業。
清末歷任郵傳部路政司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
民國後,歷任路政司司長、交通部次長、總長、交通部長,並兼理交通銀行、交通大學。民國24年(1935年)「上海市博物館臨時董事會」成立,葉恭綽任董事長。民國25年初《中國古泉學會》成立,葉恭綽任副會長。
建國後,任北京中國畫院首任院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代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收藏
葉恭綽性喜收藏古籍和文物。他花了大量財力,收藏稀世珍寶,如西周毛公鼎、晉王羲之《曹娥碑》、晉王獻之《鴨頭丸帖》、清初張純修《楝亭夜話圖》等;收藏了大量鄉鎮專志、清人詞集、清人傳記、名僧翰墨、文物圖錄,如清人詞集有5000餘種,《全清詞鈔》有3196家。
保護文物
葉恭綽為保護文物不遺餘力。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淪陷,他准備避難香港。臨行前,秘密將珍藏的7箱文物寄存在公共租界英商美藝公司倉庫,其中一箱就是毛公鼎。
民國29年,他的姨太太潘氏為侵吞財產,大興訟事,並向日本憲兵隊透露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消息。葉恭綽聞訊,急電侄子葉公超去上海主持訟事,並諄諄囑托:毛公鼎不得變賣,不得典押,決不能流出國土。毛公鼎終於沒被日軍掠去。後來此鼎為發國難財的商人所得,抗戰勝利後交「上海敵偽物資管理委員會」處理。上海市政府聘葉恭綽為毛公鼎保管委員會委員,並從軍統局領回撥交南京中央博物院保存。
葉恭綽還將大批珍貴古籍和文物捐獻給圖書館、博物館。民國32年將地理類藏書等906種3245冊捐贈上海合眾圖書館;珍藏的文物或捐贈,或出售,盡歸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有關文化機構收藏。如《鴨頭丸帖》歸上海博物館,《楝亭夜話圖》歸吉林省博物館。
人物生平
葉恭綽,清廩貢生。
解放前
1902年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
1904年起任湖北農業學堂、方言學堂、西路高等小學堂、兩湖師范學堂教習。
1906年捐通判,入郵傳部,任總務股幫稿兼辦京漢鐵路事宜。嗣歷任鐵路總局建設科總科員兼承政廳機要科員、路政司員外郎、路政司郎中、承政廳僉事、機要科科長、承政廳副廳長、參議上行走、承政廳廳長、鐵路總局提調,旋升蘆漢鐵路督辦。辛亥革命時,任內閣議和處參議。
1912年5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長兼鐵路總局局長;同年任中華全國鐵路協會副會長。
1913年9月代交通部總長;12月改任交通部路政局局長。
1914年6月任交通部次長兼郵政總局局長,次年6月因故暫行停職。袁世凱稱帝時任大典籌備處會辦,1916年6月去職。
1917年7月復任交通部次長,兼鐵路督辦、郵政總局局長;7月張勛復辟,段祺瑞任其為討逆軍總部交通處處長。
1918年赴歐洲考察實業,翌年歸國。
1920年8月任交通部總長。
1921年3月,交通部將原有北京鐵路管理學校、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合並,改為交通大學,以交通部總長兼校長;5月辭任,12月任梁士詒內閣交通總長,1922年4月去職,出走日本。
1923年5月,孫中山任其為廣州大本營財政部部長,兼理廣東財政廳廳長,未幾辭兼職;7月代理大本營建設廳廳長,統一廣東財政委員;11月奉派往東北,與張作霖洽商討伐直系軍閥事宜;12月任廣州大本營財政委員會委員,
1924年4月兼鹽務督辦;8月任中央銀行董事;9月去財政部部長職;10月去鹽務督辦兼職;11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1925年11月去職。
1927年任關稅特別會議委員會委員、國學館館長等職。
1928年1月任張作霖安國軍財政討論會副會長、中國第一次美術展覽會評審員。
1929年與朱啟鈐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與朱祖謀等組織詞社,與龍榆生創《詞學季刊》;同年兼故宮博物院常務理事、管理中央庚款董事會董事。
1931年12月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翌年1月去職。
1933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館常務理事兼總幹事,倡設上海博物館;同年10月任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1934年被聘為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委員會委員,又被選為中國紅十字會監事。
1939年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文化協進會。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移居九龍。翌年10月轉往上海,拒受偽職,以書畫自娛。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滬返穗。
1948年移居香港。
解放後
新中國成立後,葉回到北京。
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52年5月任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委員。
1953年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54年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
1955年任北京中國畫院院長。
1957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葉恭綽還是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之一,曾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停止全國政協常委職務和解聘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職務。
1959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於1968年8月6日病逝,終年87歲。
1979年改正了1958年將他劃為右派的錯誤。
1980年3月中國政協為他舉行追悼會,平反昭雪。遵其遺囑,骨灰葬於南京中山陵東側仰止亭旁(仰止亭是在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前,由葉氏捐款修建,以志他對中山先生知遇之情)。
上世紀書壇的無冕之王,成就非凡的雜家-書法大家葉恭綽。"天骨開張,盈寸之字,有尋丈之勢。謂非出於異稟,不可得也。"是葉恭綽的後輩書法家啟功對其書法的評價。
評價
葉恭綽除早年致力於交通事業外,生平於藝術、書畫、詩詞、文物鑒藏無不精通。
書工楷、行、草,主張以出土竹木簡及漢魏六朝石刻、寫經為宗。他用筆運腕,獨有心得,筆法雄強樸厚,妍媚動人,自成一家。人稱其書有褚之俊逸、顏之雄渾、趙之潤秀,譽為當代高手。
畫則竹梅松蘭,尤善畫竹,秀勁雋上,直抒胸臆。畫就輒題詩詞。全國性美術展覽及書、畫團體無不參加。
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使之不流入外國人之手,他購買了許多珍貴字畫、碑帖、磁器、銅器、孤本、善本、外國難得之名著與故宮禁物,裝成八大箱,惜均毀於沙面之變。一次他重金購得稀世珍品——晉朝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真跡,慨然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又先後將全部收藏品捐給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市有關機構,以垂永遠。
為弘揚傳統文化,他刻印了很多典籍,尤篤於師友風義,近代文壇名流如文廷式、羅癭公、潘蘭史、曾習經等人的遺作,均系經他整理出版的。他的詩詞亦達到很高水平。
主要著作
葉恭綽著作甚豐,主要有《遐庵詩》、《遐庵詞》、《遐庵談藝錄》、《遐庵匯稿》、《交通救國論》、《歷代藏經考略》、《梁代陵墓考》、《矩園餘墨》、《葉恭綽書畫選集》、《葉恭綽畫集》等。另編有《全清詞鈔》、《五代十國文》、《清代學者像傳合集》、《廣東叢書》等。
保護袁墓
1952年2月,北京市規劃局准備遷移城內所有墓地,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照此規定,袁督師廟和墓均在遷移之列。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聯名上書毛澤東,呼籲保護袁墓:「主席賜鑒:茲有陳者,北京市府因計劃關系,將城內各義冢飭遷出城,其中廣東新舊兩義園有前明薊遼督師袁崇煥遺墓和祠宇歷見載籍,數百年來祭掃不絕。明末滿洲久為邊患,能捍禦者以袁崇煥為最。滿酋後施反間,崇煥竟以冤死,天下痛之。新史學家亦僉稱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茲當提倡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之際,擬乞飭所司於該兩處袁崇煥祠、墓特予保全,並力崇飾,以資觀感,不勝企幸。」
毛澤東回復葉恭綽:
「數月前接讀惠書,並附薩鎮冰先生所作詩一首,不久又接讀大作二首,均極感謝。薩先生現已作古,其所作詩已成紀念品,茲付還,請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來信,說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予保存。此事嗣後請與彭真市長接洽為荷。」
至此,經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等人的多方努力,積極呼籲,北京市政府對袁崇煥墓進行了全面的修葺,墓古跡得以保存。
政界生涯
早年
葉恭綽字裕甫,一字玉莆,又作玉虎,譽虎,晚年自號遐庵。他是廣東番禺人,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十月初三日出生。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二十三歲,任湖北農業學堂教員。光緒一九_六年,葉恭綽二十六歲,清廷成立郵傳部,葉恭綽入部中文案處任職。越二年,升任路政司郎中──相當於後之司長。宣統元年,奉郵傳部派往歐洲游學,兼考察鐵路材料事宜。翌年回國,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任代理鐵路總局局長。
民國早期
民國肇建(一九一二年),郵傳部改為交通部,葉恭綽任路政司長,兼鐵路總局局長。一九一三年,任交通部路政局長,兼代交通部次長。一九一四年,升任交通部次長,兼郵政總局局長。一九一五年六月,因涉嫌津浦鐵路舞弊案,停職兩年。一九一七年,復任交通部次長,兼鐵路督辦,郵政總局長。
出國
一九一七年七月,張勛復辟,段祺瑞起兵討逆,任葉恭綽為討逆軍總部交通處處長。一九一八年,赴歐洲考察。翌年,歸國。一九二_年,任勸辦實業專使。八月,北京政府靳雲鵬組閣,葉恭綽出任交通總長。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北京政府由梁士詒組閣,葉恭綽仍任交通總長,唯梁內閣為直系吳佩孚所不滿,引發直奉之戰。葉恭綽於一九二二年四月去職,亡命日本。一九二三年五月,南方政府孫大元帥任葉恭綽為大本營財政部長;十一月,奉孫大元帥命往東北,與張作霖洽商討伐直系軍閥事宜,事畢返廣州。一九二四年四月,兼鹽務督辦,九月辭職。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執政,任葉恭綽為交通總長。翌年十一月,去職。
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孫科出任行政院長,葉恭綽一度出任鐵道部長,未久即去職。此後未再出任政府官職,轉而從事文化慈善事業,如一九三三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館」常務理事兼總幹事。翌年,在上海倡建「上海市博物館」。一九三四年,被聘為「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委員,又被選為「中國紅十字會」監事。
抗戰以後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葉恭綽僑寓香港。一九三九年,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文化協進會」,並主辦「廣東文物展覽會」。一九四_年,發起編印《廣東文獻叢刊》,一九四一年輯刊《廣東叢書》。十二月,香港淪陷,葉恭綽滯居九龍。一九四二年十月,轉往上海,為拒受偽職,閉門謝客,以詩畫自娛。
建寺弘法
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歐陽竟無繼楊仁山居士遺志,主持金陸刻經處,校勘刻印佛經。一九一八年,開始籌設「支那內學院」,苦於經費無著。到了一九二一年,始得葉恭綽聯絡熊希齡、梁啟超、蔡元培等發起組織院董會,並由葉恭綽等聯名呈請北京政府,請予以撥款補助。葉恭綽並與熊希齡、梁啟超等以彼等在北京政界之影響力,經北京的財政部與教育部會商,咨文江蘇省政府,由江蘇財政廳撥出基金十萬元,補助內學院成立,並每月由國稅項下撥款一千元,作為經常費。由於有了這項經費來源,支那內學院始向內務部、教育部備案,於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開學授課。後來並開辦法相大學特科,使內學院成為佛學研究重鎮,追本溯原,葉恭綽等支持維護之功,實不可沒。
一九一八年初春,葉恭綽與在京佛教居士蒯若木、蔣維喬、江味農、徐蔚如等發起講經會,推徐蔚如南下寧波觀宗寺,迎諦閑法師入京講經。諦閑三月進京,在江西會館講《圓覺經》,七月講經圓滿,葉恭綽以北方佛法不振,希望請諦閑留在北京辦一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才。諦閑以觀宗寺工程未了而辭謝,葉恭綽與蒯若木居士各致贈香儀一千銀元,其他居士亦各有饋贈。諦閑以此款,把觀宗寺附設的佛學研究社改組為「觀宗學社」,自任主講,擴大招生名額,培育人才。後來,觀宗學社人材蔚出,如_虛、常惺、仁山、寶靜、戒塵、妙真諸師,都畢業於觀宗學社,而弘法於中國各地。
一九三一年夏,葉恭綽與一位陳飛青居士,同在青島避暑,鑒於青島是一個國際性的都市,各種教會都有,唯獨沒有佛教寺院。適有他的同鄉陳研卿、梁少廷二居士,想在青島成立一處念佛會,找到葉恭綽,希望他出面向地方政府要一塊土地。於是葉恭綽約集諸位善信及青島地方上有力量的人士,在交通大樓開籌備會,倡議修佛寺,他並當場首捐一萬元,在場人士也附和認捐。後來,葉恭綽在外埠又捐了一筆錢,並請青島市長胡若愚撥了一塊公地,修佛寺的事就成了定居。葉恭綽並推薦早年曾隨從諦閑到北京的_虛法師,到青島負責佛寺的興建,這就是青島湛山寺的起因。
佛學貢獻
一九三_年,朱子橋居士在西北放賑,於西安城內的卧龍寺和開元寺,發現了宋版的《磧砂藏》,葉恭綽在上海,與滬上居士發起影印。其間克服種種阻礙,終於一九三五年,影印出宋版藏經五百部,在版本文獻史上有極大的貢獻。葉恭綽一向重視佛教經典文物的保存,早在一九二三年,他在北京即發起影印日本的《_字續藏》。一九三二年,由於查訪西安發現的《磧砂藏》的缺冊,在山西趙城縣的廣勝寺中,又發現金代的藏經,葉恭綽即與時在北平的周叔迦居士等共同發起,將金藏中有關法相唯識的典籍六十四種,選出來影印,名之曰《宋藏遺珍》。
葉恭綽在上海時,於上海赫德路佛教凈業社的社址「覺園」內,成立「法寶圖書館」,專供佛教學者研究佛學,這亦是他重視佛學研究的功德。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葉恭綽由上海回到廣州居住。一九四八年,以時局動盪不安,遷居香港。他已年近七十,閉戶隱居,不見外客。在青島住持湛山寺的_虛老法師也到了香港,在國內時局的劇變下,許多青年學僧也逃到香港避難,以人地生疏,食宿無著,有的被誘入基督教在道風山設立的「宗教研究院」。_虛有鑒於此,找到葉恭綽商酌,決定成立一所僧校以收容之。僧校成立,定名為「華南佛學院」,葉恭綽與王學仁、黃傑雲、樓望纘、林楞真諸居士擔任護法董事,支持佛學院的經費。
一九五_年,葉恭綽經穗北上,任中國「政務院文化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三年六月,他也參加了「中國佛教協會」的成立大會,當選為佛協理事。同年十月,又擔任「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一九五四年,任「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及「政協」委員。一九五六年,又任「中央標准語普及工作委員會」委員。一九六八年,病逝於北京,享年八十八歲。
葉恭綽多才藝,能書畫,善詩,尤精於詞。中年時,曾與詞家朱祖謀、黃公渚、夏劍丞、冒廣生等共結「詞社」,與龍榆生創辦《詞學季刊》。他遺留的著作,有《遐庵詞》、《遐庵匯稿》、《遐庵清秘錄》,並輯有《廣篋中詞》、《全清詞鈔》。葉恭綽有侄公超,字崇智,曾任外交部長、駐美大使等職,輯有《葉遐庵先生書畫選集》。
中山交往
與孫中山的交往
文物名稱:孫中山任命葉恭綽手令
保存地:廣州大元帥府博物館
文物背景: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當即電令正在日本避禍的葉恭綽回國赴粵往助,委以財政部長之要職,不久兼署建設部長、兼任稅務督辦。此文物為孫中山任命葉的手令。葉恭綽(1881—1968)字玉甫,又作裕甫、玉父、譽虎、玉虎,號遐庵,又號遐翁,晚年別署矩園。祖籍餘姚,清光緒七年十月初三日,葉恭綽出生於北京米市胡同。葉恭綽是中國近代政治史上一位極有影響的人物,在文學藝術領域更是一位著名人士。
葉氏世居餘姚,自其五世祖游幕嶺南,遂移家廣東,成為所謂的「客家人」,並以書香文藝世其家。葉恭綽的曾祖父葉英華,字蓮裳,工詩詞,擅花卉、人物,有《斜月杏花書屋詩抄》、《花影吹笙詞錄》等。祖父葉衍蘭,字南雪,號蘭台,咸豐六年進士,官軍機章京,是近代著名學者、著名藏書家,晚年主講廣州越華書院,冒廣生、潘飛聲等皆嘗從他受業。有《秋夢庵詞》、《海雲閣詩抄》等。父親葉佩_,字雲坡,號仲鸞,以舉人積勞保至候選知府,司榷江西,精詩文、書法、歷算諸學,尤注意為子慎選師友,期以賡繼家聲。
葉恭綽秉承家學淵源,熏習有自,少年時即向名師授業。當列強入侵,國難頻仍,少年葉恭綽便關心時務,「醉心」新學,志在「經世」,養成「未嘗一日廢書不讀,兼好采訪詢問」,探討問題的習慣,在中外史地方面,用功尤勤。至於詩詞、文章,則屬家傳,更是不在話下。
葉恭綽十八歲應童子試,作《鐵路賦》,為張百熙所賞識,以第一名錄取為府學生。四年後,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光緒三十年(1904),葉恭綽參加清王朝最後一次會試,與沈鈞儒、譚延_一同考中進士。光緒三十三年(1906),清廷創設郵傳部,調充文案處文案,從此之後,葉恭綽便與中國新興的交通建設事業結下了數十年的因緣。截至清亡,葉恭綽已經歷升為該部鐵路總局局長。民國建立,改設交通部,葉恭綽任路政司司長,繼任交通部次長、署交通總長、交通總長。從而成為北洋政府時代「交通系」之主要骨幹。葉恭綽在北洋政壇浮沉期間,頗有一些事情值得稱述。
早在民國初年,葉恭綽為籌劃設立全國鐵路總公司,深切感到交通事業亟需蓄艾儲才,遂於民國六年創設各路扶輪學校,兩年後更創立交通大學三校,民國九年設立各路職工學校,廣延專門人才。同時,陸續選派優秀學生赴國外留學,從此奠定了近代中國交通教育的基礎。
至於收回鐵路路權,葉恭綽更是功不可沒。清末民初,全國各大鐵路干線多由外資所建成,當時收贖各路及借款締約,葉恭綽幾乎無役不從,侃侃折沖,焦唇殫慮。而歷年鐵路外交中的失策,葉恭綽補苴罅漏,為國家挽回了不少利權。尤其是民國九年乘機收回中東鐵路主權一役,決勝運籌,充分展現了葉氏機警果決的辦事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當即電令正在日本避禍的葉恭綽回國赴粵往助,委以財政部長之要職,不久兼署建設部長、兼任稅務督辦。雖然時間只有一年餘,葉恭綽就奉孫中山之命北返,以聯絡張作霖、段祺瑞,而消失於南方政壇,但因其曾任北洋政府要員,此舉便足令不明真相的時人咋舌。其實,孫中山在民國初年任全國鐵路督辦時,已對葉恭綽的「交通救國論」及其工作能力深所賞識,知道他與北洋政客並非一路,方才有此一舉,並不僅僅是因為兩人乃廣東同鄉之故。
1926年底,張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國軍總司令」。葉恭綽為避張作霖之辟,遂棄職返回上海,專注於與翰墨之士的交往,與吳湖帆成為莫逆之交,幫助吳湖帆擺脫經濟困境,支持吳門弟子精選吳湖帆畫作,並為之題簽作序,印行出版。
葉恭綽性格正直豪爽,胸懷寬厚博大。他原為前清重臣,又出任北洋政府之交通總長,後來竟追隨孫中山,主政重要部門,這在民國政治史上可算是不多見的奇事,這主要在於他服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當孫中山去世以後,葉恭綽即在中山陵旁修建了一座「仰止亭」,以表達他對孫中山「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
在2003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孫中山致葉恭綽信札四通,以111.1萬元成交。
Ⅱ 商水縣鄧城葉氏庄園有哪些獨特的自然風景值得欣賞
商水縣鄧城葉氏庄園,位於中國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是一處集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這里不僅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背景,其自然風景也是極具魅力和獨特性的一部分。以下是葉氏庄園值得欣賞的幾個獨特的自然風景:
古樹名木:葉氏庄園內生長著眾多古樹名木,這些樹木見證了庄園的歷史變遷,同時也是自然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為庄園增添了幾分古樸和滄桑感,還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春日裡,新綠的嫩葉與古樹的蒼勁形成鮮明對比,秋日則可見滿樹金黃,美不勝收。
庄園湖泊:庄園內的湖泊是自然風景中的一大亮點。湖水清澈見底,四周被綠樹環繞,形成了一幅靜謐而美麗的畫卷。湖面上偶爾會有幾只鴨子悠閑地游弋,增添了幾分生機。遊客可以在此垂釣或劃船,享受與自然的親密接觸。
四季花卉:葉氏庄園內種植有各種季節性花卉,春天的櫻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以及冬天的梅花,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花卉盛開,為庄園增添了無限的色彩和活力。這些花卉不僅美化了環境,也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自然愛好者前來觀賞。
生態濕地:庄園周邊擁有一片生態濕地,這里是眾多水鳥和小動物的棲息地。濕地內植被豐富,水質清澈,是觀察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理想場所。遊客在此可以近距離觀察到各種野生動植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生機。
田園風光:葉氏庄園周邊的田園風光也是其自然風景的一大特色。廣闊的田野上,金黃色的麥浪翻滾,綠色的稻田波光粼粼,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田園畫卷。遊客可以在此體驗農耕文化,了解農村的生活方式。
星空觀測:由於庄園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光污染,夜晚的星空格外清晰明亮。這里是天文愛好者的天堂,可以觀測到銀河、星座等壯麗的天文景象。在晴朗的夜晚,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氣候宜人:商水縣鄧城葉氏庄園所在地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無論是溫暖的春日、涼爽的秋季,還是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觀可供欣賞。這種多樣的氣候條件為庄園的自然風景增添了更多變化和魅力。
總之,商水縣鄧城葉氏庄園的自然風景以其多樣性、生態性和美學價值而著稱,是一處適合休閑度假、親近自然的理想之地。
Ⅲ 蓮的歷史,品種,用途等!
蓮花
蓮,又稱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葯,蓮子為上乘補品,花可供觀賞。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國花。
中文學名: 蓮
拉丁學名: Nelumbo nucifera
別稱: 蓮花、荷花,古稱芙蓉、菡萏、芙蕖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毛茛目
科: 睡蓮科
屬: 蓮屬 Nelumbo
種: 蓮 N. nucifera
分布區域: 中國
目錄
簡介
植物形態
植物形態
耐高溫性
並蒂
植物花語
葯用價值
展開
簡介
植物形態
植物形態
耐高溫性
並蒂
植物花語
葯用價值
展開
蓮
拼音
注音
部首
結構
總筆畫
五筆
lián
ㄌㄧㄢˊ
艹
上下結構
10
ALPU
編輯本段
簡介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淺水中。葉子大而圓。花大,有粉紅、白色兩種。種子稱「蓮子」,包在倒圓錐形的花托內,合稱「蓮蓬」。地下莖肥大而長,有節,稱「藕」。種子和地下莖均可食(亦稱「荷」、「芙蓉」、「芙蕖」、「菡萏」);蓮藕。蓮房(a.蓮蓬;b.指僧人的居室)。蓮座(a.蓮花的底部;b.佛像的座位,由佛座多為蓮花形而得名)。[1]
植物形態
本段內容由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蓮全株
蓮根莖
蓮枝葉
蓮花果
編輯本段
植物形態
蓮[2]多年生長在水中,草本植物,為原雙子葉植物睡蓮目睡蓮科植物,根莖最初細小如手指,具橫走根狀莖,即我們日常吃的蓮藕。葉圓形,高出水面,有長葉柄,具刺,成盾狀生長。花單生在花梗頂端,直徑10~20厘米;萼
白蓮
片早落;花瓣多數為紅色、粉紅色或白色;多數為雄蕊;心皮多,離生,嵌生在海綿質的花托穴內。堅果呈橢圓形或卵形,俗稱蓮子,長1.5~2.5厘米。在中國南北各省廣為栽培。蓮全身是寶,藕、葉、葉柄、蓮蕊、蓮房(花托)入葯,能清熱止血;蓮心(種子的胚珠)有清心火、強心降壓功效;蓮子(堅果)有補脾止瀉、養心益腎功效。蓮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澱粉(藕粉)。蓮原指其果實,俗稱蓮蓬;花、果實都泛稱為蓮。其地下莖的肥大部分稱藕。中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武漢、杭州等地的品種尤多。蓮的歷史
蓮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300萬年前)早得多。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 quoiagly plost roboides)、銀杏Ginkgo
Ⅳ 並蒂蓮的象徵意義
並蒂蓮的象徵意義
荷花在生長過程中,」一般只形成一個花芽,一個分生中心,開一朵花。如果受到某種特殊外界環境條件的刺激,或內部的特殊變異,著生在一支莖上的花芽,便有可能分化成兩個分生中心,進而發育兩個象是雙胞胎的花蕾,從而在一支花柄上形成兩個花蒂,並開兩朵花,結一對蓮蓬,這便是並蒂蓮。
並蒂蓮有「花中君子」之稱,是荷花中的極品,自古以來,人們便視其為吉祥、喜慶的徵兆,善良、美麗的化身,並蒂蓮的象徵意義有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並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徵,諭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並蒂蓮的象徵意義包括了男女愛情纏綿;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蒂蓮」的名句廣為傳誦。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蒂蓮」的名句廣為傳誦。並蒂蓮有「花中君子」之稱,是荷花中的極品,象徵著百年好合、永結同心。並蒂蓮,莖桿一枝,花開兩朵,可謂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徵。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並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徵,諭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
並蒂蓮是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的幾率僅十萬分之一,是十載難逢的植物中的「雙胞胎」,其遺傳機制尚在研究中,目前還不能復制。荷花專家曾分別用生長過並蒂蓮花的藕種和並蒂蓮蓬里的蓮子,反復進行培植試驗,結果都不能生成並蒂蓮花,證實其不可遺傳,只能天然生成。在亭林公園中則有一塊並蒂蓮池,2011年6月在福州茶亭公園也被發現一株罕見的「並蒂蓮」。
並蒂蓮的栽培歷史
雖然關於它的傳說流傳各地,令人心嚮往之,但真正栽植並蒂蓮的地方卻不多。當今成片栽植,精心培育,花繁葉茂,雙萼並蒂,映日別樣紅的首推江蘇省崑山市亭林園。該園種植之並蒂蓮為千瓣蓮,花瓣密集,1985年我們曾計數一朵竟有花瓣2601枚,真是名副其實,以致花頭沉重,花梗容易折斷,需立桿支撐,以免倒伏,但並蒂蓮歷來在所開之群花中未見結實現象。亭林園的並蒂蓮,人稱「元末古蓮」。據「縣志」記載:元末崑山名士詩人顧阿瑛於崑山正儀東亭村興建「玉山佳處」園林,有亭、台、樓、閣數十處,在池中種植並蒂蓮。相傳荷種來自中亞細亞,並蒂蓮有「雙萼並頭」、「九品蓮台」、「四面拜觀音」諸形,更有花莖頂端簇生十三個頭的,但以雙萼並蒂為稀世罕見。仲瑛「才情妙麗,廣交天下文友墨客,飲酒賦詩,踏曲品畫,文會之盛,冠絕一時」。當時名流倪瓚、高則誠等常往顧宅賞蓮。相傳東亭荷池池底鋪以石板,板上鑽孔如蓮房,荷梗便從孔中鑽出,故未被人挖絕,才得以流傳至今。
正儀「玉山佳處」園林歷600餘年之滄桑,後荒蕪凋敝,但並蒂蓮卻被留傳下來。1935年葉氏曾發起成立「顧園遺址保存委員會」,整治園林,將東亭荷池重新修葺,池旁建大方亭一座,名君子亭,據葉恭綽氏考證該並蒂蓮「決為天竺種無疑」。葉氏賞荷後並倚聲作《五彩同心結》曲以記其事。曲雲:「前身金粟俊賞,瓊英東亭,恨墮風渦。六百年來事,靈根在,渾似記蘿春婆。濠梁王氣都消歇,空回首,金谷笙歌。無人際,紅香泣露,可增愁,損青娥。棲遲野塘荒漵,甚情移洛浦,影悟恆河。追憶龍華會,招花笑,禪意待證芬陀。五雲深處眠鷗穩,任天外塵劫空過。好折供維摩方丈,伴他一樹桫欏。」時值盛夏賞荷季節,遊人絡繹不絕,竟使當時的京滬快車破例停靠正儀小站,以便賞荷遊客,一時東亭荷池名聲大噪。
解放後,1950年江蘇省、崑山縣人民政府決定恢復、發展傳統名花,後縣政府在亭林園東齋前建造了437平方米之荷池,將東亭的並蒂蓮移來。另外還盆(缸)栽並蒂蓮多盆(缸)。迄今已栽植50餘年。1963年蘇州拙政園亦曾從崑山正儀顧園引種40多斤千葉蓮花(即並蒂蓮)於遠香堂北側及香洲前水池中,當年即開花,吸引了許多旅遊者。花池中有一花多至十三個花心的,花瓣總數達1400餘枚,花朵因負荷過重而低垂。蘇州文人盧彬士先生觀後贊曰:「看花不易窺全面,三千蓮媛總低頭。」周瘦鵑先生鑒賞之後曾著文志之,譽為「色香俱絕,不同凡卉」。其後,廣州、上海、杭州等地植物園也相繼來亭林園引種,使並蒂蓮傳播各地。筆者曾於1987年在湖北省武漢東湖見到該荷種(武漢東湖磨山植物園為中國荷花中心),但由於種種原因,各地至今尚未形成獨特的並蒂蓮花群,故今亭林園的並蒂蓮池仍屬世上少見。為此中國荷花研究專家王其超教授亦於1996年專程來昆考察亭林園之並蒂蓮,贊賞有加。
並蒂蓮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地下莖細瘦有節,發芽生長後先葉後花,葉單生,其蓮藕味淡澀。
崑山亭林園經過50餘年的栽培,在繁殖、管護、施肥及防治病蟲害等方面已摸索出了一套經驗,使該珍品在每年盛夏向廣大遊客展示它的芳姿。
並蒂蓮還可以栽植於各種大型的盆(缸)內,只要種植方法得當,環境適宜,亦能正常開花。
1999年,亭林園栽植並蒂蓮四缸參加昆明世界園林博覽會,陳列於江蘇館「吳中小築」,其荷缸請宜興均陶廠定製,盆邊外圍設計有彩釉並蒂蓮浮雕,色澤清雅古樸與缸內並蒂蓮相得益彰。
出現記錄
2018年6月,玄武湖梁洲金陵盆景園內一盆缸栽荷花開出並蒂紅蓮。
2019年7月,遵義市城郊一片兩年多無人管護的荷田裡,開出了一支並蒂蓮,並已結蓬。
2019年7月15日,北京圓明園第二株並蒂蓮開花,6月27日,首次發現了第一株並蒂蓮。
2019年7月,河南登封中嶽嵩山大型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荷塘中,出現一株含苞待放的並蒂蓮。
2020年7月12日,玄武湖接天蓮葉的大湖荷花中出現並蒂蓮。半個月後,玄武湖再現並蒂蓮。
2020年7月18日,南京莫愁湖發現兩株並蒂蓮正含苞待放。
2020年7月24日上午,北京圓明園花卉基地出現一株並蒂蓮。
2021年6月9日,南京玄武湖景區發現一株並蒂蓮,兩個花骨朵並蒂而生,含苞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