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花卉
㈠ 元明清時期的工藝是怎樣的呢
1.陶器
紫砂陶器是一種質地細膩的無釉細陶器。所用原料屬於高嶺土一石英一雲母類型。其特點是含鐵量較高,顏色有赤褐、淡黃和紫黑等色。紫砂器初創於宋代,明中葉以後盛行,其中以茶壺最受歡迎。此外,用紫砂製作的雕塑和其他工藝品也很有魅力,如玩具類的香合、花杯、辟邪、鎮紙等小件器物。明代一些民間巧匠製作的紫砂工藝品極其珍貴,後代多有仿製品。
陶胎琉璃器是以鉛為助熔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物質為著色劑,再配以石英燒制而成。一般採用二次燒造,即先燒好素胎再施琉璃釉,再經低溫釉燒而成。明代為琉璃製作的大發展期,超過以往歷代。建築用琉璃器遍及皇家宮廷、院落、陵墓、宗教廟宇、佛塔供器等。其代表作為明代洪武九年在山西大同市內雕刻、建造的琉璃九龍壁。除建築用琉璃外,明代宮廷還燒造各類琉璃器皿。
明中葉以後在晉南一帶還流行一種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其胎質與琉璃一樣,釉的配方也大致相同,但助熔劑是硭硝。山西所產的法華器,一般為小件花瓶、香爐、動物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器一般為黃綠兩色,法華器則以紫色和孔雀綠為主,並綴以黃、白、孔雀藍等花色,藝術效果十分獨特。
中國陶器是燦爛的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陶器的基礎上產生了原始瓷、釉陶並進而發明了瓷器,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瓷器
①元代青花瓷
瓷器工藝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陶瓷藝人在釉彩、紋樣、造型及題材處理等方面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的優良傳統,並有所創新。景德鎮自元以來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制瓷技術超過了前代。元代燒成的青花瓷代表了當時制瓷工藝的新成就。青花瓷以鈷料在未經火燒的坯體上繪畫圖樣之後,施一層透明釉,放人窯中,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釉下呈現出藍色的花紋。器形多樣,胎質呈白色,較為細膩,釉色白中泛青,紋飾內容豐富,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
青花蓮池水禽圖壺②明代永樂白瓷
景德鎮在明代很快昌盛起來,窯場急劇增多。為了滿足宮廷之需,明初在此設立御器廠。明代最具成就的瓷器是白瓷。
白瓷器以景德鎮窯燒制的薄胎瓷和福建德化窯燒制的白瓷最有特點。薄胎白瓷始制於明永樂時期(公元1403~1424年),胎質細密,薄至半脫胎程度,可光照見影。釉純凈、均勻、柔和悅目。到成化時期更勝一籌,胎薄幾乎達到了脫胎的程度。德化窯產的白瓷質地細膩,透明度高,釉色光潤明亮,純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隱現粉紅色,因此被人稱為「釉油自」、「象牙白」。
③明清彩釉
明清時代,白瓷和青花瓷又有發展,但最突出的特色是顏色釉豐富多彩,配料和燒成技術更為先進,出現了許多精品。
清代的白瓷多為生活用具,釉色白中微微泛青,裝飾題材普遍採用花卉,也有的以八仙和詩句為飾,藝術效果很好。
青花瓷在此時備受重視,成為生產的主流。康熙時期(公元1662~1722年)是清代青花瓷燒得最好的時期,色調純藍,層次分明。花紋題材豐富多彩,除山水、花鳥外,還有以文人風尚和各種文藝作品為畫面的內容。
單色釉瓷是最為常見的品種之一,有紅釉、藍釉、黃釉、綠釉、烏金釉、紫金釉、茄皮紫釉等。其中高溫銅紅釉備受推崇。其胎質細膩,呈白色,釉鮮艷而勻潤,有的還飾有暗花雲龍紋。清代以康熙時期的郎窯紅和豇豆紅最為名貴。
彩繪瓷器是明清時的重要品種。它有單彩和多彩之分,又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之別,還有的將二者結合使用,極為豐富。其中計彩、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影響較大,頗有典型性。
鬥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色瓷器。其器形有罐、碗、杯、印盒等。圖案內容有花卉、鳥蟲、樹木、人物等,畫面幽雅別致。鬥彩瓷器到清代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紋飾布局和色彩使用等方面均有創新。
五彩瓷器屬釉上彩,也有的釉下配飾青花。器形有瓶、罐、盤等,裝飾圖案布局滿而密,色彩突出紅色,濃艷華麗,題材以龍鳳、雲鶴、鴛鴦、魚藻等最為常見,還配以山石等,生動可愛。在色彩上發明了釉上黑彩和藍彩,增強了畫面效果,再加上金彩的使用,顯得富麗嬌艷。
琺琅彩瓷器又稱「瓷胎畫琺琅」瓷器,亦名「古月軒」瓷器,系從銅胎畫琺琅移植而來。其色彩瑰麗,畫面有較強的立體感,藝術效果頗佳。琺琅彩瓷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用瓷,是專用來玩賞和祭禮的供器。
粉彩瓷器是集五彩、琺琅之長而創制的。其畫面色彩濃淡不一,頗有凸凹立體之感,色調柔和,淡雅,不像五彩那樣艷麗。粉彩瓷器以雍正時期的水平最高。粉彩不僅有白地,而且還有紅、綠、黑等色。
3.漆器
①雕漆、戧金工藝
元代漆器較前代有很大進步,工藝更為成熟,這主要表現在雕漆和戧金兩大工藝方面。
雕漆是在器胎的表面厚厚地塗上漆,趁其未乾時,下筆雕刻花紋,最後烘乾,再打磨。其中以張成和楊茂的剔紅最為著名。張成的剔紅作品有兩件,一件是《觀瀑圖剔紅盒》,另一件是《梔子花剔紅盒》,楊茂的作品也有兩件,一件是《觀瀑圖八方盒》,另一件是《花卉紋漆尊》。二人的作品均收在故宮。
戧金是用刀在漆器上刻畫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填入金粉。元代作品中的花紋較前代更繁密,整體上給人富麗的感覺。當時著名的藝人有嘉興的彭君寶,代表作為《雙鳥紋經箱》和《人物花鳥紋經箱》,都存於日本。
②漆器工藝達到頂峰
明代漆器工藝發展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品種、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發展,並出現了總結漆器工藝技術的專著和一批能工巧匠。
首先表現在漆器的髹法上,明代將多種髹法結合使用,富於變化,絢麗多姿,超過了之前任何朝代。比如堆漆,明代在花紋堆起後還要用刀雕琢,雕琢之後,再在花紋上或貼金,或髹色漆。雕漆工藝也獲得很大發展。螺鈿工藝方面,以薄螺鈿為代表,發展到了頂峰。明代漆器工藝達到頂峰,還表現在出現了古代惟一的現存的漆藝專著一《髹飾錄》。
4.染織工藝
①元代先進的織金技術
織金技術是以金縷或金箔切成的金絲作緯線織花,使織物呈現金屬光澤。元朝編立「系官人匠」,在弘州設納石矢局,從事織金業。
元代的織金技術以織金錦為代表,顯示了染織技術的最高水平。織金錦又稱石矢,原產波斯,包括加金錦和加金緞。1970年在新疆元基出土的長金錦和捻金錦織物,經緯密度為65×40根/平方厘米和52×48根/平方厘米,足以顯示元朝織金匠人的高超技藝。而日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紫地印金纏枝蓮袈裟完全表現了元代織金制物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風格和技術。
②元代的緙絲工藝
緙絲工藝主要用於緙織皇帝御服、帝像和藝術品。在元代,由於喇嘛教盛行而增加了佛像內容。產品栩栩如生,繪畫作品與之無法相比。法國巴黎收藏的元代緙絲《三世佛》大軸也是這時織造的。元代緙絲的風格粗放,組織增密,用金量多,畫幅增大,往往用數軸拼合。如《儀鳳圖》,畫幅長達5.5米,內容是百鳥朝鳳。
③清代的絲織工藝
清代絲織工藝在明代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發展,並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體系。其主要成就表現在織綿、刺綉和緙絲三種產品上。
清代在北京設立織染局,在江寧、蘇州、杭州設立織造局。江寧主要織造雲錦,蘇杭主要生產宋錦。
宮廷刺綉產品種類豐富,皇室服飾、官員朝服、乘輿儀仗、室內裝飾等都有種類不同的刺綉裝飾品。其風格特點是豪華富麗、精緻工巧。
緙絲主要產在蘇州。清代蘇州織造局負責采辦緙絲。緙絲技術得以提高,幅面增大,應用更廣,如服裝帳幔、座墊椅披、名人字畫、仙佛神像等,都採用緙絲作品。
④四大名綉
清代民間的染織業發達,刺綉已經商品化,從而推動了各地民間刺綉的大發展,尤以江南民間刺綉水平最高,出現了蘇綉、湘綉、蜀綉、粵綉等「四大名綉」。
蘇綉是蘇州地區的手工藝品,蘇綉藝人能用40多種針法、1000多種花線綉出形象逼真、光彩奪目的藝術珍品。蘇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涌現出了大批優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魚」、「小貓」、「滕王閣」等。其中雙面綉「小貓」最為生動。蘇綉包括欣賞品和日用品兩種。此外,清代蘇綉還出現了雙面綉,能在一次刺綉過程中使綉品具有兩面完美的刺綉效果,是刺綉中的精品。
湘綉起源於湖南長沙近郊,早在漢代就已出現,清代後期形成獨具風格的刺綉體系。其特點是擅長表現走獸,富於寫實氣息;追求刻劃形象的逼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劈絲細若發絲,且經加工後不起毛;針法以參針最具特色,可點染陰陽濃淡,形成色彩漸變的效果;配色以灰及黑白為主,素淡雅緻。
蜀綉是四川省成都地區盛行的傳統刺綉工藝。在魏晉時就與蜀錦並稱,在清代自成一體。其特色是採用本地軟鍛綵線,厚重鮮麗;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產品多以生活用品為主,也有裝飾品,富於詩情畫意,又自然淳樸。
粵綉包括廣綉和潮秀。其特點是:多用馬尾毛、孔雀羽刺綉,配色講求明快華麗,並喜用金線作輪廓線,花紋繁茂,色彩富麗;常採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以及佛手瓜果一類題材。最主要針法為擻和針、套針和拖毛針。清代中期後,粵綉大量出口,漸現異國風味。
5.金屬工藝
①金銀器
元明清三代的金銀器製作中心在長江中下游,許多器物的時代、民族、政治、宗教色彩較濃。元代器物繼承發展了宋以來錘鍱出高浮雕式紋樣的裝飾技法。江蘇省吳縣呂師孟墓出土的金飾件還在錘出的高浮雕纏枝花果上,進一步雕鏤細部,極富立體感。器物種類中增加了很多的陳設、文房用具。
明清時代更注重金銀器的華美、實用,製作巧妙,工藝精湛。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用二龍戲珠飾於冠頂,輕盈華美。清代還有許多用於典章、祭祀方面的金銀器物,並在金銀器上出現點燒琺琅或以金掐絲填燒琺琅的新工藝。
②景泰藍
景泰藍是北京著名的特種工藝品之一,原來叫做「銅胎掐絲琺琅」,因發展於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7年),又以寶石藍為主色,所以被稱為景泰藍。
北京景泰藍造型優美,花紋細,色彩鮮艷,早已形成了深厚、莊重、華貴的獨特風格,博得了海內外的贊賞和喜愛。它不但在明清兩代宮廷廣泛陳設,而且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製作一件精緻的景泰藍產品,一般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磨光、鍍金等37道工序。
③清代琺琅工藝全面發展
清代宮廷的工藝繼承明代景泰藍的傳統,在其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到乾隆年間,琺琅工藝水平達到頂峰。琺琅工藝技術及琺琅釉色均有增多,創造出粉紅、翠綠、黑等新色,使琺琅色彩更加豐富多彩;銅胎製作厚重,鍍金光亮,釉面光滑,沒有沙眼氣泡,質量上乘。琺琅工藝的應用范圍很廣,大到傢具、佛塔,小到鼻煙壺、文房四寶等,都可用琺琅製作。
清代琺琅工藝的傑出成就是引進西方琺琅技術並加以改造後,採用中國傳統瓷器的器形與紋樣,創造出的中國獨特的畫琺琅與鏨胎琺琅。由這兩種工藝製作的琺琅器器形匣重端莊,紋樣精緻典雅、色彩含蓄秀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乾隆後期,宮廷工藝衰落,琺琅工藝流傳到民間,產地有北京和廣州,主要產品是景泰藍和銅胎琺琅,多用於出口。
④鐵畫
鐵畫,又稱鐵花,是用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畫的傳統工藝,由明代鐵匠湯天池創造。鐵畫借鑒了中國畫的筆法布局和民間剪紙、木刻、雕塑等多種工藝品的藝術特色,把繪畫和工藝品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黑白分明、端莊穩重、蒼勁古樸、豪放瀟灑的獨特藝術風格。
製作一幅鐵畫,要經過稿、剪、砸、燒打、上漆蠟等步驟,最後上框成畫。鐵畫品種有小幅的風景花鳥、大幅的屏風等。
6.雕琢工藝
①琢玉工藝
元明清三代的玉器手工業高度發達,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玉器生產基地。其中以蘇州專諸巷最為著名。此時,受文人書畫的影響,出現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工匠們在玉器上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雅趣。清乾隆時用玉極為普遍,琢玉工藝達到空前的高峰,其精工細琢的程度遠遠超出元、明兩朝。
這一時期,一些富有立體感並容納多種琢玉技巧的大型作品層出不窮,其中最著名的有元代的《瀆山大玉海》和乾隆時期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達3500千克,形態古樸,氣勢宏偉,雕刻花紋融粗放精巧幹一身,尤其是在俏色方面頗為獨到,可謂劃時代之作。後者高達224厘米,重達萬斤,為迄今所知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最大的玉器,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
②牙雕
牙雕是雕刻工藝的一種。明代前期,雕刻工藝大多集中在宮廷,以貴重材料的雕刻為主;中期,民間雕刻工藝大大發展,一般材料取代了貴重材料,出現了牙雕的新風尚。
牙雕藝術品及其他工藝品在當時有官方和民間兩種,二者之間相互影響。明代較有名的牙雕作品有象牙雕送子觀音像、象牙雕荔枝螭紋方盒。
在清代造辦處的如意館供職的象牙雕匠主要來自江南與廣東兩地,從而形成了兩大流派。江南派代表人物為嘉定派竹刻名家,他們中的大多數能書善畫,既刻竹,也雕刻其他材料,如象牙等,風格清新奇特,氣韻生動。代表作有象牙雕山水人物方筆筒、羅漢渡海圖臂閣、松鼠葡萄筆洗等。廣東派的牙雕風格以纖細精美為特徵,象牙製品以雕刻鏤品活動象牙球著稱。代表作有象牙燈、象牙席等。
玉雕白菜清代中後期,宮廷工藝衰落,民間牙雕開始興起,兩大派技法也流落到民間。
7.傢具
明代傢具在宋元傢具的基礎上發展成熟,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明式傢具。它以造型見長,安定、簡練、質朴,線條雄勁而流暢,將選材、製作、使用和審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清朝時,內務府造辦處設有木作坊,專門按皇帝要求製作傢具。清廷多仿明代式樣,但又出現了新的作法、造型和裝飾。到乾隆時期,形成廣東和蘇州兩大流派。清代傢具顯示出用料精良、造型新穎、製作精細的特點,除了繪畫、雕刻外,還廣泛吸收漆藝的裝飾手法等。嘉慶、道光以後,宮廷傢具工藝水平逐漸下降。到清末,民間傢具開始興起,出現了「京做」、「蘇做」、「廣做」三大地方特色濃厚的傢具體系。京做直接繼承清宮廷傢具的風格,但不及其豪華;蘇做產於蘇州,固守明代傢具傳統,風格稍變;廣做產於廣州,受西方影響,品種增多,作品系列成套,雕刻繁縟,保持著中國的傳統風格。
8.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是富有民族風格的工藝美術作品,充滿喜慶的節日氣氛。剪紙題材大都是家禽、家畜、農作物、花鳥、娃娃、戲曲故事、吉祥圖案等。除了貼在窗上做窗花,還可用來做牆花、頂棚花、喜花、燈花和各種綉衣底樣。
中國剪紙分單色和彩色兩種。彩色的絢麗多彩,單色的樸素大方。由於地理環境不同,各地民間剪紙的風格也不同。陝西窗花風格粗朴豪放,陝南多是點彩剪紙,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河北蔚縣的剪紙艷麗中包含著秀美,尤其以戲曲人物窗花最有特色,而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剪紙主要用來做綉花底樣。內容豐富、花樣繁多的民間剪紙,已成為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
9.泥塑、麵塑
泥塑來自民間,古代就有做俑人殉葬、塑佛像供人膜拜、捏玩具供人玩賞的風俗。天津的「泥人張」、無錫的惠山泥人是全國最著名的泥塑品種。
「泥人張」由天津張明山所創,源於清代,世代相傳。其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異,具有生活實感和獨特的風格,形成天津傳統工藝的一絕,因此被譽為「泥人張」。張明山傳世之作有「惜春作畫」、「黛玉撫琴」、「張敞畫眉」等,現藏於故宮和頤和園。
無錫惠山泥人約有400年歷史。它色彩鮮明,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民間特色。惠山泥人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作為禮品和擺設的傳統手捏泥人,稱為「細貨」;另一類是大批生產的印模派玩具,俗稱「耍貨」。聞名中外的泥人「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有特色的作品。
面人是用彩色糯米粉作原料捏成的小型人物,全國各地都有從事麵塑的藝人。傳統麵塑起源干民間過節時製作的「喜饃饃」,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可以獨立欣賞的民間藝術品。
許多麵塑藝人擅長做戲曲人物、佛像及民間故事和古典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生動,色彩明快。大的約1米有餘,小的只有1厘米。
㈡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著名山水、花鳥畫家都有
李思訓 唐 《江帆樓閣圖》、《明皇幸蜀圖》 山水
王 維 唐 《輞川圖》、《雪溪圖》 山水
吳道子 唐 《地獄變相》《送子天王圖 山水
李成 宋 〈 溪山行旅圖〉山水
范寬 宋 〈瀟湘圖〉 山水
趙伯駒 宋 《江山秋色圖》山水
李 唐 宋 《萬壑松風圖》山水
劉松年 宋 《四景山水》 山水
趙佶(宋徽宗)《芙蓉錦雞圖》花鳥
趙 昌 宋 《 杏花圖》 花鳥
崔 白 宋 《秋塘雙鵝圖》花鳥
李迪 宋 〈風雨歸牧圖〉花鳥
"元四家"吳鎮、王蒙、黃公望、倪瓚
吳鎮 《嘉禾八景圖》、《水村圖》
王蒙 《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春山讀書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倪瓚 《漁庄秋霽圖》、《紫芝山房圖》、《江岸望山圖》
徐渭 明〈水墨花卉圖>花鳥
陳淳 明〈洛陽春色圖〉花鳥
朱耷 清〈牡丹竹石圖〉花鳥
揚州八怪應該好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