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花卉碗
① 文玩中的料器是什麼
料器,又稱"玻璃器",指用加顏料的玻璃原料製成的器皿或手工藝品。料器是琉璃的一種深加工,一般是指不透明的那一部分琉璃。
料器最早由西域地區(今中國新疆及中亞地區)傳入中國。到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2~1620年),中國北部山東省博山地區的料器製作已經十分興盛,並流傳到北京。
明清時期的料器生產,以北京和山東博山兩地最為著名。
北京料器精工細制,五光十色,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的仿玉製品,幾可亂真,其工藝水平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品種包括各種傳統首飾、日用裝飾品和鳥獸、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餘種,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山東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術琉璃"之稱。博山料器以仿製玉石、瑪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別是實用性與裝飾性相結合的料器雕刻,製作極為精美。其品種包括日用品、裝飾品和首飾等近千種。《青州府志》中介紹:「琉璃器,出顏神鎮(今山東博山),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法用黃丹、白鉛、銅綠,焦剪成珠、穿燈屏、棋局、帳鉤、枕頂類,光瑩可愛。」
(1)料器花卉碗擴展閱讀
漢魏時的大月氏國有商人能采礦燒鑄琉璃。《魏書.大月氏傳》載:「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即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至唐,「今俗所用,皆銷冶石汁,加以眾葯,灌而為之。」自此,玻璃又稱「葯玉」、「罐子玉」、「罐玉」。《格古要論》雲:「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葯於罐子內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
明代有稱其為料者:「以煮料為絲,以絲作器。」料器之稱沿用至今。料器又稱"玻璃器",中國的料器生產約始於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料器製作工藝是中國明清時代(公元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藝品製作工藝之一。
② 老料器是什麼
老料器顧名思義就是老的具有年代的料器。
料器的前身可追溯到漢魏時期的琉璃燒鑄藝術,中國的料器生產約始於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經明代發展和完善,在清代達到了藝術成就的最高峰。
在清代,以其器型的美觀、色澤的艷麗博得了康熙的喜愛,造辦處專門設立了製作料器專門的制辦處,時稱「御琉璃」。料器製品可以根據最好的玉料的色澤來調制料顏色,加之製作時間相對較快、有著高模擬度,故而有時會代替玉器來使用。
在那時,這種手工藝的作品只能為皇家御用,民間是不允許流通的,老百姓是不得見這些作品的。後來乾隆皇帝認為「琉璃」的諧音似於「流離失所」,不太吉利,所以下令將其改名為「料器」。
(2)料器花卉碗擴展閱讀:
料器相關的人文藝術價值:
北京料器有將近700年歷史,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由於色彩斑斕,它曾被用於製作朝珠、頭飾、盆景等裝飾品,以及煙嘴、胸花、紐扣等實用品。由於家人曾在北京料器製品廠工作,劉星打小就觀看料器製作。
真正的料器製作,是不使用任何模具的,草蟲的四肢、人物的表情、龍的爪子都要在近乎於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完成,這種對於火候、色彩、造型上的把握,全靠藝人的手感和經驗完成。太快,不講究,使作品流於粗糙、呆板;太慢,又會致使料融化過度,這對於藝人水平的要求可謂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