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產業現狀
❶ 國內花卉業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我國花卉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幾年的努力,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在種植業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備了產業的雛形,進入了較快發展時期。雖然我國花卉生產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在產業化、商品化和規模上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但經過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恢復發展階段(1980—1990年)、快速發展階段(1991—1995年)和鞏固提高階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產在種植業中所佔比重很小。1980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不足1萬公頃。但人們開始認識,政府意識到花卉業的前景。1986年開始初步具備了產業的雛形,全國花卉生產面積接近2萬公頃,1989年發展到了4萬公頃,由於缺乏宏觀調控,產品結構不合理,造成了個別品種嚴重供大於求,1990年下降到了3.3萬公頃,其中主要是減少了綠化苗木的種植。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人們的花卉商品意識大大提高,出現了各地爭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觀調控、行業指導,個別品種出現了暴利。基本以傳統品種和傳統技術為主。90年代,花卉業進入了一個較快發展的階段。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召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經驗交流會後,各地開始把花卉業作為發展農業經濟、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大大加快了花卉業發展的步伐。我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昆明等地先後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場。如北京的亮馬河花卉市場、萊太花卉市場、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場、廣州的芳村花卉市場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場。此外,在沿海發達地區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規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場。這些市場的建立對花卉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發展的第二階段),突出表現為2個特點:一是發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發展到了7.5萬公頃,比1990年增長2.5倍,出現了多種體制、多種形式的花卉生產基地。在各類花卉產品中,鮮切花和觀葉植物發展得最快,1995年,全國鮮切花產量達到了7億枝,比1991年增長3倍多。二是產品結構得到了有效的調整。各地注重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各種觀賞植物比較均衡地發展,產品短缺現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後,花卉業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鞏固提高階段)。經過10幾年的鍛煉,花卉業的發展日益成熟,各地對花卉業的特點、規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注重產品質量,適度控制規模,穩步發展生產。不但花卉的品質提高很大,品種穩步增加,而且許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穩定供應鮮切花。市場發展進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開始起步,並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國有200家科研單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機構,有100多家教學單位開設了花卉園林專業。花店數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費從單一的集團消費走進了尋常百姓家。1990年全國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達到了1.6萬多家。1998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發展到了9萬公頃。2000年末,我國花卉生產面積已達到14.75萬公頃。鮮切花銷售量達到了38億枝,盆花8.1億盆。花卉企業2萬多個,花卉批發市場2000多個,從業人員145萬人。
雖然我國的花卉業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為現代花卉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距離世界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場所佔份額還很低。在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花卉育種、栽培技術、生產設備、生產規模、專業化程度、包裝保鮮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認真研究、發展和完善。
❷ 當前中國園林觀賞花卉業發展現狀及面臨哪些機遇的挑戰
當前,我國花卉業正處在「百年之交」的跨世紀重要時期,面臨著機遇與困難並存的關鍵時刻。客觀、准確地分析前景與機遇、現狀與問題,用新思維研究其發展方向,用新舉措探討相應的發展對策,不僅具有重要的深遠意義,又是當前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現就此談些看法與意見。 一、前景與機遇有史以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經歷了恐懼、崇拜自然和征服、掠奪自然兩個階段之後,如今進入了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階段。由此造成的生態失調、環境污染等等嚴重惡果,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進步。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除天災外,它與建國以來人為破壞植被,水土流失的面積增加40-45%,從而抬高河床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重建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夥伴關系,已成為當今的一大熱點。為加快綠化、美化中華大地的步伐,國務院早在1994年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就提出了「加快城市綠化、美化工作,改善人類居住環境」的行動方案;1998年4月,全國綠委會議強調:「努力提高大中城市及周邊地區造林綠化水平,把鐵路、公路、江河沿線以及兩側的荒山、平原、城鎮綠化起來」;日前,國務院頒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則》,要求「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把它列為我國的重大戰略來抓。據此,福建省綠委部署了我省2000年前實施「交通綠色通道」和「百千綠化工程」(建設100個園林式鄉鎮和1000個園林式村莊)。不難預測,從環境保護對花木的需求來看,這些都為花卉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一向落後的花卉業亦伴隨著迅猛崛起,成為農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一項新興產業。近些年來,面對亞洲金融風波的沖擊和影響,據國家信息中心報告,1999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適度快速增長,增幅與去年基本持平。按照經濟規律,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的花卉業,仍將有一個適度快速發展的前景。眼下的花卉業,在「回歸自然」成為人們共同呼聲與迫切願望的今天,建造生態城鎮,發展消閑農業,把綠移入居室以及開發綠色旅遊業,休閑度假業等方興未艾。可想而知,同樣會有一個良好的機遇。事實亦是如此。近幾年福建花卉業,雖受亞洲金融風波影響,出口明顯銳減,減幅近40%。而全省觀賞花卉的銷售額依然逐年穩步上升,1996年至1998年,分別為2.67億元,3.38億元和4.44億元。當今世界,花卉是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據國際權威機構和專家預測,世界花卉消費額1991是1000億美元,到2000年達2000億美元,十年將翻一番,年增長速度為10%。特別是世界花卉生產布局的調整,給我國創造了吸收外資興辦花卉企業的機遇。目前,世界花卉生產與消費逐步分離,生產正由高成本發達國家向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每單位花卉生產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台灣的1/3,也明顯低於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而且具有多種自然氣候型,市場消費潛力大。因此,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看好中國,紛紛來華投資興辦花卉企業。1998年,我省已有外資、三資花卉企業39家,足以說明這一點。二、現狀與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花卉的生產持續大幅度增長。據中國花協不完全統計,1997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達8.6萬公頃,佔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積22.3萬公頃的38.57%。居全球首位,成為生產大國。1997年全國花卉生產總值達96億元,折消費額為84億元,若按1995年花卉行家預測,今後5年花卉消費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以16%計,至2000年為73億元,如今5年的消費預測指標,不僅兩年就實現了,而且超過了11億元。同時,流通環節的設施建設得到很大改善。1997年,全國已有花店1萬4千家,比1991年的1110家增加了12倍;各類批發市場有700家,比1991年的200家增加了3.5倍,有效緩解了買難賣難、產銷脫節的矛盾,而且為全國性的南北調劑發揮了重要作用。福建花卉業與全國一樣,進入九十年代,有了長足的發展。1998年與1991年比,全省花卉生產面積和產值分別增長了59.66%和5.78倍。同期,花店增加3.5倍,批發市場增加2.25倍。從而為推進花卉產業化進程奠定了基礎。快速發展的我國花卉業,由於起步晚,基礎差,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存在的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主要表現為:1、盲目性。當前某些地方的基地投資熱、市場建設熱和溫室引進熱,存在相當嚴重的從眾傾向,造成花卉某些品類供過於求,效益下降。其原因是政府缺乏宏觀指導或是宏觀指導與企業自主行為的矛盾,尚未找到連接與銜接的有效途徑。2、自發性。花卉市場仍處無序狀態,市場競爭中互相殘殺現象相當嚴重。關鍵在於千家萬戶各自為戰與千變萬化市場不相適應,獨立、分散的營銷方式難以抵禦大市場的激烈競爭。3、滯後性。指科技被冷落,嚴重滯後,我省尤為突出,這就難於推出創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散、落後生產方式與科技興花的矛盾,尚未很好解決。講花卉業的現狀與問題,這里擬注重分析的難點是:當前的經濟趨勢與市場環境不容樂觀,從外部的大環境而言,當前國民經濟運行的國內外環境難以有大的改善。在這情勢下,畢竟還不是國計民生必需品的花卉,又是以集團消費為主,個體消費為輔的花卉市場,面對集團消費緊縮,花卉首當其沖擺在減緩之位;而個體消費,在較為普遍的「減員增效」及居民消費僅能保持低水平增長面前,亦難以有大的增長。同時,亞洲金融危機仍將繼續給花卉出口帶來影響。再則,在花卉業內部,由於近幾年花卉生產增長速度高於花卉消費增長速度,已出現產品供過於求,導致競爭日趨激烈,價格一再下滑的不利局面。綜上所述不利因素,勢必給花卉消費的增長,市場空間的開拓,帶來延續的困難與問題。三、方向與對策花卉業的發展,根本出路在於加速花卉產業化的進程,向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轉變,最終實現現代化。花卉產業化要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技術為前提,以花卉企業為基礎。它的形成與發展,必須通過多層次、多環節、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組合和城與鄉、農工商、產加銷、產學研等緊密聯結進行,最終達到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目的。從當前挑戰與機遇、困難與希望並存的現實出發,發展花卉產業的對策,總的來講,要從過去偏重抓生產,忽視市場與科技(橄欖型)向注重市場與科技、帶動生產(啞鈴型)轉變。(一)增強規劃意識,堅持花卉產業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的原則。必須認識,只有國民經濟增長,花卉業方得以擴展消費與市場。所以,制訂花卉業發展規劃,應當依據經濟的增長速度而相應增長,切不可以人為意想、邏輯推理替代科學分析。我省在確定「九五」期末花卉種植面積和產值的指標時,即以此為准,計劃花卉生產面積從7.2萬畝增至10萬畝,產值從7.4億元提高到6億元,現在看來,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是能夠如期實現的。(二)增強市場意識,堅持市場導向,總量平衡原則。針對當前花卉產品存在的結構性和季節性過剩的現狀,應堅持以現實市場為主,把握市場趨勢,預測市場需求,選准市場定位,下大力氣開拓花卉市場。近些年來,我省立足本省,瞄準市場缺口,調整產品結構,增大原靠省外調進的觀賞苗木、鮮切花及小盆花的生產比重,由於產品適銷對路,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擴大了銷路。同時,以福建獨具特色的水仙、劍蘭、蘇鐵、榕樹盆景等產品,改變個體分散式佔有市場為聯合體共同佔有市場,向全國各地延伸,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從而實現了全省花卉銷售額的穩步逐年上升,收到了穩中求進的良好效果。(三)增強區域意識,堅持適地適種,發展特色產品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特色產品就難以佔有市場。要重視區劃布局,發揮各自的自然資源與物種資源優勢,開發獨具特色的品牌產品,提高比較效益。如我省的漳州花卉產區,雖然近些年來生產面積擴大了近萬畝,由於具有水仙、國蘭、榕樹和榕樹盆景、棕櫚科植物等四大特色,產品遠銷海內外,銷勢仍然看好。(四)增強科技意識,堅持面向生產、科技興花原則。我國我省長期來花卉科研被冷落,科研滯後已成為推進花卉產業化的主要障礙,為切實辦好科技興花這項大事,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市場—科研—生產—市場的良性循環運作機制,在推行現代實用技術上下功夫。力求從單純引進國外品種向引育結合轉化;從傳統栽培向規范栽培轉化;從單項技術向配套技術轉化;從照搬洋設施向設施本土化轉化。同時重視高新技術在花卉產業中應用。
❸ 近十年中國花卉發展現狀及趨勢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花卉產業經過高速發展,並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經濟進入新常回態,花卉產業也隨之答步入調整轉型周期,面臨著不少挑戰。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花卉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中國花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在規模化生產後,我國花卉生產面積增長了120多倍,從最初不足1萬hm2增至2014年的127.02萬hm2,成為全球花卉生產面積最大的國家。
不過當前花卉產業正面臨著三大挑戰。首先,園林綠化苗木總量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種匱乏,生產效率低。最後,花卉科研積累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未來我國花卉苗木產業要走特色發展之路,加強特色花卉研發非常必要。花卉苗木產業要注重並加大新花卉和苗木種類開發力度,不斷發掘行業新增長點。
❹ 花卉行業現在怎麼樣呢
我國花卉產業經過高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總體上,花卉苗木產業正在振興和強大,發展趨勢向好。不過,隨著花店數量快速增加,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盈利空間不斷縮小。花卉產業也隨之步入調整轉型周期,面臨著不少挑戰。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花卉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花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在規模化生產後,我國花卉生產面積增長了120多倍,從最初不足1萬hm2增至2014年的127.02萬hm2,成為全球花卉生產面積最大的國家。
考慮到當前市場現狀,花卉消費已經逐漸由集團消費向家庭消費轉變,購買花卉的人群也趨於年輕化。針對花卉消費人群年輕化的趨勢,不少商家在保持傳統花卉零售業態的同時,將目光轉向了互聯網領域,花卉電商「異軍突起」。
花卉產業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發展潛力巨大。但在新時期面臨著不少挑戰,首先,園林綠化苗木總量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其次,商品花卉良種匱乏,生產效率低。最後,花卉科研積累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這三點成為當前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未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和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花卉產業的市場格局、產銷形勢、供求關系和交易方式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總體來說,行業發展空間廣闊,前景看好。
❺ 目前中國花卉植物業發展狀況以及前景分析
中國花卉產業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我們每年都關注它的產值、面積以及行業動態,卻很少關注企業的整體狀況。本文試圖從數量、構成、投資及盈利等方面對企業這個群體進行一些分析。文中數據主要引自每年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花卉統計數據,由於沒有更多的具體統計數據,許多情況只能根據筆者對花卉產業的有限了解作粗淺描述。
花卉企業成長歷程
中國花卉栽培歷史悠久,擁有一大批傳統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產地,發展出了豐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陽、菏澤的牡丹,長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時代北京花鄉逐漸成為專門為宮廷服務的花卉生產基地,廣東等地的農戶也在那個時期開始生產「年花」,挑著擔子走街串巷銷售,是我國本土花卉商品化的發源。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飽受戰亂之苦,民生凋敝,園林殘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響。建國後,花卉生產逐漸得以恢復,國家也建立了不少國有苗圃為城市建設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間,花卉被視為「封資修」、「資本主義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創。改革開放以後,百業興旺,傳統花卉栽培全面恢復,與此同時國外花卉也開始進入中國,帶來了現代的栽培模式、經營理念,真正意義上的花卉產業開始形成。花卉企業群體的形成也始於該階段,傳統花卉產區的一批有經營頭腦的花卉愛好者和農戶開始建立苗圃,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企業。緊接著又有大量外資、港台商人陸續進入大陸,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扶持花卉業的發展,許多其它行業的投資者紛紛湧入,花卉業蓬勃發展,形成了「萬馬奔騰」的局面。
花卉企業當前狀況
基本情況 據農業部公布的花卉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有花卉市場2586個,企業64908個,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8334家,花農1251313戶,從業人員4401095人,專業技術人員132318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花卉企業數量從狹義上說也就是6.7萬家(含花卉市場)。花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一般沒有在工商注冊,但有些生產規模和產值不低於花卉企業。從概念上講,他們類似於花卉發達國家的種植者(Grower)。發達國家都將種植者視同小企業,因此,從廣義上說,中國花卉產業共有大小企業130餘萬家。
資金來源 中國花卉企業資金來源比較復雜,有企業自身積累、政府扶持、其它行業投資等。靠自身積累的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創辦的企業(還有一些花農),那個時候從事花卉業是填補市場空白,積累迅速,凡生存到現在的,多數都已經實力雄厚。90年代,旺逢花卉業迅速發展的良好時期,許多港台花卉企業來大陸投資。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業發展,以及來自二三產業的投資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規劃建設各類花卉示範園區,引進溫室,建立一批規模較大、生產設施較先進的花卉生產基地。總體來說,花卉企業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自身積累、自己籌措。
企業家的「成分」 上世紀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業家多數出於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地的傳統花卉苗木產區,家裡有地,愛好花卉,掌握傳統的栽培技術。90年代一些學者、工商界人士,甚至官員躋身於花卉產業。較前者,他們文化水平高,眼界開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許多人取得了成功。進入21世紀,企業家來源比較復雜,以具有豐富從商經驗的其它行業企業家為多。從花卉產地土生土長的企業家數量最多,根底扎實,多做生產;學者出身的企業家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一般都有較高學歷,在品種引進、種苗繁殖、國外代理等產業鏈前端領域發揮很大作用;從其它行業轉入的企業家則以經營管理見稱。
企業規模與經營管理水平 企業規模主要從員工數量、生產面積、營業額等方面衡量。中國花卉企業中,農戶數量龐大,小企業多,中大企業少,就是底盤大,上頭小。多數農戶生產面積只有幾畝,員工就是幾個家庭成員,平均每戶2~3人,年營業額幾萬元。農戶的數量是企業數量的20倍之多。而64908個企業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只有8334家,所佔比例不到13%,形成人們常說的「有數量,缺巨人」現象。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花卉企業的生產面積普遍偏小,營業額或產值則更小。荷蘭目前大約有花卉生產1.2萬家(包括種植戶),生產面積1.1萬公頃,從業人員7.2萬人,銷售額則高達73億歐元(合人民幣約730fL元)。中國花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這些年有很大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分布 如果將中國花卉企業分布到產業鏈上形成一個圖形,大致就是一個「雞蛋」(見下圖)。
圖案從左到右代表花卉產業鏈的育種種苗、生產以及流通幾個主要環節,特點大致是「兩頭小,中間大」,大部分企業從事生產,從面積上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花卉生產大國。圖中育種的部分沒有上顏色,那是因為目前我們的育種能力比較低,花卉生產所需的品種、種子、種球、種苗(紅色星點部分)主要依賴國外直接進口或者進1:1擴繁。花卉企業的大部分分布在「雞蛋」的中間——生產上,大中型企業在園林、苗木、切花、盆栽生產上都有分布,而中小企業和花農主要集中在苗木、草花生產,其次是鮮切花,從事盆栽植物生產的花農不多,可能是因為盆栽的設施和技術水平門檻較高的緣故。「雞蛋」的尾部,也就是中國的花卉流通,也是一個產業瓶頸,不僅企業(含個體戶)數量偏少,這些企業力量也有限,不能為龐大的生產提供足夠的流通支持。目前國內切花、盆花消費主要集中在節假日,特別是春節中高檔盆花消費量約佔全年消費量的30%~40%。其次為元旦、情人節、母親節、教師節等;苗木、草花主要用於城鎮綠化美化,政府采購的居多,其次為企事業單位。近年來花卉出口增長較快,有人說中國即將成為世界花卉加工廠,確實有這種趨勢。2005年花卉出口額為1.5億美元,估計2006年能達到2億美元左右,而2001年這個數字僅有8000萬美元。
企業的盈利狀況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生產成本增加,花卉價格普遍下降,中國花卉企業利潤率降低,花卉業走出暴利時代,步入調整期。目前,種苗(包括種子、種球)進出口公司、部分國內的種苗生產企業(如蝴蝶蘭組培)、設施資材生產貿易企業、進出口貿易企業等生存狀況都比較不錯,國內種苗(包括種子、種球)生產獲利也不低,發展較快。生產企業中,切花切葉生產企業農戶盡管利潤率下降,但效益尚可;盆花調整變化比較劇烈,2005年生產面積與銷售額都比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但單位面積產值卻在提升;苗木生產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面臨產品結構調整,部分企業與花農遭遇難題。花卉流通領域一直都是「花卉市場+花店」格局,形勢基本穩定;專業的營銷公司已產生,尚處於摸索階段。
中國花卉企業發展趨勢
花卉企業隊伍繼續壯大,優勝劣汰還在繼續。中國花卉業進入21世紀後的6年問,企業數量已經增長將近2倍。影響因素有好幾個:一是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內市場逐漸被國外企業看好,中外花卉貿易與交流空前繁菊二是中國各級政府將花卉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上給予重視;三是中國花卉產業作為新興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產業自身不斷壯大的同時,吸引越來越多的業外資金、人才進入,吸引更多菜農、糧農轉向花卉生產。當然,企業數量連年增長,不表示只有企業誕生,實際上不斷地有企業被淘汰,不斷有新的企業創辦,只是後者要比前者多,表現出來就是企業數量整體增長。企業優勝劣汰的過程還要持續很長一個時期,直到兩者趨於平衡,那時產業就成熟了。
一批實力較強,經營管理水平較高,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形成,成為中國花卉產業的中堅力量。一個國家花卉產業的強大與否,首先看有沒有一批數量穩定、具有主營項目、盈利狀況良好的企業(含個體種植戶)。它們抗風險能力較強,「內力」足,並且能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成為產業的中流砥柱。隨著產業健康良好發展,這樣的企業會逐漸增多,並穩定下來。
企業之間社會化分工細化,相互協作加強。10年前的花卉產業就似當年盤古初開天地的情形,企業業務種類「多而全」,什麼賺錢做什麼,什麼都做不精,行業整體比較混沌。現在已經逐步過渡到各自佔領一塊細分領域,做精做細,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優勢,產業鏈初步明晰。另一方面,企業在細分市場的同時也走向聯合、協作。各個領域內的企業都有強烈願望聯合起來,減少彼此不必要的摩擦,互補長短,自律協調,做單個企業做不了的事情,增強對外競爭力,謀求更好發展。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各個領域協會、團體組織的組建十分活躍,如中國花卉協會在2001年成立了零售業分會,2005年又成立了盆栽分會,雲南花農自發成立的聯合體甚至已經多達百餘個。總之,以後的花卉企業,會分得越來越細,聯合得越來越緊密。
今後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者在接觸花卉產業的過程中,發現以下幾個問題在將來可能會對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值得探討。
問題之一:中國花卉產業源頭創新需要加強。花卉作為一種植物產品,品種、種苗是源頭,種質創新(新品種培育)至為重要。荷蘭之所以能執世界花卉產業之牛耳,最重要的法寶是新品種培育。他們上到科研院校、協會團體,下到企業、個人,都重視和從事新品種培育,每年都有大量新品種推出。據了解,荷蘭每年申請獲得專利保護的新品種有1000多個。美國、德國、紐西蘭、日本等國在世界花卉產業都占據重要地位,因為它們也是世界花卉育種中心。中國不是沒有種質資源,也不是沒有培育能力,最大的阻礙因素是新品種保護工作比較滯後。目前,已經有中國企業開始從事育種工作,也培育出了一些新品種,但新品種保護工作跟不上,很難使育種繁榮起來,在源頭上遏制了產業整體發展。加強專利保護,繁榮育種事業、充實產業源頭已經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問題之二:「國資」應該投向行業最需要的地方。目前,不少國有花卉企事業單位及部分私營企業能從國家得到諸如撥款、項目費、補貼等的財力支持,這里統稱為「國資」。無償的「國資」投到生產環節後,生產成本不真實,產品低價沖擊市場,帶來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破壞市場秩序。筆者認為,國家資金應轉向基礎流通設施建設,比如在集中產地建立產後處理中心,轉向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等方面。這是政府應該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問題之三:妥善處理「游資」與「遊民」問題。所謂「游資」,泛指花卉產業外的資金,因為存款利息低,二三產業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就涌到了第一產業,在第一產業中又選擇了產值相對較高的花卉。所謂「遊民」就是指為追求更高經濟效益轉向花卉生產的菜農、糧農等。兩者都有流動性,而且數量較大,來去迅猛,業內用之妥當則得利,兩者都可以成為產業的新生力量,用之不妥則生害,造成產能過剩,市場惡性競爭。產業發展歷史上,每次飛躍都離不開「游資」和「遊民」作出的貢獻,然而每次危機的出現也都有他們的責任。凡遇兩者加入的高峰期,一定要未雨綢繆。一方面,准備投資或者加入花卉產業的人自己要注意,看問題不只看錶面,要深入調查,謹慎決策。另一方面,政府和行業協會要及時引導,防患未然。
❻ 我國花卉產業發展的現狀,優勢及各類花卉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該如何採取有效的戰略措施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 中國花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回,我國發展花卉業的優勢表現在答種質資源、氣候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優勢、花文化優勢等幾個方面。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花卉產業中心:以雲南、廣東為主的鮮切花生產中心,兩省的鮮切花供給量佔全國鮮切花供給量的一半以上;以廣東、江蘇、四川、上海為主的盆花生產中心;以上海、江蘇、浙江、四川、雲南為主的花卉種苗生產中心。
根據國外權威機構測算,人均GDP達到500美元時,花卉消費需求就會明顯增加;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花卉消費就會呈現上升趨勢。在歐美國家,家庭花卉消費一般占工資收入的千分之三左右,我國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❼ 花卉市場現狀
花卉復行業現在處於兩制頭利潤大,中間利潤小的時代。
就斗南花市而言,現在的鮮花都是經過幾道手才到終端市場。花農種出花買給炒花的。炒花的在買給發貨的,發貨的也要賺點吧,加之成本,把貨再交給貨運公司。貨運公司再賺點吧。一扣一扣的花的價格就偏高了。
總而言之,花卉行業也屬於奢侈品行業。它是在和平年代的產物。
❽ 我國花卉現狀及發展前景和方向
① 我國花卉行業現狀
我國發展花卉產業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其發展迅猛。從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間,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增長了27倍,產值增長了57倍,出口創匯增長了47倍,分別達到了43.5萬公頃、353億元和9756萬美元。
花卉產品結構嚴重失衡。
我國花卉產品結構嚴重失衡,綠化苗木、草皮等產品佔了絕大多數。據介紹,我國花卉銷售額最高年份時達到540億元,但是八成以上是觀葉植物、綠化苗木和草皮,鮮切花和盆花所佔比例有限。
產業效益低下。
與一些花卉大國相比,我國花卉產業效益還很低下。我國花卉栽培面積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鮮花總量占國際市場的比例約為3%。據了解,我國大多數大中城市的鮮花六成以上都是進口的,自產鮮花的份額微不足道。由於重視程度和投入不夠,不少本地花卉還在節節萎縮。
產業發展缺乏科技後勁和內涵。
我國花卉產業缺乏科技後勁和內涵,正面臨考驗。傳統的大路貨花卉由於不注重科研更新和提純復壯,品種嚴重退化,已經難登大雅之堂。
國際市場競爭力低。
近年來,我國花卉產業呈現出超常規發展態勢,生產面積增長過快、產品結構不合理,導致質量低、效益低,導致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下。
② 我國花卉行業的發展前景
花卉是大有潛力的朝陽產業。
我國花卉消費絕大多數屬於集團消費和節假日消費,全國城鎮人口年平均消費鮮切花3枝,按全國人口計算人均消費不到1枝,個人消費人均不到2元。如果我國人均鮮花消費能力提高到人均5元,僅國內個人年消費總值就增加37億元以上,所以國內花卉市場的潛力巨大。
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帶動花卉市場的發展。
當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專家預測,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切入點,西部12省區僅退耕還林對苗木的年需求量就在400億株以上,缺口很大。西部廣大地區的退耕還林、治理沙漠化、石漠化、泥石流、建設綠色通道工程等對花卉苗木有很大的需求量。
小城鎮建設為花卉業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全國范圍內的城市與小城鎮建設將掀起城市綠化、美化的熱潮。以廣西為例,按照規劃,「十五」末廣西的城鎮化水平將由目前的23%提高到31%,屆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將分別達到36%、30%和10平方米。這為花卉業提供了較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國際花市的活躍為我國花卉業開辟了另一增長點。
目前,國際花卉市場異常活躍,近幾年行業產值(包括鮮切花、盆花、盆景、綠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就鮮花消費來說,世界人均年消費額為3美元,西歐、北美人均年花卉消費額在100美元左右。我國也已躋身世界花卉生產和消費大國行列,特別是我國的盆景和珍稀花卉在國際市場上十分搶手,出口前景廣闊,近10年來,我國花卉出口創匯額達2.6億元以上,以後,隨著我國花卉產品的品質、規模等不斷提高,花卉出口業還將呈不斷增長趨勢。
❾ 花卉業發展現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花卉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意義:狹義的花卉是指有觀賞價值的草本植物。如鳳仙、菊花、一串紅、雞冠花等;廣義的花卉除有觀賞價值的草本植物外,還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開花喬木以及盆景等,如麥冬類、景天類、叢生福祿考等地被植物;梅花、桃花、月季、山茶等喬木及花灌木等等。 中國種植花卉的優勢表現在種質資源、氣候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優勢、花文化優勢等幾個方面。「十五」期間,中國花卉種植面積已達64萬公頃,比「九五」期末的15萬公頃增長326.7%。其中,種植面積5萬公頃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四省,2萬公頃以上的有河北、山東、湖南、甘肅等省。中國花卉面積已佔世界花卉生產總面積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國有花卉市場2586個,企業64908個,其中種植面積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8334家,花農1251313戶,從業人員4401095人,專業技術人員132318人。「十五」期末全國重點花卉產區初步形成,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化產業形成了以雲南、四川、江蘇、浙江、海南為重點的南方熱帶、亞熱帶花卉產區;以廣東、福建為重點的南方熱帶觀葉植物產區;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為重點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北京、山東、河北為主的北方花卉產區;以遼寧為中心的東北花卉產區。 2006年至今,中國花卉業借鑒荷蘭、美國等花卉大國的發展經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花卉業取得很好的發展,然而,中國花卉業發展起步晚,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問題與困難。如:生產面積增加過快、品種結構不合理、市場體系建設不完善、花卉研發嚴重滯後、專業人才奇缺、病蟲害種類多發生嚴重、花卉質量普遍較低等都制約中國花卉業的發展。對此,花卉業界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花卉發展、運用科技發展花卉、聘請花卉專家、因地制宜發揮地方特色花卉等,取得不少成果。 2008年中國雲南花卉上半年產量達到創紀錄的35.5億枝,但雲南玫瑰出口價格最高僅為0.8元,出口到香港市場之後的零售價格可達20港元,價差高達25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對生活環境的改善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花卉,2008年奧運會,也無疑給中國花卉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花卉業將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投顧問2009-2012年中國花卉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