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清朝折枝花卉

清朝折枝花卉

發布時間: 2025-01-19 15:26:51

1. 康熙時期的畫琺琅有哪些特點

畫琺琅開光鳥獸菱花形手爐和畫琺琅開光鳥獸橢圓手爐,出自清朝宮廷造辦處,是難得的景泰藍製品。菱花形手爐高17厘米,腹寬14.9厘米,腹長17.1厘米,銅胎鍍金。通體四瓣菱花形,提梁彎折成菱花形線條,爐內置一銅炭盆。蓋頂平,鏤空成連續「卐」紋圖案,蓋側飾折枝花卉紋。肩部飾花葉邊飾,腹部設四個菱花形開光,內飾三羊開泰及花鳥圖案,開光圖案兩兩相對。開光外淺綠釉地,間飾折枝花卉紋、蝠紋和桃紋,寓福壽之意。

康熙晚期的繪畫技法,圖案式的花卉是以淺色凸顯花瓣的輪廓,至花心漸深,並以深色的線條細致地繪飾花葉的脈絡;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細線精確地勾勒出花瓣和葉片形狀,再以

暈染的方式表現出整體的形狀與顏色。寫生花卉部分也採用惲壽平、蔣廷錫的沒骨花卉繪畫技法,至於傳統山水則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繪畫風格。畫風極細膩,色彩諧調。

新興的畫琺琅色彩鮮艷明快,豪華富麗,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凡精美之作,在器物上署「康熙御制」款。從文獻記載中可知康熙對畫琺琅器的濃厚興趣,他不僅命西方傳教士畫家和宮廷內畫家為琺琅處畫琺琅器,還從法國招來燒畫琺琅的匠人為其服務。

但所有繪畫都必須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不喜歡西洋油畫的風格,所以,康熙時的畫琺琅都保持著我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如康熙景德鎮窯畫琺琅桃蝠紋小瓶,高13.5厘米,口徑4.1厘米,足徑4.1厘米。此瓶為銅胎。敞口,束頸,鼓腹,圈足,口邊、足邊均銅鍍金一周。小瓶通體白色琺琅地上畫通景福壽圖。

頸部飾乳白色的流雲,有兩只紅色蝙蝠在繚繞的白雲中盤旋,腹部渦旋的流水旁有低矮的石頭,石旁生長著繁茂的綠色竹葉,石縫中長有一株古老的樹干,老樹的枝頭又分成兩杈,每個枝幹上結出豐碩的桃實兩顆,桃樹葉似在微風中飄動,有4隻紅色蝙蝠在樹間飛舞嬉戲,蝙蝠、壽桃組成寓意「富壽」的吉祥圖案。

瓶的圈足內白地,中心寶藍色雙方框內有「康熙御制」的楷書款。此瓶所繪圖案舒朗清逸,曲勁有力的樹干,樹杈以黑色釉皴染而成,具有真實、自然的立體效果。天上的流雲與地上的小河互相呼應,飛動的蝙蝠與熟透的鮮桃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具有祝福意義的吉祥圖案。

2. 清代瓷器都有哪些特徵

順治時期瓷器的鑒定要領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漁、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雍正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藍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鑒定要領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3、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4、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5、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6、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7、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8、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0、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藍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

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

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

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3. 清代瓷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清代是我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

1644年,清世祖順治帝入關,他是清入主中原後第一位皇帝,在位17年。他在位的這段時期,正是清朝建國初期百廢待舉的時期。

1651年,清室開始沿襲明代宮廷舊制,下令燒造黃龍碗等器。北京雍和宮藏有1651年江西監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窯青花雲龍紋香爐。

由此推斷,順治官窯瓷器製作年代大部分應晚於1651年,屬順治晚期的作品,且產量很少。

順治官窯器品種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黃釉、藍釉、醬釉、白釉等。而民窯器燒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種和數量較多的是青花瓷。

順治一朝時間較短,且處於明末清初政權更迭的轉變時期,故這一時期的無款瓷器常被籠統地稱為「明末清初」瓷。

順治時期瓷器造型也充分體現出這一過渡時期的風貌,有些沿襲了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瓷器的遺風,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型品種,如筒花觚、洗口獸耳瓶等。民窯器多造型古樸稚拙,胎體厚重,器足寬厚,多為砂底。釉質青白,多白中閃青,如鴨蛋殼色。

順治民窯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紀年款。順治時期民窯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欖瓶、蒜頭瓶、洗口獸耳瓶、筒花觚、觀音尊、將軍罐、蓮子罐、香爐、筒式香爐、筆筒、碗、盤、碟、杯等。

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代表了國內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

康熙時期,逐步將景德鎮的御窯廠恢復完善,其產品質量更加好轉,這一時期在整個清代瓷器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派內務府官員至景德鎮,駐廠督造,並開創了以督窯官姓氏稱呼官窯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當時制瓷水平的「臧窯」、「郎窯」等。

康熙瓷器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較大型作品採用分段成型整體組合的技法,修胎工藝精細,交接處不留痕跡。

康熙五彩釉瓷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繪精緻;另一特徵是在康熙後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輪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這一時期的生產特點,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銅器,在風格特點上模仿各大名窯的釉色紋飾等。這種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多種顏色釉的出現,如「臧窯」出產的蛇皮綠、鱔魚黃、吉翠、澆黃等。

豇豆紅釉因燒制困難,故基本無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艷勻凈,是豇豆紅釉中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琺琅彩、粉彩是這一時期的重大發明。琺琅彩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描繪人物服裝或植物花朵時,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調和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

康熙後期的瓷畫風格多受當時著名畫家「四王」的影響,裝飾內容多為山水松石、古裝人物、神仙羅漢、仕女美婦等。

雍正時期是清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製作之精冠絕於各代。總體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瑩。這一時期的粉彩最為突出,大肆盛行,從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僅白地彩繪,還有各種色地彩繪,如珊瑚紅、淡綠、醬地以及墨地等。

清宮珍藏的雍正粉彩鏤空團壽蓋盒,通高13.2厘米,口徑21.7厘米,足徑12.9厘米,盒呈扁圓形,上下子母口套合,蓋面隆起,蓋頂置寶珠形鈕,圈足。盒內設9格,外壁以粉彩描繪纏枝花紋。

蓋面先鏤空纏枝蓮紋,蓮朵中心鏤空團「壽」字,再以粉彩描繪。口沿塗金彩,近足處繪雙重蓮瓣紋,圈足外牆繪回紋。足內施孔雀綠釉,外底中心青花雙圈內留白,以青花料篆書「雍正年制」雙行4字款。此盒以鏤空加彩繪技法進行裝飾,而且鏤空技法嫻熟,彩繪筆觸細膩,堪稱雍正粉彩瓷器中殊為少見的作品。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於前代,在於它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輕巧俊秀,典雅精緻,外形線條柔和圓潤。其胎體選料極精,壁薄體輕,勻稱一致,仰光透視,略顯淡青,呈半透明狀,在紋飾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紅的製作達到極盛階段,青花和釉里紅在同一種氣氛中燒成,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艷。

1728年,唐英至景德鎮御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制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也非常成功。出之於康熙時期的茶葉末、鐵銹花等鐵結晶釉,在此時達到極盛。

稍後,唐英所作的《陶成紀事》中,總結了景德鎮御窯廠的主要工藝,列出57條之多。許多顏色釉也在這一時期成熟起來,如祭紅、祭藍、粉青等。

雍正瓷器的款識,官窯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橫排雙圓圈或方框豎寫楷書款,琺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窯署字較草率,喜用雍正朝官窯瓷器以造型端莊、做工精細著稱。如雍正青花八寶勾雲紋高足盅,高8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繪青花紋飾,分別為雲托八寶、纏枝花。足內邊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楷書款。

此瓶造型秀麗,構圖疏密得當,工藝精巧。青花畫風仿明永樂、宣德風格,以點染的重筆模仿鐵結晶斑點,於清秀中顯露出古樸剛勁之風。圖案中的祥雲,在傳統文化中均屬於吉祥圖案,寓意福壽吉祥,為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傑出之作。

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燒瓷水平又有所進步。這一時期的產品從技術上講雖精工細作,不惜工本,但從藝術格調上講卻顯繁瑣華縟,堆砌羅列,成為清代制瓷業的一個轉折點。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怪誕物件,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制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准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製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

乾隆時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產品的質量卻不如前代。並且還在粉彩器皿上講究用鏤空、堆塑的裝飾手段,輔以「軋道工藝」和開光、剔刻等。

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從景德鎮挑選製造精良的素胎進京,命內庭供奉繪畫高手繪畫,於京城設爐烘烤而成。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為中空的圓柱體,頂端有圓形小鈕,可縫綴於帽頂。乾隆時生產出精美的粉彩勾蓮紋翎管,高4.3至6厘米,口徑1.3至1.8厘米。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為主,繪有勾蓮、蝙蝠、如意、壽字等圖案。

清宮御用瓷器乾隆粉彩三秋圖筆筒,高15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18.7厘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書款。

筆筒為六方形,口沿描金,外壁6個面上分別繪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並題寫行書《詠石榴》、隸書《詠山茶》、篆書《詠菊花》詩三首,均為皇帝親筆御書。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實,合稱「三秋」圖。

琺琅彩瓷在乾隆年間極為盛行,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如乾隆琺琅彩福壽雙耳瓶,高17厘米,口徑4.2厘米,足徑4.4厘米,盤口、細頸、碩腹、頸部有雙耳、頸部圖案和腹部分開,以圖案花面為主,腹部飾葫蘆和蝙蝠為主,寓意福壽雙全,底部藍料款「乾隆年制」4字,外加雙方框。

嘉慶時期,國家太平,各行承襲舊制,景德鎮御窯廠已無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員兼管,嘉慶後期開始,工藝日趨衰落,產品多顯粗糙笨拙之象。除傳統器型外,奇巧華麗的觀賞品也逐漸減少,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創新。

嘉慶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受乾隆青花的影響甚為明顯。繪畫技巧上,隨形變化,筆法纖細流暢,構圖由繁縟逐漸變為疏朗,工筆多於寫意。

帽筒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器型,鼻煙壺及文具在士大夫階層廣為流行。此時琺琅彩已停燒,粉彩裝飾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稱「萬花錦」。單色釉比以前也減少了一些品種,風格上與乾隆朝瓷器相同。

道光時期,陶瓷業隨著國勢衰微,其生產規模也大大下降,產品質量亦不如從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點比較明顯。一是外形比較笨拙,缺乏靈性;二是線型不夠圓潤,板滯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裝飾圖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無神,構圖零亂。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極為精美,不同於同時代的其他產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鎮所產的器皿上以3字直款最為稀少,款多為抹紅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為裝飾。

同治瓷器以承襲前朝為主,粉彩器以彩色為地,一般以淡黃、淡藍、淡綠或淡紫為多見。「體和殿」款瓷器是為朝廷所造的陳設品,器型尚規整但略顯呆板。這一時期的裝飾圖案多採用吉祥紋樣以及龍鳳雲鶴等,格調不高。

同治黃地藍壽字紋盤,是同治時期御窯廠為慈禧太後祝壽所訂燒的瓷器之一,此盤高5.1厘米,口徑17.3厘米,足徑10.4厘米。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里飾黃釉地藍彩篆書「壽」字紋,以盤心團「壽」字為中心,由里向外排列4周,每周字數不同,但書寫疏密一致。外壁飾白釉地粉彩折枝花卉紋3組。足內施白釉書紅彩「同治年制」4字楷書款。

所謂「同光中興」以後,社會局面有所穩定,陶瓷業也隨之復興,雖不及康乾舊貌,相對而言,在晚清時期也是比較繁榮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產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傳統器型,同時有仿古亦有創新。如荷葉式蓋罐、加銅質提梁的茶壺等器型都為新創。

青花精品極少見,多數以色調浮淺暗晦為特點,使用一種「洋藍」,雖鮮艷卻不美觀,發藍紫色,用線軟弱散亂。青花加紫的裝飾手法比較多見。

光緒朝慈禧御用制「大雅齋」款的官窯瓷器,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精品,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往往有「永慶昇平」、「天地一家春」、「永慶長春」等章,製品以豆青地黑線雙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見,所裝飾內容多為牡丹、萱花、綉球之類。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

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姿多彩,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4. 錫綉的發展

錫綉早在200多年前即很有名,史志最早記載出現於明代中期。當時盛行的為「十字挑花」和「堆棧紗刺綉」。長時期中,錫綉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圖案裝飾為主。清朝嘉慶、道光年間(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江南著名刺綉藝術家丁佩曾寓居無錫,她在無錫生活其間,身居閨閣,長期從事刺綉創作和研究,並利用「綉余清暇」之時不斷總結經驗,偶有所悟,即執筆紀錄,「積久輒成篇帙」後來她將這些刺綉藝術理論整理成書,於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發行,這就是我國刺綉藝術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專著——《綉譜》。在這部九千餘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齊、光、直、勻、薄、順、密」七字訣,總結了中國刺綉的基本特點和創作規律,成為後人研究刺綉的理論基礎。她還在書中寫道:「昔年春日,舟過梁溪,斜照滿山,風光成彩」。回家後,立即用「退紅絨(淺紅劈絨)參以牙色(似淺朱而略帶微紅),綉成遙山一桁「,只見「山椒新綠成林,溪中碧水鱗次」,連她自己也「頓覺耳目一新」,驚呼:「此畫家所未到也」。這一段充滿抒情意味的描述,表達了丁佩對無錫秀麗山水的熱愛之情,同時也反映出無錫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對藝術家的孕育作用。丁佩的刺綉傳世作品雖然至今尚未發現,但根據《綉譜》中對其自身綉作的分析,可知她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實用綉,而是細膩典雅,屬格調高雅的觀賞綉。丁佩說:「刺綉以針代筆,以絹素為紙,以絲線為朱墨、鉛黃。」「取材極約、而用甚廣」,同書畫一樣,也是一門高超的藝術,為「閨閣中之翰墨。」所以後人把這類出自閨閣中的觀賞綉稱之為「閨閣綉」,而「閨閣綉」在近代無錫刺綉藝術史上,一直占據著極重要的地位。
在錫綉藝術發展的鼎盛期,涌現出許多卓越的刺綉藝術家。其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首推華璂。她與李佩黻帶領的錫山綉工會成為錫綉的兩大流派。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在華文川的支持下,在無錫創辦第一個民辦刺綉教育機構——錫山綉工傳習會,自任總教習(後改稱會長)。在華文川、王雲軒、陳舊村等書畫家的協助下,用中國傳統的繪畫理論來指導綉工創作設計和傳授綉藝。在綉稿設計方面,特別注重保持淡雅清麗的江南畫風;在綉法上以纏針、列針、散套針為主,但根據物象的需要,也運用切馬鬃、打籽、高綉和堆絹等手法,提高刺綉的藝術效果。創立「填色稀鋪法」,使大面積的渲染和遠景烘托的難題得到巧妙解決。在原有錫綉工藝的基礎上,對刺綉技藝進行改良,創造了畫書綉結合、富有變格特色的新綉法。綉工傳習會設綉工、修身兩門課程。她將平時實踐經驗整理成講稿,採取授課和講評的形式,向學員傳授刺綉技藝。綉工傳習會創辦時入會婦女達102人。以後無錫有幾所女校增設刺綉科。補工女校首先附設綉工專修學堂,繼而志成、學藝、振秀等女校均開設刺綉課,青年女子學綉成風。無錫刺綉從此進入歷史上的鼎盛期,形成了「錫綉」淡雅清麗、細雲光薄的藝術特色,與「湘綉」、「蘇綉」齊名。
1938年,華璂與許頻韻合著《刺綉術》。這是繼我國刺綉藝術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專著——丁佩《綉譜》、沈壽《雪宦綉譜》之後,我國刺綉史上的又一本技法專著。華璂的作品以西洋水粉畫、油畫為稿本,在以傳統中國畫為稿本的刺綉界颳起一股創新之風。更可貴的是,她不但在內容上引進了現代繪畫的寫實風格,在刺綉針法止,亦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突破。華璂運用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列針」和「瑣和針」,打破了傳統次綉一味追求平、勻、細、密的死板做法,她放針自由,線條活潑而多變,所用綉線,也是多色絞合,決不拘泥於密針細線,而是粗獷中帶有縝密,分外顯得灑脫奔放。在色彩方面,她特別講究明暗層次的安排,巧妙地將數百種色線安排在一個畫面之中,利用絲線的色光,真實地反映大自然中的天光、雲色、林蔭、草叢,給人以和諧的美感。華璂這種自由的運針方法,成為現今盛行的亂針綉法的先導。在其刺綉專著中,特別注重對大自然中光色的研究,並且特別強調新法風景綉的要訣,就是如何通過巧妙的針法,運用綉線絲光的材質美來真實地反映物象的自然美,對錫綉有著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意義。
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春,李佩黻、李韻和妯娌創辦「錫山綉工傳習會(簡稱綉工會),也是我國最早的民辦刺綉傳授組織,李佩黻、李韻和是華文川、華文匯弟兄的妻室。華氏弟兄均以善畫著稱,華氏家族中因善畫而列入書畫史籍者還有華廷藻、華鏡宇、華冀倫、華玉珩等。華玉珩(女)的畫,尤為著名,時人稱她的畫雅緻大方,沒有閨閣氣。華氏一族,名家輩出。他們將民間刺綉工藝與國畫理論結合,又吸取了「露香園顧綉」技法,開創無錫刺綉獨特的風格。「錫山綉工傳習會」的創辦影響很大,九年以後北京在唐文治的提倡下,出現了官辦的綉工科。
錫山綉工傳習會初創時,分設南北二處,一在南門三下塘華氏廷祿閣,由李韻和、張應秀主持。北門泰定橋王敬修堂內由王畹香主持,李佩黻兼任兩處總教習(後稱會長付會長),集會期南定逢望(陰歷十五日),北定逢朔(初一日)。到時會員各帶綉品,由教習講評。創辦時入會的現有名冊可查的102人,刺綉花樣由傳習會統一代畫發給,酌收工本費。會員所出綉品由教習按價估值,分上、中、下等收購。從此錫綉就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場。錫綉自以商品形式流通市場後,製作者有經濟效益。從事刺綉的婦女逐漸多起來了,以後又推廣到四鄉。
綉工傳習會創立後,無錫有幾所女校也曾設刺綉科,如補公女校、志成女校、學藝女校和振學女校都相繼開設刺綉學科,青年女子學綉成風,各女校還舉行文藝觀摩會,將學生的刺綉、圖畫作品陳列展覽,推動刺綉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刺綉技藝也得到了大力推廣。綉工會成立後,還自編講義如《刺綉篇》和《修身篇》,講授刺綉和修身兩種課程,《刺綉篇》分圖畫、模樣、配色、章法、運針、光線、粗細、厚薄、雅俗、精神等十章。這十章總的要求是綉藝必須與畫理相融合,倡導綉藝改良、創新,採用江南流派淡雅秀麗的畫風,並以多種針法來表達畫意形象,提高刺綉的藝術效果,已達到無錫刺綉的獨特風格。在綉法上以纏針、列針、散套針為主,但根據物象的需要也運用打籽、高綉和堆絹等手法,提高刺綉的藝術效果。其中尤以創制「填色稀鋪法」和「輪廓切馬鬃法」,使畫稿中的大面積烘染和遠景,以加強形象化等難於措手技藝的解決。《修身篇》也分裝飾、品行、局量、志趣、交際、運動、服從、職業、恆德、專修等十章,總的是鼓勵學員潔身自好、專心學藝、以資生養,反映出一些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在當時來說是比較進步的。由於錫山綉工傳習會的努力工作,這一時期無錫刺綉藝術的水平上升很快,進入了歷史上的鼎盛階段。
1908年,錫山綉工會獲天津實業勸工場銀牌獎,1909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一等金牌獎,獲義大利都閬萬國博覽會金牌獎。清光緒三十四年(1910年)農工商部在南京舉辦我國「第一次南洋勸業會」無錫綉品獲獎牌數居全國之首。除綉工傳習會李佩黻、張應秀、趙毓芸、陳少雲等20人及盪口華璂獲獎外,還有七十八名女學的學生和民間女子的作品獲銀牌獎,其中無錫縣振秀女學十四人、竟志女學七人、金匱縣女子職業學校四十一人、金匱縣冀中女校四人、金匱縣鵝湖女學三人、無錫縣一人、金匱縣八人。
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美國在舊金山舉辦「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在這次舉世聞名的國際大賽中,「無錫全邑得獎五十種,得獎之多幾與省會相抗衡」,其中無錫刺綉得獎的有華璂、陳少雲、奚念臣、秦素瑾與綉工會團體。
1921年10月10日至30日,在南京舉辦「江蘇省第二次地方物品展覽會」,美術品得獎共153名,江蘇各地綉品得獎共37名,無錫綉品獲獎達11名,列全省刺綉第一。
自1908年至1921年這十三年中,無錫刺綉藝術品在國內外各級賽會中榮獲獎牌的數量,在全國榮踞榜首,形成了「錫綉盛稱於世,不唯國人知之,薄海內外靡不知之」興盛景象。
錫山綉工會成立後,還曾有日本女子金原村子和美國孫宗彭等專程前來學習,1908年重陽日,綉工會舉行了一次集會,華文川寫有一篇《光緒戊申九開會記》予以記載,會議有50多人出席,日本女子金原村子也在座。另外還陳列了學生的綉品,會上有主席報告開會宗旨,宣布傳習會章程,又有代表作頌辭。還提到有日本女子金原村子來會習綉,詢問她,日本刺綉也很有名,何必要來學習?金原村子用一字回答「粗」!意思是日本刺綉不如錫綉精美,可見當時錫綉及錫山綉工傳習會在國外的影響。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錫山綉工傳習會會長李佩黻和綉稿主持人華文匯先後去世,副會長李韻和新寡,不理會務,從此,就由張應秀主持。會址由延祿閣遷到三皇街(現後西溪)大虹霓橋高宅,繼又擴展到吳宅,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遷到大河上(現崇寧路)秦淮海祠隔壁的秦宅。當時,國外對無錫綉品的需求量較大。無錫畫家王雲軒也經常為刺綉供稿。王雲軒書畫兼長,是一個擅繪人物、花鳥、山水、走獸的多面手,對構圖、設色等也有所創新。同時,還有他的入門學生陳舊村等也提供畫稿。由於得到一批在繪畫上能創新的人的合作,綉工會突破了早期以「文人畫」作綉稿的保守局面,打開了富有生活氣息綉稿的新局面。
張應秀主持的綉工會創立刺綉第一傳習所,教授刺綉技藝,先後有八屆學生畢業。當時傳習所傳授技藝外,還經營商業貿易,專門發放綉件加工,經銷原材料和學生所綉的作品,以及接受客戶預訂,這與當時國內外對無錫綉品的需求量大密切相關。綉工會的存在直到抗戰爆發。1937年無錫淪陷後,錫綉則日益衰落。
解放後由於政府的重視才逐漸恢復,1957年成立了工藝美術研究所,恢復了傳統的錫綉藝術,其中老藝人華慧貞起到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華慧貞(1908—1994)自幼跟隨母親和姨媽學習刺綉,1921—1924年在無錫縣志成女校讀書,並學習繪畫和刺綉,1924年進入錫山綉工會傳習所,學習錫綉藝術,在綉工會得到著名刺綉藝術家張應秀的親授,打下了扎實的刺綉藝術功底,1928年畢業後留所任教,直至抗戰爆發綉工會解散回家。1957年在政府的重視下,將華慧貞聘到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錫綉研究,先後恢復了錫綉傳統品種「戳紗綉」和「切馬鬃綉」,整理了錫綉傳統針法,還進行了新技法的探索,與畫家唐原道先生合作,獨創了戳紗針法綉制花鳥的做法,受到綉界的一致推崇。
錫綉於1965年並入中華綉品廠研究室,在1965—1978年培養出一批青年刺綉藝徒,並綉出大量優秀作品,其中《紅梅翠竹》、《雉雞牡丹》、《月季綬帶》等作品被選送到加拿大、美國等展出。
1978年恢復成立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後,又重新成立了刺綉創作室,錫綉開始重放光彩。首先在繼承錫綉傳統針法「切馬鬃綉」的基礎上,創出了「馬鬃綉」這一新綉種,以馬鬃毛為綉線制出的「貓戲螳螂」非常逼真,綉制的《八十七神仙卷》(局部)作品入選1981年全國抽紗展覽會,並編入《蘇綉精粹》一書中。
1981年在探索研究新品的過程中,根據唐代蘇鶚在《杜陽雜編》中記載:「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虞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於毛發……」。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技藝人員,根據文獻中僅有的文字記載,在張煒農付所長和老藝人華慧貞的帶領指導下,由趙紅育、陸金仙、金家翔、張磊等組成創新研究小組,成功地創制了「雙面精微綉」這一刺綉藝術新品種。精微綉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卷幅微小、構思巧妙、綉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畫面中,精心構畫豐富多彩的文字和圖案,經由刺綉藝人用雙面綉技法精工綉制,無論蠅毫的文字,還是寸人豆馬,都顯得形神兼備、意趣無窮,令人愛不釋手。精微綉問世後,得到國內外藝術界、收藏界人士的贊賞,並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多次獲獎,被譽為我國刺綉藝苑的一株奇葩。

熱點內容
丁香花素描圖 發布:2025-01-19 18:27:16 瀏覽:361
哪年除夕是情人節 發布:2025-01-19 18:27:08 瀏覽:479
經典百合膠囊 發布:2025-01-19 18:27:07 瀏覽:196
花店廣告詞大全 發布:2025-01-19 18:27:07 瀏覽:190
櫻花種子圖片 發布:2025-01-19 18:21:51 瀏覽:357
有種玉很像紫羅蘭 發布:2025-01-19 18:15:18 瀏覽:884
小王子玫瑰唯美壁紙 發布:2025-01-19 18:14:25 瀏覽:143
花店公眾號怎樣收粉絲 發布:2025-01-19 18:14:22 瀏覽:435
冬季杜鵑花怎麼養 發布:2025-01-19 18:13:02 瀏覽:85
花店裝修擺設 發布:2025-01-19 18:12:22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