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插花地的調查

插花地的調查

發布時間: 2025-01-24 04:46:37

① 重慶市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是重慶市國土部門管理體制改革後正式運行的第一年,在國土資源部的領導下,我市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為動力,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獲得多項表彰。

●全國試點單位江津市的規劃修編大綱已經國土資源部評審通過。

●《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通過實施中期評估,獲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優秀成果一等獎。

●重慶市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全國4個重要礦區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試點單位之一。

●合川、永川等地處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顯,萬州區積極造地和盤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國土資源部、市領導的表揚,《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在頭版進行了專題報道。

●加強優質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實施了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1.47萬公頃基本農田綜合整理項目。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重慶市土地總面積822.69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0.85%。2005年末,重慶市農用地694.50萬公頃,較2005年增加0.01%;建設用地56.91萬公頃,較2005年增加1.83%;未利用地71.28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1.53%。如圖1、表1所示。

圖4 2005年重慶市頒發勘查許可證(按專業性質分)情況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重慶市的礦業逐步形成了地質勘查、礦山設計、開發、科研、教育基本配套的礦業體系。全市開發利用礦產54種,各類生產礦山5 466個,其中能源礦山1 549個,金屬礦山88個,非金屬礦山3 780個,其他礦山49個。

全市礦山企業從業人數23萬人,礦業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6%左右,礦業及以礦產資源為原料的加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左右,礦產品進出口佔全市進出口總額的5%左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全市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重慶市主要開發利用礦種包含能源礦產中的煤、地熱,以及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貴金屬礦產、稀有、稀散稀土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治理整頓

2005年重慶市合理制定農用地轉用、土地供應年度計劃,嚴格建設用地預審,加強經營性土地出讓計劃管理,保持適度的土地投放量和投放節奏,優化土地供應結構,重點保障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社會公益項目的用地需要。加強土地儲備、整治計劃管理,支持和指導土地儲備機構科學合理開展儲備和整治工作,建立建設用地「蓄水池」,提高政府土地調控能力。加強對園區工業項目土地投入產出率的審查和考評。嚴格執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供應控制指標,對超過控制指標要求的項目,核減用地面積。把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率納入對區縣(自治縣、市)政府的綜合目標考核。認真開展存量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城鎮存量建設用地的家底。合川、永川等地處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顯,萬州區積極造地和盤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部、市領導的表揚,《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在頭版進行了專題報道。

2.土地一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繼續嚴格執行經營性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加大土地市場化配置力度。全年共計出讓土地2 645宗,面積4 036.07公頃,土地純收益70.95億元;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土地 966宗,面積 2 222.26公頃,佔全年出讓土地的 55.06%(2004年為38.38%,提高了16.38個百分點),土地純收益54.61億元,佔全年出讓土地純收益的76.96%(2004年為56.94%,提高了20.02個百分點);從土地用途分類來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土地中,以住宅用地為主,面積為1 973.96公頃,佔88.83%;純收益為47.69億元,佔87.33%(圖5~圖6)。

圖5 2005年土地出讓面積比例(按出讓方式分類)情況

圖6 2005年土地出讓面積比例(按土地用途分)情況

3.土地二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35 764宗,面積11 122.17公頃,金額608.68億元。從土地用途來看:住宅用地面積 2 921.14公頃,占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面積的26.26%(2004年為32.25%,比重下降了5.98個百分點),金額333.53億元,占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的54.80%(2004年為31.58%,比重增長了23.22個百分點)。

2005年重慶市轉讓土地20 010宗,轉讓土地面積520.68公頃,轉讓金額19.75億元。轉讓以住宅用地為主,面積341.11公頃,轉讓金額14.02億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礦業權市場建設

2005年重慶市扎實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整頓工作,按照國家要求,制訂實施方案,迅速啟動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加大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力度,建立礦業權有形交易市場和出讓公示制度,規范出讓程序。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出讓探礦權1宗,出讓方式為申請審批,合同金額43.28萬元。出讓采礦權1 547宗,合同金額1.96億元,其中以「招拍掛」方式出讓580宗,占出讓采礦權總宗數的37.49%(2004年為8.3%,比重提高了29.19個百分點),合同金額1.85億元,佔全市出讓采礦權合同金額的94.59%(2004年為16.86%,比重提高了77.73個百分點);從礦種分類看:采礦權出讓主要集中在煤(504宗)和建築石料用灰岩(520宗)。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在礦業權轉讓中,采礦權轉讓共76宗,轉讓價款1.62億元,其中出售54宗,出售價款0.36億元,其他22宗,價款1.26億元。從礦種分類看:采礦權轉讓主要集中在煤(68宗),轉讓價款1.61億元。其他還有鉛鋅礦、水泥用灰岩等(圖7)。

圖7 2005年采礦權轉讓(按礦種分類)情況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重慶市結轉上年土地違法未結案件86件,涉及土地面積18.17公頃,其中耕地12.42公頃。

2005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2 663件,比2004年增長11.89%,其原因是全市對違法用地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清查處理「以租代征」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違反土地用途管制等行為,嚴肅查處了一批土地違法大要案,有效地制止了非法佔地行為。2005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中,主要是個人違法案件,共2 474件,佔92.9%,本年違法涉及土地面積224.56公頃,其中耕地100.63公頃。

2005年土地違法立案1 993件,主要是個人違法案件,為1 825件;土地違法案件立案涉及土地171.46公頃,其中耕地69.14公頃;本年結案2 008件,結案涉及土地面積186.97公頃,其中耕地80.69公頃。

2005年查處土地違法案件拆除構建物90 364平方米,沒收構建物125 922.5平方米,收回土地17.41公頃,其中耕地13.73公頃,收取罰沒款957.18萬元。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全市認真開展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以生產礦山全面排查、勘查項目全面檢查、行政執法行為全面清查為主要內容的「三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得到國家聯合督察組的充分肯定。

2005年結轉上年地礦違法未結案件11件,本年立案695件,本年結案686件,其中,無證開采611件,占結案總數的89.07%;越界開采43件,占結案總數的6.47%;非法轉讓采礦權8件,其他3件。年末未結案件20件。

2005年當年立案案件中,按違法主體劃分,個人673件,占立案總數的96.83%。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全市圓滿完成「四五」普法工作,進一步加強立法、行政復議與應訴工作,促進了依法行政。按照我市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要求,制定用地環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辦法。

2005年結轉2004年未審結行政復議36件。申請行政復議332件,其中行政處罰13件,行政強制措施39件,行政不作為3件,其他277件;本年受理173件,本年審結296件,其中維持原行政決定257件,責令履行1件,撤銷3件,撤回申請35件,本年未審結行政復議39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5年重慶市國土資源系統共有行政機構45個,其中省級1個,年末從業人員2 517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1 000人。在行政人員中,有研究生73人,大本及大專1 814人。直屬事業單位303家,從業人員5 735人。

2005年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收入總額3.6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2.49億元,其他收入1.16億元。全年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50萬,其中國家資金100萬。

2005年全市國土資源系統參加幹部培訓592人次,其中黨校學習255人次,行政學院培訓43人次,其他294人次;參加學歷教育126人次,其中參加博士生教育5人。

七、問題與建議

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①土地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②傳統用地方式與節約集約用地的矛盾比較突出;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

(一)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並重

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土地資源;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優先支持保障重點建設項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地需求;建立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監管體系,切實抓好保護示範區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增強參與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嚴格執行用地預審、用途管制、指標調控、定額管理和批後檢查等規定,加強部門聯動,落實產業政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經營性用地供應、儲備土地整治和出讓的計劃管理,確保土地供應總量適度、結構優化、區域均衡、價格合理。

3.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大力開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

嚴格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嚴控劃撥用地范圍和程序,嚴卡協議出讓最低價;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使用存量土地;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情況與用地計劃掛鉤制度,完善建設項目土地利用情況跟蹤管理制度。

4.科學編制新一輪規劃,發揮規劃的引導和控製作用

加強同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和協調,注重理論和方法創新,堅持開門規劃和公眾參與原則,加強基礎研究,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強制性,加強保障規劃實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研究,確保規劃得到有效落實。

5.切實加強地質工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要求,制定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切實加強地質工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重點查處越層越界開采及非法轉讓礦業權行為,嚴格執行審批許可權和審批程序,建立健全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礦業權市場,加強市場監管。

(二)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加強綜合統計和專項統計,建立統計責任追究制度。

(2)完善季度形勢分析制度,不斷增強分析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3)加快建立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推進行業信息化工作。

(4)完善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

②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土地權屬調整問題研究土地權屬調整問題研究

0引言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實施將解決耕地經營分散,村莊布局零亂,溝渠、河流布局縱橫交錯等問題,需要重新優化布局和調整土地利用現狀結構。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改變和調整權屬界線,其土地所有權、使用權以及其上設定的他項權利需要重新分配和調整,通過易主、易位、易權、易用等方法進行土地權屬調整,優化工程區土地利用布局,使得各類用途的土地位置趨於集中,面積更具規模,地塊更加規整,以利於土地利用集約化和機械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避免土地產權糾紛,促進工程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

1權屬調整原則

土地權屬調整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也是一種利益敏感行為,因此,做好工程建設中的權屬調整工作,應遵循5個原則。

1.1堅持依法調整的原則

在土地權屬調整過程中,應始終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明確土地產權主體,核實、調整和確定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1.2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土地權屬調整直接關繫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調整不當,往往會造成土地糾紛,導致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在土地權屬調整過程中應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權屬調整要尊重原有的產權關系,運用評估、勘測等科學的方法,按市場經濟規律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依法辦事,實行公告制度,廣泛徵求各有關權利人的意見;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調整中,分配土地權益不得造成相關權利人的損失,保證原有土地權利人權益不減少。

1.3協商、自願原則

土地整理中因田塊歸整和道路、溝渠重新規劃需要調整不同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包括承包經營權)邊界的,應在各相關權利人協商的基礎上重新勘定地界。土地權屬調整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在相關權利人自願的基礎上開展。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屬調整需經過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村民代表同意,並依法報經有關機關批准後方可進行。

1.4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原則

充分運用等價交換、等質量替代的原則,通過協商進行土地調整置換,調整為規則、整齊、利於集約經營和機械耕作的土地,使同一產權主體的土地適當集中,形成規模效益。

1.5合同約定原則

凡涉及調整的農村土地權屬主體,依據合同法相關規定,簽訂權屬認定書或協議書,明確與相鄰土地權屬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作為重新調整土地權屬關系的依據之一。

2權屬調整依據

土地權屬調整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在尊重自然規律,尊重農民意願和原有產權,明晰土地權屬現狀,了解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制定權屬調整方案。

2.1土地權屬現狀調查

以農村土地登記發證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為基礎,以宗地為單位調查核實工程范圍內的土地權屬、地類及相應面積,地力等級和耕作狀況等進行實地勘測和核查,明晰國有土地、集體土地界限、分布及數量,各村土地權屬界限、地類、面積、質量、區內宗地數量等。明確工程區農戶承包經營土地的數量、位置和界限,並形成土地權屬報告。

2.2土地綜合評價

在土地權屬調查和利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整理前的土地進行評價。以土地權屬狀況、村組耕地質量和面積、土地整理潛力的數量以及難易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整理後對耕地質量、地力等級、灌排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價,為土地權屬調整提供依據。

3權屬調整的內容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涉及的土地權屬調整的范圍是整個工程區內的土地,土地權屬調整的內容包括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之間,集體土地與集體土地之間的所有權與使用權,以及農戶地塊承包經營權及他項權利的調整。

4土地歸並方案

在確定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現有權屬界線的特點,對道路、溝渠、防護林等工程進行科學的規劃,對相關權利主體之間的土地進行必要的歸並。

4.1水域的歸並

將工程區范圍內的散亂分布的坑塘、斷面較大的溝渠,部分河流集中起來,在保證新增耕地比例達到整理標準的條件下歸並整合成一個集中分布的水域進行規模養殖。

4.2耕地整理歸並

為使整理後的田塊集中、連片、規整,整理工程區內田坎,使得農戶分散經營的田塊相對集中,農戶承包的土地不止一塊的應向面積大的一塊集中;為適應機械化耕作的需要,適當打破彎曲不規則的村界歸並田塊;耕地整理後形成的新增耕地面積按照原所有權向附近相連的地塊集中。

4.3居民點整理歸並

居民點整理後形成的新增耕地按村易位歸並集中到機械化耕作需要的一個或幾個相連的地塊,其中,學校、國有企業等國有土地整理形成的新增耕地單獨易位歸並。

5土地分配方案

5.1土地所有權的調整

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之間所有權的調整。學校、國有企業等國有土地整理後形成新增耕地的,按照等面積易位的方式劃定與集體所有土地之間的權屬邊界,分配其土地使用權;將集中的水域,主幹灌排溝渠等用地調整為國有土地,按照歸並位置劃定權屬界限,登記發證。

集體土地與集體土地之間所有權的調整。涉及村界調整的村與村之間土地所有權的調整,以整理土地格局所涉及的地塊走向所決定的新村界作為仲裁的出發點,若調整地塊質量不同,則按照讓出或並入地塊的等當量或等價原則進行補償;若調整地塊質量相同,按照等量原則調整村與村之間的土地所有權。相鄰村之間新增耕地的所有權按照整理來源的原集體所有權和數量進行分配。相鄰村間的插花地調整可按等當量或等價值對其土地所有權進行調整,由所有權雙方協商,簽訂換地協議,整理後以協議確認土地所有權。「飛地」調整按土地數量和質量相當原則,可以通過協調置換,將原「飛地」重新確權給「飛地」所在地集體經濟組織,再由「飛地」所在地集體經濟組織在雙方認為合適的地段,劃補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原「飛地」集體經濟組織。

5.2土地使用權(包括承包經營權)的調整

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整理後國有土地使用權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承包給種田大戶經營,或者按照原所在位置,分給村集體享有土地使用權。

集體土地使用權。按照各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分配結果,由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權利單位享有集體土地使用權。工程區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調整,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自願、公平和協商的基礎上自行進行。可由農民自己承包經營,也可以由村集體統一發包,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流轉,換取社保或者分配獲取收益。新增耕地依據形成前原權屬單位分配給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經營使用。

5.2.1按土地數量、質量相當的模式調整土地使用權

對流轉集中很難實現的土地,土地整理只能在穩定土地使用權的基礎上,按整理前後土地數量、質量相當的模式將整理後的土地重新分配、認定,並簽署土地權屬界線認可書和土地經營承包證書。由於整理後地塊面積變大,塊數變少,可能出現同一地塊幾家共同利用的狀況,可採取在地塊中做一些象徵性的區分標志來加以解決。

5.2.2按股份制模式調整土地使用權

土地整理後可依據土地整理前土地質量評估結果折股,自願組建股份制土地經營組織利用土地,持股人按股份獲取收益。

5.2.3按租賃模式調整土地使用權

可按農民自願的原則,將土地整理後的土地通過協議或招標的方式租賃給種田大戶或公司經營,簽訂租賃合同,土地租賃費用於養老保險或分配給農地使用權的出租者。

5.2.4通過交換調整土地使用權

為了方便土地規模經營,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通過互換農戶地塊調整土地使用權。

5.2.5按綜合模式調整土地使用權

根據工程區農民意願,按前述4種模式的不同組合方式調整土地使用權。

5.3他項權利調整

根據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調整應以變更登記或因權利滅失而注銷登記。

工程實施後形成的掛鉤周轉指標由政府使用。

6權屬調整的具體步驟

土地權屬調整工作貫穿整個土地整理的過程,包括土地權屬、利用現狀調查確認、編制土地權屬調整方案、公告及異議處理、權屬調整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補充說明因規劃設計變更引起權屬調整情況、權屬調整方案的實施、土地權屬和利用變更登記、建立資料檔案等。

6.1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階段

確定土地權屬調整范圍,認真做好土地權屬狀況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將土地權屬現狀標繪到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把實測面積、地類權屬進行登記,明確土地權屬,做到圖、數一致,定好各村之間的邊界,拍好照,明確每個土地權力人土地所處區位、范圍和面積,綜合評價現有土地利用情況,編制土地權屬和利用現狀報告,結合工程規劃方案,編制土地權屬調整實施方案。

6.2初步設計階段

以土地權屬現狀圖、工程規劃圖為底圖,結合對道路、溝渠、防護林等工程進行科學規劃,修正可研階段土地權屬調整方案,處理好各有關權利主體之間的權屬關系,確定工程實施後國有土地和各村集體土地所屬土地產權調整後的位置、范圍、分布情況、地類、數量等要素,並標註上圖,註明權屬單位,形成相應的文字和表冊。編制初步土地權屬調整實施方案。

6.3徵求群眾意見階段

將擬定的權屬調整方案以書面的形式徵求群眾意見,依據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確定出切實合理的土地權屬調整方案。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確定後,應向全體土地權利人進行公告,並書面通知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公告期限一般可定為5~7天。

6.4工程實施和驗收階段

做好土地調整實施方案的局部微調。根據土地權屬調整方案,進行實地確權定界,按規定程序的要求,進行土地登記造冊。

7權屬調整的保障措施

7.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工程區涉及土地呈報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新增耕地使用權的確定等土地權利的調整,直接關繫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政策性、法律性非常強。土地權屬界定不清,會在工程結束後產生新的土地權屬爭議,直接關繫到工程實施的成敗,甚至會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因此,要高度重視工程建設中的土地權屬問題,切實加強領導。市(縣)要成立權屬調整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鎮、村委會等有關部門抽調人員建立土地權屬調整工作領導小組,統一負責和協調工程區內權屬現狀調查,制定權屬調整實施方案,異議處理等土地權屬調整的相關工作。

7.2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定,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做到公告到位,指導到位,檢查到位。

7.3採取措施,狠抓落實

工程申報時,應同時上報土地權屬調整方案。工程結束後,應將土地權屬調整作為驗收的主要內容。為保障工程順利進行,應當按照工程管理及有關規定,安排土地權屬調整管理經費,要加強土地權屬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

③ 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方案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方案1

為了貫徹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進一步解決xx街道環境衛生存在的問題,創造整潔、優美環境的總體要求,結合我街實際,特製定如下方案:深入貫徹落實省、xx市確定的11項專項整治任務和xx市確定的12項專項整治任務,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動員各方面力量,深入開展我街環境衛生問題專項整治活動,努力創造清新、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通過開展市區環境衛生問題專項整治活動,集中解決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臟、亂、差等突出問題。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我街環境衛生管理水平,真正實現市區環境的長治久潔。進一步提高群眾自覺維護市容環境衛生的意識,營造全街上下共創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提高我街整體形象。

1、清理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環路兩側、我街三個出口延伸。

2、清理村路兩側秸稈堆放及糞堆集中管理。

3、集中整治我街公共場所衛生環境,消除衛生死角。

4、整治城中村家禽,以戶為單位集中飼養。

5、清理無物業居民小區各類垃圾及樓道內堆放物,清理居民樓道野廣告及其他張貼物。

組織力量對我街城中村、城鄉結合部、三個出城口延伸等垃圾集中清運,對巷道臨時垃圾進行徹底清查,落實責任、提出要求、禁止亂扔、亂倒垃圾不良行為,做到垃圾無死角,xx街道環境清潔。

1、准備階段(3月17日—————3月20日)各部門制定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方案,確定具體整治內容及負責人。

2、動員部署階段(3月21日—————3月23日)召開街道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會議,對環境衛生專項整治任務進行全面部署。

3、自查分析階段(3月24日——————3月28日)各相關單位組織自查自糾,進行現場調研,認真查擺問題,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可行措施。

4、集中整治階段(4月1日—————8月31日)按照方案總體要求,各部門全面開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動,細化整改措施,進一步明確責任,明確時限,加大力度,分段有序進行整改。

5、鞏固深化階段(9月1日—————9月30日)落實專人負責,防止反彈現象發生。領導小組對整治問題逐項進行檢查驗收對未按期完成整治任務的單位,責令限期完成。

環境衛生問題專項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各部門要協調一致,特別是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各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加強溝通聯系,共同研究,互相支持,合力推動工作開展。

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方案2

全面開展農村整治環境衛生工作,徹底整治農村「臟、亂、差」,認真改善__農村衛生環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市委根據中央、省委和省政府有關精神,結合__實際而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落實全市第十三屆人大第三次會議提出的唯一議案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深入推進該項工作,結合我市農村環境衛生實際,制訂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務

今後一個時期內,圍繞實現「國家衛生城市」全覆蓋的工作目標,貫徹落實「一城三創五爭先」的工作策略,按照「十一五」規劃精神,健全管理機構,完善基礎設施,建立長效機制,努力提高鎮村環境衛生質量,力爭使大部分村的環境衛生達到衛生村的標准。

二、目標要求

通過實施環境衛生整治工程,到20__年6月底,力爭使大部分村的環境衛生達到衛生村的標准,全市環境衛生要得到顯著改善,具體要達到三大目標:一是保潔范圍全面覆蓋,二是設施裝備全面到位,三是日常管理全面加強。

三、整治內容

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重點整治鎮村「臟、亂、差」和「六亂」狀況,消除衛生死角,實現保潔范圍全覆蓋;完善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環衛設施裝備全面到位;加強道路保潔,落實「門前三包」,保證水道暢通,做好除「四害」、防病工作,具體內容有:

(一)整治衛生死角,實現保潔范圍全覆蓋。

實現保潔全覆蓋,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鎮(街道)、村(社區)、村(居)三級市容環衛管理機構,落實環衛專項經費,把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納入各鎮(街道)、村(社區)政績,作為各級領導年度工作量化考核的標准,並佔一定的比例分值。二是堅持屬地負責制,從村內到村外,從廠區到社區,從大街到小巷,從道路到農田,從陸地到水面,明確責任,專人負責,實現保潔范圍全覆蓋。三是簽訂轄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責任書,環衛主管部門與各村(社區),各村(社區)與轄區各單位、村(居)民小組簽訂責任書,搞好考評,及時向社會通報。

(二)整治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設施裝備全面到位。

整治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鎮村環境衛生專項規劃和綠地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要在20__年8月底完成。二是鎮(街道)生活垃圾填埋場,按標准進行評估、整改,採用粘土覆蓋,配有消防設施,達到無蚊、無蠅、無鼠,無人員分揀垃圾及居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有關標准和要求。三是鎮(街道)的中心區新建公廁要達到國家一類標准,改造公廁不得低於國家二類標准,環衛設施標志牌、指示牌要統一設計製作,實行免費開放使用。四是殘破、生銹等不符合標準的環衛運輸車輛,禁止裝運垃圾進入填埋場、垃圾焚燒發電廠;無證、無牌、報廢車輛禁止上路運輸;現有的垃圾運輸車輛要全機更新改造,加裝密閉裝置,在20__年11月30日前完成整改和更新工作。五是各單位、門店、住戶必須配備統一密閉的垃圾容器,環衛部門落實上門收垃圾,做到日產日清,無垃圾散落污染。村(社區)建有一座達二類標准以上公廁和一座符合標准要求的`垃圾轉運站或固定垃圾收集站。六是按照《城市基礎設施設置規劃規范》設置果皮箱。

(三)整治日常管理制度,實現環境衛生明顯改善。

整治日常管理制度,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道路保潔管理。道路(含街巷)無亂堆放、亂倒垃圾、亂拉線纜、亂張貼廣告、亂掛衣物、亂擺亂賣;路面無垃圾、無雜物、無污水、無渣土、無衛生死角,內街小巷有人清掃;垃圾隨產隨清。二是臨街門店管理。簽訂臨街商鋪、單位「門前三包」責任書,監督和檢查制度,做到定人、定崗、定責,臨街商鋪、單位門前無亂丟垃圾、亂張貼、亂堆放物品、亂停車;輛、亂掛衣物,修理店門前無明顯油污,綠化設施良好。三是「牛皮癬」整治。建立城監、工商、通訊等部門聯動的城監制度,定期組織綜合治理,設立專門部門跟蹤追查和舉報機制,發揮群眾監督作用,亂張亂貼行為進行查證處罰,電視報紙等宣傳媒介進行曝光,使城市「牛皮癬」有較好整治。四是下水道管理。下水道密封,水道暢通,內街全部硬底化,環衛保潔良好。五是公園、廣場、道路、景點的綠化養護,綠地內沒有紙屑、膠袋等雜物,沒有黃土裸露地、垃圾亂丟現象,綠化植物無缺株、死株,無折損,無病蟲害,生長茂盛,整齊美觀。六是魚塘、河涌要按照「誰承包,誰管理」的原則進行管理,未承包的魚塘、河涌由村(居)民小組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負責,達到無臭味,無水面漂浮垃圾。七是工廠園區要有專人負責管理,落實衛生檢查制度,確保整治衛生。八是「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插花地、交叉地、待建地、預留地、建築工地等沒有衛生死角,村內家禽、牲畜無散放消除「四害」;建築工地封閉施工,進出口混凝土硬化處理,施

工現場和辦公、住宅、休息場所有專人管理,定期清潔消毒;落實殘牆斷壁、殘舊廣告招牌、管線的治理工作,做好建築物外牆、玻璃幕牆、門窗的清洗和樓頂衛生死角的清理。九是照明設施完好,路燈亮燈率達98。十是加強環衛宣傳工作,落實環衛宣傳專項經費到位,設市容環衛宣傳公益廣告牌,有電視、報紙等形式宣傳環衛知識,曝光環境衛生「臟、亂、差」和「六亂」現象,設置環境衛生投訴電話,並向社會公布。

四、整治范圍

在全市__個鎮(區)__個村(社區)范圍內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五、整治步驟

各鎮(街道)要結合實際,分步實施,梯度推進,全面整治。整治工作分為五個步驟:

(一)動員准備階段。成立市、鎮(街道)領導小組,為統籌開展整治環境衛生工作各項工作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市和各鎮(街道)分別召開整治環境衛生工作動員大會,部署整治工作;印發整治環境衛生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整治工作目標、內容、步驟和工作要求,為全面鋪開整治環境衛生工作做好組織准備、政策准備、方案准備和輿論准備。各鎮(街道)要根據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部署,相應地召開村(社區)、村(居委)整治環境工作動員會議,進行廣泛宣傳發動,明確整治內容和要求,提高整治環境衛生的認識,形成一個有聲有色的整治環境衛生行動。

(二)綜合整治階段。8—12月,各鎮(街道)要加強工作具體領導,集中主要精力和人力,按照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內容、要求,認真進行環境衛生工作的全面整治,確保整治環境衛生工作按時按質完成。

(三)查漏補缺階段。20__年2月底之前,各鎮(街道)、村(社區)對照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內容要求,進行自我檢查,查漏補缺,對未達到整治要求的要認真進行整改,進一步推進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深入。

(四)組織檢查階段。20__年4月中旬,各鎮(街道)組成檢查小組,按照相關標准,完成整治環境衛生自檢工作,並形成書面總結匯報材料,上報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__年5月,市組織檢查小組對各鎮(街道)進行逐一檢查。

(五)總結匯報。6月底前,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對整治環境衛生工作作全面總結並上報總結材料。

六、組織機構

成立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__副市長任組長,__、__任副組長,市城管局、衛生局、環保局等部門主要領導任成員,統一組織領導全市整治環境衛生工程。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城管局。

各鎮(街道)要成立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由一名副書記或副鎮長任組長,公用事業服務中心主任任副組長,城建、城監、工商、環保、環衛等部門領導和各村(居)民委員會主任任成員,鎮(街道)整治環境衛生工作辦公室設在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鎮(街道)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實施本鎮(街道)的整治環境衛生工作。有條件的村(社區)要成立相應的機構,負責本村(社區)的整治環境衛生工作

七、責任分工

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職責:領導、部署全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指導全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開展,研究解決整治環境衛生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組織制訂全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實施方案;負責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調查研究,推廣先進經驗和做法,及時向領導小組報告全市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進展情況,承擔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工作。

各鎮(街道)整治環境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職責:按照屬地負責原則,領導、部署本區域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研究和解決整治環境衛生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和做法,按時報送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進展情況。

市城管局負責牽頭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和鎮(街道),制訂整治工作方案,落實整治措施,組織開展督促檢查和信息報道等工作。市衛生局、環保局等部門依各自職責做好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協助配合工作。

八、資金來源

根據我市農村的實際情況,為進一步推動整治環境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整治環境衛生工作各項工作的落實,須保證相關經費及時投入和到位。

非欠發達村主要由村自籌解決,鎮(街道)可適當進行補助;欠發達村主要由市、鎮(街道)財政解決,具休方案另行制訂。

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方案3

為了進一步搞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全面改善全鎮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生態鎮村建設及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城鄉環境整治年」工作,按照「五個規范,三個全面提升」(規范垃圾收集、清運和處置,規范戶外廣告和牌匾設置,規范城鄉街巷攤點擺設,規范城鄉乘涼停放,規范建築工地管理。全面提升全鎮環境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建設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居民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要求,特製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按照社會主義新農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解決「城鄉環境臟亂差」問題,鞏固省級衛生鎮、村的成果。實行政府主導、各村聯動、全民參與、綜合整治的原則,全面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全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營造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

二、整治的重點部位

1、4條主幹線:211國道沿線、306省道沿線、唐川路沿線、野鄭路沿線。

2、中心集鎮:鎮區街道

3、中心村:各村主幹街道

三、整治的內容及要求

在鎮政府的主導作用下,各村幹部要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按照「戶集村收、集中處理」的原則,認真開展「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和「四清」(清垃圾、清雜草、清淤泥、清路障)活動,切實解決農村「十亂」(雜草亂碼、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衣被亂曬、雜物亂放、車輛亂停、攤點亂設、房屋亂建)現象。

1、全鎮集中建設垃圾填埋場1個,各村以村為單位配置垃圾清運車輛。

2、建立健全村級衛生文明公約,將衛生責任區落實到戶。

3、以村為單位修建垃圾池(配置垃圾箱)或以每10戶為單位配垃圾桶。

4、以村為單位確定衛生保潔員定期進行垃圾清運工作。

5、各村每月底進行一次清潔大掃除,確保每戶房前屋後保持整潔,公共場所由保潔員或衛生清潔小組輪流清掃。且以村為單位每季度開展一次「衛生光榮戶」評選活動,評選結果要進行公示。

6、國道兩側從水溝外緣算起50米內、省道兩側從水溝外緣算起15米以內、縣道10米以內不得建地面構造物。

7、以村為單位拆除緊鄰公路影響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破舊廢棄房屋、廁所、豬圈,清除草垛及其他堆積物;取締佔道經營的廢品回收站、木材加工廠、建材經銷點、小賣部;要爭取做到主幹道旁的常年整潔、清潔。

8、禁止在公路上打場曬糧、擺攤設點、亂停亂靠,有條件的村要集中修建曬場。

9、主幹道公路兩旁行道樹至公路路基邊坡范圍內不得放羊、栓系牲畜。

10、保持農村新建房屋周邊環境的整潔,及時清運建築垃圾。

四、工作步驟

1、宣傳發動階段。

在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村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成立相應的工作小組,召開村級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動員會,並進行廣泛宣傳活動,明確衛生整治的意義、目標、內容和要求,提高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認識,形成一個有聲有色的環境衛生整治氛圍。同時,要通過多種形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整治氛圍,做到廣泛動員,人人參與。

2、綜合整治階段。

鎮政府在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方案。要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先急後緩、盡力而為地逐步推進,全面開展道路、集鎮、中心村的存量垃圾清理工作。同時,根據全鎮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內容、要求,要加強對此項工作具體領導,集中主要精力和人力,認真進行環境衛生工作的全面整治,確保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按時按質完成。

3、檢查驗收階段。

各村要組建檢查小組,按照相關標准,對轄區內的主幹線、所在集鎮、中心村的環境衛生進行自查自糾,並形成書面總結匯報材料,上報鎮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鎮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將於3月上中旬開始,每兩周對各村環境衛生整治情況進行集中檢查,以簡報的形式予以通報。按加權平均為各村全年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依據。

五、保障措施

1、建立領導責任機制。

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事關農村和諧社會構建,事關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各村要將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各村「一把手」為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第一負責人。落實鎮級領導包片、抓示範點,幹部包村、包段面的工作責任機制,確保責任到人。

2、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引導村民「一事一議」自主投資投勞,共建美好家園,推進鎮村衛生保潔工作;切實凸顯政府主導作用,鎮級財政對垃圾(清運)設施、村容村貌整治等適當予以補貼;積極組織鎮領導針對各村開展對口幫扶,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同時,可以採取市場運作方式,有效拓寬農村環境整治的資金籌集渠道。

3、 建立工作激勵機制。

鎮政府將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納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對環境衛生整治成效明顯的村予以表彰獎勵。各村要抓好日常整治工作,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督促後進行整改,促進環境整治工作平衡發展;各村對農戶的環境衛生整治實行「月查季評年頒獎」,引導農民樹立良好的衛生習慣,使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步入常態化、制度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4、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鎮政府將專門就環境衛生整治定期召開現場工作會議,督促工作有效落實;各整治村要每周對環境衛生進行一次自查自糾,不斷強化責任,認真總結,及時解決整治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鎮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對各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進行巡查,對整治成果突出的進行通報表揚,對整治效果不明顯的通報批評,力促我鎮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④ 水土保持分區

一、標准條款

1 分區任務

1.1 根據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原則,將規劃范圍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類型區。

1.2 應以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等因素為依據,研究確定不同類型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

2 分區原則

2.1 同一類型區內,各地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應有明顯的相似性;不同類型區之間,其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應有明顯的差異性。其相似性和差異性均應有定量的指標反映。

2.2 同一類型區內的生產發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應基本一致;不同類型區之間的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應有明顯的差異。

2. 3 應以影響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的主導因素作為劃分不同類型區的主要依據。不同情況下,主導因素應有所側重:

2. 3. 1 在自然條件中,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等。在地貌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山區、丘陵與平原 ( 地面坡度組成不同) ; 在水文、氣象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多雨區與少雨區; 在土壤因素中,應明確劃分土類、岩石、沙地; 在植被因素中,應明確劃分林區、草原與無植被山丘。

2. 3. 2 在自然資源中,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 ( 特別是植物) 資源、光熱資源和礦藏資源。並應明確劃分這五項資源的豐富區與貧乏區。

2. 3. 3 在社會經濟情況中,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人口密度、人均土地、人均耕地、土地利用現狀、農村各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水平等。

2. 4 在堅持上述分區原則基礎上,應適當照顧行政分區的完整性; 同時每一類型區應集中連片,不應有 「飛地」或 「插花地」。

3 分區的主要內容

3. 1 各個類型區的界限、范圍、面積和行政區劃。

3. 2 各類型區的自然條件,著重說明以下因素:

3. 2. 1 地貌: 宏觀上說明各區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階地等不同地貌; 微觀上說明地面坡度組成、溝壑密度等定量指標。

3. 2. 2 水文: 說明各區的年均雨量、汛期雨量、降雨的年際分布與季節分布、暴雨情況、乾旱缺雨情況等。

3. 2. 3 氣象: 溫度、無霜期、風力、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

3. 2. 4 土壤: 說明各區的土類、岩石、沙地的分布、農業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學性質等。

3. 2. 5 植被: 說明各區的林地 ( 天然林與人工林) 、草地 ( 天然草地與人工草地) 分布情況、植被覆蓋度、主要樹種、草種等。

3. 3 各類型區的自然資源,著重說明以下因素:

3. 3. 1 土地資源: 各區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各類土地的總量、人均量、土地質量、生產能力。

3. 3. 2 水資源: 各區的地面水、地下水、總量、人均量、耕地平均量。

3. 3. 3 生物資源: 各區能提供用材、果品、葯用、編織、澱粉、調料、觀賞等用途的植物和有開發價值的動物。

3. 3. 4 光熱資源: 各區的日照數、輻射熱量、大於等於 10℃ 積溫。

3. 3. 5 礦藏資源: 各區的煤、鐵、銅、鋁、石油、天然氣等礦藏資源的分布、數量和開采情況。

3. 4 各類型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著重說明以下因素:

3. 4. 1 各區人口、勞力、人均土地、人均耕地。

3. 4. 2 各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

3. 4. 3 各區農村各業生產情況、經驗和問題。

3. 4. 4 各區群眾生活水平、人均糧食、人均收入、人畜飲水和燃料、飼料、肥料供需情況。

3. 5 各類型區的水土流失特點,應著重說明以下方面:

3. 5. 1 各區水土流失主要形式 ( 溝蝕、面蝕、重力侵蝕、風力侵蝕) 、侵蝕強度 ( 按侵蝕模數定量指標) 、分布情況。

3. 5. 2 各區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包括對當地農村生產、群眾生活的危害和對下游淤積水庫、河道、造成洪澇災害等危害。

3. 5. 3 各區水土流失成因: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發建設不注意保持水土,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等) 。

3. 6 各類型區的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應著重說明以下方面:

3. 6. 1 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具體表現為土地利用區劃,提出各區農林牧副漁業用地和其他用地的位置和面積比例。

3. 6. 2 各區的防治措施布局: 根據各類土地上不同的水土流失形式與強度,有針對性地提出主要防治措施及其配置特點,並簡述其依據。

4 分區的方法步驟

4. 1 進行水土保持綜合調查,應根據調查結果劃定各類型區的界限,分別調查各區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和水土保持現狀等。

4. 2 應將調查中收集的有關專業的分區成果 ( 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水利、自然地理、土壤侵蝕等分區成果) 作為水土保持分區的重要依據之一。

4. 3 在上述調查中,除進行各類型區的面上普查外,還應在每一類型區內選一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 ( 面積 20 ~50 km2) 進行詳查,將普查與詳查情況點面結合,互相驗證。

4. 4 根據上述調查情況,結合區域性經濟發展與流域性開發治理,研究提出不同類型區的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

4. 5 整理分區成果。按 5. 3 規定的內容,編寫水土保持分區報告,並附有關圖表。分區成果應作為大面積水土保持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獨立運用。

5 分區的分級要求

5. 1 根據規劃范圍分區可分為: 國家級、大流域級 ( 以上兩級都跨省) 和省級、地區級、縣級等五個層次,各級的精度要求不同。省級及以上層次的分區著重宏觀戰略,相對的粗略些;地區級及以下層次的分區應能具體指導實施,要求精度較高些。在國家級和省級分區中屬同一類型區的,在地區級和縣級分區中可能還需再劃分為兩個以上的類型區。

5. 2 根據影響因素可分為: 一級分區 ( 類型區) 、二級分區 ( 亞區) 、三級分區 ( 小區) 。在省以上大面積分區中,當一級分區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時,應考慮二、三級分區。

5. 2. 1 一級分區應以第一主導因素為依據,二、三級分區以相對次要的其他因素為依據。

5. 2. 2 多數情況下以地貌為第一主導因素,一級分區分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等; 二、三級分區則以微地貌、地面組成物質、降雨、植被、氣候、耕墾指數等相對次要的因素為依據。

5. 2. 3 如一級分區為山地,二級分區根據海拔高度不同可分高山、中山、低山; 如一級分區為丘陵,二級分區根據地面坡度不同可分緩坡丘陵、陡坡丘陵等。

5. 3 在同一類型區 ( 一級區) 內不同的二、三級區,其生產發展方向與防治措施布局在基本相近的基礎上,還應有某些具體差異。

6 分區的命名

6. 1 區命名的目的是反映不同類型區的特點和應採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在規劃與實施中能更好地指導工作。命名的組成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三類,不同層次的分區,應分別採用以下不同的命名。

6. 2 二因素命名,由地理位置和各區地貌和土質特點二因素組成,一般適用於省及省以上層次的分區。如在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分區中,有東北黑土區、西北黃土區、南方紅壤丘陵區等。

6. 3 三因素命名,在上述二因素基礎上,再加侵蝕強度,共三因素組成,一般適用於省以下較低層次的區劃。如某省或某地區的水土保持分區中,有北部紅壤丘陵嚴重侵蝕區、南部沖積平原輕度侵蝕區等。

6.4 四因素命名,在上述三因素基礎上,再加防治方案,共四因素組成,一般適用於省級以下層次的分區。如北部紅壤丘陵嚴重侵蝕坡溝兼治區、南部沖積平原輕度侵蝕護岸保灘區等。

7 分區成果

7.1 水土保持分區報告:闡明分區依據、各區特點、分區分級和命名。

7.2 水土保持分區圖:反映各區位置,范圍和分區分級。

一級分區線比二級分區線粗一倍,二級分區線比三級分區線粗一倍。

二、理解與實施

水土保持類型區的劃分是分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是總體規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和組成部分。此節就水土保持分區的任務、原則、主要內容、方法步驟、分級要求和命名都進行了詳細說明規定。新舊標准對比如下:

(1)首先將原標準的「水土保持區劃」改為「水土保持分區」,這節中原標准提到的「區劃」在新標准中都相應的改為「分區」,目的是與新標准規劃總則中提到的保持一致。

(2)將原標准「區劃的任務」改為「分區的任務」,其內容新標準的5.1.1和5.1.2與原標准對應項內容對比,5.1.1內容換成了新的,完全替換掉了原標准5.1.1的內容,5.1.2內容是原標準的一部分,沒必要贅述的部分被刪除。

(3)原標准5.2.3.1「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著重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組成物質)」被改為「對水土流失和生產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應著重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等」。此處自然條件因素與水土保持綜合調查4.3.1提到的保持一致,改後的用詞更加准確,如地貌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地形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可見此處「地貌」代替「地形」更加合理。「降雨」改為「水文、氣象」范圍變大,符合實際情況,用詞准確。

(4)原標准5.3.2.1~5.3.2.5的內容是對自然條件中有關因素的說明,在新標准中內容基本不變,因素名稱有所改變,將「地形」改為「地貌」、「降雨」改為「水文」、「地面組成物質」改為「土壤」以及「其他農業氣象」改為「氣象」,並且說明順序也進行了調整,這些內容及順序的改變,與新標准5.2.3.1提到的因素「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一一對應。

(5)原標准5.3.3.1中的「農地、林地、草地、荒地等」在新標准中改為「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改後的用詞更加規范合理。我國在1984年發布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中制訂了《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對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作了明確規定,按土地利用的綜合性差異劃分大類,然後按單一性差異逐級細分。如按土地用途分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8個一級大類,再根據利用特點等細分二級地類。

(6)原標准5.3.5和5.3.6在新標准中內容上都補充「應著重說明以下方面」:這樣使說明內容更為明確,也與前幾項說明方式相一致,使讀者容易讀懂內容。

(7)原標准5.5.1中「高層次」、「低層次」在新標准5.5.1中更加完整,相應的變為「省級及以上高層次」、「地區級及以下低層次」,通過補充,使層次分明,一目瞭然。

三、示例

以下所舉示例分別是省級、地區級和縣級,示例一顯示的省級,屬於省級及以上高層次的水土保持分區,示例二和三顯示的是地區級和縣級,屬於地區級以下較低層次的水土保持分區;前兩個分區命名都採用二因素組成,由地理位置和各區地貌和土質特點組成,第三個分區命名採用四因素命名,由地理位置和各區地貌和土質特點,加侵蝕強度,再加防治方案組成,詳細內容如下。

示例一:《浙江省水土保持規劃(1999~2010年)》中的水土保持分區

按照全國土壤侵蝕類型分區,浙江省屬於水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南方丘陵紅壤區。根據全省的自然地理狀況、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將全省劃分為浙中浙南丘陵山地區、浙北平原丘陵區、浙東沿海島嶼區三個類型區。

1.浙中浙南丘陵山地區

以莫干山以西,會稽山、四明山一線以南的全省大部分地區,包括金華市、衢州市、麗水市所屬縣(市、區)和長興、安吉、臨安、富陽、桐廬、建德、淳安、諸暨、嵊州、新昌、天台、仙居、永嘉、文成、泰順等38個縣(市、區),總土地面積68415km2,水土流失面積13988km2,佔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73.6%,是我省水土流失程度較高且分布范圍最廣的類型區。

本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坡耕地和荒山、荒丘以及大部分的疏林地,水土流失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其表現形式以坡面面蝕為主,在金衢盆地的四周還分布著一定數量的溝蝕。在浙西浙南山區由於地面坡度大,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重力侵蝕,其表現形式主要為滑坡和崩塌,有的地方還發展為泥石流,危害嚴重。近年來,隨著開發建設項目規模的不斷擴大,修路、采礦和開發區建設等人為活動不斷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山區發展過程中不合理的利用林木資源,也不同程度地加劇了水土流失。

本區的水土保持措施,應考慮到將防護性治理與開發性治理緊密結合,大力改造坡耕地,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針對不同侵蝕類型的不同土壤類型、地形、水系的特點,應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要建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區,探索生態建設的新模式,為防治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起到典型示範作用。

(1)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切實保護現有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

(2)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預防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並及時對開發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予以治理。

(3)大力改造現有坡耕地,以修建水平梯田為主,結合整治排水系統,並對25°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面實施退耕。

(4)發揮丘陵山區水土資源優勢,種植經濟林果,增加農民收入,實行開發性治理與防護性治理結合的方式,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5)封育治理與植樹種草相結合,恢復和提高植被覆蓋度。

2.浙北平原丘陵區

以莫干山以東,會稽山、四明山、象山港一線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和蕭紹甬平原及附近地區,包括嘉興市所屬縣(市、區)、湖州市區、德清、杭州市區、餘杭、蕭山、紹興市區、紹興、上虞、寧波市區、鄞縣、餘姚、慈溪等28個縣(市、區),總土地面積20412km2,水土流失面積1627km2。該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農作物產量高,交通發達,城市村鎮密集,人口密度大,經濟發達,是我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農、工、貿的集散地,鐵路、公路的交通樞紐,開發區規模在不斷擴大,同時城鎮擴建,道路拓寬,舊城改造也在迅速展開。公路建設蓬勃展開,國道、省道和縣道一起上。本區基本建設項目多,規模大,亂挖亂堆隨意棄渣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致使河道淤積,加重了災害損失。杭嘉湖平原河網縱橫交錯,由於河岸大部分為土質,受自然因素和船行波的沖擊影響,河岸坍塌現象十分嚴重,僅嘉興市每年大約損失土地1000多畝。

本區主要是依法預防和治理新的水土流失,必須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和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三同時」制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從城市規劃入手,積極開展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對城市周圍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的采礦採石活動進行規范、整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平原地區禁止取土燒磚;加強平原河網整治及護岸工程,疏浚河道,防止河岸坍塌。

3.浙東沿海島嶼區

我省海岸線長而曲折,島嶼眾多。本區位於我省東部沿海,從舟山群島、象山半島、溫黃平原、樂清灣兩岸到溫瑞平原及其附近地區,包括舟山市所屬縣(區)、奉化、象山、寧海、台州市區、三門、臨海、溫嶺、玉環、溫州市區、樂清、瑞安、平陽、蒼南、洞頭等22個縣(市、區),總土地面積20929km2,水土流失面積3383km2。當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較高,鄉鎮企業和農村經濟較為發達,群眾生活水平較高,近幾年來隨著燃料結構的改變,從城鎮到農村大都用上了煤氣,幾乎不燒柴草,使得自然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復,水土流失狀況較以前有明顯好轉。

本區容易受台風正面襲擊,台汛期暴雨強度大,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在舟山群島則為水力侵蝕與風力侵蝕並存。雖然水土流失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但中度侵蝕以上的面積占水土流失面積的比例達到55.7%,大大高於全省的平均水平,水土流失的特點是強度大。同時,資源開發與基本建設活動所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普遍存在。

本區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依法預防和治理新的水土流失,必須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和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與水土保持設施「三同時」制度,加大監督執法力度。針對不同侵蝕類型的不同土壤類型、地形、港灣的特點,積極開展沿海防護林建設和海岸防侵蝕建設。

(1)加快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步伐,建立農田防護林體系,風力侵蝕區開展植物固沙,防止海岸侵蝕。

(2)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預防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並及時對開發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予以治理。

(3)大力改造現有坡耕地,以修建水平梯田為主,結合整治排水系統,並對25°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面實施退耕。

(4)從城市規劃入手,積極開展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對城市周圍和主要交通干線兩側的采礦採石活動進行規范、整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5)平原地區禁止取土燒磚。

示例二:《浙江省江山市水土保持總體規劃(2006~2020年)》中的水土保持分區

根據江山市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水土流失現狀、生態環境等特點,江山市劃分為中部丘陵盆地區和西南部山地區兩個類型區。

1.中部丘陵盆地區

本區包括鳳林鎮、雙塔街道、虎山街道、上余鎮、四都鎮、賀村鎮、淤頭鎮、石門鎮、大橋鎮、清湖鎮、壇石鎮、新塘邊鎮、大陳鄉、雙溪口鄉14個鄉(鎮、街道),總土地面積1141.38km2,佔全市總面積的56.52%。

(1)自然環境。該區屬丘陵、盆地集中分布區,丘陵起伏平緩,底部開闊,由河谷中部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分布。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17.6℃,≥10℃年積溫5200℃~5700℃,年降水量1300~2200mm,無霜期250天左右。

土壤主要有紅壤、紫色土、水稻土等。紅壤分布在盆地內側的緩坡台地、丘陵地帶,紫色土分布在丘陵崗地,水稻土廣泛分布於河谷兩岸和盆地內。

本區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林植被區。地帶性植被以甜櫧、木荷為建樹科,伴以櫟、栗、楠類以及山茶科等群落。

(2)水土流失現狀和存在問題。本區水土流失總面積244.13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39%,佔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3.18%。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22.3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積98.64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16.62km2,極強度水土流失面積2.01km2,劇烈水土流失面積0.68km2

本區農業生產發達,人為活動產生的水土流失較大,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區域,其中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局部地區尚有25°以上的陡坡耕地,農村富餘勞動力較多。

2.西南部山地區

本區包括峽口鎮、長台鎮、廿八都鎮、張村、保安鄉、碗窯鄉、塘源口鄉7個鄉鎮,總土地面積878.10km2,佔全市總面積的43.48%。

(1)自然環境。該區位於江山市東南部山區,山地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區,分布有仙霞嶺、洞宮山等山地。山間多峽谷急流,錢塘江支流烏溪江、江山港的發源地均位於區內。

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6.9℃~18.6℃,≥10℃年積溫4500℃~5600℃。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00~2400h,無霜期約為260~284天。

區域內主要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水稻土、粗骨土、潮土等。紅壤土類廣泛分布於海拔700m以下的丘陵、低山區和中山區的下部,黃壤土類分布在海拔700m以上的中山區,水稻土遍及河谷盆地、丘陵谷地,粗骨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陡坡,潮土位於河谷平原。

本區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林植被區。常見的林木有馬尾松、黃山松、杉木、柳杉、楓香、竹和油桐、油茶等經濟林。

(2)水土流失現狀和存在問題。本區水土流失總面積89.47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0.19%,佔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6.8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28.68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積45.49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4.65km2,極強度水土流失面積3.76km2,劇烈水土流失面積6.89km2

本區總體上經濟水平不高,交通條件相對較差,山高坡陡,因陡坡耕地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較大,500m以上中高海拔地區農民生產條件差,生活困難,有生態移民的迫切願望。

示例三:《浙江省天台縣水土保持規劃(2001~2010年)》中的水土保持分區

浙江省屬於水力侵蝕類型為主的南方丘陵紅壤區,根據天台縣的自然地理狀況、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的原則,將天台縣劃分如下幾個區:

Ⅰ:東部風化花崗岩強度侵蝕坡溝兼治區

Ⅱ:北部丘陵中強度侵蝕治理區

Ⅲ:東部低山丘陵強度流失治理區

Ⅳ:西部低山丘陵輕中度坡溝治理區

Ⅴ:中部河谷平原輕微侵蝕監督區

Ⅵ:西南部低山丘陵輕度侵蝕保護區

Ⅶ:東北部中低山輕度侵蝕保護區

各區的基本情況見表1-3:

表1-3 天台縣水土流失治理分區表

⑤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怎麼實現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就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提出實施意見。文件指出「三權分置」改革「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關於農業現代化,社會上一直流行著一種觀點,只有賦予和保護農民流轉土地的權利,才能推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實現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1. 強化土地承包權的產權強度可能會適得其反

    很多人認為,為促進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必須把農戶承包權做大做實。唯其如此,方能令承包戶放心地流轉土地。受此理念的影響,當前「三權分置」改革的著力點是不斷提高農民承包權的產權強度。一是賦予農民土地流轉的處分權利,二是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農民的承包權固定在特地的地塊上,三是將承包經營權設置為用益物權。這樣土地承包權實現了從生產經營自主權向用益物權、乃至「准所有權」的重大轉變。在農業經營和土地流轉上,中國農民獲得了與日本農民基本相同的土地權利。
    根據日本的經驗教訓,在土地小規模、分散化佔有條件下,如果強化土地的私人財產權利屬性,會阻礙經營權流轉。我們在農村調查發現,隨著農民的土地權利日益私人財產化,日本土地流轉的困境在我國農村也普遍存在。

    一是土地成為農民的私人財產,農民將土地作為保值增值手段,或者作為「鄉愁」、家產等保留,寧願拋荒也不願意將土地流轉出去。在城市化擴張時期,農民普遍存在征地預期,即使不耕種土地也坐等土地升值。東亞社會農民普遍存在惜土情結,土地不僅僅是純粹是生產要素,還是農民的家產、祖業,還寄託著農民的家鄉觀念。農民即使不願意耕種土地也不一定將土地流轉出去,這使得棄耕撂荒與土地流轉率低並存。2010年日本拋荒耕地面積為39.6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

    二是農民成為「二地主」,憑借其強大的土地承包權利提高土地租金,導致「地租侵蝕利潤」的後果。我們在上海農村調查發現,每畝土地扣除生產成本後的純收益只有1000多元。但當地的土地流轉租金普遍高達800-1000元,甚至有的土地租金達到1500元。某村有土地2700畝,土地租金每畝1000元,由於沒有人願意流入土地,只能由村集體和區農委代為管理。甚至有些農民要求地方政府給其安排工作和提供養老保險,否則其不流轉土地致使所有農民的土地都無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成為一項保護「二地主」收租的權利,而不是保護實際耕種土地的經營者的權利。

    三是農民日益強化的土地權利更加難以整合,阻礙土地集中連片流轉。不同農民流轉土地的意願不同,在流轉意願上,有的農民願意耕種土地,有的農民願意流轉部分土地,有的農民願意流轉全部的土地,有的農民視土地租金高低決定是否流轉土地;在流轉時間上,有的農民願意長期流轉,有的農民願意短期流轉,還有的農民只是季節性流轉。在土地細碎化條件下,農民的流轉意願不同,導致土地分散化流轉。由於土地流轉不集中連片,不少種田大戶因此放棄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我們在湖北沙洋縣調查發現,趙某在趙村7組流轉土地170畝,涉及到22戶,有2戶不願意流轉。趙某不僅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依賴村幹部與農民協調各種關系,而且在土地利用過程中與沒有流轉土地的農戶產生了很多糾紛:病蟲害防治不一致,排灌糾紛,機械過田毀苗等。趙某經營1年就放棄了土地流轉,部分土地只能拋荒。

    雖然「三權分置」改革強調落實集體所有權,但日益強化的承包權「所有權」化,客觀上虛化了集體所有權,使農民集體喪失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中的集體統一經營功能。由於土地小塊佔有,「三權分置」改革強調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利,反而致使農民的流轉權利難以實現。這實際上是陷入「保護農民權利反而損害農民利益」的悖論。並且由於土地承包權做大做強,導致土地租金過高、土地分散化流轉,降低了經營者流入土地的積極性。可以認為,「三權分置」改革以強化承包權為手段,反而架空了集體所有權,僵化了土地經營權。

  2. 落實集體所有權是出路

    我們在農村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村地區通過落實集體所有權,發揮集體的資源配置功能,實現了土地的集中連片流轉。以安徽省繁昌縣為例,農民擁有是否進行土地流轉的選擇權,農民集體根據農民的意願配置土地資源。願意耕種土地的農民從集體獲得連片的承包地,農民集體將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出去,外出務工農民獲得土地租金。農民集體每5-10年重新調整一次,重新集結農民流入、流出土地的意願。

    農民的意願和利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對於外出務工的農民而言,重要的不是對特定地塊的承包權利,而是返回農村時繼續耕種土地的權利。繁昌縣的做法是根據農民的不同意願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農民的土地承包權,這種靈活性與農民需求的差異性和變動性相匹配。需要耕種土地的農民可以獲得集中連片的承包地,並且在需要進行土地流轉時候可以將土地流轉出去。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價值化,可以獲得土地租金,並且以後返回農村時可以繼續耕種承包地。

    經營者可以獲得三個方面的好處,從而真正激活了土地經營權。一是經營者只需要與村集體談判,不需要與幾十上百個甚至上千個農民談判,從而降低了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二是集體統籌資源配置,解決了農民土地流轉差異性導致的土地流轉分散化和「插花地」問題,經營者可以獲得集中連片的土地。三是土地流轉期限為5-10年,穩定了經營者的生產預期。在分散化土地流轉階段,繁昌縣一個家庭農場只能經營50畝左右的土地。這既是由於家庭農場主無法與數量眾多的農民談判,獲得足夠數量的土地,更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流轉不集中連片限制了農業經營規模。在集中化土地流轉階段,繁昌縣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面積一般在100-300畝之間。

    這種土地流轉模式的核心在於真正有效落實了集體所有權配置土地資源的權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土地承包者的利益,激發了土地經營者的積極性。這種土地流轉模式實現了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土地承包權根據公平原則分配,農民有耕種土地的權利,外出務工農民不耕種土地可以獲得土地租金,實現了土地的公平分配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土地經營權按照效率原則分配,農民集體通過市場化方式將農民不願意耕種的土地流轉給規模經營者,促進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集體所有制可以很容易地解決人地分離問題,在農村人口沒有完全非農化轉移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土地集中連片流轉。

    農民集體配置土地資源的合法性在於,我國採取土地集體所有制,土地是集體的公共生產資料,而不是農民的私人財產,集體可以根據農民的需求配置土地資源。相反,日本採取土地私有制,村莊共同體或者村社沒有配置土地資源的權利,細碎化的土地資源難以有效整合,以分散農民為主體流轉土地難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
    根據日本的經驗教訓,在土地細碎化且農民具有惜土情結的條件下,不斷強化農民的土地權利,可能會適得其反。繁昌的經驗實踐表明,發揮集體的土地資源配置功能,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流轉,可以更好地實現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的權利。「三權分置」改革應警惕走入「日本陷阱」,其改革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如何真正有效地落實集體所有權及其土地資源配置功能。


熱點內容
牡丹江到佳木斯火車 發布:2025-01-24 07:26:45 瀏覽:592
金森綠植 發布:2025-01-24 07:26:05 瀏覽:619
梅花穿越 發布:2025-01-24 07:14:59 瀏覽:89
阿媽佛心上的一朵蓮主持詞 發布:2025-01-24 07:14:09 瀏覽:580
綁根部盆景 發布:2025-01-24 07:10:27 瀏覽:488
適合卧室的插花 發布:2025-01-24 07:08:56 瀏覽:396
一次蘭花豆乾 發布:2025-01-24 06:55:18 瀏覽:771
花卉鵝掌財 發布:2025-01-24 06:40:58 瀏覽:982
明天是情人節英語 發布:2025-01-24 06:33:28 瀏覽:866
蘭花與畢業 發布:2025-01-24 06:32:52 瀏覽: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