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草帽上插花

草帽上插花

發布時間: 2025-02-07 23:01:08

⑴ 哈爾濱的深秋美文摘抄

這是我第一次到哈爾濱。
最初知道這座城市,是從廣播劇《夜幕下的哈爾濱》開始的。王剛的聲音通過無線電波,飛越千山萬水,飛到我們的村莊,飛進我的耳朵里,飛進我的心裡,為一個鄉下孩子打開想像世界和遠方的一扇窗子。那時候我幾歲?時光流徙,多少激盪人心的故事都漸漸變得模糊了,只有「哈爾濱」這個名字,帶著童年記憶的深深烙印,令人覺得愈發親切有味。
剛過了仲秋時節,北京還是秋風乍起,哈爾濱卻已然是深秋景象了。陽光明亮,金沙一般鋪滿整座城市。天空顯得格外高遠,沒有雲彩,空氣幾乎是半透明的,經了秋陽的照耀,有一種琥珀般的溫潤迷人。樹木的色彩變得斑斕豐富,深綠夾雜著金紅、深棕、金黃、淺金,錯金雜彩,是濃郁至極的晚秋意味。秋風滿街,叫人心頭湧起許多難言的情緒,也不是惆悵,也不是喜悅,或許是一種對歲月的感喟吧,抑或是對人生際遇的傷懷?童年時代的憧憬和期待,竟然在此時成為真切的現實。夜幕下的哈爾濱,秋陽中的哈爾濱。童年光陰的混沌懵懂,人到中年的復雜況味。恍兮惚兮,如在夢中。
下榻的地方是位於中央大街的馬迭爾賓館。在哈爾濱,誰不知道馬迭爾賓館呢。這座歷經了百年滄桑的老建築風采依舊,以它典雅富麗的迷人風姿,熱情迎接著八方來客。多少煙雲風雨,都被它輕輕揮去;多少世事如煙,都被它默默收藏。走在中央大街上,踏著光影斑駁的麵包石,熱烈的異域情調撲面而來,文藝復興、折中主義、巴洛克……錯落有致的歐式建築,令人彷彿置身異國街頭。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時間與空間,西方與東方……這條被譽為「亞洲第一街」的著名大街,輕輕訴說著說不盡的傳奇。
深秋的暖陽斜照下來,光影淡淡,靜謐而安詳。一邊是熱氣騰騰的煙火人間,一邊是庄嚴肅穆的索菲亞教堂;一面是紅塵紛擾的世俗生活,一面是凌空飛翔的精神世界——這或許就是哈爾濱的氣度吧。坐在索菲亞教堂里,靜靜地聽一首鋼琴曲,不啻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琴聲悠揚,在偌大的教堂里回響。燈光閃爍,同外面的陽光交相輝映。時光彷彿在這里靜止了,人世間所有的奧秘都向我們悄悄敞開。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這婉轉的琴聲流淌,恰好同華美的教堂呼應,一動一靜,相得益彰。
去往蕭紅故居的路上,見窗外秋色愈濃,忽聽當地主人說,看,那就是呼蘭河。只見一條河流潺潺,在陽光下閃爍著靜靜的波光。這樣一條看似平凡的河流,經過女作家的文字,緩緩流進中國現代文學史,流進一代又一代讀者心中。熱愛文學的人,誰不知道《呼蘭河傳》,不知道被稱為上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的蕭紅呢。走進蕭紅故居的時候,我們不禁放輕了腳步。是怕驚動院子里的舊時光嗎,抑或是怕打擾作家塵封已久的故園記憶?蕭紅家的後花園,是作家童年時代的「百草園」。在《呼蘭河傳》里,蕭紅曾經往祖父的草帽上插花,把穀子當成了狗尾巴草鋤掉,趴到大醬缸帽子底下睡著了——這些經典片段勾起多少讀者的童年往事,引發多少人的故園情思呀。那園中的小黃瓜、大倭瓜、蝴蝶、螞蚱和蜻蜓,色彩繽紛,經由作家越軌的筆致,飛進了多少人追憶似水年華的絢麗夢境之中。還有那口水井,蕭紅第一次見到小團圓媳婦就是在這水井旁。「他搖著井繩嘩啦啦的響,日里是聽不見的,可是在清晨,就聽得分外的清明。」有一次,一隻小豬掉井裡了,祖父就用鐵鉤把它撈上來,裹上黃泥燒烤。蕭紅高興極了,感嘆原來人間還有如此美味。想來,在她短暫的一生中,早在天真無憂的童年,她或許就已經品嘗了世間最鮮美的滋味,那大約也是她生命里最好的時光罷。是不是正源於祖父慈愛的滋養,她才能從容咽下成年後苦澀的命運的烈酒?在生命盡頭,蕭紅如此寫下:「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當然是不甘的。她離世時年僅31歲,正是風華正茂。空有滿腹才華一身熱血,奈何!在茅盾眼中,蕭紅是寂寞的。一生追求愛與自由,而知音難覓。人生的苦難是找不到知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蕭紅確是寂寞的。陽光鋪灑在園子里,花木繁茂,氣象不減。只有葡萄藤夾雜著紅色金色,渲染了點點秋意。這草木蔥蘢的園子,這安靜流淌的呼蘭河,恐怕並不知道,昔年決意出走遠方的女子,行遍世間所有的道路,走到世界遙遠的盡頭,又以這樣的方式,永遠地回到令她又愛又恨的故園。
沿著松花江畔漫步,在友誼碼頭看夕陽,到太陽島欣賞大自然之美,在哈爾濱音樂廳看劇,在伏爾加庄園領略俄羅斯風情……大列巴、紅腸、格瓦斯……這聞名遐邇的帶著強烈地域色彩的名片,幾乎成為哈爾濱的經典標識,成為人們認識哈爾濱、理解哈爾濱的秘密通道。當我們吃著馬迭爾雪糕漫步在哈爾濱街頭的時候,當我們在早市看著煙火沸騰的日常小景的時候,當我們在防洪紀念塔下追慕哈爾濱人民英雄和浪漫情懷的時候,當我們在深秋的哈爾濱遙想初夏的丁香花和寒冬的冰雪世界的時候,我們或許就有可能觸摸到一座城市的隱秘心事,品讀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闡釋出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
當然,在哈爾濱,我還收獲了更多。譬如說,溫暖,情誼,愛。是的。當朋友們為我齊聲唱起生日歌的時候,燭光搖曳,祝福綿長。在深秋的哈爾濱,這意外的驚喜,這份值得珍重和珍藏的暖意,使得哈爾濱之行成為我人生中溫柔而濕潤的段落,與童年記憶里的哈爾濱想像神奇地重疊。
難忘哈爾濱的深秋。

⑵ 外婆的後園中五件小事都是什麼

1 種小白菜.

2 鏟地,重點寫「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後園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討論「櫻桃樹為什麼不結櫻桃」,「為什麼櫻桃樹不開花」.

5 草帽插花事件.

⑶ 《我和祖父的園子》第二課時教學實錄(2)

生: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並不把蘋果放在筐里,而是三口兩口把它私吞了。

師:在祖父面前不需要私吞,是光明正大地吞。

生:祖父摘菜,我也摘菜,一把搶過籃子,拚命地往籃子里放菜,也不管蔬菜長沒長成熟。有些菜沒長成熟,反而被我給摘了。

師:有些蔬菜沒長成熟,被你給摘了。下一個!

生:祖父收玉米時,我也過來收。只不過找一個大的,歡呼雀躍,拿去喂小鳥了!

師:拿去喂小鳥了,有意思嗎?祖父會打你嗎?不會的,祖父在笑呢!因為我們小蕭紅是這么的可愛、頑皮。誰再來?

生:祖父插花,我也插花。不過我不往花籃里插,而是插在祖父的頭上。

師:噢,你可厲害啦!在蕭紅的原著中,蕭紅真的把花插在了祖父的.草帽上。祖父一天都戴著一頂花草帽。還有許多的事情,我看到了舉起了許多的小手。像這樣的童年趣事在園子里就像蜂子蝴蝶蜻蜓螞蚱一樣的多。我們剛才留意了蕭紅的鬧,因為這樣的自由快樂對誰都是一種誘惑,我們禁不住被吸引了。你們留意祖父了嗎?課文中描寫祖父的地方並不多,請你讀一讀,靜下心來,在這些點點滴滴的描寫中,你又能體會到什麼呢?體會到什麼就說什麼。

生:祖父非常愛小蕭紅。就算怎麼去亂鬧,祖父也不會去罵她。

生:我覺得“祖父大笑起來……”,從這看出來祖父是個慈祥的人。因為她把祖父辛苦種的谷穗都給鏟掉了,只留下了狗尾草。祖父沒有打她,罵她,反而笑了。

師:反而笑了,很慈祥。他還說呢,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而且他把草給摘下來。有這么一個有耐心的祖父在逗她玩。

生:就是我看見祖父還在笑。小蕭紅說錯了,祖父也很高興。因為他感覺小蕭紅很淘氣,很可愛。

師:除了笑,還有關注其它的嗎?

生:在第十小節,“祖父把我慢慢地叫過去……講給我聽”。從這可以發現祖父他不僅讓我玩,還教我些知識。

師:祖父不僅是在帶我玩,還教我一些常識。你還關注了一個詞“慢慢地”,祖父為什麼慢慢地把我叫過去?想一想。

生:因為他非常有耐心。也就是說,表達了祖父對小蕭紅的一種愛。

師:你怎麼看出來愛的?

生:因為小蕭紅把他種的韭菜當野草割掉了。

師:為什麼慢慢地叫她來?

生:因為慢慢地能夠看出他非常地有耐心。

師:蕭紅那時候五歲。在這樣一個大園子里,如果不慢慢地,祖父擔心什麼?

生:如果快跑過來,可能被什麼絆倒了。

師:那就不得了了。除了這個“慢慢地”,還有哪些細小的地方讓你們體會到祖父的用心?

生:還可以從第四小節。因為我太小,祖父把鋤頭的“頭”下下來給我玩,從這也可以看出來祖父對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

師:他的心思非常的細。看來我的玩是有人支持的。請大家看書上的插圖,祖父的頭上有一頂大草帽,我的頭上有一頂——

生:小草帽。

師:誰為她准備的?

生:這頂草帽是祖父為她准備的。因為祖父知道在園子里幹活是非常熱的。而小蕭紅她自己也不知道戴這個草帽,祖父是事先為她准備好的。

師:一頂小草帽,一個勞動工具,一聲囑咐——讓她“慢慢地”過來,這些細小的地方匯聚起來,讓祖父的形象漸漸清晰。請大家靜靜地看看。

課件上出示——

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

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

生:(小聲讀課件上句子。)

師:與其說我跟著祖父鬧,不如說祖父——

生:看著我鬧。

生:支持我鬧。

生:帶著我鬧。

生:和我一起鬧。

生:陪我一起鬧。

師:所以有人說,一個愛你的人,他會給你造一座天堂(圈出課題中的“園子”一詞)。祖父正是這樣的人,他使童年的蕭紅那樣自由,那樣快樂。

(課件出示:太陽在園子里是顯得特別大。)

有人問老師,為什麼園子里的太陽顯得特別的大。你現在明白了嗎?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生:蕭紅覺得特別快樂,就會覺得太陽也會很大。

生:蕭紅感覺這個園子特別有活力,太陽在這個園子里也特別有活力。

生:祖父對她的關懷就像陽光一樣,在她的眼裡,太陽顯得特別的大。

師:祖父放飛了她的想像和天性。

生:蕭紅在這個園子里可以干任何的事情,祖父對她也特別關心。蕭紅覺得這個園子是非常好的,無以倫比,這個園子里,任何事物都非常美。

師:都很了不起。這個園子里,豈止太陽特別大,一切都了不起。從哪兒看出來?

生:“木瓜願意爬上架……黃瓜……玉米……”這里看出了那些植物們了不起。

師:要上房呢,要上天。

生:還有我覺得這些植物十分自由,充滿活力,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生:我覺得這些植物就像小蕭紅一樣,無拘無束的。

生:我覺得這些植物在園子里都活了。

師:不僅有植物,還有動物呢?

生:“鳥飛了……”

師:都有神奇的本領,都由著自己的天性,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剛才在同學們的發言中,有一個字頻繁地出現。是什麼字?

生:活。

師:好,你們說的這個“活”,正是這個園子里的一切的特徵。

師:還有一個字?

生:就。

師:同學們,我心裡想的是“就”,和你們開始想的不一樣,但你們想的很有道理。這個“就”字,我們平常太熟悉,不大關注它,但在這個小節里出現了,快速地圈畫它,看有幾個?

生:六個。

生:七個。

生:十個。

師:好。我們來讀一讀,好好琢磨一下。誰來讀這一句?

生:(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師:還不怎麼“就”。

生:(再讀。)

師:你說說,從這個“就”讀出什麼了?

生:讀出了這個園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生: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由著自己的天性,沒有人來干涉。

生:一個普普通通的“就”字,可以傳達出如此豐富的情感。這篇課文,尤其是這一小節,像這樣重復的詞語重復的句型特別多,研究蕭紅作品的人說,蕭紅的文章是兒童的口吻,詩化的語言。一句話就是一首詩啊!誰來讀?來,挨著讀。

生:太陽在園子里是顯得特別大……

生: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生: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生:蝴蝶隨意地飛……

師:這個園子,哪裡還是普通的園子,它在蕭紅的眼裡,就是一首自由的詩篇。同學們,蕭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那時她在香港。她小的時候,母親病逝了,祖父給了她太多的愛和溫暖。從20歲的時候,她就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居無定所,在飢餓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個人生活的縷縷傷痛中,在戰火和敵機的追襲下,她先後在哈爾濱、青島、上海、日本、北京、重慶、香港等地流亡寫作。“我和祖父的園子”永遠在她的心中,不僅是她的童年樂園,也是她永恆的精神家園,那裡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當她在南方異鄉,遙望北方呼蘭河小城,她有太多的眷戀和渴望。她真正眷戀和渴望的是她和祖父和園子構成的那個愛和溫暖的世界。一個人的感情是掩藏不住的,當她一落筆的時候,就會在她的筆端流瀉出來。你們來看課文的第一句話。誰來讀?

生:呼蘭河的小城裡住著我的祖父。

師:誰來讀?

生:呼蘭河的小城裡住著我的祖父。

師:誰來讀?

生:呼蘭河的小城裡住著我的祖父。

師:現在你明白,蕭紅真正想寫的是什麼了嗎?

生:(若有所思。)

師:這篇文章,我們剛才一起讀了,我們讀出了自由讀出了快樂。請大家現在再輕聲地讀課文,你一定還會品嘗到別的滋味。

生:(自由輕聲地讀課文。)

師:要走進一個作家的內心,讀她一篇文章並不夠。今天我們學習《我和祖父的園子》僅僅是一個開始。讓我們最後再讀一下課題。

生:(讀課題。)

師:慢慢地讀。

生:(再讀課題。)

師:請你記住這個園子,它是自由、快樂和渴望的象徵。好,下課!

⑷ 祖父·後園.我(節選)祖父後面的符號是什麼意思

《祖父·後園·我》描繪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北方偏僻的一個小鎮——呼蘭的風土人情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祖父·後園·我》備課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語文《祖父·後園·我》備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了解課文中描寫了關於「祖父、後園和我」的哪些內容。

2.結合作者幼年生活的時代背景,理解課文描寫的祖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快樂生活場景,體會他們之間的親密情感。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留意課文題目的特點,學習文章細膩的筆法,學習把事情寫具體。

教學重點

後園很大、很繁華、很有生機的部分,和「草帽插花」事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些事情?

3.搜集蕭紅的資料。

一、創設情景,課題猜想

1.童年如一首詩,似一支歌,是回憶時甜美的微笑,這節課我們就走進作家蕭紅最美好的童年記憶。(揭示課題)

2.介紹蕭紅的資料。

3.課題猜想:你發現這個課題與以前學過的課文有什麼不同嗎?中間有兩個間隔號連接,猜想一下:編者為什麼要用間隔號連接呢?作者可能在這篇文章中寫些什麼?

二、交流預習,整體感知

1.交流預習情況:課文寫了哪些事情?

2.指名說。

三、細讀課文,深入感悟

1.「祖父」、「後園」和「我」彼此之間密不可分,靜下心來默讀課文,看看他們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
三、細讀課文,深入感悟

1.「祖父」、「後園」和「我」彼此之間密不可分,靜下心來默讀課文,看看他們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感受深的地方用關鍵詞寫一寫批註。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點:

(1)祖父慈祥可愛、幽默風趣、有一顆童心。

「祖父的眼睛總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和孩子似的。」「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說:「你看天空飛個家雀。」「祖父常常這樣做,也總是把帽子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孩子每次都能在他衣襟下或袖口下把帽子找出來。」「每當祖父這樣做一次的時候,祖父和孩子們都一齊地笑得不得了,好像這戲還是第一次演似的。

「他把帽子放下,也大笑起來,笑了十多分鍾還停不住。好不容易停住了,一想起來,又笑了。」

(2)後園有花有果有瓜,很有生機,是「我」和祖父的樂園。

「一到了後園里,立刻就是另一個世界了。這個世界……休息好了又跑。」

(3)我很頑皮、快樂。

「他越招呼我越不聽話。」

「櫻桃樹上,明明沒有結櫻桃,偏跑到樹上去找櫻桃……為什麼不結櫻桃?」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紅彤彤的二三十朵。」

4.文章中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是「笑」,字里行間洋溢著祖父和「我」之間一種濃濃的親情。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為什麼「祖父、後園、我,這三樣成了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組織小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讓學生認識到:慈祥和藹的祖父是「我」童年的夥伴,後園是「我」和祖父的樂園,「我」和祖父在這里自由快樂地享受著親情的溫馨和美好。

四、讀中學寫,拓展延伸

1.用間隔號連接以表示他們之間密切關聯。你的童年有與你密不可分的人物和地點嗎?說一說。

2.下課後寫一寫。

小學五年級語文《祖父·後園·我》備課教案二

教學目標:體味文章中作者描寫的童年趣事所帶來的感受,結合自己的童年,反復朗讀文章,體會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學重點:濃濃親情在文中的體現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和描寫景物的多種手法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這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引起我們的共鳴。而《祖父、後園和我》一文,作者以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記敘了自己與祖父之間那種濃濃的爺孫情。一個頑皮可愛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個充滿樂趣的後園,共同編織了一段自由快樂的童年時光,讓我們一起走進後園,共同感受兒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間濃郁的親情。

二、作品、作家介紹

《祖父、後園和我》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

蕭紅幼年喪母,父親冷酷暴戾,再婚後基本上對蕭紅不聞不問。蕭紅自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在寂寞的童年裡,只有年邁的祖父給她疼愛和溫暖,讓她感到一些人間的溫情。她和祖父之間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們互相依戀,互相安慰,度過了很美好的一段時光。蕭紅能進學校讀書,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蕭紅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愛、寬容、仁厚,由於有了祖父的關愛,蕭紅童年雖然寂寞,卻依然有溫情有快樂,以至於蕭紅「覺得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麼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後花園里勞作,於是蕭紅也跟著祖父總在後花園里玩樂,鋤草,吃黃瓜,捉蜻蜓,採花,捉蚱螞,澆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覺,一切對她來說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後,蕭紅十分悲痛。祖父的去世,斷絕了她和家庭的最後聯系,加上祖父去世後,父親立刻對她冷酷逼迫,使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祖父、後園和我》的作者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

教學過程

(一) 學生自讀,整體感知課文,注意文中重點字詞:

谷穗 衣襟 嘴饞 玫瑰 玩膩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藍悠悠

(二) 引導討論,理清課文的情節

課文以一個充滿樂趣的後園為中心展開情節,敘述了我和祖父在後園的快樂時光,其中又以幾件趣事串聯:

(1)種小白菜

(2)鏟地,重點寫「狗尾草」事件

(3)「我」在後園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4)「我」和祖父討論「櫻桃樹為什麼不結櫻桃」,「為什麼櫻桃樹不開花」等問題

(5)插花事件

四、布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比較到位的認識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後園度過的自由快樂時光,但是作者是怎樣將童年的美好記憶生動地表達出來讓我們感同身受的呢?本課我們將就這一點展開深一層的探討。

二、課文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邊閱讀邊討論)

後園:課文所描寫的典型環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個問題,待同學(可以是小組發言人)充分發表意見後,分別給予提示,最後由教師作結。

1. 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提問:作者的觀察是否很細致?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A:作者的觀察很細致,從「金」「綠」「嗡嗡地飛」「滿身絨毛」以及「胖圓圓」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2. 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提問:「嘯」「冒煙」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由發光的葉子想到沙灘上的蚌殼?

A:「嘯」是「呼嘯」之意。表示發出聲響。「冒煙」表示下雨時,密集的雨點打在大榆樹樹冠上飛濺起來,加上大榆樹上下雨水迷漫,風一吹形成水霧,遠望猶如「冒煙」。

因為榆樹葉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而沙灘上的蚌殼多而密,在太陽的照射下,也會閃閃發光,所以作者由葉子想到了蚌殼。

3.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提問:上面的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一切都活了」,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麼?

A:句子使用了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滿了生命,都有人情味。這是合理的想像,也是基本的事實。

4. 颳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麼長。

提問:類似的經歷你有過嗎?和同學討論一下。

熱點內容
太空泥鬱金香 發布:2025-02-08 02:07:19 瀏覽:479
葯用蘭花太 發布:2025-02-08 02:03:32 瀏覽:916
秋石牡丹 發布:2025-02-08 01:56:03 瀏覽:149
西蘭花豬心 發布:2025-02-08 01:56:03 瀏覽:609
梅花五年級上冊音樂 發布:2025-02-08 01:56:03 瀏覽:745
吉祥鳥綠植 發布:2025-02-08 01:55:26 瀏覽:499
百合懲罰play文 發布:2025-02-08 01:41:14 瀏覽:438
青州新生花卉 發布:2025-02-08 01:30:32 瀏覽:258
你有七夕禮物嗎 發布:2025-02-08 01:30:22 瀏覽:535
世界上每一朵悲傷的雲好看嗎 發布:2025-02-08 01:26:29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