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插花木耳

插花木耳

發布時間: 2025-03-28 08:57:51

1. 蓮的5種以上別稱

荷花

據說蓮藕原產印度,是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蓮藕移栽到我中、南部,究竟已有多長的歷史了?尙不得而知。但是,在2至3千年以前,湘中已種植蓮藕,這似乎是有根據的。戰國時期有,著名愛國詩人,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在《離騷》中就曾寫道:「帛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這大概可以算作文字依據了。但因蓮花歷史
悠久,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各地各方對蓮花俗名雅稱不勝枚舉,我們窮經古籍,皓首雜史,將蓮名凡例98種輯錄如下以饗網友。

荷 即蓮花。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淺水中,夏日開花,有紅、白等色。《爾雅》:「荷 ,芙蕖,別名芙蓉,江東呼荷。」釋文雲:「荷之言何也,負荷言其葉大。」

芙蓉 1、蓮花的別稱。《爾雅》:「荷,芙蕖,別名芙蓉,亦作夫容。」《說文》:「芙蓉花未發為菡萏,已發未為夫容。」李時珍《本草綱目 》:「芙蓉,敷布容艷之意。」2、指拒霜花。南朝陳·江總《南越木 槿賦》:「千株芙蓉詎相似,百枝燈花復羞燃。」宋代蘇軾《和陳述古 拒霜花》:「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為有別於蓮花亦稱芙蓉,又稱木 芙蓉、地芙蓉、木槿花。

芙蕖 荷花的別稱。《爾雅·釋草》:「荷、芙 蕖。……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疏:「皆分別蓮莖、葉、華、實之名。芙蕖,未發為菡萏。」漢王褒《九懷·尊嘉》:「抽蒲兮陳坐,援芙蕖為蓋。」魏曹植《洛神賦》:「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綠波。」晉潘岳《蓮花賦》:「游莫美於春台,華莫盛於芙蕖。」劉宋傅亮《芙蓉賦》:「考庶卉之珍麗,實總美於芙蕖。」 蓮 原指蓮子結實之子和蓮蓬。《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蓮謂房也。」《說文》雲:「夫蕖之實也。」郭雲「蓮謂房者,房即其殼,此戶相連,蓮之猶連也。」《本草綱目》:「蓮者,連也,花災相連而出也。」《古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古樂府·采蓮曲》:「采蓮者,窈窕舞佳人。」都是指的蓮子與蓮蓬。到南北朝時便開始指蓮花及其全株。如梁武帝蕭衍《子夜夏歌 》:「江南蓮花開,紅光照碧水。」梁元帝蕭繹《折楊柳》:「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

藕花 即荷花。謂由藕所發之花。唐張籍《送從弟之蘇州》詩:「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宋曹勛《八音諧·賞荷花》:「望處藕花密,映煙汀沙渚。」宋陸游《同何元立賞荷 花追憶鏡湖舊游》:「三更畫船穿藕花,花為四壁船為家。」

水芙蓉 即荷花。《群芳譜》:「荷花亦稱作芙蕖、水芙蓉。」因木本拒霜花花艷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蓮」之稱,為明其區別,故又稱荷花為水芙蓉。稱拒霜花為木芙蓉。

草芙蓉 蓮花。《廣群芳譜》「荷 花:荷 花芙蕖花,一名水 芙蓉。」注雲:「杜詩注雲:產於陸者曰木芙蓉,產於水者曰草芙蓉。」

水花 即蓮花。亦作水華,華古通花。李時珍《本草綱目》:「蓮花」釋名:「芙蓉、芙蕖、水華。」宋朱熹《圭父為彥集置酒白蓮沼上,彥集有詩,因次其韻呈座上諸友》詩:「共憐的白樂」水花凈,並倚離 披風蓋涼。」

水芝 蓮之別稱。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華,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本草綱目》:「《本經》謂蓮子為'水芝丹'。」金元好問《泛舟大明湖》:「晚涼一棹東城渡,水暗荷深若無路。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風與秋露。」鑒湖女俠秋瑾《獨對 次清明韻》詩:「喜散奩資誇任俠,好吟詞賦作書痴。濁流縱處身原潔,合把前生擬水芝。」

澤 芝 蓮之別稱。《類聚》82引晉郭璞《爾雅圖贊 ·芙蓉贊 》雲:「芙蓉麗草,一曰澤芝,……」《古今注》亦載蓮別名澤芝。劉宋鮑照《芙蓉賦》:「訪群英之艷絕,標高名於澤芝。」劉宋顏延之《碧芙蓉頌》:「澤芝芳艷,擅奇水屬。」梁江淹《蓮華賦》:「若其華璞各名,根葉異辭,即號芙蕖,亦名澤芝。」 靈草 蓮花之別稱。魏曹植《芙蓉賦》:「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吳閔鴻《芙蓉賦並序》:「乃有芙蓉靈草,栽育中川。」故有「靈草」之稱。

玉環 蓮花之別稱。《本草經》載:「荷花又名玉芝。」

君子花 即蓮花。北宋周敦頤著《愛蓮說》,謂蓮為花中之君子,故 蓮又稱「君子花」。黃宅中《希濂堂留詩》:「是時夏六月,蓮沼吐 芳 芬,我愛君子花,遺花如甘棠。」清湖南寶慶知府李益陽《愛蓮池》詩:「劫後亭斯在,花閑猶是蓮,此花號君子,其人 斯在焉。」清釋敬安《詠蓮》:「濂溪一賞後,君子德彌芳。」清蒲松齡《錦邊蓮》:「花中表之為君子,羞被六郎步後塵。」 六月花 即蓮花。蓮花盛天在六月,民間將名月最盛之名花按月排列,蓮花為六月花。如湘潭民歌《十二月花》:「……三月桃花朵朵紅,四月石榴在園中,五月梔子配綠葉,六月荷 花塘中歇……」宋辛棄疾《卜運算元·荷花》:「紅粉 靚梳妝,翠蓋低風雨,占斷人間六月涼,期月鴛鴦浦。」金趙灃《荷花》:「誰離玉濫瀉天光,占斷人間六月涼。」

水宮仙子 蓮之別稱。因蓮生水中,蓮花亭亭玉立於水面,好似仙女飄然而行,故名。宋張耒《雞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瑩,綠雲擁扇輕搖柄,水宮仙子斗紅妝,輕步潛波踏明鏡。」

凈友 蓮花之別稱,又稱凈客。蓮花潔凈不染,因此人們稱其為凈友。明都印《三餘贅筆》載:宋代曾端伯擇十種花為友,並各賦以雅號,稱為花友。荼蘼為韻友,茉莉為雅友,瑞香為殊友,荷花為凈友,岩桂為仙友,海棠為名支,菊花為佳 友,芍葯為艷友,梅花為清友,梔子為禪友。後有人以蘭花為芳友,蠟梅為奇友,蒲桃為禪友,而無茉莉、芍葯、梔子。唐代孟浩然《大禹寺主公禪詩》:「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宋代陳亮《新荷葉》詞:「艷態還幽,誰能潔凈爭研。」宋代劉過《賀新郎》詞:「水浴芙蓉凈。」王十朋《點絳唇·清香蓮》:「藕花簪水,清凈香無比。」 子蓮 1、指以結子為主要用途之蓮花。蓮之用途分類,大類分為子蓮、藕蓮、花蓮三類。子蓮結子為主,適宜於湖泊淺處、農田中栽種。全國以湖南 湘 蓮、福建建蓮、浙江宣蓮稱為中國三大蓮子。其中又以湘 蓮中的湘 潭寸三蓮最優。有「湘蓮甲天下,潭蓮冠湘」之譽。
2、指小蓮花。清代吳儀《徐園秋花譜·子蓮》中,「子蓮」指用蓮子所種,莖葉花朵細小的蓮花,即今所稱之缸蓮、盆蓮、碗蓮。

藕蓮 以產藕為主要用途的蓮種。藕蓮中又有以脆嫩見長的水果藕和含粉量多的制粉藕,脆粉適中的菜藕。藕蓮在錢國分布面積很廣,各地均有自己長期栽培的傳 統品種。較有名的有:湖南漢壽的毛節、玉臂蓮;杭州近郊出產的白花藕(又稱三家村)菜藕;湖北孝感出產的泡子;武漢沙湖出產的青毛節;安徽慶市潛出縣城內雪湖出產的雪湖貢藕;蘇州市 郊出產的蘇州塘藕;廣東出產的海南州藕。

花蓮 蓮共分類之一種。花色艷麗多樣,有 粉紅、桃紅、紫紅、白、淡綠、淡黃、金黃、黃綠等多種顏色。花形多姿,有單瓣、重瓣、並蒂、三蒂、四面等,有植株細小的盆蓮、缸蓮、碗蓮。多不結子或結子少,蓮子質量低,藕質亦劣,主要以花卉供觀賞,故稱花蓮。現我國已有花蓮品種160多種。傳統品種有千葉、重台、並蒂、品字、四面觀音、碧蓮、錦邊、金蓮等。在培育的品種中有中國科學院武漢16片左右的「黃飛舞」等。

盆蓮、缸蓮 可在花盆、花缸中栽種的植株較小的蓮花。此品種我國晉時已培育出。東晉王羲之《柬書堂帖》載:「……敝宇 今歲植得(蓮花)千葉者數盆,亦便發花,相繼不絕,今已開十十餘 枝矣。」 這是我國最早盆栽蓮花的記載。因缸栽、盆栽蓮花能夠搬動,適宜造景,故成為近全國荷花展覽中的主要品種,現我國已有160多個品種,花徑12—14厘米,花瓣有數十,數百乃至二、三千不等。其中較突出的有「西子爭妍」、「波焰」、「春暉」、「飛紅」、「紅千葉」、「綺麗」等。 碗蓮 花株小,可在小盆或碗中栽種的蓮花。碗蓮的品種在現代科技栽培下,日益增多,有錦碗、紅碗蓮、菊紅、絳蓮、小夜菊、貴妃、緋碗、嬌容、艷陽浮酒、佳蕾、小天使、圓舞曲、皎潔、花神如意、玉碗、廈門碗蓮、小舞妃等數十種。花徑一般8—12厘米,花瓣多為復瓣,從15—17瓣(小舞妃)或110瓣(紅碗蓮)和125瓣(玉碗)不等。

百葉蓮 即重瓣蓮花,古為奇異品種。晉崔豹《古今注》載:「芙蓉,一名荷華,華中最 秀異者也。大者華百葉。」現在我國花瓣超過百葉者達數十種。如「綺麗」,紅色,花瓣126片左右;「丹焰托珠,」紅色,花瓣135片左右;「紅台蓮」,花紅色,花瓣在200片左吉;「揚州碗蓮」,花粉紅色,瓣在143片 左右;「白雪公主」,花白色,花瓣在145片左右。

千葉蓮 又名千瓣蓮,指花瓣多的蓮花。佛教以此作為寶蓮。《楞嚴經》:「光中生出千葉寶蓮。」唐李群玉《題金山寺石塘》詩:「千葉紅蓮高會處,幾曾龍女獻珠來?」千葉蓮品種我國晉時已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柬書堂帖》載:「……敝宇今歲植得(荷 花)千葉者數盆,亦便發花,相繼不 絕。」我國夏天時所謂的千葉蓮,並非蓮瓣實達到片,而是指花瓣很多的重瓣蓮花。如名為「紅千葉」的蓮花,花瓣132片左右;「粉千吉」花瓣116片左右;「白千葉」花瓣118片左右。花瓣實數超過千葉者,只今江蘇崑山培育的「千瓣蓮」,花紅色,杯狀,花瓣達2000至3000片,花徑18至21厘米。

五種天華 佛教對各種蓮花的總稱。佛教中的蓮花含義是廣義的,包括不同屬的睡蓮等。佛經上對蓮花的顏色,分為白、青、紅、紫、黃五色,稱為「五種天華」,其中白、青兩色最為尊貴。並說片五種蓮花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佛經說:
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乘銀牛;
南方能滿虛空藏,坐赤蓮花,乘金象;
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乘琉璃馬;
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乘獅子;
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乘水晶龜。

七寶蓮花 漢譯佛經中對七種蓮花的總稱。印度梵文及巴利文佛典中蓮花的含義是廣義的,對今天的科學分類 不同,包括不同屬的睡蓮等。實際上「七寶蓮華」中只有兩種現在分類的蓮花,即紅蓮與白蓮,其餘五種指睡蓮。蓮花與睡蓮的顯著區別是:蓮花的花與葉高出水面,睡蓮的花與葉浮在水面。

人華 佛教中以花瓣多少所分的蓮花品種,此指花瓣僅十餘瓣的蓮花。

天華 佛教中指花瓣達數百片的蓮花。

菩薩華 佛教中指花瓣多達數千的蓮花。這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蓮花,即所謂佛國蓮華,也就是佛的象徵。

優缽羅 梵語音譯蓮花的佛教名稱,簡稱優缽,作烏缽羅、漚缽羅、優缽刺。意譯為青蓮花、黛華、紅蓮花,又為龍王之一。

千葉白蓮 即多瓣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數百,又名「百葉華」。佛經說:此花生於佛國阿耨達池中,人世間難以見到,故又 稱「稀有之花」。佛祖釋迦牟尼稱它為「人中好華」。佛經中說:釋迦牟尼的舌根中閃出千道金光,每道金交化作一朵千葉白蓮花,每朵白蓮花坐著一位盤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所以千葉白蓮便是佛的象徵。宋蘇轍《千葉白蓮花》詩:「蓮花生淤泥,凈色比天女。臨池見千葉,謫墮問何故?空明世無匹,銀瓶送佛所。清泉養芳潔,為我三日住。蔫然落寶床,應返梵天去。」現在我國花瓣超過百葉的白蓮花,有「白千葉」、「白雪公主」、「雲蕾」、「玉碗」等多種。

青蓮花 蓮花品種之一,因色青而得名。梵文音譯為'優 體羅',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形似眼睛,佛教以其象徵菩薩佛眼,故稱佛與菩薩的眼睛為「蓮眼」。梁簡文帝《佛像銘》:「滿月為面,青蓮在眸。」即是以青蓮喻佛眼。佛教又以其作僧和寺的代稱,唐代陳子昂《酬暉上人夏日林泉》詩雲:「聞道白雲居,窈窕青蓮宇。」即是以青蓮喻佛寺。唐楊巨源《夏日苦熱,同長孫主簿過仁壽寺納涼》詩:「因投竹林寺,一問青蓮客。」便是以青蓮喻僧人。青蓮花在我國唐代已經出現。唐柳宗元《禮部賀白龍並青蓮花合歡蓮子黃瓜等表》言:「伏見今月日內出……又出西內定禮池中青蓮花。」

碧蓮 蓮花品種之一。《長物志校注》卷37「藕花」注7:「碧蓮—碧蓮花,為荷花品種之一,花被呈白綠色。」《花鏡》:「碧蓮花千瓣叢生,香濃而藕勝。」此品種在南北朝時就已出現。劉宋顏延之《碧芙蓉頌》:「澤芝芳艷,擅奇水屬。」現在所見碧蓮品種中有「嵊縣碧功」,花重瓣,白色,碗狀,花瓣103片左右,內輪花瓣之尖綠色,花徑16至20厘米,能結實,但結實率低。

紅蓮 紅色蓮花。我國文字記載最早,品種最多,詩家吟詠也最多。《西洲曲》:「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金蓮花 花名,又名金芙蓉、旱地蓮。始見於遼。《遼史·營衛志中》:「道宗每歲先幸黑山,拜聖宗、興宗陵,賞金蓮,乃幸子河避暑。」清《帝京歲時紀盛》載:「六月六日,避者山莊金蓮映日處,廣庭數畝,金蓮萬本,天下無二。」《廣群芳譜》載:出山 西五台山,塞外尤多,花色金黃,七瓣兩層,花心亦黃色,碎蕊,平正有尖,小長狹,黃瓣 環繞其心,一莖數朵,若蓮而小,六月盛開,一望遍地,金色爛然,至秋花干不落,結子如粟米而黑,其葉綠色,瘦小而長,五尖或七尖。《五台山志》:「山 有旱金蓮,如真金,挺生陸地,相傳 是文殊聖跡。」查慎行《人海記》:「旱金蓮花五台山,瓣如池蓮較小,色如真金,曝干可致遠,骨分餉者以點茶,一甌置 一朵,花開沸揚中,新鮮可愛,後扈從出古北口外,塞外多有之,開花在五六月間,一入秋莖株俱萎矣。」

金邊 即金邊蓮。蓮花品種之一。《長物志》「藕花」注八:「金邊與錦邊通。錦;這蓮為荷花品種之一。花被邊緣呈紫紅色,而其它部分呈白色。」《群芳譜》:「金邊蓮周圍一線色微黃。」《花鏡》:「錦邊白色,每邊上有一線紅暈或黃暈。」清蒲松齡《贊錦邊蓮》詩雲:「雅淡妝成照 眼新,宿酲初解帶余春。慵妝一線紅生肉,畫黛連 山綠效顰。」

低光荷 蓮花品種之一。晉王嘉《拾遺記·卷六·前漢下》載:「昭帝始元元年,穿淋池,廣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莖四葉,狀如駢蓋,日照則葉低蔭根莖,若葵之衛足,名『低光荷 』。實如玄 珠。可以飾佩。花葉難萎,芬馥之氣,徹十餘里。食之令人口氣常香,益脈飾佩。宮人貴之,每游宴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為衣,或折以蔽日,以為戲弄。」 夜舒荷 一種月出葉展的荷 花。晉王嘉《拾遺記》載:反漢靈 帝西園,「渠中植蓮大如蓋,長一丈,南國所獻。其葉夜 舒晝卷,一莖有四蓮叢生,名曰『夜舒荷 』。」又載晉武帝司馬炎「太(泰)始十年,有浮支國獻望舒草,其色紅,葉如荷。近望則如卷荷,遠望則如舒荷,團團似蓋。亦雲月出則荷舒,月沒則葉卷。植於宮中,因穿池廣百步,名曰『望舒荷 池』。愍(晉愍帝司馬鄴)之末,移入湖,胡人將種還胡中,至今絕矣,池亦填塞。」

2. 木耳菜長得快,陽台種上不怕曬,可以學會哪些種植技巧

木耳菜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因為吃起來跟木耳一樣,口感很好,也很清脆,所以有了這個名字。木耳菜長得非常的漂亮,不僅可以用於使用,觀賞價值也是很高的,有一些小區將木耳菜作為綠植在種植。木耳菜長得非常快,陽台上也可以種植,那麼,種植木耳菜有什麼技巧呢?

木耳菜是一種可以攀爬的植物,跟綠蘿一樣,如果長起來的話,可以沿著陽台攀爬,非常漂亮。平時還可以摘木耳菜的葉子來吃,很美味,是一種可以看,還可以吃植物,如果喜歡吃木耳菜,喜歡攀爬植物的話,可以試著種一種。木耳菜也是需要定期施肥的,但是要注意施肥不要太多。

3. 晉山晉水:華夏第一都——夏縣

夏縣古稱安邑,歷史悠久,因我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戰國時魏國也曾在此建都,因此號稱「 」華夏第一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夏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老而文明的黃土地曾孕育了難以數計的歷史名人。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並以此而取得了帝位,封國號為夏。大禹是黃帝的玄孫,承襲華族,國名為「 」華」,從此,「 」華夏」代稱中國,夏縣可謂是「 」華夏」的源頭。 夏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跡較多,有古文化和革命遺址共201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6處,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7處。主要有:司馬光祖墓、禹王城遺址、堆雲洞等。 一代名相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為政治通史,治國安邦,警誡後世;黃帝元妃嫘祖植桑養蠶,始於夏縣西陰;東晉書法大師衛夫人,傳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邊關的名將薛嵩、諫官陽城,元朝教育家歸陽、明代詩人王翰等長留史冊。 風景名勝 司馬光祠 司馬光祠位於大運高速公路夏縣段水頭鎮通往縣城方向約2公里處小晃村北峨眉嶺上。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即今夏縣)涑水鄉人,世稱「 」涑水先生」。自幼聰明過人,以「 」砸缸救童」為世代婦孺口碑。 遺著有《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 ),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 司馬光塋祠佔地百餘畝,平方曠達,規模宏麗,分四大部分: 塋地:佔地面積約50畝,司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歸葬於此。古冢壘壘,樹木森森,石刻遍布,氣象肅穆雄渾。每逢深秋季節,松柏翠擁,秋柿盡染,紅綠相映,景色極麗。 祠堂:創建於宋,歷代重修,現存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規制,迎面是五間「 」杏花碑」亭,內藏宋蘇軾撰文並書石、金代摹刻的《司馬溫公神道碑》(俗稱「 」杏花碑」)。後為祠堂,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間。殿內祀溫公四代先祖塑像。 余慶禪院:為北宋英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創建的司馬溫公祖塋香火院。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敕賜「 」余慶禪院」額,五間大殿系宋代原物,內奉彩塑金妝大佛三尊,高達3米左右,並配有彩塑韋陀、脅侍菩薩等,東西兩側為十六羅漢,均為宋塑。藝術精湛,造型傳神,施彩絢麗,滿堂生輝。 涑水書院:系司馬光為家鄉子弟所建學堂。現內陳列司馬光手跡,《資治通鑒》各種版本,科舉制度展,邵仲節藝術展館等。 塋祠內還保存眾多的北宋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珍貴碑刻。如王安石撰文、書法家雷簡夫書丹的司馬沂碑,蘇軾撰文並書石的司馬光神道碑(又名杏花碑)以及明代時用宋制螭首(高1.8米)龜跌(高1.6米),宋哲宗篆額的「 」忠清粹德之碑」,均為歷代金石學家視為珍品。 司馬光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城遺址 禹王城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7.5千米處禹王鄉的禹王村、廟後辛庄、郭里村一帶,因傳說夏禹曾在此居住過,故俗稱禹王城。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國都安邑城,也是秦、漢及晉時的河東郡治所。 禹王城遺址有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大城形狀如梯形,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台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禹王城遺址文化遺物有錛、鋤、钁、斧等器具的陶范、平首布陶范及陶罐、陶盆、鐵錛等。漢時,古安邑(禹王城遺址)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對後世的文化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華夏尋根溯源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8年,禹王城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陰村遺址 西陰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26年10月18日由清華大學考古學家李濟主持發掘,它是中國考古學者主持發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內發現有窖穴、灰坑等多處遺跡,並出土各種陶片、石器、骨器6餘箱。 半個蠶繭圖片 特別是在遺址中發現了半個蠶繭證明了遠在6000年前這一帶就出現了植桑、養蠶業。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跡有半地穴式圓形或長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出土遺物包括石、骨、蚌、陶等類。主要器型有釜、灶、夾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斂口缽、斂口瓮、缸、彩陶罐等。 1996年國務院公布西陰村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瑤台山 瑤台山又稱巫咸山,位於夏縣縣城2公里處的中條山前沿,瑤台山孤峰峭拔,蒼翠摩空,是夏縣古八景之首。瑤台山古時就為遊人拜遏游賞的最佳去處,如今更是。 瑤台山山頂為太虛觀,太虛觀中建有九層佛塔,塔高43.69米。塔中供奉有三世佛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五大菩薩,又建有三清、三官、文昌、葯王、雷神等殿閣,是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聖地,也是夏縣旅遊的標志,是人們去夏縣不得不參拜的一個景點。 堆雲洞 堆雲洞位於夏縣城西25公里稷王山上牛村土崗上,兩側溝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澗環繞,澗水東流入涑水河。因雨後崗上積雲繚繞,霧靄長存,洞門雲封,故稱「 」堆雲洞」,又因為其外觀似 *** 布達拉宮,堆雲洞又被稱為「 」小布達拉宮」。 堆雲洞是一座道觀,建築始於元代,明清兩代相繼增建和擴建。布局嚴謹,設計巧妙,亭台閣樓,因地制宜,錯落有致,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現存建築有北極台、筆峰塔、三皇閣、三聖殿、真武殿、三王祠(葯王、牛王、馬王)和白衣大士祠等,配以廊廡、廂房、道院,形成一組宏麗的道觀建築群。 廟內現存石刻「 」堆雲洞全景圖」,形象地反映了興盛時期的洞景。由於堆雲洞所處地勢高峻,環境幽邃,景緻秀麗,清人慕其景色,題贊堆雲八景為:雙澗合流、石穴隱雲、路盤層磴、庭俯喬林、東樓朝雨、西殿晚風、筆峰留月、高台孤聳。有詩雲:「 」曲折螺旋步步升,青雲足下會飛騰。回頭試看行將處,已離瓊樓十二層。」被列為夏縣十二景觀之一。 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位於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青龍河南北兩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時期晉南地區的典型遺址。 其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 公元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於此,即今東下馮遺址。史載:夏朝君主啟率眾從陽翟西遷到夏(華夏族故地),建都安邑。 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發現的遺物有陶器、骨器、銅器、石器等。 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東下馮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泗交風景區 泗交大峽谷旅遊風景區是三晉最大的生態旅遊景區,坐落在山西夏縣風景秀美的泗交鎮,依山傍水,融於巍峨群山之中。泗交鎮位於中條山中,景區屬於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組成部分。 這里,氣候宜人,自然環境優美,文化積淀深厚,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勝地、避暑度假寶地,景區內群峰聳立,古木成林,環境清幽,鳥獸群集,春聞山花飄香,夏沐涼風送爽,秋賞紅葉爛漫,冬望松柏傲雪,周圍叢林環抱、松楊迭翠、濃蔭蔽日、青草連連,清泉匯聚成河穿流而過,林水相映、水沙交融,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田園畫卷。 周邊還有架桑村峽谷漂流、唐回村峽谷漂流等知名的游樂景點。 名人及傳說 嫘祖傳說 夏縣西陰,遠古時期為西陵氏部落居住地。先民們生養繁衍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創造了輝煌的「 」西陰文化」(學術界公認)。有關嫘祖的故事有不計其數。 嫘祖,西陵(西陰)氏之女。黃帝正妃,教民養蠶治絲。使先民擺脫了束葉裹皮的原始生活,進而有了聞名於世的「 」絲綢之路」,又有了近代的(中國)「 」絲綢大國」。約1500年前的北周時,封嫘祖為「 」先蠶」(蠶神)。從此全國開始祭典「 」先蠶娘娘」。 夏縣西陰村古時在灰土嶺上有「 」娘娘廟」佔地約三畝,四季有人進香、供獻,後毀於日寇的「 」三光」蠻行,村人將「 」泥塑」娘娘像搬到村邊的一個土窯洞內,每年照歸香火不斷。洞壁上繪有娘娘生活、勞作的彩圖。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聖像被毀。窯洞在近幾年因村民蓋房建院被開挖不存。 1992年山西省省委工作隊為弘揚五千年歷史文明及西陰文化又重塑嫘祖像一尊,敬放於村南古廟中,並在牆壁上繪了有關嫘祖的畫圖若干組,為後人瞻仰。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一部長達300萬字的皇皇巨著,19年的嘔心瀝血,書寫的是中國編年體通史的千古絕唱。「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關於這部史學大典, *** 主席留下了「 」精讀17次」的感人佳話,並在書上寫下了密密麻麻的眉批點評。有人盛贊它是開國領袖「 」馱在馬背上的秘密武器」「 」放在床頭邊的高級參謀「 」。 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 」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被人們廣泛流傳。 衛夫人 衛夫人,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 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表親戚,成為「 」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 衛夫人,被譽為「 」中華女書法家之祖」。她擅長一手「 」簪花小楷」,「 」如插花 *** ,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筆陣圖》是論述寫字筆劃的著作,闡述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七種基本筆劃的寫法。《筆陣圖》據信為衛夫人所作。 名優特產 泗交黑木耳 泗交黑木耳是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泗交鎮的特產。泗交鎮黑木耳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期,就作為貢品,品質好,營養價值豐富,有降血壓、降血脂的特殊功能。 泗交黑木耳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夏縣板栗 夏縣板栗以野生為主,具有外形美觀,面有光澤,水分少,易剝皮,出粉率高,肉質細膩,香甜味美,營養價值高等特點。夏縣板栗肉質細膩,生吃脆甜,熟吃綿甜,而且都營養豐富。很多人都喜歡把剝好的板栗用來燉湯,湯汁鮮美,栗肉綿甜,也稱得上是一款營養豐富,美味多汁的美食。 祁家河柿餅 夏縣祁家河的柿子餅,這里環境優越,水源豐富,陽光充足,種植的柿子也非常好,個大,色澤純正,肉質細膩,鮮香可口,用它來製作的柿子餅可謂是上乘品質,好看,綿甜可口,營養豐富。

4. 彝族的風俗有哪些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佔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4)插花木耳擴展閱讀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

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熱點內容
情人節女朋友約不出來 發布:2025-03-31 09:10:42 瀏覽:625
家樂福花店 發布:2025-03-31 09:07:20 瀏覽:900
一朵梅花花 發布:2025-03-31 09:05:57 瀏覽:468
手持康乃馨的聖母 發布:2025-03-31 08:54:38 瀏覽:341
盆栽麻梨疙瘩 發布:2025-03-31 08:46:59 瀏覽:180
2017黃平大高山杜鵑花 發布:2025-03-31 08:35:49 瀏覽:202
幽谷百合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3-31 08:28:17 瀏覽:686
趙海棠穿睡衣 發布:2025-03-31 08:28:11 瀏覽:105
仙珠花卉 發布:2025-03-31 08:28:08 瀏覽:415
成都青白江鮮花速遞網 發布:2025-03-31 08:20:11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