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節氣插花
㈠ 城市休閑丨跟著老師學插花,讓你家的年味兒更馥郁
旅行,或許能讓你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而修己觀世,卻並非只有詩與遠方,與花為伴,就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對話。
有句俗語:歲朝插花,有花才叫年。「歲朝」是指農歷正月初一,慶祝新年伊始,報歲平安。春節前夕,在花市上選購一些花草裝點氣氛,是對新年寄予美好願望,更是藉此過一個有儀式感的春節。
春節插什麼花,更能烘托吉慶祥和的氣氛?蘭州晨報 旅遊 周刊《任我行》記者來到位於北濱河路隴能家園C區的蓮語學堂,聆聽中式插花老師的分享,讓正在歸途的你與花草對話,插出你心中獨特的年味兒。
蓮語學堂中式插花課
中式插花,崇尚自然
來到蓮語學堂,記者看到一個10歲的小女孩正在有模有樣地擺弄著手裡的花枝,蓮語學堂的創始人劉沫老師不時上前指點著。「媽媽覺得我心靜不下來,所以帶我來蓮語學堂學習中式插花,現在我很喜歡插花。」小女孩對記者說。
說起「花」,恐怕沒有人不喜歡,但人們普遍熟識的花藝、花道,更多的是西式花藝和日式插花。談到中式插花,劉沫說:「因為機緣,我認識了我的老師李麗淑教授,也因此愛上了中式插花。大家都知道花藝的源頭在中國,但了解的人並不多。李麗淑教授最早是日本花道級別很高的老師,後來,她毅然放棄之前所學,從頭學習傳統中式插花,研習中華花藝,到現在教學已有約四十年了。其實中式插花有嚴格的體系,學員們可以按照課本內容精進花藝。」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式插花。劉沫說:「雖然日式插花、西式花藝很美,可是深入學習就會發現,還是中華花藝底蘊更深厚。春天插桃花時,會想到《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天插荷花,會想起《愛蓮說》『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一年四季可以插出24節氣的特點,學習的過程,也是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的過程,讓我越發覺得傳承中華花藝是一種責任。」
在我國傳統插花的觀念中,花器對花有特別的含義。中華花藝根據器型不同,分為盤、瓶、缸、碗、筒、籃六大器型。劉沫指著學員正在插的一碗盤花,告訴記者:「盤象徵著大地,池塘邊上有水,是為陰,中間陸地是為陽。其實中式插花受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滋養很深,並汲取了書法、繪畫等姐妹藝術的精華,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中國古人嚮往的『山水精神』,在中式插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經常插好花,在旁邊放一個小仙人踏步桃林,整個插花作品就更耐看,也更有意境。中式插花就是崇尚自然,有虛有實,有枯有榮,也會留白,這正是中式插花與西式花藝的本質不同。」
中式盤花。
春節插花,吉祥喜慶
日本花道講究道是自然,西式花藝以造型和色彩烘托氛圍,談到中華花藝的不同,劉沫說:「日式插花很清簡,這跟它傳播的途徑有關。唐代,日本派出遣唐使,他們將中式插花帶到了日本。經由僧人傳播,日式插花更顯禪意,以少勝多的感覺更強烈,不像中式插花那樣繁盛。中式插花包容性很強,可以很繁盛,也可以是文人的心象花。其中可挖掘出豐富的寶藏。」
說起以花迎新,劉沫說:「根據天時地氣,中式插花都會選擇不同的花。一般到過春節時,古人都會插『新盤』,也叫『辛盤』。唐代歐陽詹的《春盤賦》中描寫,人們以演春、走春、開春等應景活動來表達對春天的期盼與喜悅,其中插迎春花、作春盤、掛花箋、戴花勝等,是以『花』的角度表達春的情趣生活,還會以蔥、蒜、姜等五辛以古籃插成辛盤,配加生菜則謂之春盤。而且,還可以在花枝上掛一些紅色喜氣洋洋的掛件。其實中國的傳統節日都非常有內涵。中國人說,冬至大如年,而農歷二月十五,是中春,也是百花生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這些都是中國人最在乎的節日,也是『花好月圓』的深厚涵義所在。」
新盤。
「春節插花應該有著吉祥、喜慶的意味,首先談談選材。臘梅、水仙、玉蘭都是不錯的選擇;玉蘭、牡丹、海棠又有『玉堂富貴』之意;梅花、竹子、松樹插在一起也有『高潔長壽』的意味;南天竹這樣有花有果實的花材,寓意『開花結果』。在華人世界裡,更多人喜歡用正統的大紅色花材來表現這個春節喜慶氣氛,並掛一些紅色的裝飾。其次,再說說插法,中式插花以三大主枝為主要框架,使枝就是花使命,決定了整個花型,始枝有直立型、傾斜型,還可以是倒掛型,另外還有客枝、主枝。在插花的過程中,應尊重自然,注重花材之間的層次和空間關系。中式插花是典型的空間藝術,仔細觀賞,就會有前、中、後三景,上、中、下三段,看起來平遠、高遠、深遠。」
劉沫指著一件盤花作品介紹:「中式插花各器型形成及盛行年代各有不同,瓶花高昂、盤花深廣、缸花厚壯、碗求中藏、筒重婉約、籃貴端莊。每個人都根據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插出自己的一束心花。」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插花都有特殊的 情感 ,融入自然、渴望天人合一,拈花微笑就是對萬物自然的悟與解,這也許是中國人插花的最高境界。
中式插花
中式插花藝術起源於1500百年前的六朝時代,是我國重要的古典藝術之一。當時插花主要被用在節慶與宗教供花上。唐宋時,與「焚香、點茶、掛畫」同稱四藝,成為當時人們最普遍、最基本的生活素養。
中式插花有寫景花,理念花、心象花、造型花四大類型。中華花藝是以中國人對花木之美的特殊品味為基礎,首重意趣,形式次之,而後色彩。比如:拈一束清香以供佛;折柳贈人;頌寓父母健在;贊君子之德操;或對友人之祝福與關懷;或造無可名之形,假瓶盤為地,別造靈奇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福利來啦!
中式插花體驗課: 原價300元,蘭州晨報讀者持當日晨報到店體驗價100元。
文丨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荊雯
㈡ 二月二有什麼來歷和講究
參考資料:
§龍抬頭 二月初二§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志》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葯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游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盪盪,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㈢ 請問二月花朝是哪一天
花朝節,簡稱花朝,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其風俗多是郊遊雅宴,盛唐即有此風,參加者多是些騷人墨客,有時也有親朋好友,在觀景賞花中飲酒賦詩,歡聲笑語,持續不斷。
花朝節一般在公歷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這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的傳統。
(3)二月節氣插花擴展閱讀:
花朝節習俗:
一、祭花神
(廟里燒香或者於花樹下祭祀行禮祭拜)為花神設神位。
二、賞花
女孩貼紅紙紅線或五彩紙,綢帶在花枝上,即獻給花神的禮物來裝扮花神,憑自己的喜好裝飾花樹打扮的越漂亮者為魁,邊祈福,邊賞花。
三、飲食
花糕: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傳說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年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這也是食花糕的由來。
四、插花
民間種花,文人則行栽花盆景,插花貢酒,香的雅事。插花供於畫下案上,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畫上經常可以看到。
五、應景佩飾
不同於剪紙花,而是簪真品,宋代男女最風靡的簪花,戴於頭上。婦女剪綵帛為花插頭。並且以此紙花互相贈送或以真花贈友。
㈣ 農歷二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農歷二月十五是花朝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花朝節與中秋節相對應。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4)二月節氣插花擴展閱讀:
傳統風俗
1、飲食
花糕: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但傳說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年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這也是食花糕的由來。
吃花:唐太宗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
春菜粥:粥里放雪菜(或加毛豆)小辣椒。
2、種花
民間有種花習俗。
3、插花
民間種花,文人則行栽花盆景,插花貢酒,香的雅事。插花供於畫下案上,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畫上經常可以看到。
㈤ 在古代春分前後有個重要節日是哪個
春分是24節氣之一,今年春分是在3月21日,春天是百花齊放的時候,在這個前後古代有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那麼,是哪個呢?下面小編就帶來介紹。
在古代春分前後有個重要節日是哪個螞蟻庄園3月21日答案:花朝節
解析:萬紫千紅,繁花似錦。百花盛開的時節自然也少不了關於花的節日。
春分前後有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叫做花朝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
傳說花朝節由來已久,有人講,春秋典籍中就有記載。但是,由於缺乏相關的史料,對於花朝節的起源,專家們還有很多爭論。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非遺理論與應用創新基地研究員、民俗學博士方雲認為,花朝發軔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定型於唐宋年間,盛行於明清。唐代春日的花朝節與秋時的月夕節相對,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正所謂「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般春」,花朝節又名「花神節」,即花神的生日。也許因為南北氣候條件不同,我國南北的花朝節具體日期也不大相同。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雲:「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這便是南方花朝節的日期。到了清代,北方的花朝節被確定在農歷二月十五日。據一些研究者整理,花朝節的習俗至少包括懸彩賞紅、祀神祝誕、花燈出巡、游春撲蝶、種花挑菜、曬種祈豐、趕花會、製作花糕、插花簪花、祭祀勸農等10種。在江浙等地區,花朝節習俗除有些與上述相同外,還有賦詩題篇、鬥草之戲、百花之戲、互贈食物等。花朝節習俗的地域差異,反映了任何民俗事項都不可能脫離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和國家文化之間的關系與文化的統一性和獨特性共存的事實。
「花朝」二字不僅出現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揆諸歷史,花朝節也與文學有不解之緣。很多學者從古典文學中尋找到了花朝節的蹤跡。明代,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刻畫了「十二花神」。清代曹雪芹則借《紅樓夢》給花朝節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可以了解到,花朝節在古代曾與元宵、中秋並重,流行於全國,但現今只在少數地區流傳。
花朝節有哪些習俗活動?
花朝節自春秋始,至唐宋,風俗漸多,從春日游賞、插花、簪花,到撲蝶、種花、挑菜……花樣繁多,精彩繽紛。
祝神廟會。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
游春撲蝶。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佳節會發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游春的節日——春節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前後構成游春的高潮。
種花插花。民間有種花習俗。民間種花,文人則行栽花盆景,插花貢酒,香的雅事。插花供於畫下案上,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畫上經常可以看到。
曬種祈豐。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