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插花
1. 花道禪意詩句
1. 關於日本花道詩句
關於日本花道詩句 1. 關於日本的花道為題 日文的資料跪求~~
いわゆる「華道」とは、木の枝を適切に抜き取ら草花や葉、花が変わっていて挿入花瓶など花器の中の方法と技術である。「華道」あるいは「華"、も"花"、"花"は日本獨特の伝統芸術の一つだ。
茶道と舞道のように、日本の花道でも日本本土から始まったのだが、中國、唐代の生け花を吸収し、千百年間融合本土文化発展してきました。伝承してから今日まで、中國の花道芸術簡素化する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る插瓶花ですが、日本の花道は自然の美しいのを超えて発揚成(芸術である。
2. 關於日本花道的論文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摘要:日本花道最初起源於中國,隋朝時期的佛堂供花就是日本花道的原型。供花傳到日本之後,日本的地理環境和它當時的國情使花道逐漸獲得發展,相繼又產生了許多各種不同的流派,並且成為日本人教育子女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流派的特色和規模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基本點卻都是相通的,就是天、地和人的統一。日本花道是一種綜合藝術,亦是一種技藝,還是一種廣為大眾接受的文化活動,更是一種追求「靜、雅、美、真、和」的一種道意。日本花道在娛樂、服務大眾的同時,更是逐步培養了插花人的身心和諧、有禮。
關鍵詞:日本;花道;花道精神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3--01
一、日本花道的歷史及其發展
日本花道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所謂「花道」,是指適當截取樹木花草的枝、葉、花朵等,將其藝術地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術,以及欣賞其美麗的容姿及其生命力的藝術。「花道」也稱為「華道」,或「生花」。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隋朝時代的佛堂供花,佛教從中國傳到日本,與此同時,與佛教相關的一些儀式和裝飾也都被傳到了日本。比如,日本人愛好把自然的花草放入器皿中以作裝飾,因為自然的花草要比人工制的供花有生氣。公元8世紀,插花技術出現了,但是直到1
3. 什麼是日本花道
花道又稱「插花」。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起源於佛教的供花,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日本。
佛教經典中有不少關於供花的記述。供花包括撒花、花鬘、拈花。撒花是印雅人迎送客人時的禮俗。花鬘用於頭發裝飾及脖勁裝飾。傳說釋迦牟尼就是拈蓮花傳授佛教真諦,可見佛教與花兒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已經十分密切了。供花成為建立功德的表現。衣裓(將花卉插在寶瓶內)、寶瓶花(只插蓮花等花枝)等插花法同佛教一道,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最初只是在寺院內流傳。隨著凈土信仰的出現,供花的習俗也傳入民間。可同時體現過去(結果實)、現在(開花)、未來(蓓蕾)的蓮花成為供花的主要材料。鮮花除了作為神聖的供花以外,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欣賞之物。
花道使用的工具因立花、生花、投入花而各不相同。此外,因流派不同,工具的形狀、大小也各不相同。簡單歸納起來大約需要以下工具:花盤、水壺、槍、鋸、厚刃刀、錐、鐵錘、木槌、鉗子、小刀、花鋏、鑿子、兩頭釘、鐵絲
4. 日本花道對中國花道的啟示
你好!
對於花道,我可真是個門外漢;可能幫不上什麼忙,在網上找了一下,復制了一些,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您現在的位置: 貫通日本 >>; 文化 >>; 花道 >>; 正文
日本花道--花道歷史
作者:未知 來源:貫通論壇 更新:2005-9-18 8:51:00 點擊:1576 切換到繁體中文
花道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佛教活動。唐宋時代,中國有向佛祖「供奉鮮花」的習俗,後來這習俗和佛教一起傳入日本。這就是原始的花道,在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中記載有當時供花的記述,花枝要向著天空擺放,以表示誠與信。《萬葉集》、《古今集》中也有「大宮人戴花冠」、「瓶中斜插花」的描述。日本花道經歷了古典插花藝術,自然主義插花藝術和現代插花藝術三個階段。
在日本,花道不是單純的插花,它與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被推崇為日本婦女的必修課。日本有許多花道學校和培訓班,每年有幾百萬女性學習插花技術,插花愛好者更是多達日本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見花道已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唐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並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各流派其特色和規模雖各有千秋,但基本點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貫穿於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以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從深處看,花道首先是一種道意,它逐步培養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其次花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採用園藝、美術、雕塑、文學等人文藝術手段。花道還是一種技藝,可用來服務於家庭和社會。最後花道是一種易於為大眾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淺出的文化活動。
插花並不講究花材的數量和花的華麗。在古代和現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輪向日葵等簡單的花草就能營造一種幽雅、返樸歸真的氛圍。另外插花的優劣還取決於插花的形態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現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薔薇花象徵美麗與純潔,百合花代表聖潔與純真。梅花象徵高潔與堅毅,蘭花高雅,被譽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華貴,杜鵑花婀娜多姿,桃花嫵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徵高尚品德。而熱愛大自然的日本人最愛的還是櫻花,因為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
不好意思啊!估計這些樓主早已知曉,抱歉。
5. 贊花的詩詞句子
樓主建議你看看 花未眠 這篇文章 好像是高中課本的問篇 下面是寫花的詩句和出處解說! 春花秋月杜鵑夏 冬雪皚皚寒意加 這是道元禪師〔道元禪師:即希玄道元,鐮倉(1192—1333)初期的禪師,日本曹洞宗的始祖,曾到中國學習佛法,著有和歌集《傘松道詠》等。
〕(1200—1252)作的一首和歌,題名《本來面目》。 冬月撥雲相伴隨 更憐風雪浸月身 這是明惠上人(1172—1232)作的一首和歌。
當別人索書時,我曾書錄這兩首詩相贈。 明惠在這首和歌前面還詳細地寫了一段可說是敘述這首和歌的故事的長序,以闡明詩的意境。
元仁元年(1224)12月12日晚,天陰月暗,我進花宮殿坐禪,及至夜半,禪畢,我自峰房回至下房,月亮從雲縫間露出,月光灑滿雪地。山谷里傳來陣陣狼嗥,但因有月亮陪伴,我絲毫不覺害怕。
我進下房,後復出,月亮又躲進雲中。等到聽見夜半鍾聲,重登峰房時,月亮又撥雲而出,送我上路。
當我來到峰頂,步入禪堂時,月亮又躲入雲中,似要隱藏到對面山峰後,莫非月亮有意暗中與我作伴? 在這首詩的後面,他繼續寫道: 步入峰頂禪堂時,但見月兒斜隱山頭。 山頭月落我隨前 夜夜願陪爾共眠 明惠當時是在禪堂過夜,還是黎明前又折回禪堂,已經弄不清了,但他又接著寫道: 禪畢偶爾睜眼,但見殘月余輝映入窗前。
我在暗處觀賞,心境清澈,彷彿與月光渾然相融。 心境無邊光燦燦 明月疑我是蟾光 既有人將西行稱為「櫻花詩人」,那麼自然也有人把明惠叫做「月亮詩人」了。
明明皎皎明明皎 皎皎明明月兒明 這首僅以感嘆聲堆砌起來的「和歌」,連同那三首從夜半到拂曉吟詠的「冬月」,其特色就是:「雖詠歌,實際不以為是歌」(西行的話),這首詩是坦率、純真、忠實地向月亮傾吐衷腸的三十一個字韻,與其說他是所謂「以月為伴」,莫如說他是「與月相親」,親密到把看月的我變為月,被我看的月變為我,而沒入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殘月才會把黎明前坐在昏暗的禪堂里思索參禪的我那種「清澈心境」的光,誤認為是月亮本身的光了。
正如長序中所述的那樣,「冬月相伴隨」這首和歌也是明惠進入山上的禪堂,思索著宗教、哲學的心和月亮之間,微妙地相互呼應,交織一起而吟詠出來的。我之所以借它來題字,的確是因為我理解到這首和歌具有心靈的美和同情體貼。
在雲端忽隱忽現、照映著我往返禪堂的腳步、使我連狼嗥都不覺害怕的「冬月」啊,風吹你,你不冷嗎?雪侵你,你不寒嗎?我以為這是對大自然,也是對人間的一種溫暖、深邃、體貼入微的歌頌,是對日本人親切慈祥的內心的贊美,因此我才書贈給人的。 以研究波提切利〔波提切利(1445—1510):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
〕而聞名於世、對古今東西美術博學多識的矢代幸雄博士,曾把「日本美術的特色」之一,用「雪月花時最懷友」的詩句簡潔地表達出來。當自己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是四季時節的美而有所省悟時,當自己由於那種美而獲得幸福時,就會熱切地想念自己的知心朋友,但願他們能夠共同分享這份快樂。
這就是說,由於美的感動,強烈地誘發出對人的懷念之情。這個「朋友」,也可以把它看做廣泛的「人」。
另外,以「雪、月、花」幾個字來表現四季時令變化的美,在日本這是包含著山川草木,宇宙萬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傳統的。日本的茶道也是以「雪月花時最懷友」為它的基本精神的,茶會也就是「歡會」,是在美好的時辰,邀集最要好的朋友的一個良好的聚會。
──順便說一下,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精神」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的。 春花秋月杜鵑夏 冬雪皚皚寒意加 道元的這首和歌也是謳歌四季的美的。
自古以來,日本人在春、夏、秋、冬的季節,將平常四種最心愛的自然景物的代表隨便排列在一起,興許再沒有比這更普遍、更一般、更平凡,也可以說是不成其為詩的詩了。不過,我還想舉出另一位古僧良寬所寫的一首絕命詩,它也有類似的意境: 秋葉春花野杜鵑 安留他物在人間 這首詩同道元的詩一樣,都是把尋常的事物和普通的語言,與其說不假思索,不如說特意堆砌在一起,以表達日本的精髓,何況這又是良寬的絕命詩呢。
浮雲霞彩春光久 終日與子戲拍球 習習清風明月夜 通宵共舞惜殘年 並非逃遁厭此世 只因獨愛自逍遙 良寬的心境與生活,就像在這些詩里所反映的,住的是草庵,穿的是粗衣,漫步在田野道上,同兒童戲耍,同農夫閑聊,盡管談的是深奧的宗教和文學,卻不使用難懂的語言,那種「和顏藹語」的無垢言行,同他的詩歌和書法風格,都擺脫了自江戶後期、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日本近代的習俗,達到古代的高雅境界,直到現代的日本,他的書法和詩歌仍然深受人們的敬重。他的絕命詩,反映了自己這種心情:自己沒有什麼可留做紀念,也不想留下什麼,然而,自己死後大自然仍是美的,也許這種美的大自然,就成了自己留在人世間的唯一的紀念吧。
這首詩,不僅充滿了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精神,同時彷彿也可以。
6. 尋找有關日本櫻花的詩詞
以下都是櫻花的詩作:【櫻花花下作】
仙雲昨夜墜庭柯,化作翩躚萬玉娥。映日橫陳酣國色,倚風小舞盪天魔。春來惆悵誰人見,醉後風懷奈汝何。坐對名花應笑我,陋幫流俗似東坡。
嫣然欲笑媚東牆,綽約終疑勝海棠。顏色不辭污脂粉,風神偏帶綺羅香。園林盡日開圖畫,絲管含情趁艷陽。怪底近來渾自醉,一尊難發少年狂。
蘇曼殊
【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昨宵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艷骨,空將清淚滴深懷。多情漫作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已灰。
黃季剛
【向島觀櫻】
春風被廣堤,復值蠻花開。丹 映陽輝,媚此都人來。仙雲既空靈,修路清氛埃。客心忌曛雲,欲與春徘徊。燈繁葩杳冥,霞漾波縈回。豈謂俄頃歡,翻令羈思哀。故宇多芳華,何必棲蓬萊。
鄧(溥)爾雅
【櫻花】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櫻如美人,紅顏易消歇。
郁華
7. 什麼是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唐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並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各流派其特色和規模雖各有千秋,但基本點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貫穿於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以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從深處看,花道首先是一種道意,它逐步培養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其次花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採用園藝、美術、雕塑、文學等人文藝術手段。花道還是一種技藝,可用來服務於家庭和社會。最後花道是一種易於為大眾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淺出的文化活動。
插花並不講究花材的數量和花的華麗。在古代和現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輪向日葵等簡單的花草就能營造一種幽雅、返樸歸真的氛圍。另外插花的優劣還取決於插花的形態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現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薔薇花象徵美麗與純潔,百合花代表聖潔與純真。梅花象徵高潔與堅毅,蘭花高雅,被譽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華貴,杜鵑花婀娜多姿,桃花嫵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徵高尚品德。而熱愛大自然的日本人最愛的還是櫻花,因為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2. 贊美插花的短句
1.描寫「插花」的句子
描寫「插花」的句子: 月季花的花瓣姿態萬千。
有的藏而不露,想睡眠中的嬰兒;有的半開半合,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迎風吐艷,就像牡丹的「縮小版」。而有的凋謝了,但花芯卻像軍人一般挺立枝頭。
月季的花芯綴滿了黃色的小顆粒,著幽雅的香氣就是從這兒散發出來的,只要聞上一聞,便能心曠神怡。遠遠望去,一朵朵月季花就像是一群孩童正摟著媽媽的脖子撒嬌呢。
春風微盪之中,那花瓣像銀色的霜花,像透明的玉屑.像水洗的胭脂。太陽花只有在見到太陽時才開花,每天太陽從東方徐徐升起時,太陽花們就爭先恐後地張開塔門的一張張笑臉。
微風吹去,太陽花「搖頭晃腦」似乎在念詩,又似乎向行人點頭。太陽花的花骨朵兒是紅色的,形狀有黃豆般的大小,和其它的花骨朵不同,短短的、圓圓的,看上去非常可愛。
面對那樣的艷麗和芬芳。我摸了一下它的花瓣,光滑柔嫩,花枝絢麗多彩、亭亭玉立,紅的似火,粉的如霞,一朵朵挺立在綠色的枝葉上,任陽光在絢麗的花朵上撫過,這時候,在我的眼裡,月季花就像一個穿著紅色衣裙的小泵娘,在綠葉中翩翩起舞。
我們來到花壇邊。花壇里的玫瑰花色彩艷麗:白的如雪、紅的像火、黃的似金、粉紅的如霞……尤其是那淡黃色的花朵,更顯得典雅、莊重,花瓣的邊上泛有粉紅色,覆著茸毛,含著透明的水珠,勃發著一派生機。
那千百朵笑臉迎人的鮮花,彷彿正在用清脆的聲音微笑低語: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清風吹過.一陣陣花雨飄落下來.山野像鋪上了一床彩色的大錦被。花瓣中間有金黃色的花蕊,花蕊頂端粘著花粉,散發出陣陣醉人的芳香,引來一群蜜蜂「嗡嗡」地奔波忙碌,四周蝶飛翩翩,伴著可愛的玫瑰花。
風吹著,玫瑰花隨風搖曳。不管是誰,經過她的身旁,都感到她在朝你微笑點頭;當你停下腳步,欣賞她時,就會覺得花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玫瑰,擁有著滿腔的熱血與激情。這就是玫瑰,在真情中誕生,在真情中離去,卻永不忘恩的玫瑰,付出自己去渲染別人的玫瑰,值的我永遠愛它的玫瑰!枝頭的花蕾正含苞欲放。
枝青花黃,搭配得多麼協調。夏天,蓖麻開出一一簇簇的小花,上邊是雌花,為淡紅色,下邊是雄花,為淡黃色,遠遠望去,就像是兩片美麗的彩雲,互相追逐。
藍色風信子最能吸引我的視線,擁有著高貴的氣質。表示感謝的紅色風信子明亮艷麗。
代表著幸福的黃色風信子和淡雅的粉色風信子帶著清新的氣息,淺淺的顏色相稱起來十分和諧,浪漫。還有代表熱情的桃紅色風信子很是奪目。
但無論是哪一種顏色,都讓我離不開視線。一簇簇鮮艷的花朵,聚集在葉片下,猶如無數只蝴蝶,微微張開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動。
清風吹過,一陣陣花雨飄落下來,山野像鋪上了一床彩色的大錦被。雞冠花,遠遠看去紅得像一團火。
走近一看,嗬,朵朵都像大公雞頭上的紅冠子。經過我的精心照顧,美人蕉的長勢越來越旺盛。
過了不久,嘿!美人蕉的葉子漸漸地由綠帶白,變成了濃綠,濃得幾乎要流下來。美人蕉的頂端更增添了異彩,成串的花蕊像蠟燭,像火炬,越長越大,抿嘴欲笑。
要開放了,要開放了……一天早晨,花終於盛開了,那鮮艷的花朵似紅蓮映水,紅得耀眼。微風吹來,片片花瓣像是一隻只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
那美呀,簡直醉了我的心。一陣風吹來,蜻蜓花搖了幾下,那樣子多迷人,真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著優美的舞蹈。
那牽牛花兒爬在樹上,調皮任性,無拘無束,就像小孫女纏著老爺爺。牽牛花的果,像盞盞小燈,向下垂著,好像在尋找適宜的地方,然後把種子彈落,讓它在繁茂的枝葉上盪漾著翡翠般的嫩綠。
一片片的葉兒一閃一閃,就像一張張少女的臉。嫩葉上殘留著一兩滴雨露,淚珠一樣晶瑩。
2.描寫插花的詩詞
1、插花臨水為誰容宋朱熹 《九曲棹歌》2、醉里插花花莫笑宋李清照 《蝶戀花 上巳召親族》3、插花還起舞宋張元干 《菩薩蠻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4、插花走馬醉千鍾宋辛棄疾 《定風波 暮春漫興》5、插花勸酒鹽橋館宋張先 《木蘭花/玉樓春》6、插花歸宋黃裳 《驀山溪·春前信息》7、千騎插花秋色暮宋黃庭堅 《定風波·自斷此生休問天》8、莫笑插花和事老宋黃庭堅 《南鄉子·未報賈船回》9、雲鬢插花新宋晁端禮 《菩薩蠻·遠山眉映橫波臉》10、插花歸去莫匆匆宋趙令畤 《鷓鴣天·麝發雕爐小袖籠》11、沈醉插花宋晁補之 《江神子/江城子》12、插花走馬宋毛滂 《驀山溪·梅花初謝》13、插花人好手纖纖宋葛勝仲 《浣溪沙》14、應有海棠、猶記插花人宋葉夢得 《虞美人·平波漲綠春堤滿》15、不管插花歸去宋朱敦儒 《水調歌頭·當年五陵下》。
3.描寫插花的詩詞有哪些
1、《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宋代: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
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
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憐春似人將老。 譯文:漫漫長夜讓人提不起一點精神,心情也鬱郁不歡,只能在夢里夢見京城,還能認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
為了報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兒與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 簡便的宴席,雖然菜很一般,酒卻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讓人稱心如意。
喝醉了將花插在頭上,花兒不要笑我,可憐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樣快要過去了。 2、《定風波·暮春漫興》 宋代: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
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
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
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
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譯文:少年時代,一旦春天來臨,就會縱情狂歡,插花、騎馬疾馳,還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
現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剩下的花瓣也給捲走了,但它還是沒有停息。
可是我不恨它,因為花兒開放是由於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誰又看見春天離去了?離此而去的春天,被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碰上了。
3、《插花吟》 宋代:邵雍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
況復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正芳菲。 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
譯文:頭上花枝光照酒杯,酒杯中映著好花枝。親身經歷兩世太平日子,雙眼見到四朝全盛之時。
況且我的筋骨還很康健,更遇上時節正這樣芳菲?美酒里涵容著婆娑花影,一片紅光從杯中流溢,面對著大好春景,怎麼能不在花前醉飲然後歸去! 4、《水調歌頭·淮陰作》 宋代:朱敦儒 當年五陵下,結客占春遊。紅纓翠帶,談笑跋馬水西頭。
落日經過桃葉,不管插花歸去,小袖挽人留。換酒春壺碧,脫帽醉青樓。
楚雲驚,隴水散,兩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處可銷憂。
長揖飛鴻舊月。不知今夕煙水,都照幾人愁。
有淚看芳草,無路認西州。 譯文:遙想當年洛城風華日,春光姣好,貴族少年結伴遊樂。
穿著鮮艷的衣服,談笑之間,一起騎馬遊冶洛城水西。日落時候,他們頭戴鮮花,郊遊歸來,經過桃葉渡時,酒樓里的美人上前留住了他們。
美女為他們勸酒,開懷暢飲,摘掉帽子,醉卧酒樓。 楚地風雲驚起,隴水飄散而去,兩廂漂流。
如今飽受憔悴之苦,沒有地方可以讓我排遣內心的憂愁。盼飛鴻可以傳來遠方人的消息,盼同一輪明月可以為遠方人祝福。
此時此刻,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和我一樣,在為遠別的情人而憂愁。淚眼所見,只有芳草連天,惹起人們無限的情思,而西州路卻始終尋找不到。
5、《紫萸香慢·近重陽偏多風雨》 宋代:姚雲文 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
正自羈懷多感,怕荒台高處,更不勝情。向尊前,又憶漉酒插花人。
只座上、已無老兵。 凄清,淺醉還醒,愁不肯,與詩評。
記長楸走馬,雕弓笮柳,前事休評。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
盡烏紗便隨風去,要天知道,華發如此星星,歌罷涕零。 譯文:偏偏是臨近重陽風雨越多,今日如此溫暖明麗特別叫人愛惜。
試問秋花的芳香是否濃郁?我欲攜同朋友走出西城游歷。我正自飄泊羈旅,滿懷著無限愁緒,就怕登上荒台的高處,更是難以承受悲戚。
面對著酒宴,又將濾酒、插花的友人回憶,只是座席上已沒有昔日的舊侶。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腸淺醉又醒。
積郁的愁情比詩篇抒寫的更加沉重。記得沿著楸樹茂盛的大道乘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楊的技能,這些往事休再論評。
記得重陽節朝廷傳賜紫萸,而今有誰夢到故國園陵?任憑烏紗帽隨風吹去,要讓老天知道,我的白發已如此叢生,我感慨長歌,涕淚飄零。
4.贊花的詩詞句子
樓主建議你看看 花未眠 這篇文章 好像是高中課本的問篇 下面是寫花的詩句和出處解說! 春花秋月杜鵑夏 冬雪皚皚寒意加 這是道元禪師〔道元禪師:即希玄道元,鐮倉(1192—1333)初期的禪師,日本曹洞宗的始祖,曾到中國學習佛法,著有和歌集《傘松道詠》等。
〕(1200—1252)作的一首和歌,題名《本來面目》。 冬月撥雲相伴隨 更憐風雪浸月身 這是明惠上人(1172—1232)作的一首和歌。
當別人索書時,我曾書錄這兩首詩相贈。 明惠在這首和歌前面還詳細地寫了一段可說是敘述這首和歌的故事的長序,以闡明詩的意境。
元仁元年(1224)12月12日晚,天陰月暗,我進花宮殿坐禪,及至夜半,禪畢,我自峰房回至下房,月亮從雲縫間露出,月光灑滿雪地。山谷里傳來陣陣狼嗥,但因有月亮陪伴,我絲毫不覺害怕。
我進下房,後復出,月亮又躲進雲中。等到聽見夜半鍾聲,重登峰房時,月亮又撥雲而出,送我上路。
當我來到峰頂,步入禪堂時,月亮又躲入雲中,似要隱藏到對面山峰後,莫非月亮有意暗中與我作伴? 在這首詩的後面,他繼續寫道: 步入峰頂禪堂時,但見月兒斜隱山頭。 山頭月落我隨前 夜夜願陪爾共眠 明惠當時是在禪堂過夜,還是黎明前又折回禪堂,已經弄不清了,但他又接著寫道: 禪畢偶爾睜眼,但見殘月余輝映入窗前。
我在暗處觀賞,心境清澈,彷彿與月光渾然相融。 心境無邊光燦燦 明月疑我是蟾光 既有人將西行稱為「櫻花詩人」,那麼自然也有人把明惠叫做「月亮詩人」了。
明明皎皎明明皎 皎皎明明月兒明 這首僅以感嘆聲堆砌起來的「和歌」,連同那三首從夜半到拂曉吟詠的「冬月」,其特色就是:「雖詠歌,實際不以為是歌」(西行的話),這首詩是坦率、純真、忠實地向月亮傾吐衷腸的三十一個字韻,與其說他是所謂「以月為伴」,莫如說他是「與月相親」,親密到把看月的我變為月,被我看的月變為我,而沒入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殘月才會把黎明前坐在昏暗的禪堂里思索參禪的我那種「清澈心境」的光,誤認為是月亮本身的光了。
正如長序中所述的那樣,「冬月相伴隨」這首和歌也是明惠進入山上的禪堂,思索著宗教、哲學的心和月亮之間,微妙地相互呼應,交織一起而吟詠出來的。我之所以借它來題字,的確是因為我理解到這首和歌具有心靈的美和同情體貼。
在雲端忽隱忽現、照映著我往返禪堂的腳步、使我連狼嗥都不覺害怕的「冬月」啊,風吹你,你不冷嗎?雪侵你,你不寒嗎?我以為這是對大自然,也是對人間的一種溫暖、深邃、體貼入微的歌頌,是對日本人親切慈祥的內心的贊美,因此我才書贈給人的。 以研究波提切利〔波提切利(1445—1510):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
〕而聞名於世、對古今東西美術博學多識的矢代幸雄博士,曾把「日本美術的特色」之一,用「雪月花時最懷友」的詩句簡潔地表達出來。當自己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是四季時節的美而有所省悟時,當自己由於那種美而獲得幸福時,就會熱切地想念自己的知心朋友,但願他們能夠共同分享這份快樂。
這就是說,由於美的感動,強烈地誘發出對人的懷念之情。這個「朋友」,也可以把它看做廣泛的「人」。
另外,以「雪、月、花」幾個字來表現四季時令變化的美,在日本這是包含著山川草木,宇宙萬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傳統的。日本的茶道也是以「雪月花時最懷友」為它的基本精神的,茶會也就是「歡會」,是在美好的時辰,邀集最要好的朋友的一個良好的聚會。
──順便說一下,我的小說《千隻鶴》,如果人們以為是描寫日本茶道的「精神」與「形式」的美,那就錯了,毋寧說這部作品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出懷疑和警惕,並予以否定的。 春花秋月杜鵑夏 冬雪皚皚寒意加 道元的這首和歌也是謳歌四季的美的。
自古以來,日本人在春、夏、秋、冬的季節,將平常四種最心愛的自然景物的代表隨便排列在一起,興許再沒有比這更普遍、更一般、更平凡,也可以說是不成其為詩的詩了。不過,我還想舉出另一位古僧良寬所寫的一首絕命詩,它也有類似的意境: 秋葉春花野杜鵑 安留他物在人間 這首詩同道元的詩一樣,都是把尋常的事物和普通的語言,與其說不假思索,不如說特意堆砌在一起,以表達日本的精髓,何況這又是良寬的絕命詩呢。
浮雲霞彩春光久 終日與子戲拍球 習習清風明月夜 通宵共舞惜殘年 並非逃遁厭此世 只因獨愛自逍遙 良寬的心境與生活,就像在這些詩里所反映的,住的是草庵,穿的是粗衣,漫步在田野道上,同兒童戲耍,同農夫閑聊,盡管談的是深奧的宗教和文學,卻不使用難懂的語言,那種「和顏藹語」的無垢言行,同他的詩歌和書法風格,都擺脫了自江戶後期、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日本近代的習俗,達到古代的高雅境界,直到現代的日本,他的書法和詩歌仍然深受人們的敬重。他的絕命詩,反映了自己這種心情:自己沒有什麼可留做紀念,也不想留下什麼,然而,自己死後大自然仍是美的,也許這種美的大自然,就成了自己留在人世間的唯一的紀念吧。
這首詩,不僅充滿了日本自古以來的傳統精神,。
5.古詩中有描寫花的句子要一些描寫了各種花的詩句,越多越好.
描寫桃花的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周南·桃夭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唐·宋之問《有所思》:「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幽閨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南陌青樓十二重,春風桃李為誰容 唐·賀知章《望人家桃李花》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唐·王維《輞川別業》桃花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唐·王維《田園樂》:「桃花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 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桃蹊李徑年雖古,梔子紅椒艷復殊 唐·杜甫《寒雨朝行視園樹》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唐·賈至《春思二首》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珍瓏 唐·韓愈《題百葉桃花》桃花亂落如紅雨 唐·李賀《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城邊流水桃花過,簾外春風杜若香 唐·劉禹錫《寄朗州溫右史曹長》蕙蘭有恨枝尤綠,桃李無言花自紅 宋·歐陽修《舞春風》鴨頭春水濃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臉 宋·蘇軾《送別詩》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宋·蘇軾《新城道中》桃花香,李花香.淺白深紅,一一斗新妝. 宋·秦觀《江城子》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樹下的小路.《史記·李將軍列傳》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宋·秦觀《望海潮》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 宋·曾鞏《城南》梅花落盡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葉夢得《虞美人》桃初破兩三花,深淺散餘霞 宋·李彌遜《訴衷情》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 宋·韓元吉《六州歌頭·桃花》夾岸桃花蘸水開 宋·徐俯《春遊湖》桃花初也笑春風,及到離披將謝日,顏色逾紅 元·姚燧《浪淘沙》柳葉亂飄千尺雨,桃花斜帶一路煙 清·吳偉業《鴛湖曲》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唐·高蟾《上高侍郎》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 宋·秦觀《虞美人》描寫櫻桃的名句一樹櫻桃帶雨紅 南唐·馮延已《羅敷艷歌》:「惆悵牆東,一樹櫻桃帶雨紅.」綠蔥蔥,幾顆櫻桃葉底紅 宋·趙彥端《豆葉黃》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宋·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宋·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描寫杏花的詩句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唐·杜牧《杏園》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隱《日日》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 唐·溫庭筠《經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詩)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唐·溫庭筠《菩薩蠻》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風吹梅蕊鬧,雨紅杏花香 宋·晏殊《臨江仙》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 宋·蘇軾《蝶戀花》疏疏晴雨弄斜陽,憑欄久,牆外杏花香 宋·曹組《小重山》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宋·張良臣《偶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釋志南《絕句》滿階芳草綠,一片杏花香 宋·劉彤《臨江仙》描寫梨花的詩句岸葦新花白,山梨晚葉丹 唐·鄭愔《貶降汝州廣城驛》帶葉梨花獨送春唐·杜牧《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高枝百舌猶欺鳥,帶葉梨花獨送春.」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唐·岑參《送楊子》月朧朧,一樹梨花細雨中 宋·陳克《豆葉黃》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描寫蘭花的詩句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戰國楚·屈原《九歌 禮魂》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宋·洪興祖《楚辭·九歌·禮魂》補注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浥露似沾巾唐·劉禹錫《和樂天白居易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宋·曹組的《卜運算元·蘭》描寫薔薇的詩句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 南朝梁·柳惲《詠薔薇》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唐·李白《憶東山二首(其一)》:「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雲還自散, 明月落誰家.」不用鏡前空有淚,薔薇花謝即歸來 唐·杜牧《留贈》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宋·秦觀《春日》描寫海棠花的詩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彌遜《虞美人》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金·元好。
6.什麼是插花意境,給些插花意境的句子,各位大神幫下忙額
插花作為一種藝術。
有著獨特的表現方式,千百年來歷久不衰。深為人們群愛,除了它的色彩和造型的裝飾趣味給人以美感之外,還取決於它非常廣泛的題材內容,以及深含其間的思想。
具有思想內容的插花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景物插花的意境表現 這類題材主要是表現大自然的景物和園林景色,就像是—幅風景圖畫,對美景作誇張的描寫。
例如,在觀水鄉風情的插花《牧牛圖》圖中一枝老柳依著山石臨水傾斜,絲絲縷縷迎風擺動,似溪畔野樹,古樸自然。溪中牧童、水牛的擺件.更進一步渲染了小溪人家的田園氣息。
它的意境顯而易見。 又如《荷塘即景》,是表現荷花池—隅的插花,摹擬池內荷花和其它植物生長的自然姿態,高低錯落,又有菖蒲參插其間。
這種作品具有模擬效果,能夠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嚮往和憧憬。景物插花的表現手法多樣,內容活潑,吸取園林設汁和盆景裝飾的精華,與山石和人物、動物、建築等擺件為伍,生動感人,內涵豐富。
自然形體插花的意境表現 自然形體插花,可以從具體和抽象兩個方面來表現:具體表現,就是用摹擬的手法來表現植物自然生長的形態。當然在摹擬中要去粗存精,有選擇地取捨。
如《秋菊傲霜》,所表現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自然物體,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而意境卻很明顯。 抽象表現,就是運用誇張和虛擬的手法來表現客觀事物。
表現的對象沒有明確的限制,可以擬物,也可以擬人,但不要塑造模型,不可照搬照套。例如《舞》,就是用插花來表現人的優美舞姿,意境也從舞字開始產生,中間長長的竹製花器代表人體,幾枝三角花枝條左右橫斜,好似古代仕女舞動的長袖,情趣甚濃。
抽象表現的插花意境,主要是在似像與非像之間。 傳統插花的寓意表現 傳統插花,往往根據花卉的生物特性,賦予象徵意義。
例如,把松、竹、梅合插在一起,譽為「歲寒三友」。用竹子和菊花合插,稱為「竹菊傲霜」。
將梅、蘭、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還有一些插花非常注重口彩,如用玉蘭和海棠、牡丹合插。
稱作「玉堂富貴」。用爵杯插雞冠花,稱為「加官進爵」。
這種插花的意境,是由花材的名稱和花材生長特性所決定的,其造創並無嚴格要求。出處: 插花藝術從其特點和藝術形式上通常分為東方插花藝術和西方插花藝術兩種。
西方插花側重於以大量的鮮花插成裝飾效果好的圖案式,突出人為的理性的整齊的造型,東方插花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其風格主要以體現花材的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為主要目的,而意境的創作是中國插花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根源於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體現了中國哲學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融入了中國詩、畫的文化內涵,因此,意境的美是中國插花藝術對世界插花藝術的貢獻,也是中國插花設計創作中的難點。意境的深淺又是衡量中國插花藝術水平的最重要的標准,因此,中國的插花藝術無論如何發展都不能離開這一基本的根基,理解和掌握好這一點對插花創作者是至關重要的。
意境的詮釋 中國插花藝術根據用途可以分成商用插花和藝術插花兩種,商用插花大多講究外型整齊,花色豐富數量多,以裝飾為主要目的,外型側重於西方插花風格,不能作為中國插花的代表,而藝術插花則突出了中國插花的特點,是中國插花藝術的典型代表。 中國藝術插花的重點就是意境的創作,「意境」原是中國古典藝術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性范疇,也是中國古典藝術極力追求的一種境界,它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
對意境理解,古代文人、藝術家各有不同的理解,如宋代詩人蘇軾之「意與境會」,《二十四詩品》中提及的「思與境諧」、中國畫所追求的「形似」之上的「神似」及書法藝術追求的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等,說的都是「意境」。盡管從不同的角度其說法有所差別,但可以統一到一點,那就是要求主體感情世界與客體物質世界的相通、契合,按照現代《辭海》的解釋,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兩者是相符合的。花好月圓鮮花,或借鑒以上各種藝術的理論或借鑒創作手法作為基礎,因此可以將藝術插花中的意境理解為:插花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與按照主題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構成藝術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
插花人人可為,而作品的效果卻千差萬別。在我們所能欣賞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讓人看了印象深刻,流連忘返;而有的作品卻不能給人留下印象。
有的作品自然朴實,簡單、素雅,卻能讓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雖然五彩繽紛,卻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也即意境的差別所為。一件優秀的插花作品,必須有創新的造型。
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藝術家鍾玉冰所說的「插一盆好看的花並不難,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將一些沒有艷麗色彩或特殊形態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則須花更多心思。」做到這一點還只能算插花造型的優秀設計,更深層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題引導下讓人產生與作者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甚至受到啟迪,產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較高。
3. 求日本三道:「茶道」「花道」「書道」的詳解~
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准確到位。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系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復雜的方式了。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很難想像喝茶要有那麼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你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腌蘿卜塊、一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你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里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你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里你喝到了兩次約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系。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更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回,基督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共產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准則呢?這些准則如何不成為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制慾望的目的是使慾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禪宗公案里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
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復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葯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