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生長
1. 影響花卉生長的環境條件有哪些
花卉植抄物的生長發育是花卉生命活動中極為重要的現象。生長和發育的含義不同,一般認為生長表現為花卉植物體積的加大,而發育則表現為有順序的質變過程。任何花卉的生長和發育都與周圍環境條件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要養好花卉,必須了解和掌握各類花卉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以便在栽培過程中人為地調整環境因素,為其創造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使之健月茁壯成長,花繁葉茂。
影響花卉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祜度、光照、水分、土壤、空氣、肥料等。在上述環境條件中,不管哪個因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花卉的生長和發育,這些環境條件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在分析花卉植物生長發育狀況或制定花卉栽培措施時,必須綜合地進行考慮各個習境條件對花卉的影響,才能達到科學養花的目的。
2. 大花草怎麼生長
大王花生長在500-700公尺高度的熱帶雨林中,由於沒有四季之分,所以不回一定會在什麼時候冒出答來。不過根據當地人的說法,每年的5~10月,是它最主要的生長季。當它剛冒出地面時,大約欣賞只有乒乓球那麼大,經過幾個月的緩慢生長,花蕾有乒乓球般的體積,變成了甘藍菜般的大小,接著5片肉質的花瓣緩緩張開,等花兒完全綻放已經過了兩天兩夜了。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大王花好不容易開出來的巨大花朵,居然只能維持4~5天,而且在這4~5天中,花朵會不斷地釋放出一種奇特的臭味,像糞便一樣臭,蝴蝶、蜜蜂都不願理睬它,大型的動物也會自然迴避,而讓一些逐臭的昆蟲來為它傳粉做媒。當花瓣凋謝時,會化成一堆腐敗的黑色物質,不久,果實也成熟了,里頭隱藏著許許多多細小的種子,隨時准備掉入地中,找尋適當的發芽地點。
3. 生長的最快的花卉植物是什麼
竹子是地球上生長最快草本植物,其生長速度長得最快的樹木還要快1.3倍。某些種類的竹子甚至能夠達到每天1米的生長速度,總高度可以達到40米!
4. 南方的花卉有哪些生長習性
南方花卉指原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的花卉。許多南方性喜酸性土的花卉,如梔子、山茶、杜鵑、白蘭、含笑、蘭花、米蘭、茉莉等移到北方栽種,養上1~2年之後就開始出現生長不良,幼葉由綠逐漸變黃,進而變成黃白色。再經過1~2年,葉片上常易出現局部褐斑,最後枯萎而死。影響南方花卉正常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是北方的土壤、水質、溫度、光照、空氣濕度等環境條件。
(1)南方花卉喜酸忌鹼:南方土壤多呈酸性(pH:5.0~6.5),這類酸性土含鐵、鋁等離子高,鹽分含量低,適合南方花卉生長。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土壤多偏鹼性或含鹽分較高,水質也多為偏鹼性,因此常造成土壤中某些營養元素(如鐵等)變成不可吸收狀態,滿足不了南方花卉生長發育的需要,導致枝弱葉黃,甚至死亡,這是北方養不好南方花卉的一個主要原因。
(2)南方花卉喜溫忌寒:山茶、杜鵑、米蘭、梔子等花木,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它們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較高的溫度和積溫。一般在20~25攝氏度時生長發育旺盛,枝繁葉茂,花多味濃。若生長期或休眠期遇到低於0攝氏度的溫度就會受害,甚至死亡。而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最低溫度往往在零下20~30攝氏度,這種溫度條件顯然滿足不了南方常綠花卉生長發育的需要。
(3)光照不適宜:南方各省屬於低緯度地區,降雨量、雲量、空氣濕度都較大,大氣的透明度較小,光照強度較弱。而北方為較高緯度地區,年降雨量較少,空氣濕度較小,天空雲霧較南方少得多,大氣透明度較大,光照強度也大,南方花卉大多不能適應這種長日照和強光的環境條件,因而導致枝葉枯黃,不開花或花少葉稀。
(4)空氣濕度不適宜:許多南方花卉長期生長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其生長發育過程形成了特殊的生態要求,一般要求空氣濕度不低於60%~85%,只有滿足它們對空氣濕度的要求,才能生長良好,葉綠花繁。而北方地區多屬於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空氣濕度低,特別是每年約有半年的時間為寒冷的冬季,這一期間室內設有取暖裝置,造成室內空氣十分乾燥,這對性喜空氣潮濕的南方花卉的生長發育非常不利。因此北方若栽種南方花卉,注意調整空氣濕度,創造適宜南方花卉生長發育的空氣濕度條件非常重要。
5. 花卉生長對溫度有哪些要求
溫度是影響花卉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花卉體內的同化、吸收、呼吸等生理活動,都必須在專一定屬的溫度下正常進行。一般花卉在其生長適溫范圍內(15~25℃),溫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強,製造的有機物質越多,同時呼吸作用也越旺盛。在10~35℃,溫度每增加10℃,呼吸速率就增加2~2.5倍。因此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能促進花卉細胞分裂和細胞伸長,花卉的生長就快。
溫度變化是引起花卉休眠的原因之一。不耐熱的花卉,如鬱金香、水仙、仙客來等在高溫季節暫停生長,處於休眠狀態。耐寒的落葉花卉,如月季、牡丹等,則於嚴寒的冬季暫停生長,處於休眠狀態。不同種類的花卉都有其最適溫度、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只有滿足其生長的最適溫度,才能健壯生長。如果超過其最高或最低溫度界限,花卉的生長發育就會受到損害,甚至死亡。
6. 花卉的生長有哪些規律
花卉種類繁多,但同其它植物一樣,無論是從種子到發芽,花卉在整個一生回中既有生命周期的答變化,也有年周期的變化。植物的發育是從胚開始的,地下部分是由根尖發育形成的,地上器官則是由莖尖發育而來的。分生組織是莖尖的主要部分,處在不同個體發育階段的分生組織具有不同的屬性;植物地上莖、葉、花的發育,實質上就是莖尖分生組織屬性的不斷改變。莖尖的頂端分生組織在不斷向前生長、伸長的同時,一部分分生組織轉化為各種器官原基,如葉芽原基、花芽原基。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從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的階段轉化;從分生組織的屬性來講,則是分生組織從營養型向生殖型的轉化。其中,分生組織的發育最終停止在花器官原基的發育階段,喪失不斷形成新的次生分生組織和新的器官的能力,這就是花芽的決定性。
7. 花卉生長的條件及優化方法
花卉的種類繁多,由於各自的原產地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遺傳特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栽培過程中,只有滿足它們對環境條件的各項要求後,才能使花卉生長健壯,發育良好,花繁葉茂,果大子多。
花卉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光照、水分、空氣、肥料等外界條件。這些環境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綜合影響著花卉的生長發育。
一、溫度1.溫度與植物的生長溫度是影響花卉生長的重要因子,常見的花卉一般在3~36℃的范圍內都能生長。在此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生長速度也相應加快。當溫度進入適宜溫區范圍內,生理活動最旺盛,生長速度也最快;當溫度超過最適區域,雖然溫度繼續上升,生長不再加快反而減慢,直至停止,進入休眠狀態。例如唐菖蒲在5℃左右開始萌發,10℃以下生長緩慢,20℃左右是生長最適宜的溫度,39℃高溫對其生長極為不利。各種花卉由於其原產地的氣候不同,它們所能適應的溫度范圍也有較大的差異。人們常把植物開始生長的溫度稱為下限溫度,低於此點即不能生長,生長最快的溫度區域稱為最適溫度。每種花卉都有其自己的下限、最適及上限溫度,因此可把花卉分成耐寒花卉、半耐寒花卉和不耐寒花卉等種類(見第一章)。
2.溫度與花卉的休眠植物的生長常要經歷季節性不良氣候的變化,特別是溫度的變化。如遇嚴寒或乾熱,植物常以休眠來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所謂休眠是指植物的生長和生理活動處於停滯狀態,它是一種保護性的防禦不良氣候的方式。耐寒的花卉,如月季、牡丹、石榴、金銀花等,當秋季日照逐漸縮短時,便為過冬貯藏大量糖類物質,脫去葉片以減少蒸騰作用,生長速度逐漸減慢直至停止。不耐熱的喜涼花卉,如水仙、鬱金香、仙客來等花卉,則於高溫酷熱的夏季暫停生長,進入休眠狀態。在植物休眠期間不要施肥,並減少灌水。要通風、降溫,使其安全渡過炎夏。還有一些花卉雖無明顯的休眠習性,但遇到不適宜的溫度條件時,也會處於生長極為緩慢r的半休眠狀態,如天竺葵、吊鍾海棠等。
3.溫度與開花的關系溫度對植物的花芽分化有重要的影響。各種花卉的花芽分化都需要一定的溫度。秋播的草花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低溫後,才能形成花芽,並進一步開花。春播的一年生草花必需經過適當的高溫才能形成花芽。
人們把低溫促進越冬花卉花芽形成的過程,叫做春化階段,而使花卉通過春化階段的低溫處理過程,叫做春化作用。人為地降低溫度促使植物花芽分化,稱為春化處理。例如對秋植的球根花卉,夏季進行冷藏處理,冬春能提前開花。有的花卉在種子萌動時必須經過一段低溫處理,而有的在幼苗子葉展開後進行春化處理。
4.過高、過低溫度對花卉的危害高溫季節花卉蒸騰水分量大,如吸水不足植株易死亡。過高的溫度,如夏季烈日下可達45℃左右,可使植物體內的蛋白質凝固而死亡。不過各種植物對高溫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耐熱力最強的是水生花卉,其次是仙人掌類及其它肉質植物、一年生草花。還有能在夏季連續開花的扶桑、唐菖蒲、橡皮樹、棕櫚、夾竹桃、紫薇、蘇鐵等。而春、秋兩季開花的牡丹、芍葯、菊花、大麗花、鳶尾等花卉的耐熱力較差。耐熱力最差的是秋植的球根類花卉和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高山、雨林中的花卉,如仙客來、吊鍾海棠、馬蹄蓮、朱頂紅、龜背竹、君子蘭等。對這類花卉,在炎夏時必須防暑降溫,否則常會使葉片發黃脫落,甚至死亡。
在冰點和冰點以下的低溫條件下,可使大多數草本花卉和原產熱帶的植物死亡。主要是植物體細胞內結冰,細胞受到機械損傷,或結冰後使細胞失水、蛋白質沉澱,致使植物受傷或死亡。低溫還常使木本植物的根部不能吸水,而造成組織失水而受傷或死亡。花卉對低溫的耐受力是不同的,一般秋播越冬、春花、夏實的隔年生花卉,如金盞菊、雛菊、石竹、三色堇等大多可在露地越冬,或稍加防禦,即可安全越冬。耐寒力強的甚至在隆冬季節也能傲霜雪而怒放,如梅花、臘梅、金盞菊等。這些抗寒性強的花木,越冬前在體內積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分,使細胞汁液濃度增加而降低了冰點,避免了因0℃以下低溫而造成的結冰現象,緩和了低溫對其傷害的程度。
5.晝夜溫差對花卉生長的影響白天的溫度總是高於晚上,日夜的溫差有利於花卉體內積累光合產物。因為白天氣溫高,光合作用速度高,夜間溫度低,可以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植物體內有機養分的消耗。所以家庭養花晚上最好把盆花放在室外(冬、初春季節除外)。適當降低夜溫還可延長開花時間。
二、光照1.光照強度與花卉生長發育的關系太陽光是一切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葉子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光合作用的過程很復雜,原理上一般用下式表示:
二氧化碳+水光綠葉碳水化合物+氧氣由上式可知綠葉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利用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以光能作為動力,經過一系列生理活動,加工成含有一定能量的有機物,供給植物生長發育的需要。與此同時也凈化了空氣,把各種生物呼吸時釋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煤炭、石油等燃燒時釋放的二氧化碳,轉化成對人類生活有用的氧氣。
光照強度與光合作用的速度有一定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光合作用的速度隨光強的增加而加快,但超過一定光強後,光合作用速度就逐漸變慢。當光強增加達到某一強度時,光合作用的速度就不再增加,這種現象稱為光飽和現象,而這時的光照強度稱為光飽和點。各種花卉由於原產地的光強不一樣,它們的遺傳特性也不同,它們對光照強度的要求也不一樣,光飽和點的高低也有差別。如陽生花卉,喜光,要求充足的陽光,光飽和點高。受光不足時光合作用速度明顯下降,積累的有機物就少,影響花卉的營養生長,也使花小,色差。而陰生花卉,喜陰,在強光下反而生長不良。因為陰生花卉長期生長於蔽蔭條件下,葉片大而薄,莖葉表皮組織細胞的角質和蠟質層不發達。葉片的輸導組織(葉脈)比陽生花卉的稀疏。因此當光照強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時,根系吸收的水分來不及供給葉片蒸騰水分的要,求,光合作用速度就不再增加,甚至在強光下反而會使葉片變黃、枯萎。
2.光周期與花卉生長發育的關系一天24小時中光照時間的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而不同。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冬至(12月22日)日照時間最短,夏至(6月22日)日照時間最長,而春分(3月21日)秋分(9月23日)則日照和黑夜時間相等,各為12小時。光期長的晝夜叫長日照,光期短的晝夜叫短日照,這種白天和黑夜的相對長度,叫做光周期。光周期對花卉的開花、貯藏器官的形成等都有影響。各種花卉開花所需的每日光照時間是不一樣的,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
(1)短日照花卉有些原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花卉,只有當日照長度低於某一臨界值時才能進行孕營開花,如菊花、一品紅等。
(2)長日照花卉多原產於溫帶、寒帶,生長旺盛期在夏季。每天的光照時間必須超過某一臨界值時才能孕蕾開花,如唐菖蒲、晚香玉等。
(3)中日照花卉這類花卉對日照時間的長短要求不嚴格,不論長日照或短日照條件,只要溫度合適,一年四季均可開花,如月季、康乃馨、馬蹄蓮等。
人們了解了這些規律後,可以人為地進行花期控制。如對一些長日照花卉,在溫室內栽植時,冬季除需加溫外,還要用燈光增加光照時間,以保證在冬春也能供應像唐菖蒲一類長日照花卉。對一些短日照花卉,如一品紅、葉子花等,為使其提前到國慶節開花,則在營養生長期加強養護,使其枝條早日接近開花的長度,腋芽和頂芽應充實飽滿,並多施磷、鉀肥,提前40~50天進行遮光處理,將光照時間減少到10小時以下,並停施氮肥,防止徒長,以促進孕蕾開花。
如果要使菊花等短日照型花卉推遲到春節期間開花,則應在短日照的自然條件下延長光照時間,抑制其花芽分化,到需要的時候再給以短日照條件,使其花芽分化而開花。
曇花一般在晚上開花,如要使其在白天開花,則可在其花營長到6厘米以上時,用晝夜顛倒的光周期(即夜間照明,白天使其處在黑暗條件下)則可使其白天開花。
3.光照的強弱和有無與開花的關系光照的強度對一些花的開放有明顯的影響,如半支蓮、酢漿草必須在強光下才能開放,日落後則閉合,草茉莉在傍晚弱光時開放,到第二天日出後閉合。
18世紀世界著名的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為了確切地說明開花時間和光線強弱與有無的關系,他根據各種不同花卉的開花時間,把花卉順時針排列在一個精心設計的花壇里,製作了世界上第一個「花時鍾」。現將幾種花卉花蕾開放的時間摘錄如下,說明不同花卉開花時對光線強弱的要求,也可作為欣賞花卉的參考時間:
3時蛇床花開;4時牽牛花開;5時薔薇花開;6時龍葵花開;7時芍葯花開;8時蓮花開;9時半支蓮開;10時齒莧開;16時萬壽菊開;17時茉莉花開;18時煙草花開;19時剪秋羅開;20時夜來香開;21時曇花開。
三、水分水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花卉必須在適宜的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
1.水與花卉生長發育的關系水是植物體的主要構成部分,植物含水量在40~95%左右。水又是許多代謝過程的反應物質,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合成和分解作用,都有水分子的參與。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也要溶於水中才能從葉子輸送到各部分去。同樣,土壤中的養分也只有溶於水中才能被根系吸收,吸收後也要溶於水中才能被送往地上部分。植物依靠葉面的蒸騰作用而調節體溫。因此沒有水,植物就無法生存。但是水分過多,又會造成植株徒長,還會抑制花芽的分化;適當控制水分,有利於花芽的形成,如梅花在形成花芽的6~7月,一定要控制供水量。因為相對乾旱能使枝條停止加長生長,體內貯存的營養物質可集中供應花芽分化。開花以後,如果土壤含水過多,則花朵會很快完成授粉作用而枯萎。所以對觀花植物來說,為了延長花期,應適當少澆水;對觀果類花卉,則應供給充足的水分,以滿足果實發育的需要。冬季氣溫降低,大部分花卉處於生長停滯的休眠或半休眠狀態,土壤蒸發量也大為減少,因此應減少澆水,以防爛根。
2.不同類型花卉對水分的要求花卉因原產地的生態條件不同,對水分的要求有很大的差異,可以分為下列5種:
(1)耐旱花卉包括原產於沙漠及半荒漠地區的仙人掌和多肉類花卉,它們多漿的莖能夠貯藏大量水分,在較乾旱的情況下,仍能繼續生長。但不能抗澇,供水多了容易引起爛根,甚至爛莖而死亡。所以對仙人掌、石蓮花、曇花、令箭荷花等多肉植物,在栽培管理中應掌握寧干勿濕的澆水原則。
(2)半耐旱花卉這類花卉葉片呈革質或蠟質狀,或葉片上具有大量的茸毛,如山茶、杜鵑、橡皮樹、天竺葵等,也包括一些具針狀或片狀枝葉的花卉,如天門冬、文竹,松、柏、杉科的植物。在栽培管理中應掌握干透澆透的澆水原則。
(3)中生花卉它們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介於旱生和濕生花卉之間,也多於半耐早花卉。這包括大部分露地花卉,如月季、扶桑、石榴、茉莉、蘇鐵等。對這類花卉的澆水原則是間干間濕,即保持60%左右的土壤含水量。
(4)耐濕花卉這類花卉的原產地大都較潮濕,如熱帶雨林中或溪邊、湖泊中。它們是龜背竹、旱傘草、馬蹄蓮、海芋等,以及一些鴨跖草科植物。它們需要較高的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極不耐旱,在栽培管理中應掌握寧濕勿乾的澆水原則。
(5)水生花卉這類花卉必須生長在水中,如荷花、睡蓮、風眼蓮等。它們不耐早,應把其養在湖塘、水池、溪邊。家庭養植可種於水缸或庭院小水池內。
3.空氣濕度與花卉生長的關系花卉生長對空氣濕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空氣濕度大小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濕度小時蒸騰快。花卉在嫁接、扦插或移栽時需要減少蒸騰作用,因根系尚未長好,或嫁接處尚未癒合,水分供應較少。此時大都需要80%以上的空氣相對濕度,從而提高成活率。一些原產熱帶雨林的花卉,如熱帶蘭等喜濕植物,也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才能生長良好。否則葉片常因乾燥而表面顯得粗糙,失去光澤,甚至葉緣枯黃或整個葉片枯黃。但是對大多數花卉來說,空氣濕度過大,容易感染病害,也易徒長,所以當空氣濕度過大時,要及時通風來降低濕度。
4.土壤中植物可利用的水分由於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動中作用重大,特別是盆栽花卉,一定要合理澆水。但是土壤的條件也影響根系吸水。土壤中水分存在的形式可分為下列三類:
(1)重力水:它在土壤中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通過土壤的大孔隙向下流動,向花盆內多澆水時,就可從底孔中流出,這種水對植物來說只能暫時有效。在庭院土壤中的這種水分如不及時下滲、排除,而積聚在土壤大孔隙中,因排除了空氣,就會影響根系的呼吸作用,影響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動,使吸水和吸肥都不能順利進行。時間延長甚至會使植物死亡。所以在養花時一定要使土壤排水暢通,不要積水。
(2)毛細管水:存在於土壤顆粒的毛細管內。它不受重力的影響,所以能留存在土壤中為植物根系所吸收利用,稱為有效水。
(3)吸濕水:為土壤小顆粒表面吸附的一部分水,其吸附力極強,植物不能利用,稱為無效水。
當土壤中重力水全部排走後,土壤中含水量占土壤乾重的百分比稱為田間持水量。當土壤中毛細管水用完,即沒有植物可用的有效水時,植物就會呈現萎蔫現象。此時土壤含水量占土壤乾重的百分比,稱為萎蔫系數。所以我們要合理澆水,保證土壤中有充足的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
另外,土壤中水分含有一定的溶質,如肥料等,所以具有一定的濃度,如果土壤中水溶液的濃度過高,植物也不能利用,超過一定濃度甚至還會使根內部的水排出體外。正像我們用鹽腌制白菜、蘿卜時所看到的那樣,水從植物組織中被鹽分吸引出來。所以施肥時千萬不能太濃,不論是有機肥及無機肥都要稀釋後才能利用。
經常鬆土,或於盆面擺些小石子,因切斷了毛細管可以降低土面水分的蒸發。
四、肥料肥料是植物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養料,也是構成植物體的組成成分。大部分肥料是通過土壤供植物吸收的。土壤中一般養分不足,所以要施基肥及追肥。
1.花卉對營養元素的要求植物正常生長發育需要氮、磷、鉀、鈣、硫、鎂、碳、氫、氧等大量元素,以及鐵、硼、錳、銅、鋅、鉬等微量元素。各種元素在植物生長發育中有其獨特的作用。互相協調配合才能使其生長發育正常進行。下面擇其主要的介紹如下:
(1)氮(N):氮是構成植物蛋白質的主要成分,可促進莖、葉的生長(營養生長)。氮肥供應充足時,葉大而鮮綠,光合作用速度高,葉片功能期延長,花卉生長健壯。氮過少,則花卉植株矮小,葉小,色淡,老葉易變黃脫落,節間短,枝條細弱等。但是氮肥也不能過多,過多則會使莖葉徒長,抑制花芽形成,且枝葉柔嫩,易受病蟲侵害。
一年生花卉幼苗期需氮肥量較少,隨著生長而逐漸增多。兩年生和宿根花卉在春季需氮肥較多。觀葉花卉在整個生長期均需較多氮肥。觀花觀果植物在開花階段需氮肥較少,施多了會推遲花期,或落花、落果。
(2)磷(P):磷是植物細胞核和原生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磷也是植物體光合作用,蛋白質、脂肪合成,碳水化合物轉化等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缺磷時植物蛋白質合成受阻,新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受影響,以致幼芽和根部生長緩慢、葉小、分枝或分櫱減少,植株特別矮小、葉色暗綠、生長慢。開花小而少,也影響結果。開花和成熟期都延遲。增施磷肥可促進花卉生殖生長,花大、色艷、果大。
(3)鉀(K):鉀也參與植物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如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運輸過程,促進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合成,所以鉀可使花卉莖干粗壯,抗病害、抗旱、抗寒能力提高,並使花色鮮艷。缺鉀時植株柔弱,葉較小,葉片出現皺縮,葉尖及葉緣常出現枯焦狀。
(4)鈣(Ca):鈣是構成細胞壁的元素之一。缺鈣時,植物幼嫩的分生組織首先受害,影響細胞分裂,不能形成新的細胞壁;生長受抑制,嚴重時幼嫩器官(根尖、莖尖)潰爛壞死。鈣可以降低土壤的酸度,粘重土施用石灰可使土質疏鬆。蛋殼中含鈣量較多,家庭養花可把蛋殼敲碎後施入。
(5)硫(S):硫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與葉綠素的合成有關,所以缺硫時,植株矮小,嫩葉的葉片失綠,嚴重時葉脈也失綠,整個葉片變白。
(6)鎂(Mg):鎂是葉綠素的組成部分,所以缺鎂,往往引起葉子變黃,雜色缺綠,葉脈仍綠,脈間變黃,有時呈紅紫色,嚴重缺鎂時則形成褐斑壞死。
(7)鐵(Fe):鐵是植物合成葉綠素時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缺鐵就會使植物葉片失綠,葉脈仍為綠色,幼葉病症特別明顯,嚴重時葉片幾乎變成乳白色。土壤中pH值偏鹼時容易缺鐵。如果發現缺鐵症狀,可施硫酸亞鐵,又稱黑礬,濃度為0.1%~0.2%的水溶液。
(8)硼(B):硼能促進開花、授粉、結實,並能促進糖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植物根系的生長也需要硼。雖然植物對硼元素需要量很小,但如缺少,嫩葉失綠,葉緣向上捲曲,頂葉及幼根的生長點壞死。缺硼時可甩0.1%的硼酸水溶液噴於葉面作根外施肥用,可使花色鮮艷,花大果大。
(9)錳(Mn):錳是植物葉綠體的結構成分,還參與光合作用、氮素利用等多種生理活動,所以缺錳時葉綠體結構破壞、解體,幼葉出現缺綠及壞死斑點。
(10)銅(Cu):銅參與光合作用等代謝過程。
此外尚有鋅、鉬、鈷等元素,需量雖微,但都是植物生長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一般土壤里能滿足植物需要。
五、土壤土壤是植物根系生長並提供水、肥的主要環境。土壤的質地對植物生長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花卉栽培所用的土壤都應是富含腐殖質而肥沃,疏鬆,排水、保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一般團粒結構良好。團粒內部可蓄水保肥,團粒之間的空隙可以流通空氣,所以這種土壤能滿足植物根系對水、肥、空氣的要求,根系及地上部分都能生長良好。不同花卉,由於其原產地的土壤條件不同,因此對土壤pH(酸鹼度)的要求也不一樣。如山茶、杜鵑喜酸性山泥,pH值5~6為宜;牡丹喜pH為6.9~7.2的土壤。
六、空氣空氣環境與植物的生長有密切的關系。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氣體。另外被污染的空氣中有些氣體對植物生長是有害的。
1.氧氣空氣中氧氣一般佔21%左右,花卉的各部分都需要進行呼吸,需要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特別是種子萌發、花朵開放時呼吸作用特別旺盛。所以種子不能長時間泡在水中,否則會因缺氧而不能發芽。土壤積水或板結也會造成缺氧,而使根系呼吸困難造成生長不良,嚴重時引起爛根等現象。所以需要經常鬆土、清除積水,保證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氣。
2.二氧化碳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少,約為0.03%。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10倍以內時,光合作用速度隨著增加;但過量時反而會使光合作用受抑制。
3.有害氣體在工礦區周圍空氣常被有害氣體污染,如二氧化硫、氯氣、一氧化碳、氟化氫等。這些氣體即使含量極微,對花卉生長也十分有害。很多花卉對大氣污染物是非常敏感的,一般對人和劫物還不致引起傷害的污染物劑量,即可使一些花卉植物出現受害症狀,因此可通過植物的症兆來監測環境是否被污染。有害氣體對花卉的傷害分為急性傷害、慢性傷害、不可見傷害三種。急性傷害往往在短時間內使葉或花發生壞死斑、點,或落花。慢性傷害使葉變小變形,並使花期推遲,或開花少、小,甚至不開花結實。不可見傷害又稱為生理性傷害,看不到外部的症狀,但植物的一些生理活動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一些合成分解代謝均受到抑制或減弱。
幾種有害氣體對花卉的傷害:
1.二氧化硫它是我國當前主要的大氣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煤和石油的燃燒,含硫礦物的冶煉,硫酸、紙漿的製造,石油的精煉等過程中。受害植物症狀主要表現在葉片上,在葉脈間呈現大小不等的、無一定分布規律的點、塊狀傷斑,與正常組織之間界線明顯。幼葉不易受害。針葉樹受害部位常從葉尖開始向基部擴展。花的抗性較弱。
對二氧化硫敏感的花卉有梅花、櫻花、貼梗海棠、金魚草、蜀葵、瓜葉菊、月見草、麥桿菊等。抗性中等的有杜鵑、迎春、一品紅、矢車菊、天人菊、桃、紫薇、三角楓、梔子花、金鍾花等。抗性強的有山茶、丁香、桂花、廣玉蘭、瓜子黃楊,美人蕉,扶桑等。
2.氯氣氯氣是一種具有強烈臭味而且令人窒息的黃綠色氣體。化工廠、制葯廠、玻璃廠、塑料廠、自來水凈化工廠以及游泳池氯氣處理等處常有氯氣散發。一般散發量是不多的,偶然漏氣跑氣時會使植物受急性危害。典型症狀是葉脈間出現不規則的白色或淺褐色壞死斑塊、斑點。受害初期脈間出現水漬狀,然後逐漸失綠、漂白,最後全葉乾枯脫落。對氯氣敏感的花卉有天竺葵、茉莉、四季海棠、吊鍾海棠、竹子等。抗性中等的有牡丹、百日草、鳳仙、凌霄、玉蘭、石榴、枸杞、月季等。抗性強的有桂花、丁香、瓜子黃楊、紫藤、檉柳、山茶、蘇鐵、扶桑等。
3.氟化物在鋼鐵廠、玻璃廠、搪瓷廠、窯廠附近污染較嚴重。主要是氟化氫氣體對植物危害,首先表現在葉面和葉邊緣,然後向內擴散。松樹和其它針葉樹先在當年生針葉頂端開始壞死,然後向下發展。受害組織先黃化然後變為暗黃到紅棕色。一般幼芽、幼葉受害最重,新葉次之。出現植株矮化,早期落葉、落花及不結果等症狀。對氟化物敏感的花卉有玉簪、鬱金香、梅、杏、紫荊、錦葵、杜鵑等。抗性中等的有桂花、水仙、月季、天竺葵、山茶、梔子、美人蕉、半支蓮、蜀葵等。抗性強的有金銀花、連翹、木槿、紫茉莉、萬壽菊、棕櫚、玫瑰等。
綜上所述,可見花卉喜歡生長在清新、流通無污染物的空氣中,並且要有一定的濕度。在室內養花時特別要注意通風、換氣,以補充新鮮空氣。
8. 花卉生長發育的必要元素有哪些
目前已確定16種元素為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稱為必要元素或必需元素。其中專需求量較大的9種元屬素稱為大量元素:碳(C)、氫(H)、氧(O)、氮(N)、磷(P)、鉀(K)、硫(S)、鈣(Ca)、鎂(Mg);微量元素7種:鐵(Fe)、硼(B)、銅(Cu)、鋅(Zn)、錳(Mn)、氯(Cl)、鉬(Mo)。
還有一些元素對某些植物生長有利,並能部分代替某些必要元素的作用,減緩其缺乏症,稱為有利元素,有鈷(Co)、鈉(Na)、硒(Se)、硅(Si)、鎵(Ga)、釩(V)。
9. 花卉生長需要哪些營養元素
一、氮
氮主要以銨態或硝態的形式為植物所吸收,有些可溶性有機氮化物如尿素等亦能為植物所利用。氮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份,在植物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可促進花卉營養生長,促進葉綠素的形成,使花朵增大,種子充實,但如果超過花卉生長需要,就會推遲開花,使莖徒長,降低對病害的抵抗力。
一年生花卉在幼苗期對氮肥需要量較少,隨著植株生長,需要量逐漸增多。二年生花卉和宿根花卉,在春季生長初期要求較多氮肥,應適當增加施肥量,以滿足其生長要求。
觀花花卉與觀葉花卉對氮肥的需要量不同,觀葉花卉在整個生長期都需要較多氮肥,以使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葉色美觀;對於觀花類花卉,在營養生長期要求較多氮肥,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應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否則將延遲開花。
植物缺氮生長受抑制,生長量大幅度降低。缺氮的另一症狀是葉子缺綠,起初葉色變淺,然後發黃並脫落,但一般不出現壞死現象,幼葉常常直立而不大鋪開,並由於側芽的繼續休眠,分支與分櫱均受抑制。另外植物缺氮時花青素大量積累,莖與葉脈、葉柄變成紫紅色。
二、磷
磷主要以HPO42-和H2PO4-形式被植物所吸收,被稱為生命元素。是細胞質和細胞核的主要成份。磷素能促進種子發芽,提早開花結實期,使莖發育堅韌,不易倒伏,增強根系發育,並能部分抵消氮肥施用過多造成的影響,增強植株對不良環境和病蟲害的抵禦能力。因此,花卉在幼苗生長階段需要施入適量磷肥,進入開花期以後,磷肥需要量更多。
缺磷症狀首先表現在老葉上,葉片呈暗綠色,莖和葉脈變成紫紅色,嚴重時植物各部分還會出現壞死區。缺磷也會抑制植物生長,但對地上部分的抑制不如缺氮嚴重,但對根部的抑制甚於缺氮。
三、鉀
鉀在植物體內不形成任何形式的結構物質,可能起著某些酶的活化劑的作用。鉀肥能使花卉生長強健,增進莖的堅韌性,不易倒伏,促進葉綠素的形成與光合作用的進行。在冬季溫室中當光線不足時應適當多施鉀肥。鉀素還能促進根系擴大,對球根花卉如大麗花的發育極有好處。另外鉀肥還能使花色鮮艷,提高花卉抗寒、抗旱及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過量鉀肥能使植株低矮,節間縮短,葉子變黃,繼而呈褐色並皺縮,使植株在短時間內枯萎。
鉀在植物體內有高度移動性,缺鉀症狀通常首先從老葉開始並最為嚴重。缺鉀時葉片出現斑駁的缺綠區,然後沿著葉緣和葉尖產生壞死區,葉片捲曲,最後發黑枯焦。植物缺鉀還會導致莖生長減小,莖干變弱和抗病性降低。
四、鈣
鈣有助於細胞壁、原生質及蛋白質的形成,能促進根系發育。鈣可以降低土壤酸度,在我國南方酸性土地區是重要的肥料之一。可改進土壤物理性質,粘重土壤施用石灰後可使其變得疏鬆。土壤中的鈣可被植株根系直接吸收,使植株組織堅固。鈣在植物體內完全不能移動,所以缺鈣症狀首先出現於新葉。缺鈣的典型症狀是幼葉的葉尖和葉緣壞死,然後芽壞死。嚴重時根尖也停止生長、變色、死亡。
五、硫
硫為蛋白質成份之一,能促進根系生長,並與葉綠素形成有關。土壤中的硫能促進微生物(如根瘤菌)的增殖,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植物缺硫時葉片均勻缺綠、變黃,花青素的形成和植株生長受抑制。植物缺硫症狀通常從幼葉開始,並且程度較輕。
六、鐵
鐵在葉綠素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植物缺鐵時,葉綠素不能形成,從而妨礙了碳水化合物的合成。通常情況下,一般不會發生缺鐵現象,但在石灰質土或鹼土中,由於鐵與氫氧根離子形成沉澱,無法為植物根系吸收,故雖然土壤中有大量鐵元素,仍能發生缺鐵現象。植物缺鐵幼嫩葉片失綠,整個葉片呈黃白色。鐵在植物體內不易移動,固缺鐵時老葉仍保持綠色。
七、鎂
鎂是葉綠素分子的中心元素,植物體缺鎂時,無法正常合成葉綠素。鎂能夠使構成核糖體的亞基連接在一起,以維持核糖體結構的穩定。鎂還是許多重要酶類的活化劑,同時鎂對磷素的可利用性有很大影響。因此雖然植物對鎂的需要量較少,但卻是必不可少的。缺鎂的典型症狀是脈間缺綠,有時出現紅、橙、黃、紫等鮮明顏色,嚴重時,出現小面積壞死。由於鎂在植物體內易於移動,缺鎂症狀首先在老葉出現。
八、硼
土壤中的硼以BO32- 的狀態被植物吸收。硼能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生長,植物柱頭和花柱中含有較多的硼,因此硼與植物的生殖過程有密切關系,有促進開花結實的作用。另外,硼能改善氧氣的供應,促進根系的發育和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成。硼的作用機理,迄今尚無定論,目前在植物體內尚未發現特殊含硼化合物,有人認為硼能與游離狀態的糖形成絡合物,使糖容易輸導,但這種說法並沒有充分的實驗依據。植物缺硼時根系不發達,頂端停止生長並逐漸死亡,葉色暗綠,葉片肥厚、皺縮,植株矮化,莖及葉柄易開裂。
九、錳
錳是許多酶的活化劑,主要以Mn2+的形式被植物吸收。錳也直接參與光合作用,在水的光解與氧的釋放中起作用。錳供應充足,對種子發芽、幼苗生長及開花結實均有良好作用。植株缺錳時,症狀從新葉開始,葉片脈間失綠,但葉脈仍為綠色,葉片上出現褐色和灰色斑點,並逐漸連成條狀,嚴重時葉片壞死。
十、鋅
鋅直接參與生長素的合成,缺鋅時植物體內吲哚乙酸含量降低,從而出現一系列病症。鋅也是許多重要酶類的活化劑,這些酶類包括乳酸脫氨酶、谷氨酸脫氫酶、乙醇脫氫酶和嘧啶核苷酸脫氫酶。鋅還與蛋白質的合成有關。植物缺鋅時,葉小簇生、中下部葉片失綠,主脈兩側有不規則的棕色斑點,植株矮化,生長緩慢。
十一、鉬
鉬通常以MoO42-的形式為植物吸收,其生理作用集中在氮素代謝方面。鉬又是硝酸還原酶的金屬組分,在由NADH或ADPH轉運電子給NO2的過程中,起著傳遞電子的作用。植物缺鉬的共同症狀是植株矮小,生長受抑制,葉片失綠、枯萎以致壞死。豆科植物缺鉬根瘤發育不良,固氮能力弱和不能固氮。
10. 花卉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多少
各種花卉的生長發育和休眠都要求一定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受害。通常按花卉對溫度的要求可分成三類。
喜高溫花卉:一品紅、仙客來、九重葛和大多數附生蘭花等,要求白天室溫20~22℃,夜間不低於10℃。
喜低溫越冬花卉:如月季、桂花、柑橘、山茶花、春蘭、蕙蘭、八仙花、杜鵑花、梔子花、蘇鐵等。北方室內種植,越冬溫度不低於0~5℃即可。
中溫花卉:介於前二類之間,在廣東、廣西地區可以露地越冬,如白蘭花、茉莉花、米蘭、扶桑、大部分仙人掌類植物、秋海棠類、仙客來、大岩桐、荷包花等。北方種植冬季室內溫度應不低於7~10℃,經常保持在18℃左右最好。
多數溫室花卉的花期溫度要高,例如茉莉花、白蘭花等只在炎熱的夏季開放;冬季開花需把室溫提高到28℃以上。但是,在花卉中也有許多例外,如墨蘭、寒蘭在春節開花。杜鵑花、山茶花的多數品種,花期也是在比較涼爽的春天。另外,多數花卉在開花期間對低溫是非常敏感的,往往短時間的低溫即可造成大量花蕾受害。
休眠期的球根、球莖、鱗莖花卉,如大岩桐、球根秋海棠、花葉芋、馬蹄蓮、仙客來、綉球百合等溫度均不宜過高,這些種類的花卉需在低溫條件下完成休眠及球根的發育,並可降低在貯藏期間的養分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