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活動
① 七夕節的活動有哪些
七夕又叫七巧節,原本是女孩子比手工藝品的節日,她們看到喜歡的男孩會送上自己做的工藝品
② 七夕創意活動點子有哪些
七夕抄創意活動點子有襲:
1、愉快約會依依不捨分開的時候,讓她把手伸出來攤平,輕輕的托住她的手,在她手心上深深的一吻,然後合上她的手掌,並告訴她,我先把吻存在這里,只有特別想我的時候才可以用哦。
2、在冬天的某天,你先洗澡,在滿是水汽的鏡子上寫下「我愛你」,這樣輪到她洗澡時便能看見。這一辦法在冬日的汽車里也同樣適用。
3、在德克士看到的某對情侶,她叼起一條薯條,然後他含著薯條的另一邊,兩個一起吃,吃著吃著就嘴碰嘴了,那樣一定也非常浪漫。
4、去照大頭貼,分別照出三個口型,「我」「愛」「你」的照片,然後用漂亮信封裝好,裡面放一張紙條。寫上:你能看出我想對你說什麼嗎?
5、在家放著優美的薩克斯,朦朧的燈光下,她脫了鞋子,踩在他的腳上跳舞
6、躺在他的腿上看電視,撒嬌式的叫他給你拿吃的。
7、每次單獨出遊都帶給對方禮物,哪怕是一片樹葉、一塊石頭。
8、傍晚的時候,在湖裡盪著小舟,她偎依在他懷里說悄悄話。
③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詩詞
唐 - 林傑 -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題目】:乞巧
【內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作者簡介】:林傑(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賞析】: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④ 七夕節有哪些民俗活動可以參加
七夕節的來風俗習慣有很多,比較自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誕等。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⑤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有哪些呀
七月初七,時至孟秋,收獲在望,是古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為了祈求天隨人願,喜獲豐收,人們在這一天,往往會祭祀田祖和報田公。
由於在農耕社會,農業生產主要靠牛耕,而牛又是牛郎和織女的紅娘,為了紀念它,人們將七夕記做牛的生日,以「折花枝於角,可無災,以面餅賞牧童」作為慶生的活動內容。
一些地方,鄉民在七夕來臨之前,會將綠豆、豌豆等豆類作物或麥類作物的種子放在盆中,培育成苗,作為七夕乞巧的供品,並將這種活動叫作「種生」。還有一些地方,在七夕前,在木板上鋪上土、播上谷種,讓其生苗;再在上面種些花木,做成農家和小村莊的模樣,稱之為「谷板」。這些習俗都具有濃郁的農耕文化色彩。
在「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影響下,紡線、織布、縫衣、納鞋、綉花等被統稱為「女工」,這些家庭手工業勞動是女性所承擔的一項主要勞動。七夕節俗中,較為典型的活動是穿針比巧,還有蛛網卜巧等。
有《乞巧》詩說: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女工成為社會評價勞動女性的一條標准,也逐漸成為婦女自我認知的標准。只有提高了女工技能,才會生產出足夠的物質生活資料,也才會擁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
七夕「蛛網卜巧」是另一種女性常用的乞巧方式。大家都知道蜘蛛善織。女子為練就巧工妙手,就向代表喜兆的「織壇神手」蜘蛛學習,企望能從蜘蛛織網中覓尋某種經驗、啟發和靈感,提高紡織技藝。另外,蜘蛛是「喜子」,也被稱作「喜蜘蛛」,民間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俗語,蜘蛛垂線而下,寓意為「喜從天降」。
不管是穿針乞巧,還是蛛網卜巧,表現的都是女性對女工技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女工才能、證明自己的女工天賦,以及通過展示女工技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取向。這些活動,一方面培養和訓練了女性的生產技能,另一方面也豐富了鄉村文化。
除了前面談到的一些習俗外,七夕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給親戚送餅子,姑娘們清晨到草中打露水、拜仙禾、拜神菜,拜魁星、曬衣曬書、染指甲、吃巧果等。
七夕節有著很深的古代農耕文明痕跡,蘊含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內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滲透著重耕、重織的小農生產觀念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觀念。而由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風俗,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了廣大女性與農業社會相適應,表達了她們勤勞能幹以及對平安、和諧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⑥ 七夕節活動主題標語
1、她那甜甜的笑,來自你一束鮮花。
2、天不老,情難絕,鵲橋上為你我繫上同心結!
3、天上牛郎織女來相會,地下多情人兒共祈愛情永恆不渝。
4、天上人間,七夕相見,今生前世,共枕同眠。
5、天上人間,歲歲年年,今宵團圓,惟願永遠。
6、天有牛郞織女,地上金童玉女,唯吾與爾。7、甜蜜情侶套餐,超值驚喜超級浪漫!
8、甜言蜜語萬句,不及鮮花一束。
10、為你的真心架一座鵲橋。
11、我們為您准備浪漫,您准備好了嗎?xx酒店一直為您守候!
12、我是董郎,你是仙女,願天天是七夕,歲歲共嬋娟。
13、我在等屬於我們的七夕之夜。你會來嗎?我會等的!
14、纖纖十指,秀出美麗人生。
15、纖纖玉手,錦上添花。
16、纖指美韻,如意人生。
⑦ 古時過七夕節,人們有些什麼民俗活動
七夕節是在中國農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發展起來的。不管時代怎麼變,其節日習俗大多都建立在農業耕作基礎之上,與古老的農耕習俗緊緊相連,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祭田祖、報田公,為牛慶生、種生、穿針比巧和蛛網卜巧等。
七夕節有著很深的古代農耕文明痕跡,蘊含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內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滲透著重耕、重織的小農生產觀念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觀念。而由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風俗,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了廣大女性與農業社會相適應,表達了她們勤勞能幹以及對平安、和諧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⑧ 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和飲食習俗
一、七夕節的傳統活動:
1、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版又叫「 賀牛權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2、七夕節的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二、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