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的來歷

七夕的來歷

發布時間: 2021-01-01 05:33:49

『壹』 七夕的由來,典故!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

簡單來說,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關於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對應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漢書·地理志》記載了牛郎織女星區對應嶺南地域分野。

從歷史文獻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在東漢時,牛郎織女星象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徵,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1)七夕的來歷擴展閱讀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合了乞巧習俗,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習俗。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七夕賦予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現代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貳』 七夕節的來歷100字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2)七夕的來歷擴展閱讀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巧。

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叄』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神話傳說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爍,一道白茫茫的銀河縱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傳只有在每年七月七的夜晚,天上喜鵲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是一個千古流傳的美麗愛情傳說,這個美好的傳說源自漢代。

相傳,牛郎只有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日子過得非常艱苦。有一天,老牛忽然對他說:「你到河邊,會見到幾位沐浴的仙女,你拿走那件粉色的衣裳,就會有一位仙女留下來做你的妻子。」他走到河邊,果然看見幾個女子在河中洗澡,於是他拿了岸邊一件粉色的紗衣。河中女子洗完後,紛紛穿好衣服飛走了。僅有一個最小的找不到她的衣服,只好待在水裡。牛郎把衣服送還給她,並請求她留下來共同生活。仙女紅著臉答應了。他們從此結為夫妻。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長,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美滿。但是好景不長,這事不久便讓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從此,恩愛的夫妻活活被拆散。

牛郎無法上天追趕。老牛告訴牛郎,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能夠飛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誰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劃,一道波濤洶涌的大河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他們的堅貞愛情感動了喜鵲,於是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沒辦法,只好答應兩人在每年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一次。

後來,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似的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姻緣。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乞巧的儀式源於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成為我們今天的七夕乞巧節。

現在,七夕節已經是情人節的代名詞。青年男女都將其做為情人相會,互表愛意的節日。即中國人的情人節。

七夕節習俗種生求子。以前,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鋪一層土,種下粟米的種子,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芽,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叫做「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在碗中,等它長出芽,再用紅、藍絲線紮成一束,叫做「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作「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用巧芽取代針,丟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放在水上,稱為「水上浮」。

拜織女。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須齋戒一天,沐浴干凈,准時到主辦者家裡。主辦者在月光下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擺著茶、酒、水果、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在桌前焚香叩拜後,大家圍坐在桌前,一邊吃花生、嗑瓜子,一邊朝著織女星座,祈禱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美麗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祈禱。

拜魁星。傳說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就是魁斗星,二十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又叫魁首。由於魁星能影響文人的命運,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敬重魁星。因此每到七月初七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地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穿針乞巧。乞巧的習俗源自漢代,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分雙跟、五孔、七孑L、九孔之多。七夕之夜,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有的地方採用丟針卜巧,就是在七夕的中午,在太陽下放一盆水曝曬,過了一段時間後,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裡,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像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洗發染指甲。很多地區的年輕姑娘,愛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據說不僅可以年輕漂亮,而且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心儀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很多女子與兒童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很大的關系。

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如能聽到牛郎織女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便能得到忠貞不渝的愛情。

牛女淚。七夕節接牛女淚,這種習俗是從唐代傳承下來的。相傳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離別之際必流淚,故民間有接牛女淚風俗。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夜,姑娘和少婦將摘來的七色鮮花和應季的新鮮水果,散放在水盆中,供獻給織女,並對天朝拜。還將空水盆放在庭院,有的放在天井或屋頂上,承接夜間露水在盆內。她們覺得這「露水"就是牛郎與織女哭泣的眼淚,所以稱「接牛女淚」。第二天用花上的露水拭目,俗說可以讓人眼秀目明;也有用露水沐發和洗各種梳妝用具的,俗說能夠使頭發烏黑發亮,沒有垢膩。

拾天粉。拾天粉也是七夕節的一種風俗。天粉,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撲麵粉。傳說,織女急著會見牛郎,忙於打扮,臨走收拾化妝品時不小心將粉盒打落在梳妝台下,於是,似雪花般的銀白粉麵隨風飄浮而下。因為在空中沾潤了水汽,就凝結成顆粒狀的白土塊,撒落人間。老一輩人講:農歷七月初八早晨太陽未升起之前,只要你不作響、不出聲、躡手躡腳,在那城牆根、井台上、土坎下、房前屋後,定能拾到這種白色土塊。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拾天粉」。惹得那些好奇的年輕人紛紛去撿拾。姑娘們競相塗抹。又說,擦了這「天粉」,黑姑娘能變白姑娘,拜床母。拜床母流行於台灣一帶。床母,是兒童的守護神。七月初七是床母的生日,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

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過長,他不像平常祭拜那樣繁鎖。擺好供品,點了香以後,就可以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便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

『肆』 七夕節的來歷

一、七夕節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4)七夕的來歷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伍』 七夕節的歷史由來(簡短點)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

簡單來說,古人們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

關於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對應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漢書·地理志》記載了牛郎織女星區對應嶺南地域分野。

從歷史文獻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在東漢時,牛郎織女星象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徵, 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名稱由來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稱的由來,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而《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5)七夕的來歷擴展閱讀:

簡介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是發源於中國周朝時期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被推斷為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

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漢朝以後,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



節慶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巧。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

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乞巧習俗後來演變成許願,不限於女性乞求巧手和姻緣。農歷七月七日也是魁星爺聖誕,求功名的男子會祭拜魁星。在一些地區如日本則變成祈求一切願望的日子。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扎七姐盤及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姐姐的紙衣。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

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主要是女性祭拜七姐,製作各種食品和傳統女紅如刺綉等,也會製作其他傳統手工藝如中國結、剪紙等,同時也作為祭拜七姐的祭品。在中國大陸、台灣的大城市中,七夕節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

『陸』 簡述七夕節的來歷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版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權。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柒』 七夕節的由來和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的由來
傳說古時候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負,連家產都沒得分,只留給他一條老牛,但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變的,因為觸犯了天條,所以被玉帝貶到凡間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負,所以決定要幫他。一天,它忽然開口告訴牛郎,東邊山下有個湖,每天都有七個仙女到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無法返回天宮,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聽了老牛的話,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們洗完澡要回天宮時,年紀最小的織女才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急得哭了出來,這時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現,要求織女答應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還她,織女看牛郎忠厚老實,便答應了,兩人婚後生了一雙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老牛卻死了,在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這是它最後能留給牛郎的唯一一件東西。而織女嫁給牛郎的消息傳回天庭後,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織女給抓回來,牛郎為了找回織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嚀,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們,此時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頭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劃!馬上出現了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在河邊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動容,所以特赦他們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一家渡河相會,說七夕當天晚上一定會下雨,這就是牛郎織女重逢後喜極而泣的淚水。
七夕節習俗
節日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各地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膠東地區: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福建: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戲。
陝西: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投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捌』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七夕節的來歷是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7月7日穿七孔針於開幾頭人俱回習之的記載答,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於自然天象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心情合稱28歲,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的協調,市上也是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就成為了人山人海,車馬難行,觀其豐行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玖』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專期,如《詩經·大東》:屬「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熱點內容
一朵桃花生 發布:2024-12-22 20:08:32 瀏覽:738
diy插花教程圖解 發布:2024-12-22 19:58:36 瀏覽:71
花卉種子合同 發布:2024-12-22 19:55:01 瀏覽:973
大魚海棠吉他譜獨奏 發布:2024-12-22 19:47:17 瀏覽:931
斯蒂卡玫瑰5 發布:2024-12-22 19:44:13 瀏覽:680
茶花4年 發布:2024-12-22 19:12:38 瀏覽:641
綠城玉蘭花園二手房 發布:2024-12-22 18:51:47 瀏覽:290
馬克連鎖花店 發布:2024-12-22 18:43:02 瀏覽:187
不盼望七夕 發布:2024-12-22 18:32:31 瀏覽:297
佛肚腩盆栽 發布:2024-12-22 18:17:42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