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七夕
① 蘇軾的《漁家傲·七夕》哪句是美好祝願
《漁家傲·七夕》 蘇軾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
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② 蘇軾的《漁家傲·七夕》的原文
漁家傲·七夕 蘇軾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
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③ 蘇軾的詞:漁家傲·七夕什麼意思
以下也僅僅是個來人見解。(P.S:不是自粘的- -)
這首詩化用了多處前人的詩詞,第一句由《古詩十九首》里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化過來,也是點題之句。道出七夕時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心中委婉曲折的情思。
然後寫思之未果(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繼而寄情於夢境,
「夢回芳草生春浦」此處似可以看做是對於時光的回溯,也就是表達對舊日往事的一種懷念之情。
但「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也就是說時光易逝,美好的日子也總會過去,這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似化用「明月來相照」)回到現實,事實上也是一種自我寬慰。
蘇軾是典型的豪放派詩人,所以即使是寫婉約詞都不會太惆悵太傷感,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來。雖然全詞是在描寫一段相思之情,但最終沒有落在常懷相思之苦的論點上,而更像是因為七夕而引出的一縷清愁。
其實。。。不是所有的詞都有要表達一個「意思」的,要說的話,只是「寄情」而已。
④ 【漁家傲二十首(之十四)〈七夕〉】幫忙翻譯一下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上片寫傍晚。開頭二句寫環境同時暗中引出人物。
《生查子》是個小令,形式宛如兩首仄韻的五言絕句,篇幅短小,不能盡情鋪敘,用筆務須精神。因此它在描寫景物的同時即照顧到人物,抓住主要特徵,勾勒幾筆。遠山以眉言,楊柳以眼說,便是抓住未出場的女主人公最傳神的地方加以暗點。遠山,是古代一種畫眉的式樣。《西京雜記》卷二雲:「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 。」宇文氏《妝台記》還說因受卓文君影響,時人效畫遠山眉 。「媚柳開青眼」,本謂柳葉初生,細長如人之睡眼初睜,饒有媚態。元稹《生春》詩第九「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即指此。通常詩詞中皆以柳葉比眉,這里詞人為了避免落套,而以柳葉形容美人之俏眼,用語可謂新奇。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韋庄《荷葉杯》詞雲 :「一雙愁黛遠山眉 ,不忍更思惟 。」可見遠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一雙遠山眉、新柳眼,已隱隱透露出女主人公的淡淡哀愁。
三、四兩句逐漸寫到人物所處的環境 。「樓閣」乃女子的居處 ,「簾幕」乃室內陳設的帷幕,有時也指帳子。賀鑄《減字浣溪沙》有「樓角紅綃(一作初銷 )一縷霞」句 ,色彩明麗,此詞「樓閣斷霞明」,與賀詞詞境近似。「簾幕春寒淺」,表明此刻女子正無聊獨處,漸覺陣陣微寒飄入妝樓,傳向羅幕。他沒有圍,似可窺見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過片二句寫夜間女主人公的活動。比之上片寫傍晚景色,又更加細致一層。然細品詞意,此乃寫女子長夜難耐的心情 。所謂「杯延玉漏遲」(作秦觀詞者「延」字為「嫌」),是說主人公以酒銷愁,但覺時間過得太慢,正是俗語所說的「歡娛嫌夜短,愁苦怨更長」了。燭怕金刀剪 」,是說把燒焦了的燭芯剪了一次又一次 ,以至不堪再剪。這是描寫女子獨對孤燈,坐待天明。這兩句中,杯和燭本為無知之物,但詞人卻把它們擬人化,竟說酒杯也嫌漏刻過於遲緩,蠟燭也怕剪刀剪得頻繁 。語似無理 ,然而詞中的無理之語,往往是至情之語。其心情之痛苦,自是不言而喻了。
最後二句,以振盪之筆寫靜謐之景,遂使詞情揚起,色調突然趨向明朗。從詞中寫景來看,先是寫傍晚時的霞明,次是寫夜深時的燭暗,至此則讓鑽出雲縫的明月,穿簾入戶。詞中人物的感情也彷彿隨著光線的變化,時而陰沉,時而開朗。其中「忽飛來」三字,表現月色之突然明朗,心情之突然暢快,非常准確。寫月亮如此生動 ,在整個宋詞史上也極其突出。
蘇軾《洞仙歌》「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 ,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 ;「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卷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雲 :「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 」,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卷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 」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卷簾,說卷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像,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⑤ 《漁家傲七夕》中哪一句詩最有名
《漁來家傲七夕》最有名源的一句詩是: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
全文:
《漁家傲 七夕》年代:宋 作者: 蘇軾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 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 清光長送人歸去。
⑥ 求蘇軾漁家傲七夕賞析
漁家傲
蘇軾
皎皎牽牛河漢女。
盈盈臨水無由語。
望斷碧雲空日暮。
無尋處。
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餘花紛似雨。
汀洲蘋老香風度。
明月多情來照戶。
但攬取。
清光長送人歸去。
詞的上片寫塞外秋光。首句的「異」字很有分量,它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說邊塞的風光與內地不同;二是講秋天來臨,邊地景物也發生了變異。上片的寫景,就是從「異」字生發開去的
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是為了符合詞的格律而顛倒詞序的。衡陽即今湖南省衡陽市,舊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相傳大雁飛到這兒便不再南飛。「西風緊,北雁南飛」,出於動物的本能,無所謂留戀不留戀,作者卻說「雁無留意」,實際上是寫人的感受,雁猶如此,人何以堪
後三句,作者著意描寫邊塞的蒼涼景色。邊聲是指邊地特有的聲音,具有一種凄涼的情調,偽李陵《答蘇武書》中有這樣幾句:「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是極好的注腳。「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加上軍營的號角聲,凄涼以外,又渲染了悲壯的氣氛。「千嶂」二句,極寫邊塞荒涼而又壯闊的景象。數不清的山峰猶如屏障一般聳立著。斜陽西沉,煙霧彌漫,在千山萬壑之中,一座孤城緊閉。這三句疊用了許多名詞,只用了三個動詞,「連」、「起」一開一合,「閉」字則顯出戒備森嚴,透出局勢的緊張,而這座「孤城」,則是處於戰爭的前線,遣詞造句是絲絲入扣的
下片轉入抒情。「家萬里」與「酒一杯」對舉,形成強烈對比,一杯濁酒怎能澆萬里思歸之愁呢?其結果必然是「舉杯消愁愁更愁」。然而,將士們之所以不得歸去,其原因是「燕然未勒」。燕然,即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勒,刻石記功。公元89年,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勒石記功而回。燕然未勒是說沒有建立破敵的大功
「燕然」一句,說盡了作者矛盾、復雜的心情。他兼知延州,完全出於一腔報國熱情。事情是這樣的:寶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夏州地方割據勢力頭子趙元昊反叛宋朝,第二年正月,趙元昊上表請稱帝改元。接著,大興干戈,於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帶領西夏叛亂部隊向延州進攻,包圍延州整整七天,俘虜了北宋部隊主要將領鄜延、環慶兩路副都總管劉平和鄜延副都總管石元孫,「城中憂沮,不知所為」。還好趕上一場大雪,西夏才撤兵。延州城總算僥幸保住了。但一些貪生怕死的官吏卻嚇破了膽。新任延州知州張存久不到任,剛上任,就向新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的范仲淹提出兩條理由:一是「素不知兵」,二是「親年八十」,要求調到內地當官。在這種情況下,范仲淹不得不挺身而出,上表自請代張存知延州,主動挑起了這副保民衛國的重擔。他希望能幹出一番旋乾轉坤的事業,永熄邊烽。但是在積貧積弱的北宋時代,他根本不可能成為「勒燕然」的竇憲。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沖突達到高潮,因而在濃霜遍地的夜晚,隨著悠悠羌笛之聲,將軍(作者自指)和征夫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憂國思鄉的熱淚
《漁家傲》的基調是低沉的,它給讀者具體的感受,是悲憤而又惆悵不甘的低徊情緒,這是由作者所處的時代與政治環境所決定的。宋仁宗統治時期,表面上國內似乎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但北方遼和西夏的威脅日甚,形勢十分緊張。然而敵國外患,絲毫沒有改變這個王朝從開國以來苟且偷安的基本國策。時代環境是不景氣的,它不同於封建社會處於蓬勃發展,國力充沛的盛唐時期,也不象民族矛盾暴露得特別尖銳,民族意識普遍高漲的南北宋之際,而是一個沉悶得令人窒息的時代。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增設城堡,撫輯流亡,聯絡諸羌少數民族,深為西夏貴族集團所畏憚,稱之為「小范老子(即范仲淹)腹中有數萬甲兵」。然而,他也只能做到消極防禦而已,不可能追奔逐北,收復國土。在詞里,隱約可以看到這陰暗的時代的投影
作者出身孤寒,登朝以後,就和統治集團的腐朽勢力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宋史》說他「每感激天下事,奮不顧身」,政治上是進步的。然而,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以前,政權完全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出身中下層的官吏在斗爭中處於劣勢。范仲淹等人的力量是單薄的,他們的斗爭也是脆弱的。這一切也必然反映到他的詞作中,帶上感傷的色彩
作為一個有理想的封建士大夫,具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邁精神,而在事與願違,侘傺坎軻之際,又不免消沉。這樣,就構成了他內心矛盾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詞里也表現了兩個方面,由於他關懷現實,對社會現實充滿了憤懣與不平,所以排奡、所以沉鬱;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所以哽咽,所以悲涼,所以情調低沉。兩種互相排斥的因素對立的統一,形成了范詞的獨特風格
這首詞的情調與盛唐昂揚奮發的邊塞詩迥不相同,如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將兩者比較一下,便會發現它們都描繪了蒼涼暗淡的邊塞風光,都寫到了這一背景下的孤城,都抒發了戍邊將士的愛國情懷。范詞用竇憲「勒燕然」的故事,王詩用的是傅介子「斬樓蘭」的典故。典故的內容是這樣:漢武帝時,使者出使大宛國,中途經常受到樓蘭國的阻擋和襲擊。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巧妙地用計斬樓蘭國王,打通了漢朝通西域的道路。這個典故和「勒燕然」一樣,都是表現保衛祖國,凈掃邊塵的壯志。就主題思想來說,兩者完全是一致的。然而范詞卻不能象王詩那樣,用高昂激越的情調,唱出必然勝利的信心,這是由於所處時代不同的緣故。
盡管如此,這首詞仍不失為一篇優秀的愛國主義作品,詞中所表達的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我國古代,詩和詞兩種文學樣式有著很大的區別。「詩言志」,是文人抒寫懷抱、反映社會的重要工具;而「詞為艷科」,是士大夫娛賓宴客的消遣品,尤其是文人詞,本身就是在燈紅酒綠、淺斟低唱中生長起來的,題材往往局限於男女相悅之中。北宋初年的詞壇,還是這種狀況。范仲淹這篇作品卻脫穎而出,在詞史上開了邊塞詞的先聲,是個很大的突破。以後,蘇軾、辛棄疾等人廣泛地開拓詞的題材,與之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從詞的發展歷史看,這首《漁家傲》也有重要的地位。
⑦ 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與行香子 七夕的創作時間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具體時間是什麼
漁家傲⑴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⑵。彷彿夢魂歸帝所⑶。聞天語⑷,殷勤問我歸何處⑸。我報路長嗟日暮⑹,學詩謾有驚人句⑺。九萬里風鵬正舉⑻。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⑼![1] 此詞作於李清照南渡之後。根據《金石錄後序》記載,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就作於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行香子草際鳴蛩①,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②,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③。星橋鵲駕④,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⑤,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⑥。[1] 這首詞《歷代詩余》題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年)寫於池陽的。是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這對在離亂中相依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離。此時,李清照暫住池陽,舉目無親,景況倍覺凄涼。轉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織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間的恩愛夫妻,此刻猶兩地分離。濃重的離情別緒,對時局的憂慮,二者交融一起,形諸筆端,便鑄就了這首凄婉動人詞作的基調。[3]
⑧ 漁家傲七夕蘇軾注音版
yú jiā ào qī xī
漁家傲(七夕)
jiǎo jiǎo qiān niú hé hàn nǚ。yíng yíng lín shuǐ wú yóu yǔ。
皎皎牽牛內河漢女。容盈盈臨水無由語。
wàng àn bì yún kōng rì mù。wú xún chù。mèng huí fāng cǎo shēng chūn pǔ。
望斷碧雲空日暮。無尋處。夢回芳草生春浦。
niǎo sàn yú huā fēn shì yǔ,tīng zhōu píng lǎo xiāng fēng dù。
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
míng yuè ō qíng lái zhào hù。dàn lǎn qǔ。qīng guāng zhǎng sòng rén guī qù。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⑨ 求蘇軾的《漁家傲·七夕》的賞析
詞的上片寫塞外秋光。首句的「異」字很有分量,它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說邊塞的風光與內地不同;二是講秋天來臨,邊地景物也發生了變異。上片的寫景,就是從「異」字生發開去的
⑩ 《漁家傲·七夕》 蘇軾 這首詩中那一句是寫希望牛郎織女有個美好的結局
漁家傲·七夕》
蘇軾
皎皎牽牛河漢女,盈盈臨水無由語。
望斷碧回雲空日暮,無尋處答,夢回芳草生春浦。
鳥散余花紛似雨,汀洲蘋老香風度。
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應該是「明月多情來照戶,但攬取,清光長送人歸去
」吧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