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資料
1. 關於牛郎織女和七夕的資料
傳說復之一
早先,織女和制牽牛隻是宇宙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星宿。織女織布,牛郎放牛。天帝看到這一幕,感覺兩人都很可愛,於是,天帝下令讓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婦。誰知,成為夫婦的牛郎織女卻整天如膠似漆似的粘在一起,荒廢了勞作。
天帝知道後,大怒。於是,天帝讓烏鴉去傳旨,讓牛郎織女七天相會一次,以免耽誤勞作。誰料烏鴉卻傳錯了旨,將七天相會一次傳成了每年七夕相會一次。
傳說之二
相傳織女是天上的天女,牛郎只是凡間的普通放牛郎。織女因貪戀人間,私自下凡遊玩,並在一湖中洗澡。牛郎看到後,便愛上了織女,為了讓織女留下來,牛郎偷走了織女的衣服。織女回不了天庭,便留在凡間與牛郎結成夫婦。
後來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人將織女接回天庭。牛郎也是奮力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頭上的金釵劃出了一條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河相望。
天上的喜鵲被牛郎織女的愛情所感動,並且為他們搭成了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於是,天帝便下令每年的七夕牛郎和織女才能相會一次。
2. 傳統節日七夕的簡介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的記載見於《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經歷史發展,牛郎織女天文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美麗傳說,以及民間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祈禱姻緣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七夕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七夕資料擴展閱讀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趁著月光,身著新衣的妙齡女子圍坐在一起,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穿針引線。
據說,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這是我國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女子乞巧,求一顆七竅玲瓏的慧心。
【喜蛛應巧】
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對於少女來說,乞巧節亦是一個嬉戲玩耍的節日。
七月七日,女子們在小盒內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誰的蛛網結的最密、最圓滿,就是「得巧」。
【種生求子】
七夕前幾日,在小木板上負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待到數日,便可生出綠芽。
擺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將綠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3. 七夕資料100字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專中國及漢字文屬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1-3]。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中文名
七夕節
英文名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別稱
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
節日時間
農歷七月初七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
節日起源
自然崇拜、婦女乞巧
節日活動
祈福、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扎巧姑等
節日飲食
巧果
節日意義
中國古代的婦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