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寧波七夕節

寧波七夕節

發布時間: 2021-01-03 22:25:26

Ⅰ 寧波視覺新概念攝影七夕有什麼活動偶好喜歡他們家的朱家尖外景,不知道七夕有沒有優惠

今年搞了去三亞旅遊的婚紗照,感覺不錯哦

Ⅱ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漢代,七夕被賦予了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藝的人文內涵,形成了七夕乞巧習俗,故亦稱為「乞巧」。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寧波七夕節擴展閱讀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Ⅲ 七夕情人節在寧波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適合情侶的!

你要玩什麼啊晚,我跟你說啊
次飯,送花 ,看電影 三連招

玩也玩了還是要注內意學習的

選擇對的學校,容就是選擇好的工作。浙江師范大學夜大助您找到成功之路。
想擺脫在公司當小弟小妹的現狀嗎?想要從藍領晉升成白領,甚至金領嗎?學歷就是你扣開夢想之門的捷徑。
浙江師范大學寧波夜大教學點,浙江排名前三重點學校
具體你可以打:電 8780 話 4517
地址:寧波彩虹南路11號嘉匯國貿A座9樓

Ⅳ 七夕寧波有什麼好玩的

帶她一起去看電影吧
《非常完美》推薦給您
主演:章子怡 何潤東 姚晨 范冰冰 蘇志版燮 林心如
現在電影院正在上映,權推薦您去電影院看
這就是一個都市愛情喜劇
有點韓式風格
音樂很棒 效果也棒
非常非常非常搞笑喲!!
尤其是漫畫那部分在電影院看絕對有感覺
去電影院看絕對值得
不少粉絲都至少看了2遍以上,我就是
你絕對不會失望的
謝謝!!!!

Ⅳ 寧波七夕去哪裡玩好

玩這種東西永遠都是這么膚淺,七夕就該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人和人在肉體上沒什麼差別,差別是在靈魂上,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的視野就有多大,你的事業就有多大。我認為,一個人事業的邊界在內心,要想保證你事業的邊界不斷增長,就必須擴大你心靈的邊界,因此,學習是唯的一途徑。

夜大,你只需要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課就能夠提升學歷的一種簡單有效的途徑,並且擁有國家承認的學歷。

什麼樣的人需要讀夜大?
1、頻繁辭職換工作,找不到滿意工作的人
2、嫌工資太低,總是抱怨付出得不到相應回報的人
3、想在公司晉升職位,可是因為學歷不過關而遲遲沒有結果的人
4、學歷太低,對生活失去信心,陷入迷茫期的人
5、不想因為學歷而被女友(男友)或者被對方父母所看不起的人
6、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擁有美好生活目標的人

夜大就是你最好的選擇,讀夜大,選擇一個好的學校是關鍵!浙江師范大學夜大是浙江省排名前三的夜大。夜大不分貧富貴賤,只要你有強烈的生活慾望就可以報名,一種完全平民化的學習。

讀完夜大,可以給你帶來什麼好處?
讀夜大,不但可以讓你找工作的道路更加順暢,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可以讓你的工資得到提升,並且大大增加了職位晉升的機會。在別人面前你也有了足夠的自信和信心,不再覺得低人一等,。

熱門專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英語、行政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學前教育
、金融學等20多個專業,更多專業可以電話咨詢。

費用:1980/年起

報名地址:寧波市江東區彩虹南路11號嘉匯國貿A座905

報名:8780 電話 4517

Ⅵ 簡介七夕節的特點是什麼,分析七夕節的特點是什麼

特點:

1、開展各種乞巧活動。

2、舉辦花燈節,情侶結伴逛花燈。

3、進行焚香祭拜。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

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Ⅶ 寧波的節日風俗,盡量完整

http://wurenxiaozi.i.sohu.com/blog/view/7648567.htm
春節

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補放一個。

大族、大戶人家供奉祖先遺容畫像於祠堂或中堂(堂前間),一般懸五代之內的祖宗像,稱為「供幀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繪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義。有的宗祠族規,男子l6歲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內。由輪著當辦者分發麻餅(亦稱吉餅)一雙或碗兩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長,稱「拜歲」。除夕夜巳分「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壓在幼者枕頭底下,故謂「壓歲」。

是日,早上吃湯團(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這天習俗最大特點是讓家裡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讓家庭主婦休息,不掃地、不乞火(不向別人點火、點香煙)、不殺牲、不動刀剪、不倒馬桶、不洗滌衣服,也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的話。早晨見面忌說「早」字,謂說了要招來今歲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馬上說:「哦,元寶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點燈火,謂點燈將招來今歲蚊蠅多。睡前,放「關門炮」。晚上不出門,俗稱過「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遲的到十五,各家出門走親戚「拜歲」,一般先至親後遠親,少拜長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為重,互相款待酒席,稱「歲飯」、「歲酒」。

初五,為財神日,經商人家最重此日,「請財神」後才開門營業,稱「開市」。信佛者,有的於初七夜走七座橋,且不走回頭路,初八拜八個寺院,俗稱「走七橋」、「拜八寺」。

其間,民間娛樂活動有舞龍燈、跑馬燈、大頭和尚等。與別地稍異者有「佯掃地」,即乞丐(此時稱「發財人」)背負筐,手握綴有紅球的掃帚,佯作掃地狀,口唱俚歌:「撩起金絲帚,瑞格(象聲)一把掃。掃到東,老闆屋裡有青龍,青龍盤米缸,黃龍盤谷倉;掃到南,老闆屋裡發大財,大元寶使籮抬,小元寶使船載。」

建國後,賀年等習俗不變,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機關團體舉行團拜,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慰問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老科技人員、敬老院老人和春節期間堅持生產、工作的職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元宵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十三日為「上燈夜」,十八日為「落燈夜」,期間為「燈節」。有的地方行燈會、演「燈頭戲」。祠廟和民家懸燈,稱「燈祭」。燈的花樣紛呈,較佳者有十二月連環走馬燈,較多者為兔燈,意示玉兔伴著月宮(廣寒宮)嫦娥,以地上的兔燈和「玉兔東升」相呼應,以慰其寂寞。

上燈夜,興吃蘆穄湯果。十四夜,有「照蛇蟲」習俗,兒童手提紙燈遍照屋角、牆腳、灶下等陰暗處,有的手持小銅鑼,邊敲打邊吆呼:「嗄去,噠去,趕到茅山(鄞縣南鄉地名)喂草籽!嗄去,噠去,趕到深山去吃爛番薯! 」是日,農家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驅邪」,俗叫「驅煌蟲」,田塍乾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故又稱「譚火龍」。此為歲時習俗和農業生產除蟲害相結合的一種習俗。

元宵夜,鬧花燈,放鞭炮,吃湯圓。有的行燈會與「社火」相結合。鎮海興吃「丫頭羹」,類似現在的百果羹。相傳有家富豪吃厭了山珍海味,要門下各丫環每日輪做一道時新小菜,有個丫環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調煮成羹,後競相仿效,遂相沿成習。是夜,少女相約於廁間、豬欄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廁姑,並扶乩,以卜長大後的智愚和婚姻。相傳廁姑名何媚,山東壽陽李景之妾,因不容於李妻,常役以穢事,於是日悲憤而死,後奉為廁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後,燈會漸少。70年代末起,有的團體舉辦彩燈展覽,民間有孩童提燈活動。

清明

農事節氣與習俗相融合。舊時,各家的門、窗插、掛楊柳,婦女頭發簪柳梢,小孩頭上戴柳圈,寓「思青(親)」意。俗諺「清明戴楊柳,下世有娘舅」。

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海內外遊子多歸里上墳。舊時,上墳節令食品為青糍、麻糍(烏米飯)糕,並擔牲禮祭祖,富家還雇吹鼓手吹打。上墳時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子孫已盡孝祭祖,同時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發達。祀畢,分麻糍或麻餅給當地農家,以期照顧墳墓。因按人領取爭先恐後,俗稱「搶麻糍」。麻糍要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飯外,有祠堂田(亦稱太公田)的大族還有祠祭,由各房輪值,當辦者按菜譜置菜請族人,稱吃清明羹飯。主菜要過秤,若未辦到要在空碗內放上相等價值的錢,由吃者分取。盤內鵝頭頸則歸族長吃,意為「帶頭者」。還按人分碗或分豬肉。有的把婦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婦女吃的桌上減少酒的壺數(男桌2壺,有婦女的桌上放1壺)。

建國後,掃墓寄託哀思,仍沿襲,做羹飯、燒紙錢改為送花圈,以緬懷先烈和祖先。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節,為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亦稱端陽,鄉間稱「彤紅」。各家門口插菖蒲及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有用菖蒲根削製成艾人孩,懸於床。相傳是日為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身亡的日子,為紀念屈原,民間有懸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粽子,原為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掉,後演變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舟,則表示競相營救屈原。此日,葯鋪結清賒帳,並向老客戶贈雄黃、香料粉。民間姑娘,忙於製作虎形、人孩形、雞心形、粽子形、菱形、綉球形等各種色彩的香袋,內塞棉花摻入香粉,掛在孩童胸前或懸在床帳或搖籃上,謂可驅邪。此日午時有喝雄黃燒酒解百毒習俗,先將雄黃燒酒曬在太陽下,並摻放切細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謂可解毒。又有噴雄黃燒酒於屋角,亦有倒寫「蛇」字貼壁上。鄉間還有吃「五黃六白」習俗,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蛤稱「五黃",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豬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尚有罕聞者,是日午時,有吃蜒蚰螺(蝸牛)燉蛋和清燉癩蛤蟆習俗,謂端午日午時前(尤以午時為佳)捉到的癩蛤蟆、蝸牛、蜈蚣均可入葯,故端午節又稱「葯送節」。有將蛋鑽個小孔,把蝸牛肉塞進蛋內,封口後清燉,謂食後可清涼解毒。各家均裹粽子。

舊時習俗,女婿多備「端午擔」禮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魚要成雙,鵝頭頸塗紅顏色,路上鵝叫得越響越好,說越叫越發,稱「吭吭鵝」。這天大人給小孩手臂繫上五色手繩,叫「健繩」,待以後棄繩時,要粘上糯米飯,拋至屋瓦上讓飛鳥含去(粘去),謂孩子可無病無痛、長命百歲。

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說:「五月端陽老虎畫,艾旗蒲劍辟群妖;雄黃紅蘸高梁酒,蒼術還須正午燒。」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寧波過端午的另一習俗,就是用「百獸之王」的老虎來鎮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蠍子「五毒」。是日,用雄黃在嬰孩額上寫上「王」字(示獸中之王),有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制布虎和老虎枕頭,謂「年年端午五月五,剝過粽子做布虎」。與別地稍異者,寧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態各異,尚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30年代時,曾有人收藏至150餘種。將黑色版畫「端午老虎」紙供孩童添上紅藍等顏色戲玩,稱「描端午老虎」,描好後貼在門或牆上,謂可辟邪。

解放後,端午節迷信色彩大減,吃粽子、小孩掛香袋、懸蒲艾仍行。近年,未婚男青年 (俗稱毛腳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節禮品花費趨重。

七夕

七月七日,傳說天上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民間稱「乞巧節」、「汰頭節」。舊時婦女於此日採摘槿樹葉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頭發,相傳織女用槿葉汁洗頭,故頭發烏黑。是夕,婦女陳列瓜果於月下,乞求得到織綉技巧,在月下以線穿針,以能穿過且穿得快者為「得巧」;仰望星空,認准一組七顆星,連念「鎖星犁星,七簇扁擔稻桶星,念過七遍會聰明」,一口氣念七遍,成者,謂乞巧。亦有相約去茄樹叢中卧地貼耳聽聲響,聽得鏘鏘聲音者以為織女來臨,視為得巧。亦有以三條長凳搭橋,兩條相接,另一條擱於上端,少女相扶走過凳子,稱七女「走仙橋」。

在此季節,男子有吃「童子雞」習俗。農民於此時挑新雞娘上市賣,每隻一斤至一斤四兩,論只出售,價稍貴。雞的煮法與平常不同,用陶罐放在鑊里燉,用紅稻草(早稻草〉燒,燒完三腳(撮)即可。吃法亦異,要一人吃一雞連湯喝光,謂可滋補。

解放後,牛郎、織女相會的神話故事仍廣為流傳,「乞巧」活動已不行。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國皆然,是個大節,唯寧波興十六日為中秋。中秋,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後演變成賞月、團圓的風俗,「月是故鄉明」,使旅外遊子思鄉歸里闔家團聚。寧波以十六日為中秋的來由,按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習俗》載: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傳元末方國珍以已生日改之(見《桃源志》);一說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以後傳說各異,一說史浩從臨安返里過節,歸途馬失前蹄,坐騎受傷,夜宿紹興,於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過節;另一說謂史浩之子史彌遠,時任宰相,歸途受官員宴請而延期,此說已為乾隆《鄞縣志》糾誤。清時袁鈞《鄮北雜詩》雲:「鄮峰(指史浩)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又記:「吾鄉以十六為中秋,始於史忠定(即史浩),聞志以為彌遠非也。」

清時萬斯同《鄞西竹枝詞》雲:「鄞俗繁華異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燈社,南郭中秋斗畫船。」民國《鄞縣通志》載:「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以龍舟競渡,謂之報賽,與各處端午競渡不同。今則競渡之風已息,演戲敬神者尚有之。」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雲:「八月中秋月餅圓,節筵都作一天延;城東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鬧畫船。」

中秋以吃月餅示團圓,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晶月餅別具風味。此時新鴨肥嫩,全鴨燉芋艿子為時新佳餚,俗稱「鴨撲芋」。解放後,每逢中秋,各家團聚、吃月餅,親友間亦互相饋贈月餅。一些團體舉行聯歡活動。民間有吃「鴨子芋艿」、水拖糕等習俗。

重陽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鄞縣通志》載:「士人登高燕賞,以茱萸汛酒飲之。各家制角黍(昔時尚有牡丹糕,不知所昉,想亦象形),親戚互相饋遣,謂之挑重陽擔。設酒饌以祀祖先,祀畢,家人歡聚享食。惟登高之風,今已不行。」尚有裹重陽粽子、吃重陽糕習俗,有謂糕與高諧音,寓登高意。農歷九月正菊花盛開,今常舉辦菊花展覽。

除夕

歲末,叫「過年」。除夕,稱三十年夜,月小稱廿九夜。處於辭舊迎新的這天,是一年到頭最忙碌的一天。舊時「過年」,多圍繞祀神祭祖、祈求吉祥進行。易門神,貼春聯,房門貼寫有「青龍吉慶」字樣的青龍紙或笑呵呵和合兩仙,農家谷倉亦貼青龍紙。此夕,做年夜羹飯祭祖,祭畢,家人聚食,稱「吃年夜飯」。席間長輩挾菜給孩子吃,講吉利話,討新歲彩頭。對全魚多不動筷,留至新歲,寓「年年有餘」意。餐畢,長輩分「壓歲錢」給孩子,壓於枕下。此夜,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動刀的食物切好。地也掃好,掃時要從外面掃進來,邊掃邊說「元寶掃進來了」,將畚斗里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掃地畢,洗凈掃帚,柄上扎元寶年糕,敬「掃帚公公」和「掃帚婆婆」。以米篩盛酒饌擱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終歲平安。農家還在地頭祀「地孔大王」,牛欄、豬舍、雞籠祀各神,祈求五穀豐登,家畜平安。傳灶神廿三夜上天,除夕夜下界,清點名冊,故媳婦須在夫家過年。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滿水,米缸盛滿米,置元寶年糕、如意年糕和魚、肉、飯各一碗於米缸內,謂之缸缸滿、甏甏滿。各室點燈,大戶人家高燒明燭,通宵達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龍鳳紅燭,從日落點起至初一日出止,謂之「接光」。信佛婦女坐夜待曉,或徑至寺廟坐夜「守歲」。

解放後,破除迷信。各家打掃衛生,籌辦年貨。除夕晚合家聚宴,近年飯後觀看電視,多不出門。長輩分給小孩「壓歲錢」,數額趨增。除夕l2點來臨,鞭炮齊響迎接新歲。

熱點內容
喜陰的室內植物花卉 發布:2024-11-18 14:49:31 瀏覽:170
櫻花小姐下 發布:2024-11-18 14:49:31 瀏覽:697
插花液加什麼 發布:2024-11-18 14:39:28 瀏覽:412
潔白的梔子花的好詞 發布:2024-11-18 14:39:27 瀏覽:4
紫斑牡丹籽 發布:2024-11-18 14:32:09 瀏覽:714
那片櫻花飛舞 發布:2024-11-18 14:26:35 瀏覽:515
壽陽梅花6 發布:2024-11-18 14:09:21 瀏覽:214
鮮花茶的製作方法 發布:2024-11-18 14:09:20 瀏覽:518
山哥盆栽 發布:2024-11-18 14:08:38 瀏覽:382
蘭花讓雨水 發布:2024-11-18 14:08:27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