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日本
㈠ 今年的日本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專
慶祝活動。
本來跟中國一屬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
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
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在日本傳說,織女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各種願望。中國七夕節是祈求好手藝和祈禱得到愛情,在日本七夕節(Tanabata)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只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慶典結束時,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裡順水漂走,以此象徵著自己的心願能夠到達天河。
㈡ 日本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摘錄網路:
日本七夕節源於中國,經過多年的演變,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專節日之屬一。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希望有所幫助
㈢ 日本竟然也過七夕,七夕文化影響了哪些國家
日本竟然也過七夕,七夕文化影響了周邊國家。
日本也過七夕,是延續了我國的“乞巧”的風俗和習慣。日本的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從我國傳入,並且延續了當時乞巧節的本意,它就是祈求姑娘有好手藝。大人和小孩都會聚集在許願樹旁邊,樹上面又五顏六色的長條裝飾,上面自然是恩門寫滿的願望。有些地方還會穿上傳統服飾,寫上願望後還參加慶祝活動。但是日本的七夕節時間和我國有所不同,是在每年的陽歷的七月七日,我們過的是農歷。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不僅這些受影響的國家把這個節日變成了它們的節日,我國的節日內容也在不斷變化。雖然各國對同個節日的風俗有所不同,大家希望幸福美滿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㈣ 日本人也過七夕
日本人也過七夕嗎?提到七夕,我們的腦海中自然會閃過牛郎織女踏著喜鵲們搭成的天橋浪漫相會的情景。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很大程度上是寄託了我們祖先對浪漫愛情的期盼,而這一份浪漫的華夏情懷在千百年前居然也乘舟過海來到了島國日本。日本人毫不忌諱地說,七夕節是源自中國的傳說和節日,但到了日本之後日本人也流行上過這個節日了。這個態度很好,我是拿了你的東西,但我承認你才是這個東西的原創者。這點日本人比韓國人要光明磊落,韓國人是拿了中國的端午節不但不承認,還千方百計地捏造端午節是韓國人祖先的發明創造。這種赤裸裸的文化小偷行徑令人不恥。日本人至今仍在紀念牛郎織女的動人故事。只是可惜,由於「崇歐美」之風已完全蓋過了「尚中華」,本應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日本人改為了在西歷的7月7日過。 七夕節在日本稱為「七夕祭り」(たなばたまつり),每年西歷7月初,日本各地文化協會就會組織人力物力為過七夕祭做准備。在觀摩日本各地的七夕祭之前,我們不妨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解讀牛郎織女故事的。就像端午節就要吃粽子一樣,從古到今,日本人每逢七夕祭就必定會掛上五顏六色的「短冊」,以示慶祝七夕祭的到來。最初的短冊是用紅、青、黃、白、淺黃的彩色紙和長條詩箋製作成的,用五色線條掛在樹上或竹子之上。到了江戶時代,短冊被加上了裝飾的檐頭,然後用竹子豎起來。這種掛「短冊」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江戶時代,七夕和人日(正月初七)、上巳(日本的女兒節)、端午、重陽被稱為五大傳統節日(看看中國當時多威風,日本的五大傳統節日裡面有四個是源自中國的!)。每逢農歷的七月初七,將軍家就會在江戶城中插上各種竹製的裝飾品,並在長竹上面掛上「短冊」,短冊的檐頭通常會寫著「銀河」、「七夕」的漢字,長條詩箋上會寫著當時流行的和歌。人們在掛滿「短冊」的大街上歡慶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會。大阪毗鄰京都,受京都文化的影響較大,室內有不少的寺廟。其中,四天王寺就是比較著名的大阪寺廟之一。七夕這天,一些年輕男女結伴來到四天王寺遊玩,順便在寺內的七夕許願樹上許下自己的「七夕願望」。為了營造七夕氣氛,寺廟方特意用無數盞小白燈密密麻麻地懸掛在許願樹旁的棚架上,營造出一種「天河」的感覺。有情男女到此許願,猶如牛郎織女在銀河中相會,此情此景十分浪漫。
㈤ 日本的七夕節和中國七夕節的區別在哪裡
1、七夕由來的不同
中國的七夕:
七夕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有關七夕的最早文獻資料。
傳統七夕是女性節日,它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古代婦女七夕乞巧也屢屢在唐詩宋詞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漢武故事》里記載,漢武帝跟仙後西王母相愛,西王母讓青鳥作為信使和他傳信。據說西王母要來的時候,由青鳥先來報告,西王母跟漢武帝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在宮廷里就過七月七,用紅絲繩把手纏起來,叫連愛,把愛連起來。所以七月七從漢朝開始就突出愛情主題。
也有學者認為,七夕是父權社會出現之前的神話母題,是請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儀式,乞巧的最初意思為向天神乞橋,「乞求溝通的橋梁」。
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誕生於中國的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與日本本土的祖靈信仰和棚機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與日本佛教有密切聯系的「穢祓」(去除污穢)思想,頗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節吸收了中國七夕節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今已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習俗不同
中國的七夕習俗:
中國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若無公雞報曉,牛郎織女便能永不分開。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而後,大家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扎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七姐」。
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陽(9月9日)一並列入日本的五節供,是國家的固定節日。每年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七夕節慶祝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冢七夕。
與中國的七夕習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來之前和當天,人們會舉辦一些活動以示慶祝和紀念,如選美比賽、馬拉松、七夕舞會等。
同時,七夕也被認為是訴說心願的日子。
這一習俗從江戶時代一直流傳至今。人們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五色彩紙上,日語裡面叫做「短冊(たんざく)」,綁上絲線然後掛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來祈求自己願望的實現。每年七夕到來之前,大學里的圖書館、家附近的超市、車站的大型商場就開始准備,到處都可以看到供人們寫願望的紙條和掛願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於這一習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們當做是小孩子的節日而不是情人節。
㈥ 日本也過七夕節嗎
傳說有一位身穿羽衣的仙女從天而降,羽衣卻在她沐浴的時候被偷走,仙女找到了偷走羽衣的男子,並和他結婚生子。後來,仙女找到羽衣,就此返回天界。
再後來,男子也獲得了登天的方法,就到天界去尋找自己的妻子,剛一到達天界,他就遇到了仙女的父母,他們給他出了很多難題,但男子在仙女的暗中幫助下克服所有難關。
一千三百年前,七夕文化被遣唐使們帶回日本,最初作為中國傳統的七夕文化傳入日本後,經歷了從全盤模仿到本土化的過程,逐漸變成了日本獨特的風俗傳統,與之相比,我國的七夕幾乎變成了“購物節”,七夕文化在現代社會並沒有被廣泛傳承,節日原本的內涵也逐漸被遺忘,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的事情。
㈦ 日本的七夕節,跟中國的七夕節一樣嗎
在日本也有」七夕」這個節日,雖然發音上有所不同,但是寫出來的漢字是一內樣的。
據說,容七夕這個節日是在6世紀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同樣人們也聽說過牛郎織女的傳說。與中國不同的是,在日本的很多地方是在陽歷的7月7號或8月7號這一天來慶祝七夕節,也有部分地區還是在陰歷7月7來舉行活動。此外,七夕節在日本並沒有情人節的意思,日本人會用竹子紮成一棵樹,在五顏六色的紙條上面寫上自己的願望,再系在樹上面。七夕節裡面最熱鬧的地方可能就要屬日本的商業街了。每逢這個時候,商業街都會舉行「七夕祭」,是一種類似於我們國內的廟會的活動。在七夕這一天,整個商業街都會被裝飾得五彩繽紛,吸引顧客前來購物遊玩,到了夜晚,有的商店街還會舉行焰火大會來襯托節日氣氛。
㈧ 七夕節在日本的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習俗有舉行七夕祭、七夕詩會,穿針乞巧等。
日本的「七夕內節」源自容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㈨ 日本人怎麼過七夕節
在日本傳說,織女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各種願望。中國七夕節是祈求好手藝和祈禱得到愛情,在日本七夕節(Tanabata)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只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慶典結束時,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裡順水漂走,以此象徵著自己的心願能夠到達天河。
日本的七夕節有很多活動,因地而異,主要有歌舞表演,焰火,抬轎子等等,非常熱鬧。最著名的地方是京都府的北野天滿宮、香川縣的金刀吡羅宮、神奈川縣的平冢市和富山縣的高崗市。
在以後的日子裡,孩子們就只等待著自己願望的實現了。孩子們的願望都不難實現,他們無非是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一本書,或一件新衣服,所以,到適當時機,家長就會滿足他們,讓他們如願以償。因此,孩子們對七夕節特別鍾情,對這一天充滿著期待。對於七夕活動,大人們並非當真,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們的生活多一點色彩,有一些期待罷了。
家庭也很重視七夕。家庭的七夕活動,一般都是在家附近的竹林或海邊進行。人們要買來彩紙和絲線,剪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上面,綁上絲線。一切准備就緒,就帶著孩子們來到附近的竹林或海邊。孩子們虔誠地把彩紙掛在竹子上或投入大海,再閉眼合手祈禱一番,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家。
在以後的日子裡,孩子們就只等待著自己願望的實現了。孩子們的願望都不難實現,他們無非是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一本書,或一件新衣服,所以,到適當時機,家長就會滿足他們,讓他們如願以償。因此,孩子們對七夕節特別鍾情,對這一天充滿著期待。對於七夕活動,大人們並非當真,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們的生活多一點色彩,有一些期待罷了。
㈩ 日本七夕節與中國七夕節有什麼區別
首先日本的七夕節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可是文化在傳遞的過程中,總是會回產生本土化,就像中國特答色一樣。
因此日本也產生了屬於自己的七夕特色。
這個特色非常有意思,盒子把它稱呼為「七字強迫症。」
因為古代日本在七夕節里對於七這個數字有很大的執著。
具體表現為——
在七夕節那一天,要做跟七有關的活動。
比如要向神佛獻上七種貢品、七種游戲活動、七百首漢詩、七百首和歌、七百個球、七瓶酒、七種音調的管弦,還有要在七色舟裡面上供等等。
這種跟七有關的活動,在日本又被稱呼為「七游」。
當時還有一句話——
「七夕采七草,七日上供。」
人類對於某些數字總是認為其中蘊含著神秘的力量,例如西方的十三,中國的八,而日本人則是非常喜歡各種統一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