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材料

七夕材料

發布時間: 2021-01-05 19:00:53

1. 七夕資料100字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專中國及漢字文屬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1-3]。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 中文名

  • 七夕節

  • 英文名

  •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 別稱

  • 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

  • 節日時間

  • 農歷七月初七

  • 節日類型

  • 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

  • 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

  • 節日起源

  • 自然崇拜、婦女乞巧

  • 節日活動

  • 祈福、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扎巧姑等

  • 節日飲食

  • 巧果

  • 節日意義

  • 中國古代的婦女節

2.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

七夕節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1][2][3][4]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5][6][4]
七夕節起始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8][9][10][11]
中文名
七夕節
英文名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別稱
七姐節、七巧節、七姐誕、乞巧節、雙七
節日時間
農歷七月初七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3. 七夕的應節食品巧果的製作中含有哪些材料

七夕巧果包括抄麵粉,雞蛋,芝襲麻,嫩豆腐,植物油,食鹽,綿白糖。巧果形態: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口味:入口鬆脆,具有芝麻香味。

(3)七夕材料擴展閱讀: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

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溫州地區在七月初七時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4. 七夕巧果的製作材料

原料:麵粉250克、白砂糖25克、酵母2克、牛奶125克
工具:巧餅模(木製)

熱點內容
荷蘭鬱金香快運 發布:2025-01-17 00:57:49 瀏覽:653
七夕情人卡片 發布:2025-01-17 00:57:09 瀏覽:186
七夕最新朋友圈句子 發布:2025-01-17 00:52:44 瀏覽:163
鮮花菇炆雞 發布:2025-01-17 00:34:03 瀏覽:36
雲中歌花語 發布:2025-01-17 00:33:21 瀏覽:903
牡丹亭類型 發布:2025-01-17 00:25:09 瀏覽:145
花語有你在 發布:2025-01-17 00:13:58 瀏覽:524
玫瑰花圃 發布:2025-01-17 00:12:37 瀏覽:447
盆栽容器圖案 發布:2025-01-17 00:04:26 瀏覽:134
手拿紫羅蘭 發布:2025-01-17 00:03:41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