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巧果
1. 七夕的應節食品巧果的製作中含有哪些材料
七夕巧果包括抄麵粉,雞蛋,芝襲麻,嫩豆腐,植物油,食鹽,綿白糖。巧果形態: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口味:入口鬆脆,具有芝麻香味。
(1)七夕的巧果擴展閱讀: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
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溫州地區在七月初七時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2. 七夕吃的巧餅是什麼
古時,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同時,婦女陳「巧食」及果品,取綉線編織香袋鬥巧。現雖仍有吃「巧食」之俗,但「巧食」均從店鋪購買。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3. 七夕巧果是哪個朝代
沒有確定年代,但應該在北宋之前。
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
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3)七夕的巧果擴展閱讀: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
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製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麵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後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麵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麵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後,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後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4.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和中秋節吃月餅 端午節吃粽子一樣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麵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比如經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放鐵鍋中烙熟以後,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果真是否這樣大概無所謂的,重要的只不過是一種風俗吧!
5. 七夕吃巧果的寓意
七夕吃巧果的寓意是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巧果主要材料為油、面、糖、蜜,版早在宋朝時便已有七夕巧權果出售,其種類繁多,樣式各異。
有些地方還時興串巧果、曬巧果,將巧果串起拴在小木棍或秸草上,再綴些彩色穗子,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當裝飾品的,有的家能掛一年,到來年新巧果烙好了,再吃舊的。
(5)七夕的巧果擴展閱讀:
巧果的傳說來源:
1、很久以前,有一位小姑娘叫小巧,她很同情牛郎和織女,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她都會做一種精緻的麵食點心,命名——巧果。因為「巧」和「橋」諧音,人們認為吃了巧果就能變巧,還能和喜鵲一樣牽線搭橋,幫助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
這事感動了天帝,於是賜福這位姑娘,幫她促成美滿姻緣,所以後來七夕乞巧節又有說法為情人節。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6. 七夕吃什麼食物
吃巧果
七夕節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叫「乞專巧果子」,其實並不是屬水果,而是七夕節必備的點心。這些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還有的人用面做餅,稱之為巧餅,流行於福建邵武地區。諺語說七夕吃過巧鍋,能使人巧。
巧酥
在七夕節期間,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吃雞
為了希望牛郎織女能過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夕節當天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食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7. 七夕節傳統美食有哪些
七夕節的傳統美食有巧果、巧芽面、雲面、江米條、巧酥等。
巧果
巧果又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權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雲面
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是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8. 七夕吃的巧果是什麼東西
以前來上海的食品店裡是有一種小自點心叫巧果的,想來這和民俗中乞巧節吃的巧果是兩樣的。麵粉中加了些許芝麻,擀成極薄的皮,切小塊長方形的,中間拉開兩刀口子,兩頭反方向一扭,入油鍋炸了濾掉熱油冷卻下來,那鬆脆香甜的小點心巧果,曾經也是熱門一陣子過的。
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餑餑」,通常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做成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小麵食。這東西多半都呈幾何圖形的,上面還有各種很精美的吉祥圖案花紋。比如經常見的就有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放鐵鍋中烙熟以後,用紅線繩加了秸草支撐著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有十幾個巧果弄成一串,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據說吃了這樣的巧果,孩子們就心靈手巧了。果真是否這樣大概無所謂的,重要的只不過是一種風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