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譯文
1. 七夕節用英語怎麼說
七夕節用英語翻譯過來是Double Seventh Festival.讀法是[ˈdʌbl][ˈsevnθ][ˈfestɪvl]。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
因七夕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1)七夕譯文擴展閱讀:
一、風俗習慣
七夕節的乞巧習俗,始於漢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
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二、傳承發展
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
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有現存文字記述的七夕風俗最早見於《書經》時代(春秋中期)。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
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2. 李商隱七夕譯文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原文:
七夕
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2)七夕譯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
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
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作者介紹:
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
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
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死後葬於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於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佔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
也不同於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於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造。
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回腸盪氣。幼年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儒家體系。
其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同時,他頗能獨立思考,很早便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說教不以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於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樣大膽的想法。
3. 七夕古詩 杜牧全文
一、古詩原文
《七夕》
作者:杜牧(唐)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二、白話譯文
在秋夜裡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3)七夕譯文擴展閱讀
《七夕》是唐代詩人杜牧(一作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宮怨詩。這首詩描寫一名孤單的宮女,於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現了一位官女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
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4. 《七夕》李商隱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內每年才一次的相容逢?
七夕
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4)七夕譯文擴展閱讀:
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5. 《七夕》李商隱譯文
壬申七夕
唐代: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①壬申:大中六年,時商隱在梓州柳仲郢幕。詩寫織女珍重佳期之意。
②何遜《七夕》詩:「仙車駐七襄,鳳駕出天演。」
③心心句:一心等待七日早晨霞之升起。形容切盼佳期。宋若憲《催妝詩》:「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末?東方欲曉霞。」
④日薄:(七日)將晚時·日光漸淡。嫣:同蔫,蔫萎不鮮活。
⑤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圓。
⑥古樂府《隴西行》:「天上仁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榆,星榆。天上群星羅列,如白偷林立。榆高星斜,謂斗轉星移,銀河影斜。
⑦卜肆:占卜的攤子。漢嚴君平卜旅於成都,日得百錢以自養,則閉肆下簾以授《老子》。見《漢書》王吉等傳。《博物志·雜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乃乘槎而去。後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日:『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後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太平御覽》卷八引《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雲:『此支機石也。」槎:木筏
綉著鸞鳥的掌扇斜著撐開了,鸞扇估計是指古裝戲里,皇帝出來時,身後由宮女左右打著的長柄圓扇,上面綉著鳳與鸞。鳳幄是指綉有鳳凰的車蓬或曲柄黃傘一類遮陽的豪華工具。在校書郎的筆下,全是當時社會上名貴高級的行頭,雖然他未必有機會享用,至少當時在朝中為官,這些帝王的豪華車配備設施,沒少親眼目睹。天上的喜鵲為牛郎織女雙星駕橋回來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麼樣才能把人間的銀河兩隔沒有希望見面的有情人,換來一年一度的相逢呢?看是反問,用商量的語氣,其實仍然是寄託了作者無盡的思念之情!
6. 李商隱的七夕古詩的譯文
本詩從帝來王的寢宮排場落筆源,筆鋒一轉,想像牛郎織女見面的情景。然後感嘆有情人雖成眷屬,但只有一年一度相會的難堪,表達了作者的遺憾與同情。
②鸞扇:羽扇的美稱。鳳幄:繪有鳳凰圖飾的帳幔。 ③星橋:神話傳說中銀河系裡星辰搭成的橋。鵲飛回:神話傳說中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世上的喜鵲都飛到銀河上空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 ④無期別:沒有期限的分別。
這首詩藉助神話傳說,表達他對長期仳離的婚姻與家庭的看法。
前一聯想像描寫,後一聯運用流水對議論抒情。
前一聯:「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鸞扇」對「星橋」,「斜分」對「橫過」,「鳳幄開」與「鵲飛回」,雖不嚴整也對應。出句揣測富麗堂皇排場豪,對句想像星轉斗移鵲為橋。
後一聯:「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這聯巧作流水對,語法結構不對偶,意義卻是緊相連;出句寫牛郎織女爭取成了夫妻,可惜分居無限期;對句寫王母娘娘恩惠小施,讓他們一年會一面。
7. 《七夕》宋之問 全文翻譯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譯文:勤勞的牛郎,痴情的織女,善良的黃牛,熱心的喜鵲,美麗的神話故事自古以來曾使多少深受感動。千百年來,盡管各地對"七夕''的起源解釋有所不同,過節的方式與習俗也有差異,但是它引導人們走向勤勞。誠信和愛情之路卻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把七月七日為良日,把它作為慶賀豐收的吉慶日子。因此"七夕鵲橋會''是傳說中的神來之筆,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還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據傳說,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熠熠白氣,並閃耀著五彩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徵兆。
此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銀求發財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
還有老人說這一夜,你如果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或在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日後便能得到純真的愛情。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
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後實際把握朝政之時。武後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時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
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態。
武後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後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武後賞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後奪東方虯錦袍轉賜給他。這樣的予奪,既反映了武後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之中。
8. 李商隱七夕的譯文
《七夕》【唐】李商隱
原文:
鸞扇斜分鳳幄開,
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
換得年回年一度來。
譯文答: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
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
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朝河南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人唐朝著名詩人。他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這首《七夕》是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
9. 李商隱的《七夕》翻譯
《七夕》原文及譯文為: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譯文: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譯文: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9)七夕譯文擴展閱讀:
《七夕》古詩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10. 七夕李商隱原文與翻譯
《七夕》原文: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內來。
《七夕容》白話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
(10)七夕譯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