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鵲橋相會

七夕鵲橋相會

發布時間: 2020-12-29 07:32:10

Ⅰ 一年中有365天,牛郎織女為何偏偏是七夕相逢

又逢七夕,牛郎織女也該鵲橋相會了。可是,為甚麼兩人一年只相會一天?而這一天為甚麼又恰好在七夕?

1.為甚麼只相會一天?

先考傳說。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總的來說有四種範例:

第一種範例:牛郎織女婚後疏懶不幹活,被罰只能在七夕相會(下文會提到)。

第二種範例:牛郎織女的傳說與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傳說分離(梁祝身後,升上天,變成牛郎和織女星)。

第三種範例:牛郎織女傳說與女巫故事分離(如被西王母一怒之下,拔下金釵,劃出了一條銀河,牛郎織女,分開雙方)。

第四種範例:織女厥後厭棄牛郎,拋夫棄子,本人返回天上了(這才是實在的吧??)

最廣為傳播的是第三種範例。也就是我們熟習的「伉儷雙雙把家還」的「天仙配」。

西王母本意是讓牛郎織女永久不得相見。後果織女「泣涕零如雨」,牛郎帶著一雙子女,日晝夜夜等待在河濱,感動了無情無義的西王母,才得以有時機一年相見一次。

再考理想。

牛郎織女的傳說,包含了前人的根本生存圖景:種田、織布、交媾。

男種田,女織布,一同繁衍後世,為甚麼不克不及長相廝守呢?

單從戀愛悲歌的文學後果來注釋,生怕顯得有些薄弱。

假如把牛郎織女的故事,放在人類婚姻史的微觀前景來看,這面前大概暗藏著一段早已被忘記的個人影象。

人類的婚姻史,大致閱歷了這幾個階段:蕪雜性交期間、群婚(血緣群婚、族外群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

我們曉得,在瀘沽湖附近的摩梭人,當今尚處於原始母系社會,至今還保留著走婚的習俗。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傳播著這么的傳說:他們的先妣神與四周眾多的男山神交友情侶,過著自在自在的性生存。他們把這些男山神叫做先妣的「阿注」。

像這么的習俗,異樣普遍存在中原諸族,只是年代久遠,不容易考據。

關於我們中原鼻祖的傳說,都是所謂的「感天而生」。如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早晨,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斗極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上去,附寶由此感到而孕。

傳說歸傳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期間,男人和女人的干係,並不是伉儷干係,該當是「阿注」干係。

偶爾分離,然後相忘於江湖。

由此能夠推論,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一個內核:中原太古期間的先妣與先祖,並不是波動的伉儷干係,只是「阿注」罷了,因而他們不會畢生「同寢」,只會偶爾相見。

跟著婚文化的開展,婚姻制度也愈來愈嚴苛,不再像從前那樣自在自在。可是,尋求自在性生存是人的天分。為了處理這一鋒利的沖突,原始氏族逐漸形成了一些特別的禮俗,一方面給「高壓鍋」裝上一個「減壓閥」,另一方面也保持社會、家庭的波動。這些禮俗包含:

1「婦貞而女淫」。意義就是,在嫁為人婦之前,能夠廣交「阿注」,成婚當前,就要守貞節,專注,不克不及再自在來往。未婚男性也是的。

2許可已婚男女一年一度「放牛出欄」,在特定的時光,能夠自在相會。一旦特定的時光一過,已婚男女必需完畢狂歡,各回各家。

在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中,都提到,楚王游雲夢澤時,夢里碰見神女「薦枕席」,一番雲雨當前,神女便辭別而去。

從這里能夠推論,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二個內核:已婚男女在一年一度的特定時光,能夠效仿先祖,盡情野合,時光一過,便要回歸原處。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一重逢的橋段,大概恰是人類婚姻史上特別期間的剩餘影象。

「金風玉露一重逢,便勝卻人世多數」。

2.為甚麼是七夕?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集會之夜。

那末一年中有365天,牛郎織女重逢的日子,為甚麼恰好是七夕呢?

其一,夜觀天象,七月的夜空,最顯眼的即是牛郎和織女星。

據地理學者推算,《夏小正》期間七月份的傍晚,織女星恰好升到了一年傍邊最高點。也就是說,這個時分,這顆亮堂而潔白的織女星,正在人們低頭可見的頭頂上。

在織女星的西方偏南一點的處所,也就是「河漢清且淺」的東岸,就是牽牛星。牽牛和織女分家銀河兩岸,到了初秋的夜晚,因為銀河恰好轉到正南北的目標,直直地穿越透頂的夜空。這個時分,分家河兩岸的牽牛和織女恰好一東一西,遙遙相望。「盈盈一水間,??不得語」的意象,該當就是從這類天象歸納而來的。

再有,《七月》里有雲: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玄月在戶,十月蟋蟀,如我床下。

意義是,七月的時分,還能夠在野外遊玩,到了八月就要到屋檐下了,玄月就要在家流派內部了??因為氣候變涼了。

七月流火,氣候方才轉涼的時分,恰是織布儲藏過冬衣物的最好時節。人們白晝織布,夜晚仰視星空,一代一代,述說著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其二,七月七日,是個奇異的日子。

從時節和天象來看,只能闡明為甚麼是七月,要想進一步闡明為甚麼是在七月七日此日,還要分離前人對時光所懷有的神奇看法。

「七」是一個崇高的數字:

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

在中國現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上,凡像一月一、仲春二、三月三、蒲月五、七月七、玄月九之類的重日,多被以為是六合交感、天人相反的日子。

漢武帝與西王母是在七夕此日相會了。《漢武故事》載:

西王母七夕降武帝闕庭。

別的,天上仙人也是在七夕此日集會。據吳均《續齊諧記》載:

七月七日,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

這些傳說彷彿都將七夕與相會聯絡在一同。對時光的崇敬,也就延伸到對性命的崇敬之上。

《西京雜記》:「戚夫人??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戚夫人是劉邦的妃子,聽說七月七日宮中過節時,要到百子池,作於闐這個處所的音樂,並用五色絲縷系在一同,這叫「相連愛」。這彷彿已有點戀人節的滋味了。「臨於百子池」,也帶有求子的志願。

因而可知,七夕在古時,乞巧乞愛的同時,也是乞子的吉時,而且七夕出生的人最為高貴。據載,漢武帝劉徹就是出生在七月七日此日。這大概也是兩漢期間,七夕撙節行的一個緣由吧。

牛郎織女的故事,趕上日趨流行的七夕節乞愛相會的習俗,一朝一夕,代代相傳。這個故事,便由最後的兩顆星相戀,到人神相戀,再加上「伉儷雙雙把家還」,還有一年一度來相會的情節,漸漸變得愈加完美了。

直到厥後,一提到女郎織女的傳說,便想到七夕節此日的相會,反倒會以為七夕此日,就是因牛郎織女相會,才衍生出來的節日。

3.當傳說碰到七夕

人們通常把七夕佳節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聯絡起來,以為為了留念牛郎織女的故事,才把七夕作為節日。實際上,從筆墨紀錄來看,七夕節要早於牛郎織女傳說數百年。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文籍紀錄,最早可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整天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

其二為《詩經?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成休思。漢有神女,不成求思。

這些紀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當時的牛郎織女還只是兩顆帶有農耕文化(牽牛星)和家庭手工業文化(織女星)的星星,相互之間並沒有甚麼聯絡。

厥後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才開端有了隔河相望的故事情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不得語。

而這僅僅是將牛郎織女二星擬人化,模糊有兩星相戀的神韻,但卻還沒有詳細情節,諸如七夕鵲橋相會等。

到了東漢期間,才開端有了鵲橋相會的橋段,據東漢應劭的《習俗通》紀錄: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至此,牛郎織女的故事已根本具完好了,不外,還沒有看出牛郎跟織女的干係。是伉儷?仍是戀人?到了魏晉南北朝期間,這個故事就愈加完美了。當時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

河漢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一年七月七晝夜,渡河一會。

把織女說成是天帝織女,天帝看她一個人織布不幸,就讓她嫁給了牛郎。後果成婚當前,織女迷戀男女之樂,竟然不織布了。以是,天帝一怒,讓他們分開河兩岸,一年才幹相見一次。

因而可知,牛郎織女的故事從春秋戰國(《詩經》),到魏晉南北朝,傳播數百年,才提到七月七日相會。

實際上,聽說「七夕」的節日在戰國期間大概就有了。據明朝羅欣《物源》紀錄:

楚懷王初置七夕。

考慮到作者與所紀錄時光相隔太遠,可信度不高。關於七夕節最早的紀錄當數《西京雜記》,文中紀錄:

漢絲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tian,二聲)樂。

這些紀錄都闡明了漢初期間,宮中過七月七日的盛況,而這些習俗活動中,都不見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紀錄。

因而,並不是是牛郎織女的傳說培養了七夕節,而是七夕節碰到了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得以傳播至今,成為現在痴男怨女追捧的「戀人節」。

看累了吧,看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一本存摺

大學教授花30分鍾講解儲蓄存款和復利的關系後,問全班同學:「你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年息5厘半,每天以復利計算,你得到什麼?」有人回答:「一本存摺。」

Ⅱ 七夕鵲橋相會是「董永七仙女」還是「牛郎織女」

七夕鵲橋相會是「牛郎織女」
七夕是指農歷的七月七日,每逢這一天
數不清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鵲橋」,
讓相隔銀河的牛郎和織女夫妻相見,這是一個
美好的神話傳說。

Ⅲ 七夕鵲橋相會打一成語

歡天喜地

huāntiānxǐdì

[釋義] 形容非常高興、快樂。
[語出] 元·王實甫《西廂版記》第二權本第三折:「則見他歡天喜地;謹依來命。」
[正音] 地;不能讀作「de」。
[近義] 歡欣鼓舞
[反義] 切膚之痛 哀痛欲絕 愁眉苦臉
[用法] 含褒義。用來形容人遇到值得高興的事時的

Ⅳ 七夕是傳說中什麼鵲橋相會的日子

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牛郎織女的傳說:

傳說中牛郎孤身一人,版父母雙亡權,但是他勤勞但貧窮,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

一次,牛郎在老牛的指點下,取走了下凡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想取回衣裳只能選擇留下,後來牛郎織女有了感情,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

不久之後此事被王母知道了,非常憤怒,就派人把仙女抓了回來。牛郎非常傷心,非常想念織女,老牛讓牛郎用它的皮做成皮鞋,挑著兩個孩子,一步步向天上走去。就在牛郎馬上就見到仙女的時候,王母娘娘突然出現了,她用自己的銀簪在空中一揮,變出了一條天河,將牛郎和織女隔在兩邊。

兩人沒有辦法在一起,只能隔著河痛哭相望。終於,兩人的感情感動了喜鵲,喜鵲在每年七月初七的時候為兩人搭一座橋,兩人可以在橋上相會。這座橋就叫做鵲橋。

Ⅳ 一年後,牛朗織女七夕鵲橋相會作文

牛郎織女的故事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Ⅵ 《織女》文中能推斷「七夕鵲橋相會」的成語是「 , 」

原文: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內帝憐其獨處,許嫁河容西牽牛郎。嫁後逐廢織紝,天帝怒,許一年一度相會。
答案:《織女》文中能推斷「七夕鵲橋相會」的成語是「 一見如故 」。取「一年一度相會,牛郎織女相見如故。」

Ⅶ 我們的古人善於想像,又精於觀察,由「 」這一自然現象便推斷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

由「涉秋七日來,鵲首無故皆髡」源這一自然現象推斷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
「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翻譯為: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該句出自南朝梁殷芸的《小說》。《小說》原文如下: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Ⅷ 七夕鵲橋相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中國什麼最早從什麼時候有的這個傳統。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內「漢彩容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熱點內容
荷花池一幅畫 發布:2024-11-07 14:31:24 瀏覽:869
八朵百合花 發布:2024-11-07 14:21:03 瀏覽:925
七夕酒店過 發布:2024-11-07 14:11:59 瀏覽:116
成都櫻花日語 發布:2024-11-07 14:02:19 瀏覽:109
古老玫瑰水 發布:2024-11-07 13:56:52 瀏覽:485
情人節的含蓄感言 發布:2024-11-07 13:56:02 瀏覽:397
茶花浴配 發布:2024-11-07 13:50:11 瀏覽:428
七夕月圓嘛 發布:2024-11-07 13:43:44 瀏覽:599
梅花暗指 發布:2024-11-07 13:33:31 瀏覽:727
蘭花病害圖片及防治 發布:2024-11-07 13:33:20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