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國外七夕

國外七夕

發布時間: 2021-01-14 12:09:24

七夕節日國外有嗎

國外當然也有七夕啊
日本七夕節:與愛情無關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韓國七夕節:重祭祀講究飲食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後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閩南、台灣七夕節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台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台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干飯,這對誘蟲吃葯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采葯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台灣而沿襲至今。由於吳雲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Ⅱ 國外情人節的來歷

情人節(英文:Valentine's Day),又名聖華倫泰節,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
情人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這節日原來紀念兩位同是名叫華倫泰的基督宗教初期教會殉道聖人。
起源
說法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 Valentine's Day ,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說法二: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說法三: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說法四: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 Festival) 這個說法是基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為了把古羅馬的牧神節(每年的2月15日慶祝,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產力)基督教化。
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
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農業。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Ⅲ 七夕節和外國的情人節有什麼不同的呢

1、直白和隱諱的區別。西方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真真切切「Iloveyou」;反觀中國的「七夕節」,雖然也是表達情人相聚意味,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但很內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因而難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難以被現在躁動的一代所親睞。愛就是愛,情就是情。
七夕與西方情人節
2、物質與精神的區別。「情人節」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現的是火熱的情慾,自然的流露。在現代,「情人」二字不僅僅是指戀人、伴侶、夫妻,內容充實而廣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順應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壓抑了很長時間的自然情感和慾望的流露和表達。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反映的是別離後相聚和初開情竇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憐,內容無非是對詩作畫、贈帕送絲、望天感嘆、祭拜求神等,女孩兒乞求女紅巧手,感應王母娘娘給自己發配個好「牛郎」。形式上完全封閉在院牆裡面,笑也半遮面,鬧也半掩嘴,如此這般純屬精神層面的活動,哪裡能夠火熱的起來。

3、情物與信物的區別。「情人節」注重贈送情物,每到「情人節」,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貴重首飾等,成為情人們相互贈與的「情物」。注意,這里的「情物」是指有價之物,表明情是有價的。這無疑推動了市場經濟了發展。於是乎,每到「情人節」來臨,鋪天蓋地的廣告,滿街飄動的打折標語,把「情人節」炒的火紅火熱。反觀中國的「七夕節」,則相對暗淡的多,傳統的情人也贈送禮物,但那是一種表達情意的信物,不過是一絲一帕、一扇一畫,講究的自己親手縫制、綉描、撰寫、製作,如何能引進到商品經濟中來,不能進入商品經濟,又如何能讓商人大把掏錢為節日賣單宣傳和恭賀呢?

4、情慾與情愛的區別。喜歡過「情人節」的,除去一些喜歡跟潮流的青年人和確實相愛的年輕夫妻外,絕大多數不年輕不年老的人們,或多或少有著速食情慾的意念。「情人節」恰恰給了他們(她們)這么一個機會,創造了一個這樣冠冕堂皇的借口、生成了一個這樣好讓異性感動、驚喜、歡快的場景,這也就成就了這個外來節日在中國的生根、開花、結果。反觀中國的「七夕節」,由於受傳統觀念影響,守望、思念、借題表白情愛是主題,節日主調以真摯的、純情的、唯精神上的愛情為主要宣洩點,因而難以直接燃起慾望的火花。並且,長久以來,傳統的男人和女人,性愛和情慾是深藏不露、難於言表、曲折迂迴的,因而「七夕節」始終沒有為男女情慾創造一個適合的借口和良好的契機。這也是中國「情人節」的弱勢所在。

Ⅳ 外國人過七夕么

1、外國已經有情人節,再過一次七夕沒有必要;
2、七夕是中國農歷七月初七,外國沒有中國農歷的;
3、目前只有外國的節日向中國傳播,還沒有反過來的。

Ⅳ 國外情人節是哪一天

國外情人節是2月14日。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倫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這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倫丁斬首示眾。

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5)國外七夕擴展閱讀

在情人節的習俗中,鮮花和巧克力是慶祝時必不可少的。這是男性送女性最經典的禮物,表明專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愛情是眾所周知的,但不同顏色、朵數的玫瑰還另有吉意。

情人節的巧克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巧克力自它誕生以來就於情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愛的人們用甜蜜的巧克力表達對愛人的濃濃情誼。愛是巧克力,愛是熔化的心。巧克力在情人節禮物中與玫瑰花相比是不分伯仲的巧克力在瑪雅與阿茲特克文化,被視為具有神秘與催情的特質。

Ⅵ 中國七夕和外國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中國七夕和外國情人節區別
1、時間不同:西方情人節2月14日,中國七夕是農歷版7月初七。
2、表達方式不同:西方權的「情人節」坦率、熱情、赤裸裸,有情人的節日,真真切切「Iloveyou」;中國「七夕節」,七月初七,表示兩情相悅,內涵不露骨,使用了古人慣用的隱喻表達方式。
3、饋贈物品不同:西方情人節注重贈送情物,每到「情人節」,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貴重首飾等,成為情人們相互贈與的「情物」。注意,這里的「情物」是指有價之物,表明情是有價的。中國的「七夕節」,傳統的情人贈送禮物是表達情意的信物,是一絲一帕、一扇一畫,講究的自己親手縫制、綉描、撰寫、製作。
4、寓意不同。西方情人節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現的是火熱的情慾,自然的流露,是自然情感和慾望的流露和表達。中國「七夕節」,反映的是別離後相聚和初開情竇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憐,屬於屬精神層面的活動。

Ⅶ 七夕算是情人節嗎 在國外會有這種節日嗎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版少女,而節日活權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國外沒有這個節日噢

Ⅷ 外國的情人節是如何來的

情人節由來

版本一: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那時愷撒已經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們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再也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

版本二: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版本三:一本英語辭典上注釋說,范泰倫節(情人節)二月十四日,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里抽簽,盒子里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現在,在情人節里,許多小夥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作為情人節送給女孩的最佳禮物,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

據說,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跟熱戀中的感覺相似。

Ⅸ 外國人也過七夕,還有哪些國家過七夕你知道嗎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Ⅹ 國外有七夕嗎

國外沒有七夕~ 七夕是因我國神話故事牛郎織女而來的~ 也叫做中國情人節~ 外國只有他們的情人節 也相當於我們的七夕吧

熱點內容
花店創業分享 發布:2025-02-02 09:45:22 瀏覽:802
西蘭花炒豆芽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474
紅掌怎麼插花 發布:2025-02-02 09:34:03 瀏覽: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5-02-02 09:29:19 瀏覽:174
泥炭盆栽 發布:2025-02-02 09:28:30 瀏覽:624
紫羅蘭媽咪 發布:2025-02-02 09:18:16 瀏覽:392
七夕搞笑鑽石 發布:2025-02-02 08:44:44 瀏覽:798
舒亦花卉 發布:2025-02-02 08:35:02 瀏覽:923
花語為暗戀的花 發布:2025-02-02 08:33:02 瀏覽:24
全網花店 發布:2025-02-02 08:23:54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