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七夕
1. 關於石塘的風俗人情
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浙江溫嶺市石塘鎮一帶的16周歲以下的男女小孩都要過傳統的「小人節」,這一溫嶺其他地區都不見僅流行於石塘鎮漁民文化圈內的獨特風俗從哪兒來?最近,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陳勤建教授在《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石塘七月七小人節祭拜與台灣省台南、高雄七星娘娘神誕祭祀,殊途同歸,共同源於北宋期間京城開封流行的七夕風俗,「這一習俗是我國古代七夕祭拜七星娘娘遺風在該地特有生態環境中的濫觴和變異,其間傳承了宋代京城特有的自元以後幾乎匿跡、滲有印度異域文化因子的七夕習俗。」
這篇題為《當代七月七「小人節」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溫嶺石塘箬山與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較》的論文,共分《石塘箬山七夕小人節的祭拜特色》、《石塘箬山七夕小人節的祭拜由來》、《北宋京城七夕風俗遺存和濫觴》三部分。陳勤建教授曾作為中日浙江沿海民俗志考察團成員,多次走進石塘箬山考察民俗文化,並在2003年七月七實地體驗考察了箬山的小人節,他通過對箬山東興村小人節祭拜彩亭製作人陳琦、駱業生、梁財慶、陳其富和祭祀人梁翠琴等人的調查,在《石塘箬山七夕小人節的祭拜特色》小節中按「節日稱謂」、「祭祀對象」、「祭祀器物」、「祭祀供品」、「祭祀程式」幾方面予以記述,指出小人節祭祀的神靈民間俗稱為「七星神」、「七姑星」,亦名「七女神」、「七娘夫人」、「七姑」、「七仙女」等,「在中國,傳統的七夕傳說和祭祀,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消退。可在箬山地區仍很活躍。而且,對於牛郎織女的悲歡離合,這里的民眾,衍化為關注他們自身的愛情結晶----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的前程和未來。」
在《石塘箬山七夕小人節的祭拜由來》一節中,陳教授說,這一「別具一格的七夕祭拜習尚,馬上引起了在當地考察調研的中日專家學者的關注。它與我們廣泛流傳的七夕習尚似乎很不一樣。」「七夕風俗,經長期演化,形式多樣,大陸一般的地方誌,大致有乞巧、祭拜魁星棉衣、祭拜七星娘娘、祭拜床母等。似乎沒有小人節這樣獨特的祭拜場景。」他從箬山當地人傳聞說是從台灣傳過來的線索入手,查了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匯編和台灣史志,在溫嶺鄰縣海島縣玉環縣方誌中找到一條:「鄉間女子於前一夜采七色花散放盆上,置庭中或屋頂接『牛女淚』,是日拭目洗眼。或采籬槿漬『牛女淚』洗發濯梳具。閩籍人為子女購制『紙亭』,設饌備醴以祭祀,並請先師、義父或長輩起正名,行『及丁禮』,俗稱『拜七娘亭』。至60年代後漸不傳。」「廣大中原地區似無類似記載,而台灣說當代還有文史記錄的蹤影。」陳勤建在文中引用了連橫(連戰父親)《台灣通史?卷二十三》、《台南縣志》、《高雄縣志稿》等有關資料,證明七夕日在台灣台南、高雄地區,除流行乞巧等常見的節日習俗外,還有紙糊供奉織女「七娘媽亭」彩亭的特殊習俗。七娘媽,又稱「七星娘」,謂七星娘為幼年子女守護之神,為年達十六歲之子女祈求美好的未來。「這與海峽彼岸的石塘箬山以小人節的祭拜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石塘箬山小人節的祭拜,是小孩出生後,年年當生日過,直至16歲。而台南、高雄等地,據上述文獻記載,似乎只在16周歲才進行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論祭祀的執著、繁瑣、持久,大陸的石塘箬山顯然要比台灣一些地區豐富。」
在《北宋京城七夕風俗遺存和濫觴》 一節中,陳勤建教授引用了《夢華錄?七夕》、《夢梁錄?七夕》、《武林舊事?乞巧》、《西湖老人繁勝錄》等記載當年宋都盛況的筆記小說,指出當時「無論是北宋京城開封,還是南宋京都杭州,農歷七夕,少男少女,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玩摩喉羅,從民間到宮廷,到處流傳,盛行不衰。」「摩喉羅成為一種時尚,這是不爭的事實。」 而「摩喉羅原是佛教的天龍八部神之一,當年曾是一個國王。有一位仙人犯了罪,被禁在後園中,國王忘記了這件事,有六日未供奉食。因此被罰墜入黑暗地獄,過了六萬年才脫身成胎,又過六年才出世。六歲出家成佛,得道後,入大乘,久住世間者乃其變化身。供奉摩喉羅偶像成了信徒的一種信仰。偶像大多是泥塑的小泥人,也可用木雕的。宋朝與異族文化交流甚深,所以容易受到影響。民間在七夕逐漸流行『摩訶樂』的娃娃,又稱摩侯羅或魔合羅,因是梵文音譯,所以不太一致,為祭祀織女、牛郎的一種供品。」「隨著時光的流逝,摩喉羅佛經的信仰光環逐步褪去,變為純粹的玩偶,中國固有的傳說戲劇人物取代了它的形象,成了今天溫嶺石塘箬山七夕小人節的獨特景觀。為什麼自從宋之後,除石塘等個別偏遠海邊小島尚存遺跡,大陸各地難見其蹤跡?這恐與宋亡有關,此遺跡地,是宋王朝最後的生存地,因為地理偏僻,後王朝勢力和風尚影響薄弱,使其如活化石般得以保存和延續。」陳勤建教授在文末總結說,「深入研究,對我們認識七夕文化生命的演變,傳統節日的傳承途徑和方法,以及今天的文化傳播和建設具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