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什麼日子

七夕什麼日子

發布時間: 2021-01-17 02:35:19

七夕是什麼節日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版日子。所權以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七夕是陰歷的七月初七

② 七夕節什麼時候

七夕節為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稱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專、牛公牛婆日、巧夕屬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舉行,故名「七夕」。

(2)七夕什麼日子擴展閱讀:

相關習俗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夕節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七夕」應是古代婦女節 人稱「七姐誕」

③ 七夕是什麼節日

西方傳統情人節抄: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公歷2019年02月14日(己亥年正月初十),星期四。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夕。2019年七夕節的具體時間是:公歷2019年08月07日(己亥年農歷七月初七),星期三。
七夕節最早的時候起源於中國漢朝,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或「女兒節」,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在這一天姑娘們會乞求姻緣。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還有現在的情人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而到了現代時期,七夕節又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的情人節。

④ 七夕在古代是什麼日子

七夕節在古代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七姐(織女星)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

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女子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4)七夕什麼日子擴展閱讀:

有關七夕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

宋代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

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

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歷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祝「七姐誕」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4、拜七娘媽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娘媽又稱七星媽、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為織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

石塘七夕習俗流行於浙江溫嶺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帶,為16歲以下兒童於七夕節之日向七娘媽祈福的傳統民間活動。石塘先民於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入,此習俗隨之而來,存續至今。主祭者為女性長輩。

5、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6、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7、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

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⑤ 七夕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是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版以及東亞各權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⑥ 七夕是什麼意思~!是什麼節日~!

在我國,農歷七抄月初襲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⑦ 七夕是什麼日子

農歷七月初七 今年是8月11日,星期四。 牛郎與織女 七夕又相會 2005年8月11日是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在銀河鵲橋相會的日子,該日也逐步演變為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每到七夕有情人總會仰 望星空祈禱愛情忠貞不渝。 據天文專家介紹,牛郎與織女是民間一種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的中文名為河鼓二,而織女星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的一顆亮星,由於這兩顆恆星肉眼清晰可見,又容易辨別所以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以織女星為航海的導航標志之一。 根據19世紀以來天文觀測及測算結果,牛郎星距我們有16光年(1光年約等於 10萬億公里),織女星距離我們26光年,兩星之間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給織女打個電話,織女也要等到16年後才能聽到牛郎的聲音。因此他們每年的「七七相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傳說中為何要將「七月初七」這一天算做牛郎織女的相會日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月亮的光輝也恰好能照在銀河上,更便於人們觀星。今夜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會看到銀河裡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個月亮的余暉灑向銀河便成了人們想像的「鵲橋」 眼下,已進入初秋時節,晚間8時左右亮度零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愛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還有一顆一等星的牛郎星,在遠離城市燈光的郊外,市民抬頭仰望夜空會驚喜地發現,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無言相望,頗有詩情畫意。 「七夕」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談到七夕節,不得不提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瞬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七日,人間的喜雀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祖先們如何過「七夕」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 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蒙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地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漂針試巧 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二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得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引線 剪窗花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結網地疏密來定巧拙。如果蜘蛛還在瓜果上結網,也意味著智巧的到來。及以小蜘蛛貯盒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中舊的習俗,實際上是信仰之一種。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樹液洗頭發 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 http://www.pmo.jsinfo.net/wenben/qixi.htm

⑧ 七夕是什麼節日

七夕抄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是咱們中襲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民間最早的節俗實際上也是跟男女相會有關。但後來傳到宮廷之中,皇宮里自然不能再慶祝男女相會。宮廷之中彩女(即宮女)眾多,於是就逐漸地變成以穿針為代表的乞巧、鬥巧活動。這些活動也隨著官方的推動逐漸地擴散到民間,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節」的名字。而由於這些活動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參與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這一天也被叫做「女兒節」。

熱點內容
黃島的荷花 發布:2025-02-05 10:55:00 瀏覽:626
七夕送啥包 發布:2025-02-05 10:46:36 瀏覽:710
杜鵑花怎麼變小了 發布:2025-02-05 10:45:46 瀏覽:290
花店裡包的 發布:2025-02-05 10:37:31 瀏覽:610
fresh口紅色號鬱金香色 發布:2025-02-05 10:36:54 瀏覽:576
仙居花店 發布:2025-02-05 10:36:48 瀏覽:607
有時漢字想一朵朵 發布:2025-02-05 10:12:33 瀏覽:459
青田蘭花石 發布:2025-02-05 10:08:52 瀏覽:252
綠植龜羽 發布:2025-02-05 10:08:19 瀏覽:738
安康租售綠植 發布:2025-02-05 10:03:51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