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情人節
『壹』 三月初三。是世界最早的情人節嗎
是的。 農歷「三月三」,中國人古老的情人節。先來看一看我們的先人們當年的今天在做什麼。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麼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葯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里,趁萬物復甦,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盪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庄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游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游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後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貳』 每個月的14號分別是什麼節日
1、日記情人節(1月14日)
情侶們會在這一天互贈足夠紀錄一整年戀愛情事的日記本,以此象徵兩人將攜手走過未來一年,並留下更多美好回憶。新的一年的開始,對自己喜歡的人要有表白和計劃,寫在自己的日記本里,在心中撒下愛的種子。
這一日愛情禮物為白玫瑰,其花語有:不被注意(不為人知)的美、純純的愛、甘心為你付出所有純潔、純情、我足以與你相配。
2、西方情人節(2月14日)
情侶們在這一天情侶互相饋贈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時至今日,邱比特、給箭射中的心等等成為情人節的特色標志。根據中西方文化,節日的時間和特色不同,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七夕節,也叫「中國情人節」。
3、白色情人節(3月14日)
白色情人節,也叫返情人節。被認為是對於西方情人節的延續,通常在2月14這天,一方送禮,而在3月14日這天,另外一方還禮。
在這一日,手工曲奇和薄荷糖是白色情人節,主要禮物,前者代表女生對男生的溫柔、體貼以及愛意,而後者則作為男生對女生的定情之物,用來表示「我愛你,想和你在一起」。
4、黑色情人節(4月14日)
每年的4月14日是是屬於單身貴族們的情人節。在這一天,打算過節的人會讓自己生活在百分百的黑色世界裡,穿黑色套裝、黑帽子、黑皮鞋,吃黑豆製成的面條,喝咖啡也不加奶精,享受黑咖啡的苦澀原味。按照傳統,單身男女這一天會吃拌有黑色醬汁的炸醬面,「黑色情人節」由此得名。
5、玫瑰情人節(5月14日)
眾所周知,玫瑰象徵著愛情,作為玫瑰生日的五月十四,是最能代表玫瑰的節日,這一日,雖然有紅玫瑰的出現,但是不再是戀人或者愛人彼此饋贈的禮物,可能只是同窗好友、辦公室同事、陌生的鄰居。
這些悄悄送來的玫瑰,不能讓接收者知道是誰送來的,但卻充分表達著送花者的意思,傾訴、告白、別過、試探等。
6、親親情人節(6月14日)
即卿卿我我的日子,愛戀中的人在夏日增進感情的日子,或許你的初吻就在這一天交換給了對方,或許你們因為這一天偶爾的流星雨的到來而海誓山盟。也許一個輕撫蜜愛,就是你一生的轉變。
7、銀色情人節(7月14日)
這天是把意中人帶回家給父母認識,或介紹給其他長輩的好機會。當然,這一天的全部開銷,都由這些「可愛的長輩」買單,前提是先確定長輩對這個節日很熟悉。
銀色情人節也是愛侶互贈銀制禮品,飾物的日子,傳統習俗是用銀戒訂婚,戴在手上,作為甜蜜心情的見證。
8、綠色情人節(8月14日)
8月14日是綠色情人節,這天當然和蔥郁的森林脫不了關系。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後,和另一半來一趟清爽而清新的森林之旅,盡情享受戶外大自然,度過健康而愉快的一天。這一日,以綠玫瑰為愛情禮物,寓意著純真簡朴,青春長駐。
9、相片情人節(9月14日)
相片情人節是9月14日,因為許多情侶喜歡在這天就這蔚藍晴朗的天空合影。相片情人節也叫音樂情人節,這一天是舉辦大型社交活動,輕歌曼舞的日子,也是將心上人介紹給朋友,同事認識的好機會。而單身一族,更可以藉此機會看看活動現場有沒有自己中意的對象,這天禮物為藍玫瑰。
10、葡萄酒情人節(10月14日)
葡萄酒情人節是10月14日,這一天戀人們輕啜葡萄美酒,慶祝充滿詩意的秋天。通常情侶們會選擇在浪漫且別致的餐廳里共進晚餐,然後聊聊彼此對未來的規劃,以及共同的目標等話題。
11、橙色情人節(11月14日)
橙色情人節,也叫電影情人節,是光棍節之後的第三天。這一天里,男女雙方兩個人都孤獨寂寞或者兩個中的一個人感到孤獨寂寞,便可以在這一天名正言順的找到自己心儀卻不能走到一起。
或者曾經相戀不幸分開,或者單相思、雙相戀的那個人,陪伴自己去影院看一場期待很久亦或值得去回憶的電影,找到幻境中的感覺或者曾經一同看電影的感覺。
12、擁抱情人節(12月14日)
擁抱節當天,情侶們會在公開的場合擁抱,向世人宣告你倆的愛意,也讓寒冷的冬天變得格外溫馨。尤其是那些甜甜蜜蜜慶祝過2月14日華倫亭情人節的情侶,到了年底依然能熱情擁抱,也見證了兩人情意如昔。
擁抱情人節又叫校園情人節,這個目前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到底這個校園情人節的來源還有待考證。
(2)最早情人節擴展閱讀:
在中國,也有特定的「情人節」:
一、七夕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
東漢時期牛郎織女星象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因七夕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在古代,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
二、三月初三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但會在三月初三外出踏青。
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
三、元宵節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叄』 情人節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情人節
【情人節的由來和傳說】情人節,最初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情人節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是St. Valentine's Day (原意為:「聖瓦倫丁節」)。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暴君克勞多斯當政。當時,古羅馬內外戰爭頻繁,為了補足兵員,暴君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進入軍隊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暴君對此大為惱火,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其中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瓦倫丁( Valentine),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他們秘密地主持婚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暴跳如雷,將瓦倫丁打進大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倫丁受盡折磨而死。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勇士,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定為「聖瓦倫丁節」,以後漸漸演變為情人節。
2、情人節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羅馬的牧神宗教節慶(2月15日)。當時有個風俗是:在牧神節的前夕(2月14日晚)舉行的活動中,每個女孩子的名字都會被寫在一張小紙簽上,每個青年男子都會從盒子里抽簽,被抽中的她就成為他的愛人。但是,後來,古羅馬皇帝迫害基督徒,加之戰亂連綿,又禁止士兵婚嫁,使所有的戀人都被迫分離,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有個基督徒瓦倫丁公然反抗皇上禁令,秘密地替未婚男女舉行婚禮,因此被逮捕入獄,並於2月14日被砍頭。
多年過後,羅馬成為基督教國家,許多為信仰殉道的基督徒成為了人們景仰的聖徒。為了紀念殉道者聖瓦倫丁,就將2月14日定為瓦倫丁節而取代了牧神節慶,在西方逐漸演變成在2月14日這天寄卡片或送禮物給所愛的人。
3、還有一種說法是,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的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一片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4、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原本是為表示對羅馬眾神的皇後約娜的尊敬而設立的節日,約娜同時還被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小夥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在過節的時候,就可以與自己選中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會墜入愛河並步入教堂結婚。後人逐漸將兩天的節日合並在每年的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
【情人節的習俗】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又名「聖瓦倫丁節」是個需要謹慎小心的日子——對於單身的人和浪漫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情人節」清早一起床你就該從鑰匙孔向外窺探。據傳說記載,如果你所看到的第一個人是在獨行,那麼你當年就會獨身;如果你看到兩個或更多的人同行,那麼你當年肯定會覓得情人;如果你看到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的話,那你就會在「聖誕節」以前結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絕少有公雞母雞出沒,城區空地上也不會有雞的蹤影,所以若能看見一對鴿子或一對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單身漢們對「情人節」早晨所遇到的第一個人格外關注,因為如果你未婚而且正在尋覓伴侶,你註定要與2月14日所見到的第一個人結婚,至少這個人會在你的生命里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你不怕羞,你可以一大早給你的意中人打電話,要求搭乘對方的車上班。或者閉門不出,到中午再出去,也是一個不錯的對策。
「情人節」是古老的節日之一,可追溯到基督教產生之前,但「聖瓦倫丁節」卻是近期的說法。據傳說記載,聖瓦倫丁是古羅馬的兩個同名的主教,兩人均在公元270年遇難。他們遇難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太太寫情書(當時的牧師可以結婚),此後,「聖瓦倫丁節」這個名稱被運用到早期的宗教儀式上。據同一傳說記載,「聖瓦倫丁節」那一天鳥兒成雙結對,蜜蜂也雙棲雙飛,人也是如此。
時代不同,「情人節」時預測婚姻、吸引情人的方式也不一樣。從古羅馬至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用兩株半開的花來預測婚後狀況。未婚男女栽種兩株半開的花,花名的第一個字母要與各自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相同。如果兩花交相開放,則預示著夫妻終身美滿;如果兩花相背而開,則預示著夫妻將會分道揚鑣;如果鮮花怒放,則表示未來的家庭人丁興旺;若出現一朵花凋謝或死亡的情況,則意味著夫妻中有一方會先於另一方而早逝。
如果你不想聽天由命,可以嘗試源自英國白金漢郡的一個古老的方法:即在「聖瓦倫丁節」的晚上點燃一根蠟燭,在底部扎兩根針,要保證針穿過燭芯,邊扎邊說:我扎的不只是蠟燭一根,我要穿透的是×××的心,無論他是睡是醒,我都要他來與我談心,但要注意,你選擇夢中情人要實際一些,不要奢望不可求的人物。據說,待蠟燭燃至針時,你的情人就會推開門向你跑來。第二個辦法是在「情人節」前的一星期內每天晚上把右腳的襪子穿到左腳上,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夢見活人,而不是死鬼,這就是那個年輕人,我要與之婚配。」說話之後要一直保持沉默至次日醒來。第三個辦法是在睡覺前把左腳的襪子系在脖子上。注意不要太緊,如果把自己勒死了,那可就誤了大事啦。
未婚女子相信如果把鞋擺成T字型放在床下,而且開著窗的話,就一定會夢見自己的心上人或者發現他站在床前。這在農村的成功率更高,因為她的追求者可以從窗口窺見特地擺放的鞋子。
雖然自維多利亞時代以後,「情人節」衰落了100多年。而今天,這個節日卻愈來愈受歡迎。「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對我們的心靈來說彌足珍貴。 願「情人節」永存!
『肆』 七個四字成語的第一個字連成願你情人節撲街是什麼意思啊
撲街來源於粵語的一個正確用詞「仆街」,本意是罵人的一個詞語,使用比較廣泛,熟人之間開玩笑也會使用該詞語。由於讀音差不多很多人會把「撲」和「仆」混淆。例如前仆後繼,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繼續沖,而不是前撲後繼。
一般有以下幾種意思:
1、粵語裡面的罵人的用詞。
2、撲(仆)你臭街丫!跟「踩」人差不多,例如某個人做某某事比你做的好,囂張的挑釁你,炫耀自己的成績,於是,你就去詆毀他、「踩」他。
3、王八蛋。與之相應的口語量詞通常用「條」。例如「你條撲(仆)街!」「你呢個撲(仆)街!」
4、嘆詞,意為「糟糕」。例如:「撲(仆)街又斷線,電信局搞咩啊?」 或者 「仆你個街,亞視黎既喂!」
5. 形容詞,具意特指形容類游戲《不可思議的迷宮》系列中,主角生命值歸零,撲(仆)倒在迷宮地面上的樣子。
6、一種行為藝術,近年來80、90後拍照時多張揚個性,不拘一格,把撲(仆)街當作一種拍照行為藝術。
一般來說,「撲街」的出處被認為是外語音譯,傳聞有以下三個出處:
1. 音譯自英文「Poor Guy」,原意是「可憐的傢伙」,或譯為「窮人或很慘的人」。「撲街」一詞最早可能是由英治下的香港或是沿海通商口岸最先傳播開,後被區域內廣泛接受的新詞彙,這種說法較佔多數。
2. 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有很多有錢的外國人,整天泡香港的女孩子。當時沒有那麼多娛樂活動,約女孩子出去只有四種選擇:去公園郊遊、看電影、跳茶舞、去打網球。而一般用打網球這種方法泡妞的都是有錢人公子哥。但這種公子哥花心,經常得了手就走,搞大別人的肚子又不認。所以香港人就很討厭這種以體育為名來玩弄女孩子的傢伙,大家就用英文叫這些人「Sport Guy」,中文意思是「玩體育的小子」。到後來,Sport Guy就被音譯成廣州話「死撲街」。
3.還有一說是音譯自日語發音「ボケ」(羅馬發音:BO KE),中文意思是很愚蠢,很笨的人。可能是於廣東白話地區日佔時期出現,小日本對廣東人說這個詞,知道不會是好東西,於是背地反罵小日本「你先至系『撲街』」(你才是『撲街』)。
願者上鉤
你唱我和
情非得已
人老珠黃
節外生枝
撲朔迷離
街坊四鄰
『伍』 3.14為什麼叫白色情人節
據相關書籍記載,公元前三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當時在任的某個名字很長的皇帝在當時的首都,也就是羅馬,宣布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他宣布從即刻開始,羅馬將不承認所有曾經有過的關於婚姻的承諾。(我懷疑這個皇帝可能是在愛情中受了傷,所以才會突然做出這樣這樣的決定,但其實並不是哈哈哈,他當時是為了讓所有的男子都去從軍。)
據說,一般在2.14情人節的時候,一般是男孩子給女孩子送禮物。當然了,具體送什麼,因人而異。而到了3.14,就反過來了。一般都是女孩子回送男孩子禮物。而且,如果你一旦回贈,就代表了你認同了你們倆的感情。相當於比較隱晦地說:「我也愛你」。
『陸』 情人節是為了什麼人設立的最早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傳說一: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那時愷撒已經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當政。當時,羅馬內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進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於是整個羅馬便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大為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就在暴君的國都里,居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們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就這樣生離死別,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 但是,事情很快還是被暴君知曉了,於是他再一次顯示了殘暴面目——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很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再也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節。 傳說二: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三:一本英語辭典上注釋說,范泰倫節(情人節)二月十四日,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隻盒子里抽簽,盒子里放的是寫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青年基督教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現在,在情人節里,許多小夥子還把求愛的聖瓦倫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剪成蝴蝶和鮮花,以表示心誠志堅。姑娘們晚上將月桂樹葉放在枕頭上,希望夢見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一枝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一枝半開的紅玫瑰作為情人節送給女孩的最佳禮物,而姑娘則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為回贈的禮物。 據說,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體內荷爾蒙的變化,跟熱戀中的感覺相似。
『柒』 七夕的來歷是什麼啊。最早是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還是其他的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捌』 中國的所有節日,要英文的!(按日期順序)
(1)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也被稱為公歷新年,是指現行公歷的1月1日。但在1911年之前,元旦即是今天的「春節」,也就是農歷新年。
(2)2月14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
情人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3)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 Day)
三八婦女節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在中國的叫法,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是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
(4)3月12日中國植樹節(China Arbor Day)
我國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5)3月14日白色情人節(White Day)
白色情人節定於3月14日,最早起源於三世紀時的羅馬,也是西方情人節的延續,2月14日是男生送禮物,3月14日則是女生回禮。
(24)8月12日國際青年節(International Youth Day)
(25)9月10日中國教師節(Teacher's Day)
(26)9月27日世界旅遊日(World Tourism Day)
(27)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National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