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七夕
『壹』 天涼了,至少能出門了,大家七夕去哪裡玩的
去了山水洲!早幾天嫌熱,現在剛剛好!現在山水洲晚上會更涼爽的,萬畝原生態森林嘛。
『貳』 七夕的由來七夕節是如何誕生的
七夕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織女的傳說
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結果情投意合,私訂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岡,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比如日本福岡說只是當地人的一種美好願望。
民間如何過七夕
小易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穿針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小時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過乞巧活動,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裡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綉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種生
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牛郎會織女
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說聽到了。為什麼?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
男生乞文,女生乞巧
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他說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還有一種下雨了,是雲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據說,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慶的節日。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綵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 , 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所謂七夕節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擺上些瓜果,賽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此時如有蜘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太乞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拿來面、菜,一塊兒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的鬥巧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餑餑,烙果子,有些地方還有做巧芽湯的習俗,即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兒童吃巧芽,聰明伶俐;後來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則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是牛郎織女相會時哭泣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相傳這天喜鵲極少,它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製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為「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賜以巧技,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後如已結網,則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獨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倘若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位少女日後便能得到如意郎君。
為了祈盼牛郎織女能在天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不分離。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曰「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節到來之前,姑娘們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再用水浸泡,使之發芽,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空跪拜,稱為「迎仙」。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鼻,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鼻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鼻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自己製作的這些小工藝品及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有詩為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叄』 查找裕華區民俗文化
春節(過大年),是最為隆重的敬神祭祖、闔家團圓之日。我市廣大農村仍然要寫春聯、貼神像、燒香上供,燃放鞭炮。要敬天地眾神,包括宅神(土地神 )、門神、路神、財神。連拖拉機、汽車上也要貼上紅帖,寫有「一路平安」或「日行萬里」,並且放上香爐,按時燒香發紙,以求平安、發財。祖宗祠堂、各個廟宇都要去上香、禱告。有的家庭設有祖宗牌位,有的要去上墳,為祖宗過年。
破五,也是一種傳統習俗。正月初五這一天,一般不串門不飲酒,而是早起放鞭炮,還要象徵性地下地幹活。民間稱之為恨窮日。在正定、鹿泉和市區內,普遍認為初五串門會給人家帶去窮氣,所以普遍在家呆著,或者上街逛商場。
在藁城、正定一帶,過初十都要吃餃子,說是老鼠節。意在安慰老鼠,但不能串門,說是防止帶去老鼠。因為民間認為,連老鼠都沒有的地方,就是最貧窮的地方,再說老鼠也是生靈。在晉州、辛集一帶則是過十二,也說是為老鼠娶媳婦。有的過初十說是為石頭過節,反映了一種石頭崇拜。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道家的上元節。這是過年的又一個高潮。這天又要大放鞭炮,也要燒香化紙,祭送神靈上天回宮。在縣城或一些村鎮,晚上則是燈會。
正月二十五日填倉節,這一天正定人要吃小米干飯,喝雜面湯,曾經有「填倉填倉,小米雜面湯」的說法。現在有的吃餃子,有的吃面條,但都放些鞭炮,表示「崩囤」,象徵一年大豐收。在市區,這一天早晨的鞭炮也很多。
立春,民間稱為打春。古時官府都要組織打春牛活動,現在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人們仍然要在牲口籠頭或在拖拉機前掛一紅條,以求吉利。
清明節,大約在陽歷4月5日左右。這是全年第一個鬼節,人們都要上墳祭祖,同時踏青。古時有寒食節,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推行的節日,到漢末曹操已經廢止。現在清明節到烈士陵園里或烈士碑、烈士墓前掃墓,在市區和各縣城已經形成新風俗。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叫端陽節、中天節。有說是紀念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有的說是紀念明朝清官海瑞的。這一天要包米粽,也要燒香發紙。
姑姑節,是農歷六月六。山區有的地方這天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來,好好團圓一次。當前未流行。
七夕節(乞巧節),是農歷七月七。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之日。這一天,姑娘、小媳婦要在月光下做針線,以求得到織女的針織技巧,但當前流行不廣。
中元節,即七月十五,全年第二個鬼節。相傳為敬麻姑。像清明節一樣,都要上墳祭祖。
中秋節,即八月十五。這是一年內的重大節日之一。舉國上下結合國慶節進行慶祝。要賞月、吃月餅和瓜果梨桃。
重陽節,即九月九。現在也是老年節。古時有重九登高之俗,現在我們這一帶過九月九,主要是敬老人。在市區,要舉辦各種老年文體活動。
寒衣節,即十月一。相傳孟姜女送寒衣,哭倒了長城八百里。這也是道家的下元節,民間的第三個鬼節。家家都要上墳祭祖,為先人送寒衣,以備過冬。
臘八節,即臘月初八。這本是佛家的節日,但民間認為這是勸人勤儉的節日。這一天要用八樣糧食做臘八粥。此前此後,農村正在殺豬宰羊,以備過年。
祭灶節,即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傳說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情況,百姓要祭灶送之。要更換灶王神像,像側多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上供要用糖瓜,現在多用糖塊。
『肆』 關於奈何的詞語
關於奈何的成語
·無計可奈 ·無計奈何 ·無計所奈 ·無可奈何 ·無可奈何花落去 ·無可柰何 ·無其奈何 ·無如奈何 ·萬不得已 ·亡可奈何 ·事出無奈·如之奈何 ·扒耳搔腮 ·目目相覷 ·沒法奈何 ·沒計奈何 ·沒可奈何 ·面面相覷 ·末如之何 ·莫可奈何 ·計出無聊 ·計出無奈 ·付之一嘆 ·出於無奈 ·不可奈何 ·不奈之何 ·不得不爾 ·必不得已
關於奈何的詞語
·懸牟 ·如之奈何 ·如台 ·如何 ·頗奈 ·捧土 ·怎向 ·怎向 ·怎奈向 ·怎奈向 ·尊禮 ·眼急 ·眼撐撐 ·銀瓶 ·眼盼盼 ·眼睜睜 ·眼清清·王尊叱馭 ·未如 ·萬不得已 ·亡可奈何 ·亡何 ·亡聊 ·孰何 ·奈何 ·柰何 ·奈向 ·耐何 ·奈何天 ·鳥焚魚爛 ·那何 ·無如奈何 ·無其奈 ·無可那 ·沒可奈何 ·沒法奈何 ·沒奈何(沒méi) ·莫奈何 ·無可柰何 ·無其奈何 ·無可奈何花落去 ·無計所奈 ·末如之何 ·無那 ·無奈何 ·無可奈何 ·無計可奈 ·無計奈何 ·沒治 ·沒奈何 ·沒計奈何 ·沒理會處 ·沒做奈何處 ·莫可奈何 ·冷笑 ·空急空巴 ·何奈 ·何那 ·犯霧露 ·不得不 ·安命
關於奈何的漢字
·耐 ·奈
關於奈何的詩詞
·樂意 ·和慮可庵悲秋十首 ·次韻李平叔直舍竹二絕句 ·龜峰行 ·又靈溝道中 ·次韻李平叔直舍竹二絕句 ·八月二十五日過南豅·鳧鷖亭 ·題韓干馬 ·東園池上 ·惜春二首 ·山中哭復齋 ·池荷就衰有感 ·次韻李通甫賦中秋 ·次韻王深道寄題其弟敏道菊山 ·送不浮弟歸金陵 ·思家 ·至日三首 ·晚春 ·山中 ·道中遇雨 ·醉吟五首 ·驛馬嘆 ·夜吟 ·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韻賦 ·送前歙黟楚□□五首 ·人生如流丸 ·偶題五言絕句五首 ·九日用淵明韻二首 ·店紿嘆 ·讀素問十六首 ·次韻賓暘觀陸右丞王葆真二像 ·毛伯玉以六月廿七日來訪是年天 ·詠史五首其五·周人 ·巾子山又雨 ·命解 ·正同諸丈錢別制干郎中 ·吟客枉訪酒邊走筆以贈 ·招鐵鏡明上人同舟入京 ·陰獄 ·書烏龍山 ·鷓鴣 ·織錦迴文 ·書嘆七首 ·吳姬曲五首 ·百鷺圖 ·田間辭三首 ·青松一首送楊侍郎丈赴闕·壽喬平章三首 ·過盧子俞 ·深出贅歸省再往婦氏家 ·次答熊去非七夕遇雨見候 ·賈鹿泉屢約一出小詩代行十首 ·送陳仲孚還里·赴桂陽道中喜晴書事 ·不赴十姊初度之席 ·痛恨 ·留清江蒙簡兄壽玉徐兄思叔皆以 ·困坐窮山無以娛日用隨齋問訊韻 ·蓬萊仙·和圓機佳作 ·寄周畏知 ·寄答潘文叔並屬恭叔五首 ·過荊軻冢四絕句 ·讀林罕小說 ·衡山道中懷清江舊游寄長沙諸公 ·師永錫家青神喜紅花堰興作詩因 ·獨行 ·除草 ·呈明叔七首 ·呈嚴黎二師並寄韓季蕭 ·和李梅南見寄十四韻 ·次韻王產昭昆仲題京口新居·宿黃櫱聽彬長老譚禪 ·永叔示及聖俞酬答因奉和寄聖俞 ·讀王莽傳寄廖判府 ·劉元翁索賦鞠逸 ·東湖湯餅後進翁展墓飲嵩山踏雨 ·攀龍引 ·淮西有答 ·嘉禾百詠·霍將軍廟 ·偈頌七十六首 ·風雩亭詞 ·夏養真父輓詞 ·自順陽至均房道五首用陳符寶去 ·感事二首 ·庭草 ·送江瞻道之汝陰尉 ·送孫志康赴高陽 ·自贊三首 ·七夕歌 ·窺園 ·飢烏詞 ·應龍 ·春雨 ·偈頌一百零二首 ·論語絕句一百首 ·論語絕句一百首 ·絕句
『伍』 七夕去哪玩呢
來紫藤西山莊園吧,這里是集葡萄、瓜果、蔬菜種植、休閑採摘、農業觀光、苗木繁育、引種示範、科普宣傳和科技推廣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生態觀光園區。公司系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四星級企業、河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河北省科普示範基地、河北省林果產業重點龍頭企業、河北省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石家莊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紫藤」商標被評為河北省名牌、河北省著名商標,紫藤葡萄連年被評為中國名優農產品,河北省名牌產品。
公司旗下紫藤西山莊園位於石家莊市政府規劃的西部太行山百里生態農業觀光帶核心,鹿泉山前大道南頭。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五峰山巍峨蒼翠,洨河水清澈悠長,森林覆蓋率高達90%,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10000個/m³,實為天然的綠色氧吧,是市民消夏避暑、休閑採摘的首選之地。
紫藤西山莊園依山而建,藍天白雲下宛若銀河落九天。擁有現代化日光溫室5座,拱棚83座,開心農場30畝,生態牧場20畝。庄園栽植夏黑、維多利亞、藤稔、伊豆錦、無核紅寶石等中外優良葡萄品種10餘個,無公害蔬菜、西瓜、甜瓜、糯玉米、黑花生、紫薯、草莓、杏、大棗和石榴等特色農產品20餘個,基本滿足市民全年採摘的要求。
庄園農家餐廳為遊客提供特色農家餐和燒烤等服務,包括散養柴雞、柴雞蛋、野豬肉、野生大魚、農家蒸碗、大鍋菜、烤全羊、柴鍋貼餅子、粗糧面魚、疙瘩湯和野菜團等,原料基本為庄園自產,安全、衛生、綠色、營養。庄園同時可承接單位會議、主題活動和團體就餐等。
庄園酒窖是省會周邊唯一一座窯式酒窖,窖內全年恆溫、恆濕、避光,特別適合儲存葡萄酒,可代為遊客存放紅酒,遊客也可品嘗、購買庄園自釀葡萄酒。
庄園為滿足部分市民需求推出大棚產權整體認購項目,根據客戶需要,在葡萄大棚內套種草莓、黑花生、蔬菜等作物,所有產品均歸客戶所有。市民工作之餘約上好友體驗勞作之樂。收獲的季節,請來領導、邀約客戶、呼朋喚友、帶上家人在私人的綠色空間享受採摘的喜悅和田園風情。
庄園還積極與市民及社會團體互動,每年都組織葡萄採摘節、科普夏令營、廚藝比賽、野外拓展、書畫藝術交流、健身騎行和攝影比賽等多項公益環保、積極向上的主題活動,年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
紫氣東來,藤滿珠玉。河北省勞動模範、「葡萄大王」趙貴勤攜全體員工熱情歡迎各級領導、各界朋友蒞臨指導、採摘觀光!
『陸』 誰知道現在應該去哪裡旅遊呀 天氣不是很好 想去一個安全還比較好玩的地方
杭州這邊的浙西大峽谷不錯的
『柒』 情人節的由來是什麼
說到情人節,大家都會想到西方2月14日情人節和我國7月7日七夕節:
西方情人節:
2月14日是「情人節」。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如今它被人們作為情侶的節日來慶祝,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相愛的人之間互贈糖果、鮮花或其他禮物。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關於「情人節」的來歷,有許多不同的傳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直流傳至今。
西方情人節的由來:
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是歐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節日。中國吃網餐飲網提醒,此節日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被定為「情人節」較為普通。
傳說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ValentinesDay,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傳說二: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your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三: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此外,還有一個傳說,西方情人節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Festival)。牧神節本來是慶祝一個羅馬畜牧神盧波庫斯的古老節日,後來演變人情人節。牧神節於每年的2月15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Palantine)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慶祝。據說在這里,古羅馬城的奠基者 (Romilus andRemus)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西方情人節的習俗:
不同時代,過情人節的習俗有所不同。其中從1837-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情人節習俗最為獨特:2月14日這一天,一對對情人,將一株生有兩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製的盆內。花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與這對情人一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吻合。幾天後,如果這春枝上的雙蕾怒放,交相輝映,便預示這對情人白首偕老;如果雙蕾各分西東,相北吐蕊,這對情、人終將勞燕分飛;如果花開得碩大、燦爛,表示以後子孫滿堂,闔家歡樂;倘若一花枯萎凋謝,情人中的一人有早夭之險。
在白金漢郡還曾盛行在情人節之夜祈禱的風習:點燃一支蠟燭,插入兩枚細針,從燭底插到燭心,默念自己的愛人的名字,祈禱相愛始終,待蠟燭燃至針尖,據說所愛之人便會及時叩扉而至。還有個情人節的習俗:在情人節前一周內,連續7夜,將左腳上襪子脫下穿到右腳上,反復祝願:「願我的心愛人兒能進入今宵夢境。」據說,這時月下老就會拋下一根吉利的大紅絲線。還有將襪子脫下繞在頸項祈愛的。
維多利亞時代之後,情人節風俗漸漸淡化,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賀卡的盛行,情人節又復熱火重燃。在有的國家內,情人節已有演變為女性向男人表達情誼的趨勢,於是,3月14日又成為「還情節」,即男子向女子饋贈禮物以示「還情」。
中國七夕節:
我國的七夕節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織女故事的由來:
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是四大中國民間愛情傳說之一,也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愛情故事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河邊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古代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中國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古代描繪七夕的優美詩詞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捌』 十一去哪玩好
最佳答案第一站北京(去內蒙),從這去海拉爾或錫林浩特。或第一站烏魯木齊,從這出發去新疆的2個草原。
二、還有就是去海邊(大連或青島或威海或獐子島)游泳曬太陽。
三、內蒙的阿爾山,避暑勝地,非常涼爽。
四\再有,去四川的甘孜草原稻城亞丁,]
五、新疆的喀什和喀納斯,前者民族風情濃郁,有很多民族特產,後者風光旖旎,被稱作東方的瑞士。新疆現在也是瓜果飄香的季節。
只是不要去南疆的和田等地,那裡還是有些不穩
六:長白山
六個地方都不錯。
下為甘孜草原稻城亞丁行程:
第一天:成都-都江堰-巴朗山-四姑娘山 宿:四姑娘山(海撥3000米左右)
(由於四姑娘山封閉修路,現在第一天行程改為:早上成都出發,經過,乘車經過雅安。曾是西康省省會的雨城雅安,以「雅雨、雅女、雅魚」三絕而聞名於世,自古以來就是川藏、滇藏的咽喉,也是古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門戶和必經之路。沿途觀賞川西田園風光、重走紅軍當年的足跡。翻越夾金山。於下午抵達四姑娘山。當晚宿四姑娘山日隆鎮。)
(早晨8點左右乘車出發,沿高速公路經過都江堰前往四姑娘山,沿途經過卧龍熊貓自然保護區(如果願意,可以自費游覽,門票30元/人)翻越海撥4600多米的巴郎山,先在貓鼻樑處觀賞四姑娘山的風光,這里同時也是拍攝四姑娘山峰最佳攝影地之一,經過四姑娘山所在地日隆鎮,直接游覽四姑娘山最精華的雙橋溝.雙橋溝全長34.8公里,面積216.6平方公里。景區內有陰陽谷、五色山、日月寶鏡、人參果坪、沙棘林棧道、攆魚壩、獵人峰、牛棚子、牛心山、阿妣山、野人峰等許多景點。全程約260多公理,途中風景優美,乘車約需6小時以上,路面是柏油路面。晚宿交通酒店或聖山大酒店、豪華等宿國際大酒店或同級)
第二天:四姑娘山-丹巴 100公里 宿:丹巴
餐後乘景區觀光車(車費40元自理)前往長坪溝的喇嘛寺,此溝僅供騎馬(騎馬費用:根據您騎馬的距離來收費,從喇嘛廟到二道坪50元,到下甘海子100元,到二河口150元,如果還要想往前直,則可與馬夫討價還價,以上價格均是往返價)或徒步旅遊,讓您親自體驗騎馬穿越原始森林、穿過小溪、遙望雪山,當然比較艱苦,在此溝內可以看到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及四姑娘山,另可觀賞到枯樹灘、唐蕃古道、擂鼓岩、頭道坪、二道坪、藏族村寨,午餐只能路餐。出溝後乘車經過小金縣,進入峽谷地帶,水流非常湍急,形成了很多小瀑布,約1小時後,進入「千雕之國」丹巴。彷彿回到冷兵器時代,到了縣城,你會感覺到丹巴藏族姑娘和其他地方藏族姑娘的區別—漂亮。夜宿丹巴縣城。 標准團住美人谷或同級;豪華等宿古堡大酒店
第三天:丹巴—新都橋 107公里 宿:新都橋
早餐後前往參觀丹巴藏寨及碉樓,午餐後駛入綿延幾十公理被前中央主席胡躍邦稱為「天然盆景」的東谷天然盆景風景區及八美(原乾寧縣)的草原牧區風光,一定會讓您陶醉,之後向八美草原、八美石林,塔公草原,塔公金塔(金子做成)進發,可以游覽有「小布大拉宮」的塔公寺,之後進入被攝影家稱為「攝影家天地」的新都橋,「塞外江南」—新都橋,風景非常美麗,在夕陽下,更為妖嬈。全程220公里,全程柏油路面,有2-3處地方在雨季容易塌方。標准等宿百家樂朴間,豪華等宿標間(百家樂為新都橋最的賓館)
第四天:新都橋—雅江-理塘-稻城 380公里 宿:稻城
早餐後乘車前往稻城,翻越翻越海撥4000多米的高爾士山,抵達山下的雅江縣城,海撥4000多米的剪子灣山、卡子拉山抵達理塘後穿越理塘大草原、稻城大草原,翻越著名的海子山風景區,抵達稻城,沿途觀賞剪子灣山風光、卡子拉山風光、領略千里川藏線的雄偉,參觀理塘大草原、世界第一高城--理塘縣觀賞海子山風光,領略巨大的古冰川遺跡。新都橋到稻城全程約380公理,除了新都橋到雅江有約40公理因重車碾壓,路面約有不平,其餘全為柏油路,行車時間約8小時。晚宿稻城縣陽光大酒店或同級,豪華等宿稻城最好的亞丁大酒店.
第五天:稻城-日瓦--沖古寺-洛絨牛場 宿:帳篷或民居
早餐後乘車前往亞丁,稻城到亞丁約110公理,全程碎石路,但路基很平整,行駛時間約一個半小時抵達亞丁入口,之後騎馬(或徒步)上山直接抵達沖古寺,觀賞沖古寺風光及神山仙乃日風光,然後繼續騎馬(或步行)前往前往洛絨牛場,參觀神山央邁勇及夏洛多吉、洛絨牛場風光(全程馬費往返130元自理,五一期間馬費有可能以較大幅度上漲),晚宿亞丁帳篷或民居,此日住宿條件及用餐條件都很差。風景區內用餐只能由外面帶路餐及干糧進去。(可在成都及稻城時作相應准備)。
第六天:亞丁-稻城-雅江 宿:雅江(海撥2700米左右)
乘車經稻城、理塘到雅江,晚宿雅江
第七天:雅江-新都橋-康定 宿:康定
早餐後乘車返回,途中經過新都橋到達康定縣,游覽跑馬山,全程200餘公理,標准團宿交通或同級;豪華等晚宿康定卡拉卡爾酒店或同級
第八天:康定—木格措—海螺溝 100公里 宿:海螺溝
早餐後前往木格措參觀,游覽美若天仙,有小九寨溝之稱的木格措、野人海風光,回康定午餐,驅車前往海螺溝,途中游覽沿大渡河而下前往瀘定,觀瀘定鐵索橋,到磨西經過門票站抵達一號營地。住宿為:標准一號營地普通標准間 豪華為豪華標准間,沐浴著名的海螺溝溫情(費用已含)。
第九天:海螺溝內游覽-二營地-磨西 宿:海螺溝
早餐後乘當地觀光車至三號營地(海拔3000M),之後遊客可選擇三種方式去觀賞冰川:
1)乘索道上四號營地看冰川。
2)步行上冰川:從三號營地先乘觀光車到索道購票處,再沿觀光路步行上到觀景台,單程步行約需半小時至1小時左右,途中穿越原始森林,景色非常漂亮。到觀景台後,還可下行到冰川底部,近距離觀賞冰川。如果比較累,可以乘坐滑竿,可以討還價格
第十天:海螺溝—成都 300公里
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離開磨西,體驗當年紅軍困苦艱險與豪邁,然後哼著溜溜的《康定情歌》惜別蜀山之王——貢嘎山,再次穿越雄姿英發的態二郎山,回到休閑之都—成都
長白山屬於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涼爽且天氣變化無常,春季多風,秋季多霧。年平均氣溫在-7℃至3℃ 之間,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間。其中山上的降雨量較多,較山下多一倍,山上的溶雪期則比山下遲兩個月。山區的冬季長達七個月。
對於大多數遊客來說,長白山最佳的旅遊季節為6月——9月下旬,想登西坡觀賞燦爛的高山花園的遊客,則最好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前往。由於夏天長白山氣候溫和,若想看五花山的遊客,最好選擇在9月中下旬。
夏季長白山,山下呈現出夏季的林海景象。莽莽林海,綠濤滾滾。七八月是賞花、觀鳥、看天池的黃金季節,七月份在高山強紫外線照射下,苔原上花朵開得格外鮮艷。山下還是夏季的景象;半山腰卻彷彿正在春秋之季;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嶽樺林帶是秋天的感覺,而海拔在2400米以上的長白山頂,仍然保留著大部分冬天的痕跡,夏季里最高溫度才達到7℃~8℃。夏日游長白山,可體驗四季的溫度變化,觀望四季植物的生長,也是一種奇特的旅遊方式。
特別提醒:長白山上路崎嶇,天氣變幻無常,忽陰忽晴、忽雨忽霧,莫測難防。有關資料介紹,長白山一年中有300天下雨下雪,只有60多天是好天氣,旅遊者最好穿防滑的膠底鞋,帶上必備的防雨工具如雨衣、雨披等。由於秋季多霧,所以這時來長白山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以免看不到天池的風采。長白山的冬季雖然千里冰封,風光無限,是滑雪的好季節。但此時最低氣溫可達-40℃,所以要特別注意保暖。必備物品包括:羽絨服、帽子、圍巾、手套、太陽鏡、雪地鞋等。在雪地里行走,一定不要選小路,而應走大路,最好有當地人作向導。此外,由於長白山周圍的山峰都有海拔2500米以上,可能會有輕微的高山反應。
『玖』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由著名的現代作家,教育家和什麼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責任編輯:孫啟浩 CN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