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李隆基
❶ 關於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天寶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 ,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並親自插在楊氏鬢發上。玄宗對後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卷三)復制新曲《得寶子》,足見寵幸之隆。
時宮中未立新皇後,宮人皆呼楊氏為「娘子」,實居後位。鄭處誨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後,嶺南貢上一隻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
唐玄宗令詞臣教以詩篇,數遍之後,這只白鸚鵡就能吟頌出來,逗人喜愛。玄宗每與楊貴妃下棋,如果局面對玄宗不利,侍從的宦官怕玄宗輸了棋,就叫聲「雪衣娘」,這只鸚鵡便飛入棋盤,張翼拍翅。後來這只可愛的「雪衣娘」被老鷹啄死,玄宗與楊貴妃十分傷心,將它葬於御苑中,稱為「鸚鵡冢」。玄宗對寵物白鸚鵡尚且如此珍惜,其對楊貴妃的厚寵更不待言了。
(1)七夕李隆基擴展閱讀: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籍貫:蜀州(今四川成都)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❷ 描寫李隆基與楊玉環愛情的詩
白居易的《長恨歌》、
長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銀屏邐迤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❸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
一個本很有作為的明君,卻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婦,並占為己有。從此帝王沉迷於女人香,不僅荒廢了朝政,還引起了安史之亂。雖沒有斷送一個朝代,但直接導致了唐朝的衰落。所以人們都咒罵楊玉環,是第二個蘇妲姬,禍國殃民,從此「紅顏禍水」也成了帝王逃避責任的最好借口。
但當我真正面對《長生殿》時,被震驚了,也讓我有了很深的思考。不管我的觀念是否成熟,我還是壓抑不住要傾訴的慾望。
「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笑人問兒女悵緣怪,無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幸.總由情至.先聖不曾側鄭衛,吾濟取義翻宮傲。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情」確實是《長生殿》與眾不同的地方,白居易和白樸筆下的李楊愛情故事帶有濃厚的理想色彩,並以同情的態度贊頌了他們的愛情悲劇,但洪升卻以歌頌生死不渝的愛情作為基本主題。這就使人看過更多的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楊貴妃,看待揚李之間的感情,看待安史之亂。
楊、李之間的愛情是真摯的。尤其是楊玉環.可謂達到痴情的地步。作者「歌頌了他們美麗而崇高的靈魂,歌頌了他們愛情的勝利」。從對李、楊各自態度的描寫上看,這種愛情理想便是「真摯專一」,「富於犧牲精神」,「不太重視生活享受、物質慾望」,「至死不渝,超越生死」。但與此同時,作者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勸戒統治者,昭明窮奢極欲必禍敗隨之,反對縱欲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表現興亡之嘆,寄寓了深層的愛國情感。
愛情是沒有對錯的,但愛情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起的,平頭百姓什麼都沒有卻可以擁有愛情,帝王什麼都有卻不能選擇愛情。江山、美人歷來是每個帝王所讓人羨慕的,他們應該是最幸福的,但擁有美人不代表擁有愛情,當帝王真正遇到自己所心儀的摯愛時,往往又不得不舍美人,要江山,試問有多少帝王是可以「愛江山,更愛美人」呢?
唐明皇就是這樣的尷尬的帝王,曾經締造的輝煌功績在與楊貴妃的纏綿愛情中灰飛湮滅,但最終為了江山和自己,舍棄了愛情。唐明皇是風流天子形象,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本就是宮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愛情。而這種宮廷式愛情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殘酷性、剝削性、脆弱性和政治性。這充分表現在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楊貴妃對唐明皇的痴情及他們愛情的最後結局上。但盡管如此,作者對李、楊愛情的描寫在贊揚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頃。並且頌揚愛情的主題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從全劇著眼,李楊的愛情生活和愛的心緒心靈占據了重頭,全劇共五十齣,寫情的筆墨達三十齣,尤其是下半部,刻意繪寫李隆基對楊玉環的追憶、思念和尋覓,寫出他的「但教心似金鈾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過程。
在《長生殿》里,李、楊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因而讓人看了「獨愴然而淚下」。
首先在「定情」「春睡」兩出,李楊二人還談不上有什麼愛情,李隆基此時對楊玉環只是欣賞她的姿色美麗,所謂「庭花不及嬌模樣」、「愛他,紅玉一團,壓著鴛帳側卧」之類的詞句都是對她體態的贊賞,對她姿色的留連。楊玉環對李隆推也停留於對聖恩浩盪的感激而已。從「獻發」到「絮閣」是他們愛情的自覺意識和發展階段。第三者的介入,使李楊二人產生矛盾,楊玉環被遺回家,分離後,他們卻共同識到,誰也離不開誰了,一個剪斷青絲寄上真情,一個是躁怒異常心緒不獷愛情終於超越了體態姿色的艷羨階段。在此基礎上,楊玉環更加要求李隆基對她愛份專一,不允許介質的摻入,於是便有了「絮閣」一場鬧騰,李隆基也因此對楊玉環更加一往悄深。與此同時,「制譜」「偷曲」「舞盤」等出又寫出他們才藝卜的棍互了解知甲萬愉佩,賦予了他們天情更具體的內涵。
貫穿《長生殿》全劇50出的這種愛情達到最高峰的場面之一,也就是在作為標題採用的長生殿,唐玄宗和楊貴妃於七夕之夜向牛朗織女雙星發誓要永遠相愛的第22出《密誓》。—當時是天寶十載,七月七日夜晚,在驪山華清宮的長生殿.楊貴妃正流著眼淚向夭孫乞巧。當突然出現在那裡的唐玄宗間她流淚的原因時,楊貴妃答道:「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夭長。只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因此.受了感動的唐玄宗就發出了山盟海誓,說:「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夭長地久有時盡,此誓綿綿無絕期」 愛情之花終於完全綻放。這兩個人發誓的情景,被天上的牛郎織女雙星看到了,雙星見唐玄宗如此神情,就打算讓他做人間情場的管領。不過,此時唐玄宗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劫難(楊貴妃馬巍之死)將近,假如經過這場考驗而唐玄宗仍能誠篤如初,那麼那時候兩個人完美團圓,已成為愛情的邏輯必然。
《埋玉》一出是既《密誓》一出後,又一個高潮。這出戲是表現經「七夕盟誓」之後締成了「精誠不散,終成連理」的情緣的李隆基與楊玉環面臨生離死別的一場考驗。以前的很多作者都把這寫成了唐明皇為自己的生而舍棄楊貴妃,楊貴妃怕死而求生。但在《長生殿》里,洪異筆下的李隆基、楊玉環在「馬巍事變」中的表現則大不相同。先是救駕的禁軍將專權召亂的楊國忠殺了,後又提出「不殺貴妃,誓不救駕」這一要求,這時李隆基面對陳玄禮為楊玉環作了辯護,並向陳玄禮傳旨要他對「懲狂言沒些高下」的啟駕禁軍進行管束。可是陳玄禮面對嘩變的六軍也只能自嘆無力進行彈壓。在這一危急的情況下,楊玉環主動請求李隆基割愛:也,「算將來無計解軍嘩,殘生願甘罷,殘生願甘罷! 」「是前生事已定,薄命應折罰。望吾皇急切拋奴罷,只一句傷心話……」。而這時候的李隆基則表示「決不肯拋舍」楊玉環,甚至下決心「拼代你隕黃沙」:「妃子說那裡話!你若捐生, 膚雖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則 甚!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舍你也 」「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隕黃沙。」 面對李隆基「一繼裝聾啞」、「拼代你隕黃沙」的錯誤想法,楊玉環再一次主動要求:「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李隆基在楊玉環一再主動提出「望賜自盡」的情況下,不得不將楊玉環割恩正法,成全她的心願,但一句「百年離別在須臾,一代紅顏為君盡」,「當年貌比桃花、桃花,今年命比梨花、梨花」的悲痛感嘆中,我們看到不僅是唐明皇的心碎了,所有能懂「情為和物」的人,心都一起痛了。
唐明皇在失去愛人之後,真摯的不可抑制的愛情愈益強烈地從他的內心流瀉出來。《聞鈴》、《哭像》、《雨夢》等出,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明皇對貴妃的思念。而楊玉環死後,她的鬼魂在冷釋荒垣中,在蒼煙寒月里飄盪,「一想一涕零」地追憶生前和明皇的歡情密意,忍受著不能再回到明皇身邊的懲罰,她認識到自己的「立逼投緝」是自己造成的。於是她向天哀悼,懺悔自己的重重罪惡,認識到「兄弟姐妹,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但盡管她什麼都悔,卻獨獨不悔對唐明皇的一片痴情,並說:「天呵,只是奴家您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萊座的仙班,只願還楊玉環舊日的匹聘!」(《情悔》)《補恨》一出表示「倘得情絲再續情願滴下仙班。」仙界不由感嘆她「是兒好痴情也」(〈神訴〉)。於是替她考驗李隆基是否值承受她的一片痴情在玄宗以他的「精誠相思和極度痛悔證明自己並非『薄悻男兒輩』時仙界才因他們『兩下真情,合是一對』而使之『永得成雙」,李楊歷盡劫難,愛的力量使他們經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驗,終於「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重圓))。
所以再有人問,李、楊二人塵緣中斷,正是因為他們驕奢的生活和無限權力而加快了政治的腐敗和社會的動亂,唐玄宗身為一國之君應該管理好國家,但他卻沉迷於美色,任用奸相、信任包藏反心的人,從而給國家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像這樣的人,其愛情還值得肯定?
我想說的是:人們贊美愛情,並不因為其給人們了什麼社會功利,而是感動於那種超凡脫俗的美感。比如人們之所以歌頌弄玉和蕭史、韓憑夫婦、梁祝等人,並不因為他們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社會功利,而是因為他們纏綿徘側、頑艷凄麗的摯愛深情給人們的感情世界以人性的熨貼;而受蜀人歌頌的李冰父子,通西域的張賽,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者蔡倫、畢升等人,卻也並不見他們在愛情婚姻上有什麼特別動人之處。因此,愛情評價和社會功利評價是兩回事。
所以,不能因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及楊姓外戚和以他們為代表的上層的奢靡、醜陋的生活,就否定他們之間的真情。更何況,並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有真情存在而造成對社會的危害,恰恰相反,悲劇的根源是特殊身份而使他們的愛情中必然地摻進了許多雜質,以至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催化劑。也就是說,帝妃的身份斷送了他們的塵緣。洪升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長生殿〉里使得這一對有情人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後,最終在仙界實現了他們的誓言「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結為永世夫妻。這個結尾確實讓人看了很欣慰,但看後,又不得不深思,為什麼在人間不能有這樣美滿的結局,只能在虛幻中實現人們的這種願望呢?
❹ 講講 "七夕長生殿"的典故
故事描寫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終日游樂,將其哥哥楊國忠封為右相,其三個姐版妹都封為夫人。權但後來唐玄宗又寵幸其妹妹虢國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楊玉環不快,最終兩人和好,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為討楊玉環的歡心,唐玄宗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從海南島為楊玉環採集新鮮荔枝,一路踏壞莊稼,踏死路人。
由於唐玄宗終日和楊玉環游樂,不理政事,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導致安祿山造反,唐玄宗和隨行官員逃離長安,在馬嵬坡軍士嘩變,強烈要求處死罪魁楊國忠和楊玉環,唐玄宗不得已讓高力士用馬韁將楊玉環勒死。
楊玉環死後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諒,織女星說:「既悔前非,諸愆可釋」。
郭子儀帶兵擊潰安祿山,唐玄宗回到長安後,日夜思念楊玉環,聞鈴腸斷,見月傷心,對著楊玉環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尋找蓬萊仙山,最終感動了天孫織女,使兩人在月宮中最終團圓。
❺ 作為寵妻狂魔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是如何過七夕的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古往今來都是一段傳奇,作為一場不倫之戀,在當時有很多人反對。那是個封建的社會,遵守倫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更何況是一國之君。但是誰又敢吱聲呢。唐玄宗真的很愛楊玉環,哪次楊玉環過生日唐玄宗不是驚天動地地操辦。七夕更是個及其特殊日子,唐玄宗自然不會那麼簡單了事,大操大辦,就為了逗楊貴妃一笑。
但是要是換個角度來看,楊玉環真的是很幸福的了,她也挺令人羨慕的。一生中能遇見唐玄宗這樣把自己當成掌中寶的男子,也算是死而無憾了。
❻ 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
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內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容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 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
❼ 一首詩,描寫楊玉環和李隆基的愛情的,是從另一個角度寫的,大意是她們的愛情動人,但是百姓卻飽受戰亂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你想要的是這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