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寧夏

七夕節寧夏

發布時間: 2021-01-21 13:28:54

㈠ 寧夏相親的在哪裡

七夕馬上到了,歐陽相親會應該人數很多,就在銀川,

相親會,
是中國幾千年的重要風俗文化。所謂相親,無非是通過紅娘將素不相識的兩個男女約到一起,這未嘗不是接觸異性的一種好方法。相親比網戀來得真實,畢竟紅娘對對方的家境以及人品有所了解;相親又比邂逅來得穩妥,一見鍾情的感情往往不會長久。接觸異性有很多種方法,相親只是其中一種。所以相親適合任何層次的任何人。相親亦稱相門戶、對看。婚姻禮儀。即在議婚階段換過庚帖後,由媒人聯系安排,雙方長親見面議親。歷代相親儀式大同小異。舊時男女當事人並不相見,而由父母長親包辦,是通過紅娘將素不相識的兩個男女約到一起,見面這天相親的男女都特別注意個人的形象,力爭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如果男去女家相親,一定要梳洗整容,衣帽一新,痴苶的男娃們,父母或家長還要教他到女家後怎樣敬煙敬酒,怎樣說話稱呼,怎樣端飯待人等,然後在媒人和父母或家長的帶領下前往女家,其舉止大都是拘禁呆板有餘,瀟灑大方不足。
然而,傳統的相親大會有它致命缺陷。它不能讓相親的兩個男女真正了解彼此,更容易產生尷尬,尤其對於工作在大城市的白領人士,傳統相親已經不適應他們的需求。大齡青年的婚嫁一直備受矚目,從層出不窮的婚戀交友節目到剩男剩女的激烈討論,有的是因為競爭力不夠如無房無車而被淪為剩男的,也有不少女性奉行完美主義而不願委曲求全被動成為剩女的。 各種婚戀交友網站、交友俱樂部也為這個特殊的人群推出各種相親活動,於是他們一邊抵抗著壓力,一邊遊走於一場場的相親會,期待著自己的婚姻愛情早日到來。在這種強烈的時代背景下,相親旅遊受到單身男女熱烈追捧,如歐陽相親婚戀中心組織的相親游活動受到單身白領青睞。

㈡ 有沒有像鄧麗欣的七夕,梁靜茹寧夏之類的歌

暖暖

㈢ 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內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容,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民族節日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民族節日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歷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歷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曬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藏歷新年:藏歷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熱鬧的民族節日,時間從藏歷元月一日開始,一般持續15天。新年這天,天剛亮,穿著節日服裝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見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裝的藏族人會到附近的寺廟朝佛,或成群結隊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親友家去做客。

㈣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民族文化特色

1. 臊子面

臊子面是彭陽民間傳統食品,以面白、韌細、湯紅、色鮮、味香而聞名。

好臊子面的特色是"面好、湯香","巧婦"們十分注重面條製作和熗湯。

面好,是指面白凈、擀得薄、切得細、有筋骨、不斷線。做面條要用優質小麥麵粉。調面、擀麵、切面是決定面條質量的三關。調面講究柔韌有筋;擀麵要求薄厚均勻,以薄為佳;切面講究刀法手功,要求細長勻稱,兩邊不連,中間不斷。「撈時舉其臂而不能終其端,盤於碗而無斷」。諺語雲:「擀的就像紙,節的就像線,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里攫不斷,客人吃了三大碗,過了七個州,跨了八個縣,贊的就是咱的面。」

湯香,是彭陽臊子面的主要特色,俗雲"吃飯吃湯",意即指此。臊子湯主要用肉、辣椒油、時鮮蔬菜、豆腐及各種調料做成。一般選用好裡脊肉,肉要切得細碎均勻,熱鍋炒煉(熗),隨後依次加入辣面、蔥、姜、調料以及米醋等。熗湯講究油溫火候,注重調料。熗好的臊子紅湯,色濃而味淡,油重而不膩,加上黃花、木耳、蒜苗、豆腐、雞蛋等,紅、黃、綠、白相間,酸、辣、香、甜皆備,看上去色澤鮮艷,聞一聞香氣襲人。潔白柔韌的細絲長面配上這樣的臊子紅湯,看一眼,登時讓人食慾大增,吃起來酸辣可口,油而不膩。湯香味美,很受人們的青睞。

臊子面湯香味美,經濟實惠,是山區人民的傳統風味食品,至今仍是人們待客的佳餚之一。

2. 回族蒸艾葉

製法:

(1)將新鮮艾葉去掉硬梗、枯葉,用清水將泥沙淘凈,然後按1千克艾葉拌250克麵粉的比例,摻勻拌散,使艾葉全部沾有麵粉。

(2)鋪入籠屜蒸煮,約30-40分鍾後出鍋。蒸熟的艾葉呈灰白色,無濃烈的芳香葯味。

(3)盛在碗里,調以香油、辣面、蔥、蒜泥等調制的腌水即成。

(4)艾葉配以蔥、豆芽、豆腐可做艾葉餃子,配以青菜可制菜團。

特點:清香無毒,營養豐富,能「通氣血,還寒濕,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節前後的艾葉,清嫩味鮮,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慾的功效。

3. 粉湯水餃

水餃是一道傳統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過去常見於街頭攤點,現在也多用於筵席,作為筵席小吃上桌。

原料:羊肉餡水餃、涼粉、菠菜、木耳、黃花、西紅柿、炸土豆片、香菜蔥、姜、蒜、精鹽、味精、醋、植物油。

製法:炒勺內放少量植物油,用蔥、姜、蒜熗鍋後,依次放進羊肉湯、涼粉、木耳、黃花、西紅柿、炸土豆片、菠菜、香菜等。鍋開後,將湯帶料一起倒入盛煮熟的羊肉餡水餃的湯碗里即成。

特點:湯鮮味香,民間風味。-

4. 炒糊餑

炒糊餑是一道地方著名小吃,流行於吳忠、靈武、銀川等地。「糊餑」系一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

原料:麵粉、鹼、羊肉、豆腐、干辣椒、蔥、蒜、蒜苗、精鹽、味精、蔥姜水、花椒水、醋、醬油、植物油。

製法:麵粉加鹼和成較硬的面團,稍餳後揉勻,再擀成薄餅,放入餅鍋中烙至半熟,取出後切成長條。燜炒時,炒勺里放適量植物油,先將羊肉絲煸炒至肉色變白,再依次放進豆腐條、干辣椒片等料和幾勺羊肉湯。燒開後,將切好的餅條抖散放進勺內,蓋上蓋子。燜至餅條熟透,再撒上蒜苗終一即成。

特點:肉嫩餅爽,微咸稍辣。

5. 回民筵席十大碗

在寧夏農村回民聚居村點,每到結婚喜慶的日子,回民們都要做十大碗,來招待賓客。這十大碗筵席以償為主,有燴九子、燴夾板、燴肚絲、燴羊肉、燴假蓮子、燴蘋果、燴狗牙豆腐、紅燉牛肉、燴酥肉、釀飯。

這桌農村回民筵席,主要用羊肉、牛肉、羊肚、土豆、蘋果、豆腐、糯米、雞蛋,配以菠菜、黃花、木耳、桃仁、圓肉、葡萄乾、青梅、紅棗、蕨麻、蜂蜜、白糖及各色調味品製成。雖是大眾菜餚,但各有各的味道。燴九子:丸子酥爛,湯濃味香;燴夾板;夾板軟韌可口,外酥里嫩;燴肚絲:肚絲筋軟,香辣適口。燴羊肉:湯鮮、肉爛;燴假蓮子:用土豆炸成的假蓮子,色黃軟嫩,滑潤香甜;燴蘋果;白湯,金黃的蘋果,散見的青紅絲,軟爛甜香;燴狗牙豆腐:軟嫩,湯濃,味鮮,別有滋味;紅燉牛肉:肉爛,色紅亮,味醇香;燴酥肉;酥脆鮮香;最後一道釀飯,是軟糯甜香,果味鮮。吃了農村回民十大碗,你也就領略到寧夏農村回民的飲食特點。-

6. 爆炒羊羔肉

爆炒羊羔肉是一道傳統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尤以平羅的製作獨具特色,知名度較高,故又稱平羅羊羔肉。

原料:羊羔肉、芹菜、粉條、紅辣椒、蔥、精鹽、味精、植物油。

製法:炒鍋中放入適量植物油,將剁成塊的羊羔肉下入鍋內用旺火煸炒,邊炒邊加入芹菜、粉條等配料,炒至羊羔肉斷生即成。吃時,可佐以米飯。

特點:色澤紅亮,肉質軟嫩,滋味醇厚。-

7. 老毛手抓

被國家認定為「中華名小吃」的寧夏綠色清真食品—老毛手抓沿襲了幾十年的祖傳秘方,羊肉具有鮮、嫩、香三特色和油而不膩、香醇可口、常吃不厭三特點,羯羊肉、羯羊脖子、羯羊湯還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三大補品(能提氣補虛、補血益腎、強身健體),因此深受顧客青睞。

要做到這幾點,除了有祖傳秘方外,在選羊、煮肉、切肉上還有四個講究。

首先,是選羊,選羊要選八、九個月以上,一歲以下的「羯羊」,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體重大約在二十八斤到三十斤之間,這樣的從質才好。羊必須是寧夏本地的。因為本地的灘羊吃的是甘草、山麻黃等,這些草都是中草葯,吃了這種草和其他的羊從肉質到羊肉的纖維都有質的區別,這樣的羊沒有膻味。

其次,是煮肉。煮要經過溫火、慢燉、大火爆煅幾個工藝過程,在不同的過程使用不同的調料,然後出鍋,這樣的肉才香。

再次,是切肉。要用回族特有的刀功切,做到肥瘦相間,不能過肥過瘦,這樣切出的肉才好看,吃起來才有味,上盤後,才能色、香、味俱全,趁熱食用,才能達到香味撲鼻的效果。

最後,是輔料,吃手抓肉有一句格言:「吃肉不吃蒜,味道減一半。」因此蘸上毛家肉館特製的佐料吃起來會更有滋味。吃完肉再喝毛家特製的八寶茶,則能達到提氣、補虛、補血、益腎、壯陽、強身的作用。

8. 燴羊雜碎

製法:

(1)將完好的羊肺從喉管灌滿水,反復多次洗灌,直至肺色潔白為止。

(2)灌入麵糊,使羊肺漲大掛起控干水份,下鍋煮熟取出。

(3)羊頭、心、肚、腸等均燙洗干凈煮熟,切成絲下入原湯中,加蔥、姜、蒜末、辣椒油、味精、香菜即成。

特點:鮮香微咸,下酒最佳,尤其是羊肝,有清肝明目效果。-

9. 燕面揉揉

面揉揉是一道民間小吃,開始時僅在固原地區行,現在寧夏各地都有製作和供應。燕面即莜麥面(固原人習慣將莜麥稱為燕麥),且成品吃時口感柔韌有筋,故名。現多用於冷盤上桌。

原料:莜麥、熟韭菜、熟菠菜、蒜苗、精鹽、油潑辣椒、油潑蒜泥、醋、熟植物油。

製法:莜麥用開水漿過後,再放在鍋里炒至六七成熟,然後磨成細粉。製作時,將磨好的面用開水和成燙面面團,揉勻後分成劑子,放在床子里擠壓成細條直接落在籠屜里,然後用旺火蒸熟即成。吃時,可拌人熟韭菜、熟菠菜、蒜苗絲等配料。

特點:色澤白亮,條細不斷,口感柔韌,配料講究。

10. 回族碾饌兒

製法:

(1)將籽粒飽滿的青稞穗摘來,裝入毛線口袋裡反復甩拌,去掉耙麥芒、皮殼。

(2)放入大鍋中爆炒,炒成能吃的「青籽兒」,再放到筐籮里,揉搓篩簸,吹去灰塵及薄皮殼兒,放入石磨上推碾,磨兩遍,變成青綠色粉條狀食品,這就是寧夏回民的「碾饌兒」。

(3)食用時,加鹽、醋、油、辣湯等調味品,就食酸菜,拌以蒜瓣。

特點:

翠綠松軟,清香好吃。有的回族群眾磨下的碾饌兒吃不完,曬干冬天吃。用開水浸泡,稍帶酸味、味道很美。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葡萄糖和其它維生素。寧夏回民還用干「碾饌兒」醫治痢疾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11. 回族麥芽糖

麥芽糖是寧夏川區回族群眾喜食的一種傳統風味糖果食品。每逢秋收完後,回族群眾便曬好大麥,整理好傢具,開始碾米,做糖。這種習慣已有200年的歷史。寧夏川區是寧夏大麥的主要產區,為回族群眾做糖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他們做的糖果除了自己食用外,還拿到街上出售。到了民國年間,寧夏已有幾十家製作麥芽糖的作坊,其中尤以平羅縣惠北鄉回族群眾毛義山、毛義川的最有名氣,為「毛家糖坊」。

製法:

(1)大米子碾好,曬幾小時後與凈大麥同放大鍋內煮熟,直至水干。然後加適量水煮3-5分鍾,立刻倒入大缸中。缸底漏眼要塞嚴。缸底下挖一大坑,墳內放一空而凈的缸,兩缸底口對齊,缸口蓋嚴,約30分鍾左右後,缸內發出「卜咚卜咚」聲響後,急抽開缸底漏眼,上缸內不停地流下乳白色的糊湯入坑內缸。

(2)取出糊湯倒入熬鍋中,加旺火,不停地反復攪動。待湯糊稠時,用木推子推攪,以防糊鍋底。直至糊湯變成乳白色狀的糖稀。

(3)將豆面(1千克)炒熟,和紅糖或白糖用開水沖開,和糖稀和在一起,呈大面團狀。切成小塊,擀成薄張,然後用刀切成各種形狀,放涼屋席上冷卻。待糖皮稍硬時,即可食用。

特點:這種農家糖吃起來干硬、甜脆、耐嚼,有豆味。它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鈣、磷、鐵,常食可消渴除熱,補虛化食,止泄寬胸。

12. 燴小吃

燴小吃是一道傳統著名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因為夾板(夾沙)和丸子是小吃的兩種主料,故又稱燴夾板丸子。

製法:羊肉洗凈剁成肉泥,拌入雞蛋、澱粉、蔥未、薑末等料,製成肉餡將制好的一半肉餡平抹在雞蛋皮上,上面再蓋一張雞蛋皮,壓實後用刀切成菱形塊,下入油鍋內炸呈金黃色撈出(俗稱夾板或夾沙)另一半肉餡則用手擠成丸子,也下油鍋炸熟。燴制時,炒勺內依次放入羊肉湯和夾板、丸子、菠菜等料,燒開後用澱粉勾薄芡即成。

特點:質地軟嫩,滋味鮮香。

13. 正宗涮羊肉

涮羊肉,始於我國東北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最初稱「煮羊肉」,是以厚片小塊為主。到了南北朝出現了銅制火鍋,使用火鍋煮羊肉就逐漸發展了。寧夏灘羊不與其他羊類雜交,生活在騰格里沙漠邊緣,吃鹽鹼地里的草長大,因而肉質好馳名於世。特別是灘羊中的羯羊(即小山羊出生一月內閹割,使其長大後食用)。羯羊肉是上乘的佳品,營養豐富,並有滋補功效,吃起來細嫩可口,火燥腥味,我們全部選用的是灘羊中的羯羊為原料,所以保持了特有的風味和品牌。寧夏的涮羊肉吃起來鮮、嫩、滿口生香,沒有半點腥臊味。火鍋中的湯是中葯,羯羊脖子等十幾種原料配製而成,味道更加豐美特別。食用方法獨特,涮著吃味道十分鮮美。

1.精選原料:鹽池等地的綿羯羊,這種羊沒有膻味。一隻羊以出肉20公斤左右最佳。其中能夠涮食的肉只有十五斤左右,是用羊的「上腦」、「小三岔」、「大三岔」、「蘑襠」、「黃瓜條」這五個部位。

2.傳統凍肉方法:冰池內埋肉,一層肉一層冰,中隔油布,層層埋好。冰凍兩天左右,使肉內外凍實,其目的,清除膻味,改善肉質。

3.調料不少於七八種,如可用香油炸制的辣油,用芝麻醬、鹵蝦油、醬豆腐、腌韭菜花和醬油等。輔料還可加酸菜、凍豆腐、熱芝麻餅等。

4.食用時一次夾的肉片不宜過多,一般來2至3片,過多就會靠民生熟不均的現象,影響口味。

來源:http://www.108sp.com/info/show.asp?info_ID=842

㈤ 安徽衛視七夕節目表、

1.愛火燒 張大偉 (超hi的)
2.天生一對 王櫟鑫
3.暖心 郁可唯 (好聽)
4.偏偏愛上你 吳建飛
5.熱浪 溫嵐
6(建議不要聽)
夏熱熱戀•寧夏 新版《紅樓夢》劇組(女)
夏熱熱戀•我愛夏天 新版《紅樓夢》劇組 (男)
夏熱熱戀•愛 一次給不玩 新版《紅樓夢》劇組(男女一起)
7.千方百計 魏晨 (很有氣場啊)
8.獨家記憶 陳小春(小春哥的表情真是可愛啊,祝他跟采兒幸福哈。)
9.愛 嚴肅 閆肅(很hi啊)
10.Kiss me Lotte Girls
11.要抱抱 王蓉
12.我要的幸福 李易峰
13.眼色 張曉晨
14.我就是這樣 劉力揚(很喜歡她呢)
15.tonight 喬任梁(很聽也,還是很有霸氣啊)
16.魔鬼身材 黃齡
17你是我的巧克力 朱丹
18.我只要你愛我 謝娜
19.Love you more I can say 李晨
20.Gimme gimme gimme 毛俊傑
21.Brother Louie 馬海生
22.Hot music 兄弟連
23.認真的雪 薛之謙
24.傻瓜 溫嵐
25.心肝寶貝 任賢齊

㈥ 傳統文化指的是什麼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回、觀念答形態的總體表現。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包括:

一、陰陽互生,一體二相,天人合一,易理文化。

二、五行生剋,金木水火土,領悟世間萬物此消彼長中的能量和命運變化。

三、四方四節,生長收藏,掌握萬物興衰的規律。

四、八風之理,八卦之節,六十四象,推測吉凶之變。

五、水的擇低而居,水的承載,土的包容,寬厚、沉穩、承載接納。

(6)七夕節寧夏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種類:

1、宗法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

2、農業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3、血緣文化

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

㈦ 各民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

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公歷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17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公歷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公歷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為中國傳統節日在習慣上按照農歷計算,所以公歷日期每年會有一些差異。

㈧ 每年7月初7有哪些風俗習慣

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又稱「七夕」、「鵲橋會」等。相傳此夜天上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民間少女有向織女乞巧的活動。清朝時,全國各地的乞巧活動豐富多彩,乞巧方式多種多樣,有祭拜乞巧、穿針乞巧、漂針乞巧、漂芽乞巧、蜘蛛結網乞巧、磨碗乞巧、種芽乞巧、游針乞巧等等。

祭拜乞巧是最為簡單的,一般是擺好供桌供品,拜織女星以乞巧,如甘肅成縣、陝西洛南、山西屯留、河北吳橋等地,寧夏朔方道、中衛一帶的少女們在拜織女後,還要亦歌亦舞,把乞巧內容編入歌舞中,稱為「跳巧」。較為普遍的乞巧方式是穿針乞巧。乞巧的女子們或家中幾個、或相約聚於一堂,用綵線穿持制的七孔、五孔、兩孔或縫衣針,穿線時是對目穿針,不集眼力與手巧於一體是很難穿的。穿過針為得到巧,若能一次穿過七孔針或穿得最快的入,就是得到織女相助是最巧的人。

漂針乞巧。姑娘們用盆或大碗貯水在烈日下曝曬,挨個將綉針浮於水面,凝視水底針影,一般以針影妍為巧,媸為拙。河南新鄭以針影有無鋒芒分巧拙。

漂芽乞巧與漂針十分類似,只是將所漂之物由針換成芽。這個芽,一般稱為「巧芽」,多指豌豆芽,山西、河南個別地區也以麥、谷、豆等種為「巧芽」。婦女們七月初—已在瓦器內用水浸泡麥、豆等使其發芽,以備七月初七乞巧之用。到初七時,或剪或掐芽浮於水盆中,視影以定巧拙。同樣用芽乞巧的方式在山西永濟也存在。乞巧十餘天前,姑娘們就把綠豆浸在杯或盆里,每天精心呵護,到七夕時,芽可長至二尺許,於是端杯聚於一起.誇多斗靡,藉以乞巧。

在山西新河、山東濟南、河南新鄭等地,乞巧的女子們或是把乞巧的供品擺於院中,或是提一隻「喜蜘蛛」放於小盒中,次日早晨看供品上是否有蛛網和盒中結悶疏密,有網就是乞得了巧,網越密,乞得巧越多。

吃餃子乞巧習俗是流行於河南、山東一些地區的乞巧活動。幾個要好的姑娘集面菜包餃子,河南是把針線、蔥蒜之類包於餃子中,山東是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包入餃子中,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這些習俗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還有遺風。不過新中國成立之後,乞巧的習俗就從城市到鄉村逐漸衰落了。現在的七月初七已經在商業主導的城市文化中突出了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意義,變成與西方2-14聖瓦倫汀節相對的中國情人節了。

㈨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簡單)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據說,屈原投
汨羅江
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
米團
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編輯於 2019-09-26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十大女生喜歡的禮物京東官網,你喜歡的,這都有!
值得一看的喜歡的禮物相關信息推薦
十大女生喜歡的禮物「京東」官網,好物低價,極速配送,多個城市可當日送達,價格更超值,省錢又實惠!
m.jd.com廣告
天貓電器城,端午禮品卡冊,品類超全,一網打盡。
值得一看的禮品相關信息推薦
端午禮品卡冊,職場達人,學生必備,文化用品,天貓電器城,優質好貨,學霸達人超愛!天貓電器城,品牌旗艦,閃電到家,超值包郵,智新生活!
3c.tmall.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端午節送什麼禮物好呢端午節實用禮物排行榜
端午節,送長輩一床蠶絲被吧!父母老了,操心多,睡不著,氣溫變化濕氣重腰腿不好蠶絲被知冷知熱,安神助眠,既是端午節好禮,也是實用的長輩禮!
572020-06-22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的簡短介紹(50字左右)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戰相持階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錄。 宋穎認為,端午節本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端午節逐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並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9)七夕節寧夏擴展閱讀: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1、天中節 天中節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 2、端陽節 午日為「陽辰」,午月第一個午日,故稱端陽。《荊楚歲時記》中說: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之為「端陽節」。 3、重午節 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乾地支。最初端午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初五日。 4、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 5、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6、龍日節 龍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東方蒼龍七宿,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於北方隱沒。仲夏端午,蒼龍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因此稱為龍的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端午節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1350 瀏覽410952020-06-25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一、端午節的來歷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節的習俗 1、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有典籍記載的最早出現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4、掛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6、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9)七夕節寧夏擴展閱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 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參考資料:網路-端午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1463 瀏覽737972019-10-18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400字左右)
端午節的由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黎民百姓們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118 瀏覽59372019-03-04
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718 瀏覽2453972019-04-29
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來歷
一、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二、習俗: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三、由來傳說: 據說,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9)七夕節寧夏擴展閱讀 賽龍舟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范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29 瀏覽9412019-02-28
2評論
俏戀6211
可以嘛!
熱心網友贊
🌚
評論兩句

熱點內容
櫻花鎖骨紋身小花 發布:2025-02-11 00:11:09 瀏覽:321
滅絕花卉 發布:2025-02-10 23:53:13 瀏覽:565
盆景堂下載 發布:2025-02-10 23:53:04 瀏覽:167
七夕活動內容怎麼寫 發布:2025-02-10 23:48:22 瀏覽:393
送春蘭花香嗎 發布:2025-02-10 23:48:13 瀏覽:830
怎麼的鮮花 發布:2025-02-10 23:44:20 瀏覽:856
易種植的盆栽 發布:2025-02-10 23:43:17 瀏覽:120
海棠基金介紹 發布:2025-02-10 23:33:00 瀏覽:938
初級畫梅花 發布:2025-02-10 23:32:37 瀏覽:648
櫻花筆斷水 發布:2025-02-10 23:13:50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