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董永
① 牛郎織女故事發生的地點以及年代
牛郎織女的故來事版本起源源於唐宋之後,有一個說法是發生在武漢東西湖,與其他「牛郎織女傳說」地並非競爭關系,而是互為異文。
流傳了幾千年的「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魯山、山西和順、山東沂源和湖北鄖西等地爭執不休。但在成君憶的《牛郎織女》中,列個故事的發源地卻是武漢東西湖。
成君憶因編撰《東西湖紀事》,到漢水邊一個叫鴉渡的地方采訪,意外發現武漢市東西湖區的碼頭潭和嫘祖廟等零星散落的文化遺存。
經反復考證、思考,根據史書上的線索從而找到「牛郎織女」的文化起源和傳播路線,發現了這段令人驚奇的文化史,並確認該地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
② 牛郎織女和七仙女董永是不是一回事
不是一回事,這是兩個類似的美好的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見,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董永傳說:
是中國漢族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干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七夕鵲橋相會是「董永七仙女」還是「牛郎織女」
七夕鵲橋相會是「牛郎織女」
七夕是指農歷的七月七日,每逢這一天
數不清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鵲橋」,
讓相隔銀河的牛郎和織女夫妻相見,這是一個
美好的神話傳說。
④ 七夕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啊
陝西--興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說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這個傳統節日里,聽說在水缸旁瓜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淺淺低語。可您知道嗎?據陝西的民俗專家介紹,這個美麗的傳說發源地其實就在陝西省興平市。
流傳興平已兩千年 :七夕是牛郎和織女在天上相會的日子。據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趙建文介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情節在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漢代時已有人把它由民間故事整理成詩歌:「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陝西興平是牛郎與織女傳說的發源地,現今興平市東城區子孝村、北門村是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的核心區。牛郎織女的故事,兩千年來流傳於興平,其完整性、真實性,體現了中國鄉土社會農耕文化,象徵著人們對於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興平尚存許多古跡 :為了證明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在興平,興平市地方誌專家翟崇仁先生對此進行了十餘年的考證。他說,牛郎的原型就是東漢時期的董永,而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樹,依然古樸高大,蒼勁葉茂,酷似《天仙配》電影中的古槐。市北環路北門東堡,沿高乾渠坡下尚存遇仙橋。不少中老年人回憶說,遇仙橋西北半坡處曾有雙冢,人稱董永、七仙女墓,後在平整土地時平掉了。南位鎮董家一位老人曾說:「舊時董家榮軸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畫像。」董永的住址稱董家店。
上世紀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編為《天仙配》並搬上舞台,而後有媒體報道董永系安徽人,有位退休幹部稱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譜》中還有關於「董永遇仙」的故事。
但據翟崇仁先生考證,安徽的黃梅戲《天仙配》只起了個率先編演作用,興平民間不僅廣泛流傳有完整的牛郎織女故事,興平的著名書法家、收藏家、原縣文化館館長薛凡也首肯了《天仙配》的傳說是在興平的說法。興平還有人文景觀遇仙橋、雙冢、千年漢槐、仙女湖遺址等,此外還有一年一度的七巧節、七仙女廟會等民俗活動。這些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故事元素在全國絕無僅有,無疑證明了興平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發源地。
陝西長安 有牛郎織女石像為證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我們西安,已有兩千餘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於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西安市政協委員俞向前說。對此,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認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態、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漢水兩岸的楚地。在南陽,不僅有牛郎織女漢畫石和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確交代了起源地。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兩會」上提出提案,建議政府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歷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並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牛郎織女廟遺址上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區,打造「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俞向前告訴記者,「牛郎織女像」在長安區被當地群眾稱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但開發利用不夠。 「在我們民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向前說,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可為古城西安旅遊增添一個新的亮點。 據《河南商報》
河南南陽--傳說中是牛郎的家鄉:隨著七夕的臨近,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哪裡的說法,不僅引起了陝西人的熱議,也引發了河南南陽人的爭論。南陽不少市民認為,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他們的依據是:如果在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會出現4萬多個相關網頁,明確交代的故事發生地均為「南陽城西牛家莊」。
陳江風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於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的流傳。
陳江風還說,當時作為立國八百餘年,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楚國,農耕文明已經相當成熟,紡織手工業極為發達。保留至今的上古絲織品,大多出自荊襄一帶的楚墓。花色品種、手法技藝,令今人嘆為觀止。與此毗鄰的南陽盆地亦為楚地,自古至今盛產良種黃牛。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南陽城西20里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俗網路》)
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
不同的故事,指稱著相同的起源地,可見南陽具有產生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與文化土壤。
此外,漢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襄陽府過去管轄的鄖西縣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據傳是「漢水連天河」的天河口。商洛縣有據傳是牛郎織女活動過的「織女溪」。廣義上仍屬於這一地區的伏牛山脈,如魯山有「牛郎洞」和該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⑤ 牛郎織女和董永七仙女是兩對還是一對,如果是兩對的話,鵲橋相會的是哪個,七夕相會的又是哪個
牛郎織女和董永七仙女分屬兩個不同的神話故事,織女只不過是個織雲的小仙女內,七仙女容可是王母娘娘的女兒。牛郎織女被王母阻隔在天河兩岸,每年七夕節,天上的喜鵲們感於其情,於是便用身體組建成一座鵲橋,供其相會。七夕相會和鵲橋相會,本來就是一個意思。
⑥ 七夕 的董永和七仙女 的故事 是在哪裡發生的啊
西溪,為始建於西漢中葉的一個古鎮,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而與這個傳奇故事有關的地名傳說卻更為當地群眾所津津樂道,久傳不衰。
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裡。早在南宋時的《方輿勝覽》中就有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清嘉慶《東台縣志》詳載:「漢董永,西溪鎮人,父亡,貧無以葬,從人貸錢一萬,以身作佣……」。所以說「董家舍」與董永有關是有一定依據的。
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鳳凰池後建有「天女廟」(久廢)。西溪西南面有一村莊叫「鶴落土侖」,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乘鶴下凡之處,得名「鶴土侖,即今台南鎮社東村,東庄叫「鶴東」,西庄叫「鶴西」。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天長日久,十八里河口旁邊的村莊也成了「河口」村(今屬台南鎮)。
西溪西廣福寺後院內有一口古井,叫「繅絲井」,大旱之年不涸,傳說是七仙女當年為幫助董永贖身而替曹長者家織300匹雲錦時汲水繅絲的一口井。清嘉慶《東台縣志》載:「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極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長丈余,人以為仙跡雲」。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巡宰李誠蒞臨西溪,查看了這個遺跡,建亭其上。當年九月亭建成,堅朴實得宜。亭的樑柱上還雕刻著水藻形的花紋。興化顧繁在亭上作《繅絲井亭記》。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檢劉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記。日軍入侵前,井上還有涼亭,四角凌雲,翼然欲飛;井旁石碑上有亭記,日軍入侵後,亭毀井存。傳說,董永和七仙女一月還清了曹長者的債務後,夫婦來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於「寒窯」,從此過上了男耕女織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現為廣山鎮新生村。
數月後,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一隻落河東,一隻落河西,落鞋處分別得名「東鞋庄」和「西鞋庄」,兩庄又合稱「雙鞋庄」。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後人為懷念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為井取名「雙釵井」,又名「金釵井」;為河取名「辭郎河」。
辭郎河邊有個村落,得名「辭郎庄」(今屬廣山鎮)。七仙女別董永凌雲而去,後人在河上建「鳳升橋」,俗稱「南倉橋」(即今牛橋,舊曾為西溪第一橋)旁邊建「凌雲亭」,亭久圮。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托夢囑董永領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頭」(今為台南鎮杜沈村)。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董永佇立之處便得名「殷庄」,今屬廣山鎮。
董永死後,後人有感於董永的孝心,為其建「董孝賢祠」,又稱「董永廟」。有磚牆瓦蓋四合院十餘間,祠內供董永塑像,四時香火不斷。院內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為:「漢董孝子諱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為了永久紀念董永,並將當地村莊取名「董家土侖」,後又改為「董賢鄉」,現為台南鎮「董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