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源來
❶ 七夕節來歷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❷ 七夕的流傳最早來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的流傳最早來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在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七夕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2)七夕節源來擴展閱讀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
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參考鏈接:網路-乞巧
❸ 七夕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版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權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❹ 七夕節的歷史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版雜記》有「權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之一,是我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❺ 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源頭在哪裡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牛郎織女果真是由天上的兩顆星星演變而來嗎?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牛郎這個人嗎?帶著這些疑問,我查遍了各類有關牛郎織女的書籍,並對譽為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發源地的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進行了實地考察。經過綜合考證,發現關於「牛郎織女」有眾多的神奇之處。據此,現作以下十大猜想,以請廣大網友共鑒。
1、 牛郎織女可能確有其人其事。據考證,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擁有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地下「沂河」更是與天上「銀河」絕妙諧音,可為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在古老文獻中,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由此來見,牛郎織女可能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在歷代相傳中不斷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傳說版本。
2、牛郎織女可能是文學大師的愛情詩作。「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系。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這些文學大師們因為「織女」、「牽牛」而寫的浪漫詩作,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今天這個「牛郎織女」的故事。
3、牛郎織女可能是封建社會上層貴族編撰的故事。愛情,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多少有一些貴族小姐愛下貧窮但卻純朴善良農民的幾率。上層貴族們為了警告自己的女兒們,不要愛上像牛郎一樣的窮苦農民,於是編出這樣凄慘的愛情故事,提醒貴族小姐們,如果愛上像牛郎一樣的窮苦農民,就會承受一年才能見一面的悲慘境況。
4、牛郎織女可能是窮書生的文學意淫。對於窮書生來說,因為無錢無勢,幾乎不可能娶到漂亮的貴族小姐,只能通過寫書編故事來意淫,把自己當成牛郎,以意淫的形式來娶漂亮的仙女姐姐。窮書生意淫之際,不忘文學藝術一把,把故事寫得曲折動人,讓每一位讀者深受感動和沖擊,從而口口相傳,越傳越廣。
5、牛郎織女可能是牛郎們的夢想好事。相對於窮書生來說,牛郎們雖然不會寫書,但卻可以在牛背上作白日夢。每天在牛背上看天空,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娶天仙MM的美夢。當然,牛郎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會輕意娶到,於是編撰了天帝制止但允許一年一次相會,總也算是一個陶醉一生的黃粱美夢。
6、牛郎織女可能是牛郎官村祖先的愛情故事。在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沂河岸邊有一個村叫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全部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記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由此推斷,也許牛郎織女是牛郎官村祖先的愛情故事,一個牛郎愛上貴族小姐或者織紗家族之女,因為女方父母認為門不當戶不對堅決不同意,但「織女」愛意已定,在不得己情況下,為了愛情投了沂河自盡。為了紀念自己的愛人,牛郎在沂河對岸為織女修了一個織女洞。從此,歷代將故事相傳,且不斷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傳說版本。
7、牛郎織女可能是織女洞主人的愛情故事。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有一個很深的洞叫「織女洞」,並修了館祠,據考證,修於唐代。洞的附近有很多石碑,所刻內容均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或以詩描述:「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或用碑文記載:「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從另一個角度猜想,也許「牛郎織女」是織女洞主人的愛情故事,是「織女」愛上「牛郎」後,父母不同意,織女為表忠貞愛情,毅然出家,在「織女洞」修行。之前可能不叫「織女洞」,因為織女家是紡織大戶,而且織得一手好布,於是「織女洞」修行後人在織女歸寂之後,為紀念織女而重新命名,並以織女得道升天而將織女的愛情故事神化。至於,對岸的牛郎官莊村,也許是牛郎為懷念織女,而主動搬到對面而住。
8、牛郎織女可能是牛郎官莊村祖先與織女洞主人的愛情故事。也許牛郎官莊村真有一個牛郎,而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織女洞有一個擅長織布的修道之人叫「織女」,牛郎織女是發生在二人身上的凄美愛情故事。因為「織女」是出家修道之人,不能結婚,於是二個只能默默相愛。兩人分別住在沂河兩岸,每天只能從遠處相望,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初七燒香大會才能面見一次。雖然每年只能一次相見,但愛情在兩人心中一生永駐。牛郎一生未娶,織女一直相愛。為了紀念這段忠貞的愛情故事,於是後人將故事神化,將沂河變天河,將織女變天女。
9、牛郎織女可能是星相學家為了傳播牛郎星和織女星而編撰的故事。在古代,對於天上的星星,基本上都是很遙遠的事情,所以對於早期的星相學家,向大家傳播星相文化非常困難。為了讓大家容易記住牛郎星和織女星,於是星相學家根據牛郎星和織女星的特點,編撰出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並間接記錄下七月初七的特殊星相特點。試想,如果天上的星星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信星相學一定在社會中得以廣泛普及,「牛郎織女」故事對當今的航天普及存有極有效的借鑒價值。
10、牛郎可能為地球人,織女可能為外星人。牛郎織女景區不只有神奇的織女泉和織女台(天孫台),還有一棵極罕見的葉籽銀杏和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地質奇觀。葉籽銀杏,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它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更奇怪的是並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幹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一枝,這些果實約占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角度不整合面是指當下伏地層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運動而產生褶皺、斷裂、彎曲作用、岩漿侵入等造成地殼上升,遭受風華剝蝕。當地殼再次下沉接受沉積後,形成上覆的新時代地層。上覆新地層和下伏老地層產狀完全不同,其間有明顯的地層缺失和風化剝蝕現象。這些自然、地質奇觀,很多都是常人難以解釋的。從更遠點的角度來猜想,古代人心目的神仙,現在來說就是外星人,也許織女是當年光臨地球的外星人,並與地球上的牛郎相戀。但由於這破壞了外星人的規則,而被帶回原來的星球,並允許只能一年見一次,直至牛郎生命結束。因為當時織女乘坐的飛船,是由絲線保護,或者有絲線的感覺,所以對於牛郎等地球人來說,就把其形象的喚作「織女」。牛郎後人,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於是在沂河對岸修了一個織女洞,而牛郎後人就世代永遠住在河邊的牛郎官莊村。
沂源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如此美麗勝境,可謂神仙難舍之地,不知是否真是「牛郎織女」的愛情發源地?相信沒有牛郎織女,一定還會產生更動人的愛情故事。如果猜想有一條正中,倒真是希望「織女」是那來自織女星的外星仙女姐姐,也不枉「牛郎織女」故事在地球上為其傳承了幾千年。
❻ 最早來源對自然崇拜的「七夕節」,如何與牛郎織女掛上鉤的呢
最早來源對自然崇拜的「七夕節」,後來逐漸成為了神話傳說中牛郎與織女相會的節日,也是現代中國的情人節。
❼ 七夕節的來源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在閩省,廣東省及東南亞一帶,最時興於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日。大部份的省都有慶祝七夕的七巧節,唯大都當作一般慶典慶祝。閩,廣省則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廣東省,大夥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談到七巧節,不得不提華人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徵。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 ,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恆不渝 。
牛郎織女有許多的故事版本,最為人知的是: 牛郎本來是民間的一名孤兒。一天,天上的織女和緒仙女下凡游戲,在銀河洗澡。為牛郎耕田的老牛勸牛郎奪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結婚後男耕女織,他們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滿。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的便讓天帝給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來,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後來還是老牛獻出它的皮讓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見就要追到織女, 豈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揮, 天空出現一道天河,他們倆隔兩岸,只能哭泣。後來,他們的愛情讓天帝給感動,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 ,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
❽ 七夕節來源哪裡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專,人俱屬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乞巧,在中國地方說法中叫「討巧」,內容也有各種各樣,其目的都是反映民間小女兒的美好願望。中國還有七月初七晚老太太們月下講牛郎織女故事的習俗,她們教小孩看牽牛和織女星如何相會,或如何在瓜果架下偷聽他們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直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只是不少習俗活動已經弱化或消失,唯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於民間。
❾ 七夕節的來源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的歷史 】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變得家喻戶曉。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傳說西漢的竇太後自小禿頭,家人嫌她醜陋,就不準她出門看星。當然,並不是每個女孩都像竇後小時候一樣的不幸。事實上,七夕的重頭戲就在這些女孩的身上呢!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形成了,只不過是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曝曬,過了一段時間後,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
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所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除此之外,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鮮花向織女乞巧。據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後,她的「巧思益進」。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裡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闌人靜之時,悄悄的走近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婦女間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來取笑他: 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踱處乎如口。 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欹。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鰲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