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那年
① 你最難忘的七夕是怎樣的
七夕是我們的傳統節日,而我也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相比大家都喜歡的西內方情人節,容我更願意過我們自己的七夕節。
在我和戀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塊過的七夕節不多。在結婚以前大多數時候,因為工作的原因,都處於異地的一個狀態。
在你們的心目中,哪一個七夕節最難忘呢,歡迎大家分享自己難忘的七夕節!
② 微愛日期不對。我們2009年七夕是第一天,到2014年是五年整應該合計起來是1825天。微愛裡面
試了一下,知道是為啥了!你將微愛設置里在一起的時間設置的是農歷的2009年七月初七,但是你算陸帆在一早頌雹起天數的時候是按照公歷來算的,農歷是有閏月的,所以兩個日期不一樣!你將你們在一起的時間設置成公櫻拆歷的2009年8月2號(那年的七夕),然後時間就對的上了!
③ 100年前的七夕節是哪一天
100年前賣並孝就是2016-100=1916年,那年的七夕節的具體日期中稿是公歷8月蔽拍5日,星期六,農歷丙辰年七月初七,龍年。
④ 七夕情人節那年開始的
七鏈腔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棚虛衫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譽前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⑤ 那年七夕最浪漫!
晚上,老公讓女兒下樓,過會女兒抱著一束花上來,送到正在廚房做飯的我手上。女兒笑著說,爸爸媽媽好浪漫啊!
我脫口而出:「這是爸爸第一次在七夕送給媽媽花呢,爸爸媽媽結婚都十年了。」雖然此刻收到花掩不住內心的喜悅,但語氣里還是有些埋怨的,畢竟,十年啦!
十年前,和老公相識沒多久,就迎來了七夕情人節。記得那天下午下班後,當時還是男朋友的老公捧著一大束玫瑰花站在公司樓下等我。後來我數了,那束玫瑰花有19朵,象徵著一生久久。
那天晚上他牽著我,我抱著花,走進了一家有名的麻辣燙店。老公很不好意思地對我說,他的茄蔽錢只夠請我吃麻辣燙了。
可是,記憶里,那天晚上的麻辣燙真的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美味佳餚。
後來結婚生子,老公再也沒有在七夕送過花。一晃就到了現在,結婚十年的七夕情人節又意外地收到了老公的花。
如今已經是要邁入四十不惑的年齡了,如果要問我說這十年的婚姻感悟是什麼,那唯納穗就是兩個人的相互遷就和改變,共同朝一個方向努力,相互陪伴,用心暖心,成為彼此的太陽。
世間沒有完美的戀人,最好的感情,應該就是在一起經歷很多事很多事以後才發現,原來最好的就在自己身邊。指卜
願你和心上人,相處不累,相看不厭,願他念你冷暖又懂你悲歡!
⑥ 那年開始七夕叫做中國情人節
問: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國情人節」,還有人大代表對此專門提交議案。也有人認為「情人節」不夠確切,應該叫「愛情節」。對於這些稱謂,我們應該怎麼看?
李松:我不贊同把七夕看作中國的情人節,不能骨子裡樹立一個標准,外國有什麼,我們也得有什麼。當然不是說外國的節日不好,它創造情人節有它的社會背景,我們尊重就是了。中國的七夕節有自己的時間概念,我們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國人在七夕這天聚集起來重溫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這一天,人們記住了,人與人建立一種愛情關系的時候是這樣的,是這么忠貞、這么凄美、這么浪漫,有什麼不好呢?我們不要短暫的愛情,我們接受神話傳說里的愛情觀,大家心裡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麼愛情節,也大可不必,愛情是七夕的文化意義之一,但不是全部。
肖放:不能因為西方有一個情人節,我們也叫中國情人節。中國本來沒有情人這個概念,對「情人」的理解是狹義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實本來不是這個意思。把七夕節叫做中國情人節,有相應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後,西方的情人節進入中國,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輕人都在過西方情人節,就想到,我們中國自己也有,為什麼要過西方的情人節,當時有專家提出嚴格抵制西方情人節,七夕就在這樣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長的機會。我認為,在當代所有傳統節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別旺盛的,是現代生活里最有創造性的一個節日。現在,我們借這個節日為青年男女的愛情服務,這沒什麼不好,只是「中國情人節」這個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節,七夕風情節,今年湖北就將舉辦首屆中國(鄖西)七夕文化節。
孫建君:說是「中國情人節」這是對傳統文化淺薄的認識和附會。七夕跟西方的情人節是兩回事,兩者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一來乞巧跟情人節沒有任何關系,二來中國的七夕是表現愛情忠貞的節日。如果把七夕當做情人節,也像外國人送朵玫瑰花的話,那隻是一個形式,並不了解它的內涵。現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達愛情,所以就慢慢轉移到情人節的說法上來。我是這么看的,民間說是什麼節都可以,但是沒必要在人大上提議把它定為中國情人節。
⑦ 那年七夕連綿雨-抒情散文
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特別漫長。起初是卸下高考重擔的酣暢淋漓,後來轉為無所事事的莫名空虛,再後來就是等待通知書的憂愁與焦慮。常常一個人站在樓頂的陽台上發呆,聒噪的蟬吟更使人前塵橋心煩意亂。
進入七月,開始連綿的.陰雨,只能整天呆在家裡。郵兄空遞員的到來,撥開了滿心的陰郁。那晚,睡得無比愜意。
七夕那天,從早晨開始,一直下著小雨。晚飯後,希林發來一條消息。隨後,我把媽媽的呼喚拋在腦後,抓起一把傘,奔進雨里。
街心公園的紫藤蘿里,我找到顧希林。我迫不及待地把被X大學錄取的消息塞到希林耳朵里。希林沒有說話,獃獃地站在雨里。等我回過神來,才發現他沒有帶傘,濕漉漉的劉海貼在額頭上,表情木訥而呆滯。瞬間,我的笑僵在雨里……
突然,希林緊緊把我擁到懷里哽咽著說:「曉曉,我好像一直和你在一起,可是……」原來他沒有被X大學錄取。他在我耳邊說無論在哪裡都要保持聯系,最後都要在慧猛一起,就這樣一直等下去。雨水和著淚水,我的心裡又悲又喜。
雨一直下著,我們相擁著站在雨里,一把傘遮起了我們小小的天地。這個場景就像是一部經典的黑白無聲電影在接下來的無數個黑夜與白晝穿梭在我的腦海里。
好想把時間永遠定格在那裡:有我,有他,還有那年七夕的連綿雨。
⑧ 泉州七夕節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媽
燒「七娘亭」,台灣地區亦有相似的習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如今,泉州民間過「七夕節」時,依然把重點放在做「七娘媽生日」。
傳說:「七娘媽」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國,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兩個,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而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習俗:多與「七」有關
每年七夕節各家各戶中午敬祀七娘媽時,各種程序經常與數字「七」相關:必須備辦七種水果、七種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飯)、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針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條、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紙轎七乘。此外,還要准備一盞「七娘媽燈」點亮後掛於檐口表示虔誠。
泉州過七夕,有以下幾種常見習俗:
■敬祀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掛「七娘媽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契七娘媽」 燒「七娘亭」
這是泉州較獨特的習俗,男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夕節,要拜七娘媽為契母,俗稱「新契」。至十六歲那年的七夕節,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關系,俗稱「洗契」。這兩次的七娘媽生日最熱鬧,除了原有禮俗以外,還要多燒金紙和內設七個座位高一米多的紙亭一個,表示大禮,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贈送親友或鄰居。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吃糖粿
宋《東京夢華錄》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麵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這樣的: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敷,裝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樣玲瓏。
■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民諺:口頭演繹「牛郎織女」傳說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織女(伊都)來相見,一年相見才一次,來呀來一次,再卜相見(伊都)著下年。」
這是泉州民諺中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口頭演繹。據說,到了七夕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細聽,可以聽到架上沙沙的聲音,那是牛郎與織女在聊天;年輕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臉盆放在天井,也能從中看牛郎與織女相會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這是一則和氣象有關的諺語。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會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了,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⑨ 七夕是李煜的生日和忌日七夕是指舊歷7月7日
七夕是指舊歷 七夕是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既是李煜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史書上寫的 他出生那年的七夕是陽歷8月15.獅子座
⑩ 那幾年七夕是8月23號
2012七夕是8月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