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和七夕
⑴ 白蛇與許仙相會的地方是斷橋,七夕也有個斷橋。兩者有什麼區別
前者的橋梁在地上,後者的橋梁在天上(牛郎織女約會的地方),
兩者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實的,一個在虛的。
⑵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的白蛇傳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
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由於《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
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
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人物介紹:
1、白素貞
白素貞,出生於四川成都青城山,是一條修行千年的白蛇精。傳說為黎山老母弟子,為古代民間四大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的主人公。白素貞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修煉得道,法術高強。
她美貌絕世,明眸皓齒,傾國傾城賽天仙,集世間美麗優雅而高貴於一身。天性善良菩薩心腸,用岐黃醫術懸壺濟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無量。
白素貞和許仙邂逅於西湖,而後一見鍾情,喜結連理。金山寺僧法海蠱惑許仙,離間其夫婦,許仙聽信讒言,棄家出走金山。白素貞至金山索夫,與法海發生爭斗致使水漫金山。
法海用強力拆散他們,把白素貞壓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後白蛇兒子許仕林中狀元孝感動天,白蛇終得出塔,歸位仙班。
2、許仙
許仙,字漢文,在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白蛇傳》或《白娘子傳奇》中的男主人公。在早期的傳說中,許仙名為「希宣贊」後來又有「奚宣」、「許宣」之名。
3、法海
歷史上真實的法海確有其人,雖然原型身份尚有爭論,但已經可以確定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有觀點認為他是一位對中國佛教發展有卓越建樹的唐代高僧。
歷史上名為法海的僧人有數位,名最著者為金山寺法海禪師。在影視劇中,法海則是一個被成功塑造的角色:無論是《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老法海,還是《青蛇》中的酷法海。
都是劇中情節表現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給人留下了亦正亦邪、亦執著亦陰險、亦冷酷亦多情的多重印象,讓人不由得或深思、或糾結、或崇拜、或憎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
查看全部10個回答
代理電線電纜哪家好?德國品牌POGRAY很可靠!在鄭州看過來!
德國寶格雷電線
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四大神話故事,有白蛇傳……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四大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共工觸山、羿日除害、嫦娥奔月 。
12 瀏覽743 2016-06-11
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的白蛇傳
故事成於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由「許仙與白娘子游湖借傘」、「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原形」、「盜仙草救許仙」、「水漫金山」、「斷橋相會」、「法海將白娘子罩於金缽壓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進蟹腹」等膾炙人口的情節組成。在峨嵋山經過千年修煉的兩位蛇仙,來到人間的西湖,化作美麗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兒。她們在雨中遇到青年許仙,白娘子與許仙萌生愛情,結為夫婦。和尚法海認為此乃妖孽為害,遂蠱惑許仙於端陽節以雄黃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後顯露蛇形,嚇死許仙。白娘子醒後驚痛不止,捨生忘死去仙山盜回仙草,救活許仙。不料許仙病後初愈,又被法海誘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兒趕到,法海卻不準許仙出見,白娘子無奈,與青兒調動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請來神將護法助戰,不想中了法海禪師的計謀,被裝進了一個很小的缽盂里,壓在了雷峰塔下面,從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倫之樂。
13 瀏覽503 2018-04-20
中國的四大民間故事
牛郎織女,孟姜女(孟姜女尋夫),白蛇與青蛇(白蛇傳),梁山泊與祝英台
你不是求完整故事吧。。。那也太長了哦,而且估計看到名字就知道內容了,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259 瀏覽3676 2017-11-24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的四個故事
有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
《白蛇傳》
《白蛇傳》由「許仙與白娘子游湖借傘」、「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原形」、「盜仙草救許仙」、「水漫金山鬥法海」、「斷橋相會」、「法海將白娘子罩於金缽壓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進蟹腹」等膾炙人口的情節組成。《白蛇傳》最早出自馮夢龍整理的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提起這則故事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杭州西湖的石橋(斷橋)、夕照峰上的雷峰塔以及鎮江的金山寺等景點。但是,據史學家新的探源考證,《白蛇傳》的故事起源於北宋時期,發源地在今河南鶴壁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黑山又名金山。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中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犢子套黃牛,游息黑山中。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後來這一故事衍化為「白蛇鬧許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也由「連眉女」衍變為白蛇。相傳,白蛇鬧許仙里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一位許姓老人從猛禽口中救生。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婚後,她經常用草葯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逐漸冷落。黑鷹轉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十分惱火,決心破壞許仙的婚姻,置白娘子於死地,於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
董永與七仙女
在民間廣為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美麗的古代愛情傳說,據考證主人公董永是山東濱州博興縣人。傳說講述的是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動了七仙女,下凡與他結為夫妻。一夜之間織了十匹錦布,幫助董永償債贖身。奴役期滿,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時候玉帝卻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與丈夫決別的愛情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曾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演繹出動人的傳說。據悉,「梁祝文化」正在申請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種世界文化遺產)。另外,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也成為中國最經典的十大音樂曲目,歷演不衰。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你好!四個愛情悲劇!
牛郎和織女
白蛇和許先
梁山伯和祝英台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
沒聽說有這個四大啊
如果是我說錯的話
可能有什麼白蛇傳啊什麼的把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
基本是悲劇類型.....但是中國人不肯一悲劇就悲劇,所以有了神話色彩
《白蛇傳》、《董永和七仙女》、《柳毅傳書》、《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18 瀏覽4448 2017-12-15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是什麼?
《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 1、《牛郎織女》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2、《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3、《梁山伯與祝英台》 祝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習詩文,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遭到祝員外拒絕。祝英台求學心切,便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 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祝父思女,催歸甚急,祝英台只得倉促回鄉,被迫許配給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 後來,梁山伯成為鄞縣令,憂郁成疾,不治身亡,遺命葬於鄮城九龍墟。祝英台聞聽噩耗,誓以身殉。出嫁之時,繞道前去梁山伯墓前祭奠。 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炸開墳墓,祝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壤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4、《白蛇傳》 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 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 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 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2)白蛇和七夕擴展閱讀: 故事起源: 1、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中故事已初步形成,並與七夕習俗相結合。 2、孟姜女 孟姜女的傳說起源於《左傳》杞梁妻拒絕齊侯郊吊,遵守禮法的記載,後來加上《檀弓》的「齊庄公襲莒於奪(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雛型。 唐(佚名)《琱玉集》記「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築長城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 意思是秦朝時期有個燕人叫杞良,取了個老婆叫孟仲姿,因為因良修築長城被監工給打死了,仲姿來到長城大哭,給長城哭倒了。 可知這個傳說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傳說中已改名為孟姜女和范喜良。 3、梁祝 梁祝的故事最早見於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記載了梁、祝「二人嘗同學」、「同冢」的故事。 晚唐·張讀的《宣寶志》有較詳細的記載。到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帶,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節。 4、白蛇與許仙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說源於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於《西湖三塔記》。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⑶ 七夕節來歷50字
七夕節來歷是起源於來漢自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⑷ 白蛇與許仙相會的地方是斷橋,七夕也有個斷橋。兩者有什麼區別
白蛇與許仙相會的地方是斷橋,那是在杭州,是一個景觀,
斷橋 :
àn qiáo
1.毀壞的橋梁。 2.橋名。在浙江省杭州市白堤上。自唐以來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寶佑橋,又名段家橋,今罕有稱者。
而七夕的是鵲橋
鵲橋 :
què qiáo
民間傳說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喜鵲在銀河上銜接成橋讓牛郎織女渡河相會:若得鵲橋通一渡,管教織女會牛郎。
⑸ 七夕節的傳說是什麼
就是在七夕那天扮春納,如果人們在葡萄架下聽見了聽見牛郎森羨織女的泣涕聲,這便就是「得了巧」,如果夫妻二人許下心願的話,夫妻就會和和睦睦,情侶會甜蜜恩愛,至於單身人士也能有望在七月成功脫單。
⑹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是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傳說、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
(6)白蛇和七夕擴展閱讀: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簡介
一、牛郎織女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在河裡洗澡,盡情地享受人間的歡樂。她們遊玩時,織女遇見了牛郎,二人互生情意,在老牛的幫助下,他們結成了夫妻。牛郎和織女婚配後,男耕女織,夫妻恩愛,一胎雙胞,有兒有女,一家四口,生活甜蜜。但是好景不長,這事被天上玉皇大帝知道了,要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拆散了他們的美好姻緣。老牛望著淚流滿面的牛郎和痛哭流涕的兩個孩子,它也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老牛對牛郎說:「你不要哭傷了身體,還要撫養兩個孩子。我有辦法為你解難,也是我應該報答你的時候了。待我死後,用我的皮做三雙鞋子,你和兩個孩子穿上它就可以上天,一家人就可以團聚。」老牛當天就死了,牛郎按老牛說的話做了,他們穿上老牛皮做的鞋,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找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心一狠,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織女就被隔在天河兩岸,他們只能相對哭泣。牛郎織女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了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他們夫妻的恩愛所感動,就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二、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民間愛情傳說之一,講述了孟姜女將長城哭倒的凄美故事。
相傳秦朝時,秦始皇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剛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發修建長城了,勞役繁重,不久後他因為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遠在家中的孟姜女久久不得丈夫音信,時值深秋,孟姜女親手縫制了棉衣准備帶給丈夫,歷盡千辛萬苦才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長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長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屍骨,這一對可憐的夫妻終於得以相見。
這動人的哭長城故事,是當時百姓對封建統治階級暴虐行為的控訴,也是對被奴役者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精神的歌頌。
三、白蛇傳
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四、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參考資料:網路。
⑺ 古代像七夕、白蛇這樣的跨界愛情都有哪些
嫦娥奔月。董永與七公主。豬八戒找媳婦。干將&莫邪,聊齋之類的
⑻ 七夕的由來經過結果以及影響
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漢朝七夕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
如今七夕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體現了人們對幸福家庭的企盼,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已成為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重要節日。
據歷史資料和文物古跡考證,長安斗門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流傳地之一。七夕節日文化傳統及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表現形式寄寓著中國人民純真的審美理想與美好的生活願望。牛郎織女傳說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四大傳說」。
今年七夕佳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邀集國內著名專家和文化學者匯聚長安斗門,拜謁了被當地群眾奉為神靈的漢代牛郎織女石像,切身體驗了民間紀念活動的盛況,看到當地群眾受這種節慶活動的熏陶,家庭穩定,夫妻和睦的社會風尚,深受感染,結合此節日在全國各地影響彌遠的現實,專家們認為,將每年的「七夕節」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在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有利於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全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