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爭議

七夕爭議

發布時間: 2023-05-20 22:41:05

Ⅰ 收到男朋友二手七夕禮物,雲南女生的做法為何會引發網友熱議

甜美的愛情是每個人都十分嚮往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愛情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樂趣,而且能夠使我們成為一個十分有樂趣的人,所以說這也是一個十分不錯的事情。那麼在生活中很多戀人也會做著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所以說他們一起度過了很多節日,並且成功的成為了彼此的伴侶,這將是一個十分美好的事情。那麼收到男朋友的二手七夕禮物,雲南女生的做法為何會引起網友爭議呢?下面小編來和大家說一說。

其次,我們都知道良好的伴侶需要互相理解,而不是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提分手。這將是一個十分不好的解決方案,並且也會給彼此帶來非常不好的情緒。以上就是小編的說法,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Ⅱ 淺談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及意義(2)

三、節日復興與文化 反思 : 七夕節當代重構的重要意義

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1. 有效地幫助七夕節擺脫生存困境,促進了節日的重振復興

中國傳統節日 植根於農業社會,源遠流長,是傳統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近代以來,在全球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傳統節日地位明顯下降,七夕節也面臨生存的危機。如果說節日的活態存在乃在於特定時代特定區域處於不同社會地位、承擔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成員在特定情境下對節日習俗活動的全部或部分實踐,或者簡言之,在於社會中有一定數量的人把這段時間當做「節日」來度過,那麼在20 世紀末期,除了在個別地方,七夕這個曾經廣為流行的傳統節日因沒有多少過節主體已名存實亡。但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從花店售賣鮮花的龐大數據中、從節日尚未到來關於七夕活動的預告宣傳就紛至沓來的現象中,看到這個節日的蓬勃生機。七夕節復興態勢明顯,其生存狀態已然今非昔比。盡管七夕節復興背後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也並非只有七夕這一個傳統節日經歷著復興的過程,但毫無疑問,文化重構對七夕節的命運逆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正是這一重構,使愛情成為七夕節的主題,它契合了當代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需求,並因此迅速吸引了眾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迅速發展壯大了過節的群體。不僅如此,這一重構還使七夕節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不僅勾起許多中老年人對七夕節的早年記憶從而使其首先在記憶中復活,而且使個別地方如甘肅西和、溫州石塘、廣州珠河等地仍然活躍的傳統七夕節俗得到更多關注,這也促進了七夕節的當代復興。

傳統節日是一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包括一系列何人在何時應做何事或不應做何事以及應如何做的規則,處於時間長河中的傳統節日猶如一個生命體,有其自身生長發展演變的歷史。它可以生,也可以死。由生而死通常被視為一個傳統節日正常的生命歷程。七夕節的蛻變表明,傳統節日的命運其實更為復雜: 不僅可以生,可以由生而死,而且可以死而復生。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在傳承中斷後以一種嶄新的樣態重新回歸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為其所遵循、操演和踐行。七夕節的蛻變同時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於本土 傳統文化 的傳承而言,外來文化不僅是沖突的來源、競爭的對手,它還有可能成為激活本土傳統的鑰匙,並成為傳統復興過程中可以取用的重要資源。文化重構具有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的巨大力量。

2. 在中國節日體系中增加愛情節的設置,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

「中國人有愛情,但中國神話中沒有愛神。中國有情人,但中國節日中沒有情人節。」① 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填補了這一空白,突顯了愛情的意義和價值,為當代人坦率地表達愛情、尋求浪漫提供了時機。而圍繞愛情主題采借和發明的多種節日活動,也極大地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從一些新聞報道中,我們能夠感知2013 年七夕節( 陽歷8 月13 日) 生活內容的豐富性。比如《七夕「浪漫經濟」提前來襲玫瑰花預定異常火爆》一文中提到: 「盡管距離七夕還有段時間,但各路商家卻已提前備戰七夕商機……除了傳統的花店、蛋糕店、電影院,各大商場、超市的七夕節氣氛也日漸濃厚,一股‘浪漫經濟’悄然來襲。」② 除巧克力、蛋糕、毛絨玩具等常規禮物外,螢火蟲、玫瑰香皂花、竹簡 情書 等許多創意類禮物也非常受年輕情侶們的歡迎。③ 又比如,北京通州區於8月9 日至8 月13 日期間舉辦首屆北京七夕節,共包括「七夕歌會」、「相愛運河」婚禮文化展、「大美運河」七夕傳統文化展等17 項活動; ④ 而七夕節當晚七點零七分,首都體育館也上演了一場盛大的「七夕中國2013 情歌演唱會」,主辦方向社會公開征選的77 對情侶參與互動,現場萬余名觀眾與眾多明星共同見證愛的表達。⑤

3. 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了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全社會進行文化反思的巨大作用

七夕節的文化重構歸功於多種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其中專家主要發揮了啟動引領作用,並從學術角度承擔了正當性的論證工作。商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傳統節日往往是消費時間,以贏利為目的的商家總是會介入傳統節日當中,繁榮的市場往往成為節日期間的動人景緻。通常認為,商家主要是為人們按約定俗成的方式過節提供各種物品。但在七夕節的蛻變過程中,商家不僅提供了節日主體在節日中需要的物品和服務,而且提供了節日活動的空間,尤其重要的是,它們還在引導節日主體如何過節,如何消費。通過引導如何消費,它們生產了人們對特定物品和服務的認可、偏好和需求,也便生產了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和文化符號,因而也就形塑了節日本身。當前七夕節在事實上成為情人節,鮮花、巧克力、紅酒、香檳、燭光晚宴、浪漫之旅等成為七夕節的文化符號,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鮮花店、巧克力經營商、紅酒經營商、餐飲店和旅行社等商家比其他行業的商家更加積極地以節日所需的名義推銷自己的商品和服務。民眾是七夕節蛻變的決定性力量,他們基於生活需要和文化自覺參與了七夕節的文化重構,不僅包括參與對正當性的討論,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選擇確證了七夕節的愛情主題,並基於追求個性、博取愛人歡心的目的而不斷推陳出新並不斷要求推陳出新,由此促進了七夕節節日活動的采借和發明。大眾媒體則關注輿論、傳遞信息、發表意見、引發思考,並為各種力量的作用發揮提供了交流碰撞的平台。總之,具有不同利益訴求和目標追求的學者、民眾、商家、媒體等多種社會力量通過共處在同一個中華文化空間里而互相影響,彼此激發,一起營造了七夕乞巧節向情人節蛻變所必需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空間,推動了這一蛻變所必需的正當性論證和主體性選擇,為七夕節的文化重構發揮了各自獨到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節的文化重構過程並非一團和氣,在應該如何給七夕節重新命名、應不應該承認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意見。這些爭議影響深遠,頗具意義。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關於七夕命名的爭議,前文已有敘述。命名爭議明顯地延續了「必也正名」的思維邏輯,其背後,則是公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一度式微的傳統節日能夠復興並長期傳承下去的殷切希望,是對這個節日以何種狀態復興的設計與理想,是企盼復興的節日能夠經世致用、傳遞文化價值、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秩序的良苦用心。在是否應該承認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方面,爭議更多。比如2006 年有一位學者提出「把七夕當作情人節來過不合乎傳統」的觀點,① 就引起了許多民眾的強烈反對,演化成一個文化事件,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又比如2009 年8 月14 日騰訊QQ 論壇上開設了一個帖子,讓七夕節PK 情人節。辯論設置了正反雙方,正方的代表觀點是: 「我覺得無所謂,與時俱進嘛! 牛郎織女也是愛情的象徵,只要有需求有市場,人們又喜歡這種氛圍,就不要這么較真,畢竟傳統也是人造出來的!」反方的代表觀點是: 「我覺得應該抵制這種崇洋的情節,原本七夕的內涵就不是情人節,因為商業利益而改變傳統文化,那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要慢慢變味了!」② 無論是正方觀點還是反方觀點,都有不少跟帖。比如正方11 辯的辯詞如下:

自祖國建國以來,不斷的與外界建交,更加入WTO 後,與世界交流更加密切,隨著社會發展,非主流和西方的思想也不斷湧入進來,既然七夕節也能帶動市場消費,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而對於情人,特別是對於我國的情人而言,不是又增加了一次創造溫馨,甜蜜的機會么。我們不能拒絕西方的文化,我們需要做的是發揚自己的文化。不閉幕造車,要勇於交流。把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讓七夕節能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傳統愛情節日。③

反方3 辯則說:

我們應該好好保護現有傳統文化,並把「牛郎織女的愛情文化」進一步弘揚廣大。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我們就應該好好的接續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增強我們民族凝聚力、增強祖國在世界競爭中的「軟力量」,不要讓WAI GUO 人看笑話。④

這些圍繞著七夕節應不應該向情人節靠攏的跟帖,表述著普通中國人關於如何對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公眾參與七夕節文化重構的過程,也是參與文化討論進行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過程,同時是公眾文化自覺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鑒賞力、文化反思力、生活自主性的培養過程。從不同觀點的碰撞交鋒中,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的多元價值取向,納異包容與堅守民族本位的共同在場。我們也看到,碰撞交鋒激發、推動不同觀點的持有者對多元文化及其相互關系進行著更加深入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無論對於七夕節的未來發展,還是對於所有傳統節日的傳承,乃至對於中國文化的當代建設,無疑都大有助益。可以說,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全社會進行文化反思的作用,它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已遠遠超出七夕節之外。

結語

民眾有權利過自己想要的節日生活,並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當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愛情觀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民族意識高漲、傳統復興已成大勢的情況下,中國人要過情人節而且要過自己的情人節的訴求理應得到充分表達,也理應受到充分尊重,七夕節向中國情人節的蛻變是這種訴求的現實化,是民眾憑借一定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和納異包容的文化開放態度進行文化選擇的自然結果,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珍視。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並非七夕節文化重構的終點,而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並且也應該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因為盡管七夕節由乞巧節向中國情人節蛻變的文化重構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有缺陷,即一定程度形成了對傳統七夕活動的遮蔽。

有著兩千年歷史的七夕節在其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而且具有多樣的地方性表現。比如甘肅西和仍然活躍的「乞巧節」是典型的女兒節,參加者主要是未婚的少女,節日歷時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飯會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儀式,且有相應的儀式歌舞相伴。① 浙江溫嶺石塘箬山村的七夕節則是「小人節」,它的主要參加者是小於16 歲的孩童及其家人,主要活動是祭祀七女神,祈願小孩健康發展。② 七夕節的眾多習俗活動及其地方性表現以及「七夕」這個具有詩意、浪漫氣質的名字,具有重要的生活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認同價值,應該有比當下更好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說,未來的七夕節應該是既吸納外來文化的優長又有更多中國元素( 不只是節日時間,還有節日活動及其具有的文化內涵) 的有機融合,能夠同時作為情人節、乞巧節乃至小人節等在更大空間里共生共榮。

目前來看,突破情人節遮敝、實現共生共榮的重要路徑是七夕節歷史記憶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躍的地方七夕節俗活動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前者是指有意識採取一些 措施 使曾經活態存在、目前僅僅保存於文獻和頭腦中關於傳統七夕節的歷史記憶重回日常生活,得到實踐。後者是指有意識採取一些措施使當下為個別地方民眾所傳承享用的七夕習俗在更大的空間內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傳承。這兩種路徑無疑都存在一定的障礙。前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時間變換所帶來的挑戰: 畢竟歷史記憶中的七夕節是傳統社會的七夕節,更多體現了農耕社會的理想和追求,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是工業文明、現代社會。後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空間位移所帶來的挑戰: 地方七夕節俗活動畢竟是特定空間內生長發育出來並適合其水土的節日文化,普遍化則意味著將其置於非本土的環境之中。而這也決定了無論選擇哪一種路徑,都不可能是傳統七夕節俗和特定地方七夕節俗的全面照搬,而只能是以其為資源從中汲取若干元素、結合其他元素重新加以組織並應用實踐的文化重構過程。

未來的七夕節重構仍然需要包括學者在內的多種力量共同參與。需要說明的是,學者既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要求民眾選擇專家學者偏愛的節日生活和過節方式,但專家學者可以通過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為人們如何過節提供更多的選擇項。這是學者的社會責任,也是學者的社會貢獻所在。

Ⅲ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錄了漢朝是怎麼過七夕的嗎

《西京雜記》是古代的歷史小說,這本書的作者還是有爭議的,因為歷史的變遷,現在普遍的認同是作者是漢代劉歆著,東晉葛洪做了輯抄,還有人說吳均撰書,各種說法不一。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的人比較認同的還是漢代劉歆和東晉葛洪所著。

《西京雜記》這本小說記錄了西漢時期的故事,它所記載的一些史實,現在還可以考證的一些風俗的源頭,比方說七月七日,乞巧節。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朝的宮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里比賽穿針引線,民間也紛紛效仿。)

我們都知道古代經濟最發達的一定是京都地區,所有的技藝最成熟的也大多都是宮廷之中,所以當乞巧節從宮中流傳出來,那麼民間效仿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現代人把情人節加入到了七月七日之中,那原本的乞巧節雖然大家也熟知,但是更多的是對於愛情的一種渴望。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認可了七夕就是東方的情人節,也是受到西方情人節的影響,這也是人們對於愛情的一種美好期盼吧!

這就是文化的傳承與時代的進步的完美體現,古代文化的傳承與人們渴望美好的愛情相結合。

Ⅳ 年齡相差34歲的夫妻在七夕許願,為何無人嘲笑,反而成為什麼佳話

這一對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而之所以成為佳話,也是因為唐玄宗作為一個帝王,並不像其他帝王一樣那麼濫情,而是對楊貴妃很專情和真摯,所以也比其他的帝王更多了一絲溫情和真摯。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故事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在馬嵬坡的時候,唐玄宗在眾人的威脅和抗議之下,忍痛將楊貴妃處死,也讓世人十分的心疼和同情楊貴妃。而這段年齡相差34歲的夫妻之間的愛情故事也為人所感動。在七夕節的時候,兩人也曾許下心願:“願世世為夫婦。”當然這也許是後人通過想像進行了加工,但之所以寫出來,也表示這件事很有可能發生過,而且作為帝王,後宮佳麗三千,能夠獨寵一人,也可見這種愛情的純粹。

Ⅳ 央視主持怒斥河南衛視七夕晚會!直言過分無良心,忘了水災之痛

娛樂 圈中每天都有很多新鮮的事情發生,有些是出人意料的大事件,有些是熱度不斷升級的事件,網友們也非常關注熱搜榜的每一次更新。

最近幾天最重要的節日就要數七夕了,不知屏幕前的你,是在眼巴巴地看別人撒狗糧,還是度過了浪漫幸福的一天呢?在很多重大的節日里,電視台都會舉辦晚會,然而這一次河南衛視的七夕晚會,卻受到了央視主持人的怒斥!

這段時間,河南的災情以及疫情都比較嚴重,祖國萬千群眾都時刻關注著河南。對於河南人來講,這段日子也非常難熬。央視主持人張澤群本身就是河南鄭州人,他在8月14日凌晨發文,言語間可見他的憤怒之情。他認為抗疫、救災才是重中之重,然而河南衛視卻在歡樂慶祝七夕,這種做法,根本對不起在災難中失去親人的300多個家庭!

自古以來,在我國的傳統觀念里,遭遇了在哪都是令人悲傷的事情,娶媳嫁女都會有所避諱。更何況距離洪災發生還不到一個月,並且疫情還沒有得到完全控制,電視台如此大張旗鼓的做法實在不妥!作為公眾人物,張澤群如此憤慨地發言,也受到了很多網友的爭議。有些網友認為即使受到了災害,人們依舊要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之中。河南電視台熱鬧慶七夕,一部分也是因為尊重傳統文化,不應該被如此批判。然而張澤群並不同意網友的看法,一直到凌晨三點鍾,還在不斷回復網友的評論。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少網友認為,大可不必連發言論宣洩心情。

雖然網路上的意見褒貶不一,但是張澤群心繫家鄉的 情感 值得我們稱贊。在得知家鄉遭遇洪水之後,他立刻捐贈了21.7萬元。雖然這個數目遠不及大牌明星,但張澤群是央視主持人,而不是流量明星,這些錢也相當於他一年多的工資了。

待心情平復之後,或許張澤群也覺得自己言語過激,就把網路上相關的言論全部刪除掉了。其實除了河南衛視之外,央視當晚也有七夕晚會,其中李思思、康輝等主持人早已做了宣傳,當晚節目中也未看見張澤群的身影,各位朋友對張澤群所作出的言論有什麼看法嗎?

Ⅵ 七夕傳說起爭議:董永並未遇到「七仙女」

由於「牛郎織女相會」和「七仙女下凡」兩個愛情與七夕有關,因而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也被稱為古代的「情人節」。但從古至今,七仙女與董永的傳說一直存在爭議,而且迄今仍沒有爭出結果。

董永是下層「小人物」還是「有身份」的人?

《漢書》記載其為「高昌侯」董忠曾孫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一般讀者印象中,董永應該是個「窮小子」,是古代最低層勞動者形象,靠給人家打工生存,其一度家貧如洗,故父親病死後只能「賣身葬父」。

晉人干寶《搜神記》中稱,董永早年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耕田種地,董永推著小車跟著幹活。後來父親死了,無錢埋葬,董永只好賣身為奴,換回錢來為父親辦喪事。此即「千乘人」董永事跡:「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

從干寶所述來看,董永是個漢代農民,確是社會下層的小人物。《搜神記》是筆記小說,史上是否真有董永原型?查閱史書,漢代還真有一個「千乘人」董永。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載,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劉詢的隨從警衛(期門)。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長安男子張章找到董忠,揭發已故勛臣霍光之子霍禹謀反。董忠立即上報給上司(左曹中郎)楊惲。

霍禹被鎮壓後,張章、董忠、楊惲作為有功之人,均得到了朝廷的獎賞,陞官加爵。董忠被封為「高昌侯」,賜千戶,後因犯法被削戶,只保留79戶。但董家從此有了爵位,其子董宏、其孫董武先後繼承位。

在漢哀帝劉欣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董武因其父董宏「佞邪」,被剝免了封侯。一直到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五月,在劉秀當了皇帝(光武帝)之後次年的「撥亂反正」中,董家才被恢復了爵位,董忠的曾孫、董武之子董永,承襲「高昌侯」。

如此說來,董永在當年絕對是「有身份的人」。至於其為何淪到「賣身葬父」的地步,有人分析或與其父親爵位被剝奪、家庭突遭變故有關。

董永是個「有身份的人」,這也為古人所認同。如在山東臨沂吳白庄畫像石墓門楣上發現的一幅「董永故事」繪圖中,董永便是戴進賢冠的形象。《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但有身份的董永與窮小子董永是同一人嗎?並無直接的說法。

董永是「浪漫青年」還是「道德楷模」?

漢代《孝子傳》是其「賣身葬父」的最早版本

董永廣為現代人熟悉,是因為其與七仙女之間的愛情傳奇,董永因此在現代人眼裡,是一個走了「桃花運」的浪漫青年。

從考古發現和古代傳說來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漢即已流傳。但董永的早期形象並非浪漫青年,而是一位十分難得的「孝子」,在當時已作模嫌為公民「道德楷模」,為提倡孝道的文化所贊揚和推崇。

*** 劉向《孝子傳》中說得更細節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弊頌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

這就是董永「賣身葬父」一說的最早版本。劉向的《孝子傳》已佚失,如今人們所見有關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記》、《太平御覽》等作品轉引後保留下來的。有人懷疑《孝子傳》是後人託名旦卜手劉向的偽作。但這種觀點顯然站不住腳,因為在漢代畫像石上已出現「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發現的山東嘉祥東漢晚期武梁祠畫像石中,刻繪了17幅「孝子傳圖」,其中後壁便有「董永事親」圖:畫面上有一輛獨輪車,即所謂「鹿車」。老者手持鳩杖,坐在獨輪車上,車上有盛食器皿,獨輪車停放在大樹蔭涼之下。一年輕農民手持農具,扭頭望著老者。

畫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題記,明確無誤地表明,這圖中的年輕農民是孝子董永,老者為董永的父親。

除了山東境內多處發現「董永事親」圖,四川等地也發現過,雖然細節和形態有所差別,但主題大同小異。如在四川樂山柿子灣I區1號崖墓中發現的「董永事親」圖,與武梁祠畫像石中的畫面很相似:畫面左側有一棵大樹,董老父坐在大樹下的獨輪車上,樹枝上懸掛盛器;右側董永半轉過身來,一手執鋤,一手便面(扇子),為樹下的父親扇風取涼……

董永能為古人所傳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是孝子。在父親病逝後,「賣身葬父」則進一步強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這也是他日後收獲與七仙女愛情的前提條件。

董永遇到的是「織女」還是「七仙女」?

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稱「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賣身葬父」後發生的,可視為民俗學對其孝行的獎賞。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傳說的,是漢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親的《靈芝篇》中寫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最早對「董永遇仙」作開放式描寫的,是《搜神記》。原文這樣:「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諾前去債主家打工還債的路上,遇到一個漂亮姑娘,姑娘主動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脫不過,遂答應姑娘結為夫妻。這樣,夫妻倆一起來到了債主家打工。

債還完、「夫妻雙雙把家還」時,這「婦人」才說出了真實身份「天之織女」。原來天帝為董永「賣身葬父」行為而感動,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幫董永一起還債。

「織女」什麼時候變身為「七仙女」?這是一個有趣的流變過程。

在早期傳說中,董永與牛郎的妻子都是「織女」。織女是什麼人?所撰《史記・天官書》中有一種說法,「織女,天女孫也。」天帝的孫女咋能既是董永的妻子,又是牛郎的媳婦?天帝之家也不能「一女嫁二夫」。在隋唐時期,這段「人仙之戀」被合倫理化,借用天上的織女星有三顆一說,將「一織女」換成了「三織女」。

這樣,董永與牛郎所娶對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男女婚姻關系就正常了。為了讓「三織女」說深入人心,古人還借用《史記・殷本紀》中「三人行浴」的傳說,搗鼓出「三織女浴於池」的故事。

在唐人所寫敦煌殘卷《董永變文》中,三位織女由此出世,而且讓董永和其中一位織女生了一個兒子「董仲」。

但這樣一改,董永與牛郎成了「姐夫與妹婿」的關系,仍扯在一起;而且到底與三位織女中哪位做夫妻也說不清。宋元間「董永遇仙」進一步發展,流變出了「七仙女」這一新形象。讓與董永相戀的織女和與牛郎結合的織女完全分開,董永與牛郎的傳說不再糾纏不清。

「七仙女」被明確為董永老婆,首現於宋元間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傳》,所生之子也由「董仲」變為漢代儒生董仲舒:董仲舒一心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迷津:「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

這以後,有關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越發豐富,出現了《董秀才》、《遇仙記》、《織錦記》、《槐蔭別》等各種版本的「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到底是「山東人」還是「湖北人」?

明嘉靖唱本《織錦記》稱其為「潤州丹陽縣董槐村人」

隨著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深度流傳,董永的籍貫卻越來越復雜。在中國,目前至少有十幾個縣市的志書中都稱是「董永的故鄉」,當地都能找到董永祠、董永墓或仙女墳的遺跡與傳說。

董永籍貫的變化,同樣十分有趣。

隋唐以前,董永是「山東人」,即所謂「千乘人」。但由於千百年來行政區別的不斷調整,「千乘縣」現已不存,董永到底是山東哪裡人,出現爭議。與「千乘」有聯系的青州、博興、廣饒等幾個縣互不相讓,都說「董永是俺這里人」。

到了,人們更多的認為董永是「湖北人」。此說的最早出處見於《董永變文》,裡面有「孝感先賢說董永」一語。清康熙《孝感縣志》亦有這樣的說法,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孝感與安陸因此都稱當地是「董永老家」。

以後,董永的籍貫更多,除「山東人」、「湖北人」外,還有「江蘇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多種說法,其中以「江蘇人」一說最有影響,「家住丹陽,姓董名永」嘛。但「江蘇人」意見也不統一。明嘉靖唱本《織錦記》中稱,「董永字延年,潤州丹陽縣董槐村人」;同省的東台市則堅持認為,董永是東台人。近幾年有媒體又現新說,認為董永是個「老南京」,乃南京江寧人,「南京雲錦」與「織女」附會到了一起。

而在現代,認為董永是「安徽人」的比例上升。這或與黃梅戲《天仙配》的成功傳播有關。黃梅戲源於安慶,大家自然認為董永是安徽「安慶人」。但同省的馬鞍山市認為,馬鞍山境內的「小丹陽」才是董永籍貫地。

董永的籍貫眾說紛紜,還能舉出不少爭議。爭議的背後,至少說明「董永與七仙女」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不缺生存的土壤,這比證明「董永是哪裡人」更有意義。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系。

Ⅶ 誰出的餿主意!為何巴黎世家七夕廣告又土又丑

巴黎世家可以說一直都是很多人非常喜歡的一個國際品牌,但是卻在今年的七夕節翻車了。巴黎世家在七夕節的廣告上可以說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被很多人說是又土又丑。主要是因為他們七夕廣告走的是復古風想要推一些中國風格的商品,將復古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廣告的背景用的是玫瑰花、綠植和瀑布,但是這些元素卻沒有用好,讓人感覺又土又丑。

而且還有一點是讓網友非常想要吐槽的就是七夕限定的沙漏包作為特別系列,它的包裝卻非常的不走心和高級,直接是以塗鴉的形式在包裝上寫出我愛你和你愛我的字樣,但是價格卻異常的貴。讓很多網友都非常的不滿,這種宣傳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而且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

Ⅷ 湖南邵東一女生白嫖花束表白,成功後欲退還!她真掏不出35元買花錢嗎

我覺得她肯定掏的起這三十五塊錢,但是她莫名其妙地將花退還,讓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很多網友也表示女生的這種行為很難讓人接受,她也受到了很多網友的指責以及嘲諷。

這個扮森視頻在網路上也引起了很多爭議,很多網友也是非常不贊成女生的這種做法。

此次的七夕可以說是相當熱鬧的,很多店鋪都做起了活動,收獲了非常高的利潤。很多情侶也相約出門,街上充斥著甜蜜的情侶。在禮物和表白方面,也出現了越來越多新穎的禮物和告白方式,這也說明越來越多人對生活質量有了一定的追求,也同時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Ⅸ 七夕的歷史(起源和發展)

七夕」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雙七節、香橋會、巧節會。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稱,這么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亂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一、「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七夕」即陰歷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稱作「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為什麼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說起來,與湖南郴州還有些關系,郴州在漢初設為桂陽郡,在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階段就叫桂陽。桂陽是個出仙人與神話的地方,西漢即有《桂陽列仙傳》,其中有個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傳》、《列仙傳》、《太平廣記》、《中國神話人物辭典》都有其傳,牛郎織女的相會日期,就是他透露出來的。南朝志怪小說集《續齊偕記》中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當問:『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茅盾先生在《中國神話研究》一書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

公元前208年。戰國時項梁擁楚懷王羋槐之孫牧羊人熊心為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從彭城(今江蘇徐州)遷都郴縣。同年秋,楚懷王熊心在郴縣過了異鄉的第一個七夕節不久,就被項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將義帝殺害。現在郴州仍存義帝陵. 據《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載:現代學者研究,由牛郎織女神話形成的民俗節日,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湖南桂東隸屬於楚國,.楚懷王就曾置七夕,後來才流傳為全國性的節日。「「七夕節」又叫「七巧節」,如今被稱作「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是我國的一種民族文化精品,據說湖南郴州桂東仙緣橋是牛郎織女在凡間相會的地方 「七夕節」的習俗和「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上相會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的十分歷史悠久。

二、「七夕」的發展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它的產生有多少個理由,如果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存在並發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上層統治者的參與和提倡。七夕正式定為國家節日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國實行夏歷,並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並明確: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及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為節日,形成定製。七夕在漢代是個重要的慶祝日,因為漢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誕生與漪蘭殿。又傳說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時,王母娘娘曾到皇宮會見過漢武帝,更給七夕加上一層神聖的光環。(2)神話故事的嵌入。牛郎織女故事起源何時,口頭傳說時期的事目前不好確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織女星究竟是哪顆星星,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從現在據有的文獻資料看,把牛郎和織女說成相互愛戀、結婚、生子、被銀河分離、七夕相會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震盪,傳統的儒學受到沖擊,學術思想比較自由,民間文學非常發達。國家分成南北,戰爭使人民妻離子散,人們渴望統一安定的生活,於是牛郎織女一對恩愛夫妻被人為分割大河兩岸的悲劇引起同情,越傳越廣,越傳內容越豐富,以至進入許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從漢代以宮廷為主的歡慶節日,演變成以民間為主的情感節日。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動更加生動具體,傳說也越來越貼近平民百姓,如織女可以使婦女手巧,黃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離開人間苦難……為了延長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這樣的習俗:七月七日白天殺公雞,以免打鳴驚醒正在相會的牛郎織女。有人說西方節日以宗教為主,中國節日以親情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內容的滲入推動節日民俗發展。南北朝以後,唐朝統一了全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在唐宋時期,牛郎和織女進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變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織綉的神仙,成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靈。唐朝皇宮內白天用陽起石染輕彩,作連理花千餘朵,當午散於庭中,隨風而上為「渡河吉慶花」;晚上以錦彩結成樓閣,列花果酒炙,設坐以祀二星。宋代時又把牛郎、織女這一對神仙和佛經天龍八部中的『摩 羅』聯系起來,每到七夕把牛郎、織女製成土偶泥人形象,擺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羅代表牛郎、織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過除了泥制的還有木雕,甚或還有金銀製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動更加成熟,豐富,除了沿襲歷代流傳下來的供「五子」、賀雙星、求靈巧、水浮針、看巧雲、拜魁星……以外,還增加上演《天河配》、《長生殿》節令戲,使七夕成為娛樂性很強的傳統節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徵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我覺得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我相信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確實有它的永恆性,這是因為:(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贊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Ⅹ 民間四大傳說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和《牛郎織女》。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是口頭敘事文學,由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方風物有關的故事組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不僅極具藝術魅力,而且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很多民間傳說流傳至今,並為現代人廣為流傳,其中《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

熱點內容
梅花轉運 發布:2025-04-29 00:47:34 瀏覽:669
蘭花櫻花怎 發布:2025-04-29 00:42:23 瀏覽:480
網王之跡部玫瑰 發布:2025-04-29 00:41:10 瀏覽:861
百合網怎麼判斷是真的 發布:2025-04-29 00:37:31 瀏覽:210
鮮花芒果蛋糕 發布:2025-04-29 00:37:19 瀏覽:314
野百合的功效與作用 發布:2025-04-29 00:24:30 瀏覽:90
ysl聖誕情人節口紅套裝 發布:2025-04-29 00:24:29 瀏覽:61
香梅花園學區 發布:2025-04-29 00:18:18 瀏覽:880
入戶鮮花牆 發布:2025-04-29 00:18:13 瀏覽:233
相思豆花卉 發布:2025-04-29 00:17:21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