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易經與七夕

易經與七夕

發布時間: 2023-05-26 02:29:19

『壹』 為什麼要將七月初七定為牛郎織女的相會日呢

這是因為古人姿頌昌認為跡扒「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櫻廳。

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更便於人們觀星。這一夜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會看到銀河裡密密麻麻的星群,便成了人們想像中的「鵲橋」。

『貳』 古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節。節日時間為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等。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棚鎮」。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發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 ,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侍旅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一諺語。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節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後來這一天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江邊自盡,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也看做是紀念屈原的日子。農歷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鏈談粗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今天為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節、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叄』 七夕到了,教你打造帶來桃花運的卧室風水

七夕快到了,你是否還在為自己的另一半而擔憂呢?看著別人收獲了愛情,而自己還是單身一枚呢?這時候想要改變現狀,想要快速脫單,卻無從下手。其實可以利用風水來幫你改善一下。可以從卧室這一塊下手。這種隱蔽的招桃花方式不易讓人看出你想脫單的小心思,只需要小小的改變,也許就能為你招來桃花朵朵哦!下面家裝網小編就來跟大家講講如何增強桃花運的卧室風水吧!
卧室方位選擇
根據《易經》八卦的布局,長男的位置在正東方,長女的位置在東南方,這兩個方位也是想催桃花者最佳方位,所以家中若有男性想快點娶老婆,那麼建議選擇在正東方的房間當卧房。倘若家中有女性想要快點嫁出去,那麼建議選擇東南方的房間當卧房,想要做好卧室擺放風水,首先來說一間風水好的卧室是少不了的。
利用花瓶招桃花
要想招桃花,先要找出自己的桃花位。一般桃花位有四個:如果桃花位在東面,花瓶顏色要選綠色或褐色,花朵數量為3朵或者8朵。如果桃花位在西面,花瓶顏色要選金色或白色,花朵數量為4朵或者9朵。如果桃花位在南面,花瓶顏色要選粉紅色,花朵數量為2朵或者7朵。如果桃花位在北面,花瓶顏色要選藍色或黑色,花朵數量為1朵或者6朵。擺放花瓶要選吉日,在花瓶中加水至八分滿,插入相應朵數的玫瑰花。在花瓶後擺放小圓鏡,可以讓桃花之氣更快地散發。花朵枯萎或者水量減少應及時更新。
利用水晶穩定感情
水晶可以提升愛情運,當然水晶也具備穩定感情運的功效。粉水晶和紫水晶通常用於穩定愛情。粉水晶能夠提供精神力量,增強人的靈性,有助於思維的集中,不被外在物象蒙蔽。所以我們在看男士的時候就會一眼挑中優質男,紫水晶代表靈性和愛意,團和遲能夠促進智能,平穩情緒。一般把這些水晶飾品放置在枕頭之下。能改善彼此的負面情緒,從而形成正面的氣場,使到穩定雙方的感情。
所以對於卧室擺放風水來說家裡可以擺放招桃花的裝飾物,如:粉晶樹、純水晶粉球、轉運珠七星陣等等,能夠幫助桃花有所上升起來。對於卧室日常的擺設最要以整潔為主,女生的話不要在床上放太多的娃塌李娃,窗檯的位置可以利用起來,擺設能夠招桃花的風水擺件。
流年九星催旺桃花運
想要脫單不當剩男剩女,那麼嚮往愛情的年輕人趕快行動起來吧!可以利用風水的九星飛布情況安置風水物進行布局,也就是桃花陣。桃花陣力量強大。那麼身邊的就會出現優質的男士哦,風水上九星中以九紫星最具有桃花效應。九紫星飛臨的方位,就是桃花位。每年的流星入飛伏之後,九紫星所在的方位就是當年的桃花位。
卧室擺設給人好印象
1、利用暖色系增強人氣。紅、橙、黃等暖色,能夠刺激和催化人的情感。可在家中多布置暖色系的擺設,台燈、被套、妥協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2、想要有比較給人感覺成熟穩重的棚返魅力氣質,自然少不了內心清明的狀況。所以卧室擺放風水中需要我們注意到的就是穩重,不做躲過繁雜的裝飾,這樣朋友來家玩時也能以干凈整潔的面貌給人一好印象。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如何在七夕增加桃花運,幫助自己早日脫單的方法,大家可以試試看。當然風水只是用來輔助的,更多的還是要看自身的努力!更多詳情請關注家裝網!

『肆』 易經結婚祝福詞

一根紅線兩相牽,三生有幸好姻緣,四季花開五福伴,六六大順在身邊,七巧和睦牽手行,八面和風吉祥吹,九九同心長相伴,十全十美好伴侶。祝願你們:夫唱婦隨,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百年好合!

一心一意打天下,二話不說征服它,三翻五次不嫌煩,四季常青事業旺。五福臨門喜洋洋,六畜興旺家滿倉。七仙下凡來助你,八仙過海各顯通,九九歸一如所想,十全十美大家庭。祝君發財,幸福常在。

用一縷清風、二滴夏雨、三片秋葉、四兩白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系著七彩絲帶,乘著八面來風,用九重意境、十分真誠裝進三百六十五個祝福,祝喜結良緣、百年好合!

一顆丹心,兩袖清風,「三顧茅廬」,四訪學童,五黃六月,七上八下,九九歸一,師恩浩盪。貧困山區的孩子,感謝您敬愛的老師,祝您春節快樂一生平安!

一生一世兩情相悅,三世塵緣四世同喜,五穀豐登六六順暢,七夕有情八方進財,久久恩愛十全十美,百年好合萬千祝福。

春節期間天氣變化無常,小心著涼,再次關心你幾句:要一戒脫衣,二戒晚歸,三戒冷飲,四戒挑食,五戒冷浴,六戒酗酒,七戒登被子,八戒你明白了嗎?春節快樂。 春節熱熱鬧鬧,假期短短暫暫。七天假期即將過去,節後上班忙工作,開啟新年新生活,祝願你身體健健康康,心情快快樂樂,工作順順利利,事業紅紅火火!

新年拜年: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難少;三拜煩惱消;四拜不變老;五拜兒女孝;六拜幸福繞;七拜憂愁拋;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樂逍遙。春節快樂!

做你一顆冰激凌,一寸丹心,兩分甜蜜,三點溫馨,四片快樂,五彩的希冀,六兩惦記,七彩八飄的生活絢麗,天長地久的友誼,送給十全十美的你,願親愛的客戶生活美滿甜蜜蜜。

今年元旦不簡單,新年臘八相伴來,一條簡訊兩心牽,一心慶祝新年歡歡樂樂,一心慶祝臘八團團圓圓,兩心相加萬事成,祝你雙節樂翻天!

狗年快樂指南:做一個好人,辦兩件好事,吃三餐好飯,惜四季好景;展五環宏圖,樹神六精神;婚姻無七年之癢,事業有八面來風。

一斤花生二斤棗,好運經常跟你跑;三斤蘋果四斤梨,吉祥和你不分離;五斤桔子六斤蕉,財源滾進你腰包;七斤葡萄八斤橙,願你心想事就成;九斤芒果十斤瓜,願你猴年樂開花。

一見鍾情愛上你,二話不說想追你,三番四次來找你,五朵玫瑰送給你,六神無主想泡你,七次八次來煩你,九顆真心打動你,十分滿意就是你。

一根扁擔挑兩筐,三秋雁陣四五行,六六大順七八項,九九重陽十月忙。農民可親,豐收喜悅,一起祝福中秋國慶重陽節!新年節萬聖節感恩節

願偏財運屬於你,好運屬於我;願桃花運屬於你,婚姻屬於我;願創業運屬於你,官運屬於我;願春運屬於你,春節屬於我。祝笑口常開,健康常在!

一生一世對你好,二人世界你我笑,三番五次對你說,六六大順生活好,七七八八算盤打,九九歸一結婚啦,看出來沒?確實(

『伍』 7月7日究竟是鬼節還是中國情人節

什麼節日都不是,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
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

『陸』 2.14/七夕哪個才是真正情人節

七夕才是我國規定來的傳統的自情人節,而2月14日是西方國家傳統的情人節。因此,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七夕才是真正的情人節

1、關於七夕:

在古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一個拜七姐祈福和乞求巧藝的節日。但後來賦予了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因此,我們中國將傳統節日七夕節視作情人節。

2、關於2月14日:

每年公歷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屬於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情人節的英文為Valentine『s Day。

3、關於情人節:

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巧克力、花、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

『柒』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什麼呢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春節: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來歷: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納冊沒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來歷: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龍抬頭:農歷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來歷: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據說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上巳節: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來歷:洞納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姿搭。清明節: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或前後。來歷: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端午節: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是古人向龍族祭祀的,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來歷: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天的天象有關。在《易經》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兩個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陽爻組成;爻是要從下往上數,而陽爻又以「九」代稱,故從下數第五爻稱「九五」;古越人以龍作為部族保護神,自比是龍的子孫,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天象「飛龍在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壓邪攘災、祈福納祥的禮俗,衍化成「端午節」。七夕節: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來歷: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傳說這天牛郎織女會天河,女兒家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朗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又叫七月半、亡人節、盂蘭盆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百姓都會把收成的新米拿出來供養、祭祀自己的先祖,這也是孝道的傳承。 來歷: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女兒,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徇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中元節。中秋節:中秋節,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來歷: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重陽節: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來歷: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來歷: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冬至節: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節還有很多別名,比如「冬節」、「長至節」、「短至節」、「亞歲」、「一陽節」、「賀冬節」、「肥冬」、「喜冬」、「履長節」、「豆腐節」等等,每個名稱,都有它所代表的含義。來歷:冬至, 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俗稱「臘八」 。來歷:自先上古說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是為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臘八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小年是春節的前奏,也是傳統節日。來歷: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除夕:除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故又稱年三十晚。來歷: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比,箭無虛發,獵狗也非常厲害,見鄉親們被「夕」所害,決心除掉「夕」。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找到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夕」力不從心,想逃跑,哪知後腿被獵狗死死咬著,七郎趁機一箭把「夕」射死。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捌』 易經講婚姻的卦,婚姻不順的日柱

講婚姻的卦

《》中有兩個專門講感情的卦——咸卦和恆卦。

咸卦講的是兩個人如何相互愛慕,終成眷屬;恆卦是結了婚以後,如何長相廝守,有始有終。

所以咸恆兩卦講的就是從戀愛一直到結婚,建立家庭並長久維持下去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七夕之卦」的第2個婚姻之卦——恆卦。

咸卦是《》的第31卦,恆卦是第32卦。

恆卦緊接著咸卦而來,《雜卦傳》說:咸,速也。恆,久也。

告訴我們,要麼不結婚,要結婚就要做好過一輩子的打算。我們用來講,就是少年夫妻老來伴。

恆是需要培養的,因為人要有恆心,真的很難。

那如何才能做到有始有終的「恆」呢?

有變化,才能恆久

長期以來,我們對「恆」存在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認知,就是要很穩,不能動,不能變,才叫恆。這種理解是不對的。

恆卦的卦辭: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怎麼才能亨呢?就是要變通,隨時做出合理的改變。那是不是一亨通,就無咎了?不一定。

「無咎」,就是要真誠無妄,要安定,才能夠老而彌堅。這個老而彌堅是很難做到的。

雷風恆,上卦雷是動的,下卦風也是動的,告訴我們結婚不是要過那種很「穩」的生活,不能有什麼變動,而是恰恰要有所變動,才能達到恆久。

因為沒有變化,大家就會厭倦,一旦厭倦,就不可能恆久。所以夫妻致恆之道就是要有所變,有所不變。

人是會變的,感情也是一樣。然而現在穗鍵升的我們,只看到變,卻忘記了不變。

能動不能靜,而且還是亂動,自己既沒有智慧去處理事情,又怨天尤人,感覺整個都不對。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自己的錯誤觀念要知道調整。

我們中國人的處事原則是持經達變。不能變的原則要堅持,除此之外,要彼此包容,不管遭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共同面對,這樣才能長久。

那麼,夫妻之間的原則是什麼?

我常常跟年輕人說,要想婚姻長久,一輩子不離婚,只要有一個觀念就好了,就是連離婚的觀念都沒有。

這就是不可以改變的原則,但是其他的要隨時改變。

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大家,腦海里有離婚觀念的人遲早會離,腦海里沒有離婚觀念的人,就是吵翻天都絕對不會離。

這是最根本的原則。

切忌沒事找事

沒有誰的婚姻生活一帆風順,夫妻就是要化解危難的,為什麼?

因為像咸卦一樣,整個恆卦的卦象也 了坎卦。

感情里,千萬不要沒事找事。但是有事了,也不要去逃避,要相互幫助,共同面對。

現在年輕人不懂這套,尤其是女生,動不動就問男生你愛我嗎,老問人家這個干嗎?那他一定被迫說:我愛你。然後又問愛多久,他就說愛到海枯石爛……

這永遠不是事實,因為誰也沒有能力保證什麼,說不定第二天就變心了。

女生也根本不能問人家愛不愛你,因為對他有懷疑,才會這樣問,若是沒有懷疑,還問什麼呢?

再說,你想讓對方怎麼回答呢?如果對方正好趁這個機會說「我已經不愛你了」,那不是自討苦吃?

這亮好些都叫做沒事找事。

夫妻之間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我們中國人常說相敬如賓,不是說我對你很客氣,你也對我很客氣,那跟客人一樣,還算什麼夫妻呢?

相敬如賓是彼此關心,如賓是真正把對方當做重要的客人。

客猜老人到你家,你會問他要喝什麼嗎?你這樣問就表示不把他當一回事。客人來,你拿出他最喜歡的東西給他就行了,還用問嗎?可見,現在很多人都是有口無心。

丈夫下班剛回家,妻子就問今天怎麼樣。他心裡會想:我今天已經很累了,你還要跟我說話,是想把我累死嗎?

然後丈夫就不說話、不理她。妻子又說:神氣什麼,不就是上了天班嗎?這樣你來我往的,難免挑起家庭大戰。

我們所做的事情經常就是這樣。其實夫妻之間會有矛盾、鬧婚變,兩個人都有責任,而不只是一方的過錯。

因為我們平常沒有這種恆的修養,既然現在知道了,就要去改變。

堅定共同的目標

結婚之後就組成一個家庭,一個家庭要想持久,夫妻之間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堅定一直走下去的信念,這叫「利有攸往」。

往窮的方向去,窮有窮的快樂;往富的方向去,富有富的快樂。

這叫隨遇而安,不能說我只能過好日子,不能過壞日子。

其實夫妻沒有共同窮困過,真的不曉得什麼叫真情。

雖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可是在貧窮的日子裡,兩個人互相扶持、互相鼓勵,會感覺到一輩子的關系,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奠定的。

《》經常講終始,但很少講始終。因為始只有一次,過去了大家就都忘光光了。

當年在結婚典禮上是怎麼承諾的,有多少人還記得呢?

我們比較了解的是終,現在兩個人沒有話說,看著就生氣,誰也不會想到當初那個原始的、甜蜜的、無話不談的蜜月期。

這樣終了,以後會不會始呢?不會,因為那不合乎自然。

夫妻之間沒有不吵架的,但是,當兩個人吵架鬧矛盾的時候,可以回想一下當初結婚的那一幕是人家導演的,是做給別人看的,還是出乎內心的?

如果是真心的話,怎麼會變成今天這樣子呢?這樣想的話,整個狀況就會有所改變。

牢記四個原則

我們總結一下,恆卦告訴我們,實現恆久有四個原則。

之一個,要剛上柔下,各得其位,才能持久。

中國人常講父嚴母慈。任何家庭,只要媽爸爸厲害,整個家庭的家風就扭曲掉了。

爸爸天天在家裡畏畏縮縮的,兒子也會學爸爸,將來跟他一樣,然後女兒就覺得自己以後也要像媽媽一樣幫助養家。

這樣不但自己亂,而且下一代也會亂,一直亂下去。所以,一定要各得其位,各司其職,才能持久。

第二個,風雷要互相幫助。

好像水和魚一樣,彼此要相應,才有其樂融融的可能。

否則只是相安無事,為了維持這個恆久,感覺自己犧牲很大,很多事情明明不願意,卻不得不為了顧全大局而委屈自己,那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個,要彼此和樂。

夫妻二人要感覺到這樣下去對大家都好,才有意思。任何一方感覺到很委屈,那就像風雷不相與一樣糟糕。

我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先生過了70歲生日,跟太太講:我盡力在維持我們婚姻的恆長,但是現在要跟你離婚了。太太嚇一跳:平時不是很好,為什麼離婚呢?他說:你不知道,我一直忍耐你,忍耐了幾十年,該告一段落了。這絕不是好的結局。

第四個,巽而能動。

家裡面到底誰做主,我覺得現在可以商量,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一定要男的做主,女的服從。

我們現在不把它叫主從,因為主從太刻板,太僵硬。我們把它改成主伴,你做主,我陪伴。

其實更好的辦法還是某些事情先生做主,太太陪伴,某些事情太太做主,先生陪伴。兩個人相互商量,共同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就好了。

總而言之,恆卦告訴我們的婚姻密碼,就是夫妻在互動的動態中找到平衡點。

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才能實現有始有終,少年夫妻老來伴的結局。

以上就是與講婚姻的卦相關內容,是關於婚姻的分享。看完婚姻不順的日柱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玖』 中國七個傳統節日分別是幾月幾號

1.普天同慶新春至
——春節

中華民族第一大節,農歷正月初一
2.火樹銀花不夜天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寒食東風御楊柳
——清明

陽歷4月5日。
4.艾符蒲酒話昇平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
5.年年乞於人間巧
——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
6.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7.把酒賞菊倍思親
——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意願於《易經》。古代民間在該日又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拾』 我國的「七夕」情人節,古代人是怎麼過的

吃蜘蛛、拜魁星、種生求子……古人怎樣過中國“七夕”情人節?

每年的農歷7月初7,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節日之一。

這個節日的由來,民間傳說較多的是牛郎和織女,銀河兩河相隔分居一年後,在鵲橋相會的日子。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為這個傳統節日,增加了不少唯美浪漫的色彩,也為一些情侶,提供了一個美好的相聚機會。

在民間,“七夕”節——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魁星和文昌帝君,都是主宰文章功名的神仙,受到天下文人才華的尊崇,特別是在閩東一帶,特別的崇拜魁星。

因此,古人也入往往會在浪漫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祭拜魁星。

四、種生求子,種子得福

在上面的文字中,“源易緣”曾談道,“七夕”這一天,被視為紅火喜慶的一天。古人同認為這一天是“種生求子”的吉祥日。

古人提前將小麥、綠豆、豌豆等浸泡至長出嫩芽後,求子女的女性就將這些芽苗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種子得福的象徵。

這個漸漸淡出現代人的習俗,如今想來,是不是也特別有的有趣呢?

早在12年前,中國的“七夕”節,就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雪色花語 發布:2025-02-14 00:59:56 瀏覽:605
百合鎖具 發布:2025-02-14 00:55:04 瀏覽:759
用靜態描寫寫鬱金香 發布:2025-02-14 00:53:29 瀏覽:13
梔子花怎樣烤乾泡茶 發布:2025-02-14 00:48:39 瀏覽:245
鮮花蘭籃 發布:2025-02-14 00:47:25 瀏覽:351
李森梅花 發布:2025-02-14 00:29:09 瀏覽:416
士兵與鮮花 發布:2025-02-14 00:28:32 瀏覽:373
情人節朗誦 發布:2025-02-14 00:24:48 瀏覽:297
白楊盆景設計 發布:2025-02-14 00:24:08 瀏覽:859
七夕節日海報 發布:2025-02-14 00:22:50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