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揭陽七夕夜

揭陽七夕夜

發布時間: 2023-05-26 16:20:15

七夕是幾月幾號七夕去廣東哪裡玩比較好

七夕節,又是一個虐狗的日子,小編這樣的單身狗不用想,虧森侍那一天肯定會受到一萬點的暴擊的,但是小編還是要寫完這篇攻略,為大家介紹七夕去廣東哪裡才好玩。

那麼,接下來,就來看看,小編含淚忍痛為大家好好的整理的七夕去廣東哪裡比較適合吧!各位情侶們,請注意好好的收藏啊!度過一個快樂的、幸福的七夕節日吧!

七夕是幾月幾號

八月十七號

七夕去廣東哪裡玩

珠海長隆:海底世界煙花絢麗

七夕,可以帶著另一伴去長隆海洋王國。最近長隆春埋海洋王國全新夜間演出項目——海洋夜光大巡遊正式推出。

提基活火山、海洋小精靈、熱帶夜雨林、極光盛宴、夜間深海、夢幻糖果樂園、鬼魅海盜船和馬戲彩光共8台風格各異的主題夜間花車驚艷亮相,加上超過百萬個LED燈的裝飾,為遊客呈現一場燈光盛宴。

海洋夜光大巡遊還擁有主題公園花車高度之最,最高超過10米,也是第一個使用煙花的夜間花車巡遊。

此外,在充滿浪漫氣息的七夕夜,你可以帶著TA前往企鵝酒店17樓的煙花台中餐廳,以絕佳角度觀賞海洋王國以全世界最大的鯨鯊館和鯨鯊雕像為主背景。

依託中心湖區美麗的自然環境,在龐大的噴泉和彩光系統的配合下,在優美激昂的音樂中,打造的絢麗煙花匯演。

交通:從廣州到珠海長隆自駕車比較方便,途經東新高速和廣珠西線高速2個小時即可到達。

住宿:如果自駕,可以選擇住在景區周圍,花費相對少點;如果想近距離體驗海洋王國,可以考慮住在珠海長隆企鵝酒店。

深圳玫瑰海岸:天涯海角動人詩篇

玫瑰海岸位於深圳東部海濱葵涌鎮溪涌社區大鵬灣畔,是新人拍攝婚紗攝影的聚集地,目前有風情礁石、玫瑰棧道、原生態紅樹林、歐亞建築、中式古典建築、伊甸園等拍攝景點。

七夕期間來這里真是再適合不過了。海濱婚禮是玫瑰海岸最浪漫的活動,海濱草坪婚禮、海濱沙灘婚禮、海濱教堂婚禮、海濱集體婚禮等西式風格的婚慶典禮,充滿了富有西方浪漫文化氣息。

玫瑰海岸也是休閑度假勝地,可以享受休閑親水、沙灘運動、海上運動、戶外拓展、叢林野戰等精彩娛樂項目,還可品嘗到正宗韓國料理、自製美味燒烤、特色風味小吃、秘制本地窯雞等。

交通:從廣州出發可以自駕前往,途經京港澳高速、珠三角環線高速,全程160公里左右,2個半小時即可到達。

住宿:玫瑰海岸附近有很多別墅,不過價格較貴。如果想住得好一點可以選擇海景公寓,與五星級酒店價格差不多。如果考慮經濟實惠可以選擇客棧,兩三百元就可以了。

惠州巽寮灣:碧海藍天拍拖上選

有著「中國馬爾地夫」美譽的惠州巽寮灣是夏日裡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七夕之時帶她去海邊逐海踏浪,共賞海天一色,或牽手漫步看夕陽,實在是情侶拍拖的上上選。

這里五月到十月都是碧海藍天,風平浪靜,不管是拍攝海上的日出與日落,還是椰風樹影,漁村白帆,都是絕美畫卷。

住宿方面,金海灣嘉華度假酒店500餘間臻美客房及套房依山面海,推開陽台窗戶便是遼闊而迷人的海景,愛侶們足不出酒店便可觀賞到海天一色的悠然。

酒店專屬的私家沙灘安靜愜意,可遠離嘈雜悠閑漫步,或躺在藤椅上享受兩個人的溫馨。

交通:廣深高速—廣惠高速—深汕高速—惠東稔山白雲出口—廣汕公路—濱海大道—巽寮灣。

美食:酒店裡豐富的美食,各種生猛海鮮拼出了「舌尖上的巽寮灣」。路邊琳琅的海鮮大排檔,椒鹽瀨尿蝦、姜蔥炒花蟹、清蒸海魚等,保證讓你大快朵頤。

陽山第一峰:仰望星空如夢似銷吵幻

寂靜夜空下,與心愛的TA坐在山巔,抬頭仰望美妙星空,無比浪漫。陽山第一峰有「廣東屋脊」之稱,海拔超過1900米,方圓數公里內林木蒼翠,這里光污染很少,是廣東最佳觀星地。

欣賞完如夢似幻的星空,不妨與愛人一起泡泡溫泉,享受屬於你們的私密時光。這里有廣東海拔最高的高山森林溫泉,泉池鑲嵌於幽靜曲折的叢林間,靜靜泡在泉中,與心愛的TA說說悄悄話,浪漫又愜意。

白天一定要去天泉瀑布觀賞區徒步遊玩。這里原始森林茂密,瀑布眾多。遊客還可動手採摘靈芝、木耳、蘑菇等天然綠色食品。

交通:廣州羅沖圍方向-廣輕高速公路-清遠市-清連高速公路-陽山縣城入口沿廣東第一峰路標即可到達。

美食:陽山雞、北江河鮮宴、擂茶粥、同冠梨、陽山板栗等。

連山金子山:鵲橋相會感受浪漫

連山金子山原生態風景度假區將在七夕舉辦各種活動。活動期間,壯家「七仙女」將現身金子山,在金子山鵲橋上歡迎遊客,翩翩起舞,與「牛郎」相會,與遊客互動,給遊客贈送壯家香荷包。

「七仙女」還擺下香案,與遊客一起乞巧。遊客還可以一起到金子山銀河池潑水狂歡,來一次清涼的水仗。

壯家的七夕節,當然少不了壯家歌舞表演。在金子山壯瑤千古情演藝廳上演壯族原生態民間藝術匯演,表演壯族最原生態的歌曲舞蹈。入夜,金子山還舉七夕夜篝火晚會,遊客與壯家小夥子、姑娘一起,唱歌、跳舞、游戲。

美食:在七夕期間,金子山將推出獨特的七夕巧果宴。壯家姑娘巧手製作巧果,加上連山本地的湯糍,及金子山豐富的夏宴,給遊客品嘗。

住宿:七夕期間,遊客可以選擇入住金子山森林雪谷度假村、壯瑤別苑民宿、帳篷露營。晚上在涼爽的夜風中,仰望星空。

七夕將至,趕快帶著你的愛人來這些地方,一起享受浪漫,享受節日的氣氛,享受戀愛吧!

❷ 七夕節各地風俗

福建仙游——白糖炒黃豆花生

在仙游,這天每家每戶都會去做炒豆,材料是白糖,黃豆,還有生花生。黃豆要提前一天浸泡,然後第二天在鍋里炒半熟拿起來備用,花生也是要在鍋里炒熱拿起,接著把白糖倒進鍋里煮,等糖化了,再把黃豆和花生倒進鍋里一起煮。 這習俗非常久了。

閩南、台灣七夕節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台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台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干飯,這對誘蟲吃葯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采葯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台灣而沿襲至今。由於吳雲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

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 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 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廣州——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准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綉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後便焚燒紙制的圓盒(梳妝盒),盒裡裝有紙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綉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後,姑娘們所製作的工藝品、玩具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嘉興——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❸ 什麼是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由於古代女子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的姻緣。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❹ 七夕節徵文

七夕節徵文(11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徵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徵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徵文的出現。你知道徵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徵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夕節徵文1

小時候,家中院里種著幾株葡萄,媽媽總是告訴我們,在七夕這天的晚上,可以在葡萄藤下聽到牛郞和織女在鵲橋上的談話。那時,姐妹幾個對這個故事信以為真,相邀著七夕晚上來聽。可那時太小,對陰歷沒有太多概念,一直錯過,直到現在,葡萄藤已不存在,牛郎織女的稍稍話,再也不能聽到了。

上學後,很喜歡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心裡總會對牛郞織女不能常相見而嘆息。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又稱為「乞巧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希望女孩都可以心靈手巧。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荊楚歲時記》一書中描述此俗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現在,七夕節原本的習俗已被遺忘,而由於牛郞織女愛情傳說的存在,被大家稱為「中國情人節」。

今天,又是一年七夕夜,天上的牛郞和織女是否能相見,我們已不知,但地上的有情人終將眷屬。

七夕節徵文2

誰會相信我們曾經是情人。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交流語言,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我呢,除了需要你的時候想起了你。你呢,經常給我一種錯覺——你更疼妹妹。是啊!每次什麼東西第一想到的就是妹妹,第一給的也是妹妹。而我正好就在你的旁邊你卻忽略了我。那個時候我就會想起那句話——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或許我是你曾經不要了的情人,然後再是有了我的妹妹這樣的一個你疼愛的情人吧!那個時候我就會慰:妹妹是你的最後情人,怎能不愛!

但,或許我們曾經真也是情人,雖然長大以後的我對你越來越有意見,不像小時候一直纏著你,一直繞著你轉。但,我卻還一直把你當做我的愛人!這個世界上,除了你,還會有那個男人這樣對我好呢!答案怎麼也找不到!雖然小時候的那個愛人變了——腳步變慢了,臉上多爬了幾絲皺紋,精神不再那樣旺盛。但,我也變了——不再那樣的依賴著你,不再那樣地想爬到你的腿上睡……

但,我還是要做你的愛人!因此,七夕,你還有我——你上輩子的情人!

七夕節徵文3

七夕,牛郎織女會合的日子。那片充滿星空的夜,印在我的心裡。那個神話故事,印在我的腦海內。真美,七夕夜。

——題記

六七歲那年,是我第一次到外祖母家中。記得那時還小。什麼節日啊,一概不知。唯一記憶最深的就是七夕節。

夕陽西下,迎來了星光照耀的晚空。玩耍著,看到正在望著星空的表姑,問她:「表姑,你看什麼。」她回答:「萍,你看,那兩顆正在靠近的星星,牛郎織女會合了。」抬頭看,真的,有著兩顆星星正在靠近。近了,近了,直到完全相依。

但童年的我,不懂。問:「這有什麼好看?」她微微的一笑,牽著我,回到家中。說:「你知道么,今天是七夕節。」童年的我,不懂七夕節是什麼。我問:「七夕節干什麼用的。」表姑微微一笑,笑罷,跟我講起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聽完,又問:「織女的外祖母為什麼要拆散他們?」至於表姑說了些什麼,我記不清了。但我知道,那天,聽完故事我又看了一次星空。但表姑講了好長的一段時間,牛郎織女會面的時間已經過了。

那天,我仰望著星空,滿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充滿的小星星的七夕夜的星空。好美。

又是七年後的七夕夜,同樣的七夕夜,可我卻看不到滿天都是小星星的七夕的星空了。只是偶爾有幾顆若隱若現的星星,只剩這么幾顆星星,不過是為星空多加了幾分凄涼的景色罷了。

我好想再看一次滿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可是,現在污染嚴重了,這樣一個簡單的要求,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啊!那片充滿了小星星的星空啊!你好美,啊!七年前的七夕夜啊!你真美。

望夢中能見到你,七夕夜。

七夕節徵文4

最後一抹斜陽的余輝落在了山的那一邊。

他早早地來到小城的橋上,手裡拿著一本書。

遠遠地她就看見了他,但她並沒有立刻走過去,而是偷偷地觀察他:高高的個子,白晰的臉龐,干凈整潔,她笑了,慢慢走過去。

「你好!」

他一愣,轉過身,看到一張帶著微笑的臉,還有她手裡那本相同的書。

他的臉刷地紅了:「你好!」

接下來是一陣沉默……

他有些拘謹,手翻著書,眼看著別處。

她也默默地倚在橋欄上看著河水。

天漸漸地暗了下來,路燈亮起來了。

那兒離他工作的地方不遠,他東張西望,生怕遇見了熟人。

一陣微風吹來,她額上的幾絲劉海亂了,她優雅地將它捋到耳後,動作輕盈而自然。

他感覺心裡有什麼東西被撞了一下,有一絲恍惚,還伴有一絲甜蜜。

他用眼角的餘光偷偷看她:中等身材,扎個馬尾,短裙,臉上始終掛著淡淡的微笑,有種說不出來的韻味。

「隨便走走吧。」她率先打破了沉默。

「哦。」

他推著車子,與她並肩而行。

穿過了街道,來到了廣場。

廣場四周有台階,他們坐了下來。

天已經完全黑了,偶爾有幾個晚煉的人走過。

他說起了他的簡歷,她也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自己,慢慢地他開始放鬆,也許是黑暗讓他壯了膽。

她的開朗與健談讓他越來越驚奇。

她的聲音很溫柔,臉上始終帶著甜甜的微笑。

他覺得他的心被一種莫名的東西吸引著,一點一點越陷越深。

談笑間時間過得飛快,等到他們想起時才知道肚子還空空如也呢,可誰都不覺得餓。

不知又過了多久,一彎新月已越過頭頂偏向了西天,他們才恍然想起該回去了。

帶著一千個不舍和一萬個不願,他還是讓她坐在了車後,她很自然的輕環住他的腰,一股熱熱的成熟男性的氣息迎面撲來,她閉上眼睛,深吸了口氣,心曠神怡。

在她手環住他的剎那,他的心醉了。第一次跟異性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那感覺—還是用心去慢慢體會吧,他情不自禁地笑了,車兒卻是越走越慢,突然軋上一個小石子,車把一晃,坐在車後的她促不及防打了個趔趄,不由自主的摟緊了他的腰,黑暗中的她看不見他臉上的笑意更濃了。

這個晚上因為有了他和她,一切都變得如此的生動。

從此,他的心裡多了個她,多了一份幸福的牽掛。

七夕節徵文5

親愛的你是否還記得我們20xx年的第一次約會?那時候也是在這個歲月,秋高氣爽的季節,陽光依然是昨日般明媚,我以為會是虎頭蛇尾,草率唐突的沒有買一束玫瑰,也沒有做多大的准備,匆匆忙忙就去赴約,豈不料竟然會有如此完美的終結!雖然說你我的緣分比別人來的晚一些,但是我們不像他人一樣曇花一現瞬間就枯萎,執子之手就終身相攜,我們的愛似天上雪蓮永不凋謝。真的花嫁春風無須媒,你我倆天生註定就是天仙配!

20xx年第一次見面約會,你沒有人作陪,上穿體恤下穿牛仔好簡潔;你就像是一朵待綻放的花蕾,芬芳馥郁了整條長富路大街!你的美,我無法拒絕,看見你我就想入非非,一種美麗縹緲的境界;多少次我事與願違,希望這一回能成雙成對!望著你清秀的臉頰上紅霞飛,我按耐不住喜悅,竟然忘記了羞澀……停靠在華潤超市門口來往松山湖的三路汽車,帶走了夏天的最後一片炎熱,也旋起秋天一片飄落的黃葉,看著你我渾然不覺,任憑影子在燈光下重疊……

20xx年的第一次約會,是銘刻在生命中一生的欣慰,是一段難舍的情結;它翻開了緣分的扉頁,也把人生的歷程點綴!你像一隻五彩斑斕的蝴蝶,讓整個果香飄飛的季節都為你搖曳;忘不了和你漫步在霓虹燈下的感覺,朦朧詩意的夜色,讓我興奮了一千零一夜,止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把未來描繪。那種感覺那份熱烈,比藏在心中那份火熱更暖一些。忘記了東南西北哪個方位,忘記了我是誰,忘記身邊所有的一切,確確實實地感覺到被幸福包圍,體會到了愛情的滋味。那份記憶那份溫馨永遠在心中銘刻,無論什麼時候拿出來回味,或者咀嚼,總倍感快樂萬分喜悅!

七夕節徵文6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華大地各個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習俗,其中「出花園」就是潮汕地區很重要的一個習俗。「出花園」是潮汕民間為孩子舉行的一種成人禮。年滿十五歲的孩子,家裡要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為他舉辦「出花園」儀式。

去年,我表姐十五歲,舅舅和舅媽邀請我們一家去參加表姐的出花園儀式,地點就定在市區榕江大酒店。我們一早就到了大酒店,走進宴會廳,看到表姐穿著一件紅色的旗袍,腳上穿著一雙紅木屐,顯得亭亭玉立,儼然像個大姑娘,漂亮極了。爸爸媽媽高高興興地塞給表姐一個大紅包,祝福她長大成人。我走到表姐身邊,想逗她一下,就在她耳邊說:「表姐,你這打扮好像新娘子啊!」表姐對我笑一笑。咦,表姐今天怎麼不和我鬥嘴了!媽媽趕緊對我說,出花園的人不可與人吵架,不然會一輩子倒霉的,讓我少逗表姐玩。我只好乖乖聽話。

過了一會兒,上菜了,表姐坐在花園桌的正位,她的面前擺著一隻母鴨,象徵性地咬一下鴨頭後才能開宴。原來咬鴨頭寓意表姐以後能生一堆白白胖胖的兒女。聽著大人們說話,表姐害羞地低下了頭。

我看菜都上齊了,就一馬當先,拿起筷子准備要夾菜,卻被媽媽攔下,媽媽把我拉到一旁:「菡菡,今天可是表姐出花園,要讓表姐先夾菜。」說完,才和著我回到餐桌前。在吃飯的過程中,不時有親友向表姐表示祝賀,有祝她學習進步的,有祝她身體健康的。啊!表姐就像一個高貴的公主,多美呀!

表姐的出花園儀式多隆重,看得我好些羨慕,希望我也能快點出花園,早日長大成人,報效家國養育情。

七夕節徵文7

約會是一種藝術,稍有不慎,就可能嚇壞對方,愛情的第一步就陷入僵局;反之,如果做得好,愛情的熱度馬上升溫,浪漫的情節也由此展開。

一天當中,黃昏及晚上是約會的黃金時段。因為這時候景物朦朧,有利於營造氣氛。地點的選擇,傳統的路線是去逛公園。公園環境好,而且看著別人的孩子天真可愛地跑,無形中會促進約會中的人對未來產生憧憬;有的人喜歡請對方去酒吧「喝點東西」,在動動「嘴」的過程中,誘發一種「唇」的渴望,為下一步「接吻」埋下伏筆,有的人喜歡把對方請去KTV包廂里坐一坐,光線適當,激情高昂,再點上些有的放矢的歌,如《用心良苦》、《偏偏愛你》等,愛情的感覺就慢慢強烈起來……

最聰明的約會方式是告訴對方在「某馬路邊的第9根電線桿下」。一路上小心地數著電線桿,這本身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婚後不小心吵架了,只要一方提醒說:「還記得第9根電線桿下的盟誓嗎?」火氣馬上就會退下。

約會時如何打開話題也有技巧。第一次約會就像查戶口一樣追問別人的履歷,那是無禮的,而且十分愚蠢。所以,「尊重」這兩個字必須一直在心頭浮現,好讓自己開口時有所顧忌,不會信口開河。

約會時,打扮得自然為好。女方不必穿得太露,避免男方產生不必要的雜念。男方也不必穿一件剛買三小時的新衣服去,那容易產生緊張心理,並時時在意自己的服飾,而出現不必要的分心。

離別時,誠懇地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對方,也借機索要對方的通訊號碼,並初步預約下次在什麼地方見面。如果對方也有意再見面,那就可以進一步說:「我到時候去接你。」或說:「我可以早到,你可以遲到。」如果火候差不多了,不妨趁「火」打劫:「我們吻別吧牎」並適時地給她一個吻,在額頭上。

七夕節徵文8

執一個人的手,本想天長地久,但始終躲不過花開花落,如果說記憶成就凄美,那一景一物則是底蘊。我實現了曾經的約定,成功考上研究生,而你,卻不再出現在我的世界。今夜,坐在天台,想起了過往如煙,那時你說,你就是木蘭花,而我就只能是胡蜂,今生只能圍著你轉,所以我義無反顧的報考了你的城市,可最終那座城市即將只有我一個人。過往的記憶是溫暖的,謝謝你用愛激勵我,也感謝在歲月長河中你曾舍棄一切陪伴我。

那一年,歲月如歌,青春正好,笑顏如花。總有悄然含苞待放的木蘭遇上倜儻俊俏的胡蜂,靜靜地,就邂逅出夏花般的絢爛。當木棉染紅南國的枯枝,爬滿了七星岩的牌匾,木蘭和胡蜂還只是朋友,也許是火辣的艷紅烤熱了心靈的溫度,瞬間沸騰。那時,天真的少男少女都以為那隻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可撲面而來的湖風讓缺失溫度的兩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牌坊廣場異常熱鬧,歌舞昇平。廣場各種聲音夾雜,可是掩蓋不了木蘭和胡蜂內心的激動和砂紙被捅破的羞澀,他們扭擰著衣角,盡量讓說話的主導權送給對方!湖風還是迎面吹來,人們似乎享受著大自然的撫摸。湖面一道燈光打破了他們內心的尷尬,兩人欣喜向著湖邊圍欄走去,噴泉似水似火,和著音樂形成晶瑩而華麗的音階。音樂和著水花,燈光和著呼喊,激動和著贊美,胡蜂終於說出了對木蘭的感覺。

步行街夜市,集聚了小市民的樸素。擺攤出身的胡蜂決定帶木蘭逛夜市,他是地頭蛇,他知道那種透骨子裡的善良與美好,所以他想帶木蘭體驗一下。商販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也是歷史底蘊里的繁華,他們勤勞,朴實,在華麗夜燈里燃亮繁華。木蘭異常高興,亂闖亂逛,拽著胡蜂美滋滋的隨行!木蘭沒有發覺,她與胡蜂已十指相扣,當她猛然發覺是,臉一下子像火燒似的,羞澀的`捶了一下胡蜂的胸膛。

之後,他們在端城愛得似火,卻似水溫柔。他們踩著自行車順著西江邊領略了端城的夕陽無限;他們穿過天寧的繁華鬧區,古城址宋城牆的歷史足跡;他們拜訪梅庵,包公祠;他們去閱江樓堅定信仰,清真寺瞻仰清真文化……當他們到鼎湖山時看到飛水潭,他們對視良久,彷彿當年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愛意綿綿!他們手拉手走上了將軍山山頂和北嶺山將軍帽的時候,他們感覺只有對方才能支撐他們走上這輝煌的旅程。

綿延的長堤把仙女湖和波海湖切斷,長堤卻不是生硬的無情寡意,紫荊將長堤裹的分外妖嬈,裝扮出粉嫩的黎明。橋車在晨露初醒中緩緩駛過,花瓣曼美飛成了轎車的翅膀!這美好的時光,木蘭和胡蜂的晨跑散發出無限的青春活力,看著湖畔老爺看奶唱戲耍太極,真不知是風景好,還是人情更妙!

一天又一天,春與冬只是時間問題。木棉,始終是選擇燦爛中死去,她不願意紛飛飄零,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她們敗在枝頭,整朵隕落,帶著鮮紅的倔強!

在命運抉擇的方塊里,我們都無奈,木蘭最終還是選擇走向另一個城市,換另一個心情,開始另一段旅程。胡蜂沒有勸留,他尊重她選擇的所有,包括放開那雙溫暖了好久的手。

可是,端城依然,存在美麗絢爛的記憶,珍貴的歲月里!我看著銀河,遙遠的距離,也許是年輕給予我們的思考。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做選擇,成全與放手,也不過是在成長道路中不斷汲取記憶中的營養,然後學會愛與被愛,珍惜我們要珍惜的人。

七夕節徵文9

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我們潮汕地區在這一天有許多習俗,如走仔會、出花園等。去年我就參加了表哥的出花園。

那天一大早,我們來到表哥家,哇!表哥穿得好帥氣呀,只是腳上穿著一雙木頭做的鞋子,有點別扭。媽媽說:「看!你表哥穿的鞋子是木屐。這一天,你可別亂說話啊。因為出花園是個莊重的伙式,出花園的人不能與人吵架。」

這時,表哥出來了,姑姑在桌子上擺上新鮮的肉和三鳥蛋等12菜色。主要的菜是厚合,因為寓意以後處處六合。只見表哥雙腳跪地,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不知在干什麼。媽媽又說:「你表哥在拜司命公,拜謝司命公保佑他長大成人。」

這時,傳來姑父的聲音:「開飯了!」我們便來到餐廳坐桌。表哥居然不是和我們小孩一桌,而是和大人坐主桌——花園桌,而且還坐正位,雞頭也朝著他。媽媽又說:「因為在這一天中,你表哥是最大的。待會他要先咬雞頭。吃雞頭寓意:長大後出人頭地,興旺發達。他咬完雞頭才可以開席。」

吃完飯,我聽到了玩游戲的聲音。我走進表哥的房間一看,呀,表哥在玩游戲。原來出花園這一整天,哥哥不能出去外面玩,因為如果看見乞丐,會倒霉的。於是我便和表哥一起玩起了游戲。

玩了一會兒,姑父叫表哥去沐浴。我過去看一下浴缸,哇!裡面居然有十二種鮮花,好香啊。媽媽說:「這是一種習俗,象徵改頭換面,煥然一新。你表哥待會還要吃象徵生活甜蜜的湯圓和象徵長壽的面條,祝福孩子長大成人,神明保佑,一生平安。」

哇,出花園真有趣,我也好想趕緊出花園,吃雞頭,在一天之中,我就長大成人了。

七夕節徵文10

我們潮汕地區有許多習俗,如出花園就是最特別的夥伴。出花園是為十五歲的孩子在七夕那天舉辦的一種禮儀,也就是成人禮。

去年七月初七那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因為媽媽提前告訴我要一起去參加表哥的成人禮。起床後馬上洗漱,一會兒便到表哥家。只見姥姥正在廚房裡忙活,她看見我和弟弟,便把我們叫過去幫忙。等我幫忙揀菜、把果品裝盤後,就去找表哥。只見大姨正在幫表哥挑衣裳,讓表哥穿上自己最喜歡的漂亮衣服,歡度自己長大成人的日子。不一會兒,表哥身穿紅色新衣,腳穿紅色木屐,從頭到腳煥然一新,真的很有大人模樣。走起路來那雙木屐就「篤篤篤」地響,真威風。

我陪表哥站在門口迎接客人。不一會兒,他身旁就堆滿了各式的禮物,有鮮花有金鏈,看得我十分羨慕。等客人到齊後,我們就來到了飯廳,大人一桌,小孩一桌。那天表哥不和我們坐,而是和大人一起坐「花園桌」。我看到他們桌上有一隻雞冠被染成粉紅色的公雞,表哥坐上正位,雞頭正朝著他。開飯前,姥姥先讓表哥咬雞頭,說是出花園咬雞頭,長大後能出人頭地,獨占鰲頭。咬完雞頭,我們就開吃了。菜色都很講究:吃雞翅,大鵬展翅;吃豆乾,長大能做官;吃蔥,腦子變聰明;吃厚合,處處六合……一共十二道菜,每一道菜都很好吃。

那天我們玩到晚上才回家。表哥很早就去睡覺,因為七夕晚上出花園的人要跳花園牆,如果超過十一點還沒睡,就跳不出花園牆,永遠只能當個小屁孩。

啊,出花園的禮儀可真有趣!希望我我也想快點出花園,收許許多多的禮物,還能快點變成大人。

七夕節徵文11

我們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流傳著許多傳統習俗。就像我們揭陽地區,七夕節就有一個習俗,叫「出花園」——給年滿十五歲的孩子舉辦的成人禮。去年,我就參加了表哥的出花園儀式。

七月初七那天一大早,媽媽便帶我去舅舅家,一進門就看見表哥,只見他穿著一件新的大紅衣裳,喲,真氣派!再往下一看,腳上卻穿著一雙土氣的木鞋。「哈哈,表哥,你這鞋子可真漂亮!」我調侃道。他卻一聲不吭,頭也不回地就走了,我感到奇怪:怎麼表哥今天不跟我鬥嘴了?一問媽媽才知道:那雙木鞋叫木屐,穿新衣和木屐是出花園必定的習俗。表哥不跟我說話是因為出花園這天不能跟別人吵架,否則會倒一輩子大霉的。「哦,原來是這樣。」我又問道:「那為什麼要穿木屐呢?」媽媽笑了笑繼續說:「古代潮汕有個狀元叫林大欽,他家裡特別窮,出花園時沒有新鞋子穿,他的父母上山砍了塊木頭,做了雙鞋,塗上紅漆,讓他穿。後來林大欽考中狀元做了官,因此家鄉人就都像他一樣,出花園時穿木鞋。」哦,原來這樣子。

一轉頭來到飯廳,馬上就要開飯了。我聞了一下:「哇,好香啊!」媽媽便給我講這些菜色的意頭:「你看,那盤韭菜炒豬肝,韭菜寓意孩子能像韭菜一樣健康地快速成長;豬肝則寓意將來能當大官。」聽媽媽這么說,我特感興趣,便問:「那魚和雞寓意什麼呢?」

「魚代表年年有餘。」媽媽繼續說,「至於雞嘛,來頭就大了,還是跟那個狀元林大欽有關。一天,他走在街上,看見一個人在對對聯,出的上聯是『公雞頭上髻』。只要有人能對出下聯,就獎勵一隻雞,要是對錯了,就要賠他一張對聯紙。林大欽放學路過,就上前對了下聯『牝羊頷下須』,對對聯的人就送了他一隻大雞。回家後,他的父親把雞煮熟了,剁了雞頭給他吃。這做法後來也演變成了出花園的習俗,咬雞頭代表出人頭地、獨占鰲頭!」原來有這么多講究啊!

出花園可真是有趣,我急切的期盼著,明年我也要出花園了!

;

❺ 揭陽七夕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揭陽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揭陽母親河榕江是廣東粵東地區第二大河流,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揭陽音樂噴泉是目前中國國內最高、最長的江上音樂噴泉。

陽美玉都是中國最大最集中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有「亞洲玉都」和「中國五金基地市」之稱。建議你到潮汕三市通手機應用上看看,揭陽八景是原揭陽縣最為歷史悠久的景色風貌。

黃岐夕翠

黃岐山在榕城東北八里,以山土色黃,故名。黃岐山成東西走向,綿亘十餘里,主峰高近300米。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於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此處山上林木蔥蘢,磴徑盤曲,風景秀麗,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侶雲庵竺岡岩、卧雲洞。還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學者陳希伋讀書處等古跡,以及歷代名人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村落,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笛橫吹,山僧木魚,縈繞叢林。黃岐夕翠美,遊人意忘返。故前人有《岐嶺鍾聲》詩雲:「寺隱深林鎖暮煙,寒鍾初動月娟娟,乍疑潮岸敲金石,欲譜梵音入管弦。青嶂望中聞鳥噪,白雲堆里有僧傳,焚香坐久渾無寐,一百八聲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陽佳節,遊人踏青覽勝,紅男綠女,登高懷古,絡繹不絕,乃郊遊之佳境。

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徵。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修建亭台廟宇,鋪設石路,改造山貌,美化環境,以使其成為一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樵樓曉角

譙樓原在縣衙前院,用以擊鼓報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建進賢門之後,改移於進賢門城樓。進賢門樓分三層,下層為瓮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閣,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畫欄,壯麗堂皇,為榕城五門之冠。該城樓職司報曉,每當晨曦初現,報曉號聲隨風悠盪,驅散晨霧,迎來朝暉,故稱「譙樓曉角」。1937年修建環城馬路,城牆拆除,獨留此門,作為東面進城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進賢門已失去「門」的意義,而成為街心花園的一部分。譙樓猶存,但成為歷史古跡。建國後,由於周邊建築地坪不斷增高,原城牆近三分之一被埋於地下,加上年久失修,整座城樓內外形貌受損嚴重,已難覓古八景風韻。近數十年來,曾多次進行修葺,恢復原貌,栽花植樹,荷池噴水,使古樓重煥新姿。並常於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覽和文娛活動,成為民眾逸游小憩之處。進學考試者和旅遊者多以走過此門為吉利。旅遊者多在此候車。

雙溪明月

雙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鎮東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 海處。據清人《韓江聞見錄》載:「揭陽雙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漲,月出桑浦石黽之尖,可於合流處得雙月影,亦一奇也。」該處江面開闊,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詩句。郭之奇在《兩溪明月》中也有「長憶元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啟年間,為防倭寇侵犯,於此處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為七星石。

玉窖喬榕

玉窖即北窖橋。初建於宋末,明代修城時,改建為三孔石拱橋,並設開關,形成水上城門。清又改建成單孔拱橋。橋之靠河處,有二株大榕樹,盤根交錯,蓊鬱繁蔭,狀如華蓋,氣勢雄偉,自成一勝。古有詩稱「何年同托根,初在石坦上,歲久侵土膏,盤結類柱磉,株似跨鶴形,枝如連理想……」又有:「環城奇樹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夜月陰高招舞鶴,雪濤秋卷吼吟龍,居然漢史稱千植,不向秦時羨五封,我倩橐駝移越土,明湖一為躡仙蹤。」清時古榕已枯,後人雖重植,但不奇特,且周圍有高大挺拔之木棉數十株,因而又稱為「玉窖棉蔭」今古跡依稀,尚存名於世。1938年,國民黨縣政府將牆城拆掉,沿城牆一周改建為環城馬路,北窖橋於是成了環城路上的一座公路橋。

雙峰晚鍾

雙峰寺舊址在磐溪都之雙山,宋紹興十年,僧人法山所創建。後移於榕城之馬山巷,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平方米,為我縣規模最大之古寺院。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國大毀寺觀。翌年,將揭陽各地被廢的寧福(在榕城)、花果(在仙橋)、豐化(在白塔)、寶福(在桂嶺)、雙山(在桂嶺)、資福(在梅雲石馬山)、福城(在亨羅山)等寺田產,並歸雙峰寺所有。清雍正六年(1728年)峰寺被颶風摧毀,知縣陳樹芝庀工修復。昔時寺內,聳竹修篁,庭樹垂蔭,曲徑通幽,每當夕陽西下,鳥雀歸巢,鍾鼓鐸鈸,木魚篤篤,梵經陳聞,也別有情趣。

南浦漁歌

在南門街口環城路外,昔時為一片河邊淺灘,倚城臨水,為漁人泊舟之處。此處河面寬闊,水流平緩,觜魚(俗稱刺魚,又名鳳魚或鱭魚)群集,漁人捕之,日間漁舟數,設計圍捕,由遠而近,敲木柝、擊船板,仿平吆叱之漁歌,然後眾網漁魚。晚間漁民則集中灘地,攤賣魚鮮,燈火點點,弦曲漁歌悠悠悅耳。由此得名。南浦,在揭陽的文明史上,曾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擁有華麗的歲月,神妙的氣韻,皎潔的風采。時光悠悠,江水滔滔,人生無窮己,昔日的「南浦漁歌」,今已難覓其芳蹤。南浦的詩意盎然變成了一種空靈的形態了。不管歷史多麼悠久,風景多麼美麗,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必然要被現代化所替代。

釣鰲仙跡

釣鰲橋,今稱吊橋。據清《一統志》記載:城西二里為南北二河之襟帶,當春湖逐浪,舟楫過往,似箭離弦。傳說唐時呂洞賓(純陽子)成仙後,曾現舟於此,題詩於橋邊雲:「桃花浪暖禹門高,平地雷聲驚怒濤,願借天家虹萬丈,垂鉤直下釣金鰲。」後以「釣鰲仙跡」名景。建縣之前已有橋,置縣之後建成五孔石橋。明初被水沖毀,另在靠近北河處建成木橋。明中葉,又在原址建成三孔石拱橋,後復遭水劫。清初改建成二墩石橋。由於南北二河水差高低,每於春雨過後,北水南瀉,群魚逆水而上,傍橋垂釣者甚多。明代邑舉人曾敬有《鰲橋釣浪》詩雲:「誰築鯨鯢金背高,跨天雙爍鎖波濤,臨流若問絲綸手,不釣凡魚只釣鰲。

1965年,揭陽縣人民政府為改善西關一帶交通狀況,將吊橋改建為長20米、寬7米的鋼鐵橋。20世紀90年代初,再次將吊橋改建為24米寬的鋼筋混凝土橋。

紫陌春睛

紫陌山亦名鳥木山或筆架山,在榕城南面五里許,與仙橋山隔河相對,山高五十米。昔時山上遍植桃李,山坡有僧寺、書軒。每當春晴,山明水秀,桃李吐艷,景色迷人。傳明嘉靖御史鄭一初曾在此讀書及聚徒講學。清康熙二十三年文人鄭濂曾作《紫陌春晴》詩:「春郊晴望日遲遲,立馬褰帷問俗宜,初綠小橋楊葉短,新紅古院杏花垂,幾村雞犬疏籬隔,十畝原田薄霧滋,處處枝頭啼布穀,但教深耨起瘡痍。」庠生卓伯先也作有「獨乘煙艇過前溪,一片春陂路不迷,芳草未銷辭客夢,乳鶯初傍酒人啼」的吟詠。

揭陽紅亭

揭陽紅亭(又叫進賢門)位於原揭陽古城東、北二城門之間,始建於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因為揭陽古城不像一般的古城那樣只有東、南、西、北4座城門,而是有5座,多出來的一座就是進賢門,所以它又不是一般的城門。

揭陽紅亭分上下兩部分,下為石築城門,上為三層門樓。門樓通高16.77米,純杉木結構。首層三進5間,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兩側各有一門亭,屋面四周起翹。上層為八角亭閣,屋面是八角攢尖琉璃頂。整個建築古樸大方,是潮汕古城門建築中的佼佼者。明、清時期,城樓上設有更夫,每當殘月西斜,晨曦初現,更夫吹響報曉號角,角聲隨晨風傳遍全城,「譙樓曉角」因此得名。

❻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有什麼風俗。

民俗專家表示,七夕節又叫「女兒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褸,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除了乞巧外,七夕這一天,民間還流傳有拜月的習俗。女孩子們在這個充滿浪漫的節日晚上,仰望天空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除了乞求針織女紅技法嫻熟之外,更是要乞求姻緣巧配。過去,婚姻是決定女孩一生幸福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痴情女孩會在七夕這天晚上,趁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滿,時至今日,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完美的姻緣,仍是女孩子們的夢想。

在古時,七夕夜,拜月前要先沐浴,浴畢換上盛裝,姐妹幾個人聚集戶外,設小幾案,上置簡單的時令水果,焚香裊裊,輕衫飄飛,靜默地對月傾訴心願。

民俗專家表示,直到今日,七夕節仍是我國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為年輕人所喜愛,但遺憾的是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和民間故事廣為流傳。七夕夜,有心的公眾不妨嘗試一下這些習俗,不為應景,就為感受一下這個傳統節日的魅力。

❼ 七夕有什麼說法,傳說在黃瓜架能聽說話,在什麼時候幾點

在葡萄加下,夜裡十二點

❽ 七夕節日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

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閨中秘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指一種小型蜘蛛。

《東京夢華錄》則說:「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曾提及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到了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為「愛情節」。許多商家和民眾稱之為「中國情人節」,但由於「情人」一詞可能產生的歧義,以及七夕傳統習俗中並沒有情侶約會的內容,因此民俗專家認為稱為「情人節」不適當,而應稱「愛情節」。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習俗——喜蛛應巧

❾ 七夕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物風俗,主要有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儲七夕水等風俗活動。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漢代統一全國後,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為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開始普及。此後七夕的風俗漸出現於文獻上記載。
漢朝的七月初七這天,宮娥彩女們會拿著絲線進行穿針孔比賽,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到了唐朝,女人們會在七夕這天夜晚到庭院捕捉蜘蛛,第二天會根據蜘蛛織絲的多少,來斷定是否得到智巧。隨著時代的發展,乞巧的形式又逐漸演變成了投針驗巧、蘭夜鬥巧、曬書曬衣、拜織女等多種七夕節習俗。

熱點內容
梔子花能吃口腔潰瘍嗎 發布:2025-02-14 01:25:59 瀏覽:40
七夕偶書 發布:2025-02-14 01:24:19 瀏覽:248
木那出的紫羅蘭 發布:2025-02-14 01:23:46 瀏覽:54
盆景室內圖 發布:2025-02-14 01:23:30 瀏覽:638
mac口紅色66一打康乃馨 發布:2025-02-14 01:22:03 瀏覽:251
雪色花語 發布:2025-02-14 00:59:56 瀏覽:605
百合鎖具 發布:2025-02-14 00:55:04 瀏覽:759
用靜態描寫寫鬱金香 發布:2025-02-14 00:53:29 瀏覽:13
梔子花怎樣烤乾泡茶 發布:2025-02-14 00:48:39 瀏覽:245
鮮花蘭籃 發布:2025-02-14 00:47:25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