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西和七夕乞巧節開幕

西和七夕乞巧節開幕

發布時間: 2023-05-28 22:11:56

1. 第八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西和隆重開幕

第八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西和隆重開幕

8月3日,以“走進魅力隴南·探源西和乞巧”為主題的第八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西和縣隆重開幕,下面就跟著我一起看看究竟!

應邀出席的嘉賓有:國際嘉賓:阿爾及利亞駐華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德國駐華大使館財經參贊諾伯特;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嘉賓: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崔郁,中國文聯副主席楊承志,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中國民協副主席萬建中;省市領導有:副省長夏紅民,省婦聯主席蘇君,省文化廳黨組成員、輪悄圖書館館長郭向東,省旅遊發展委副主任何效祖,武警甘肅總隊政治部主任黃漢京,省國家安全廳巡視員劉增新,省文聯副主席王登渤,省民協副主席路學軍,市委書記孫雪濤,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楊全社,市政協主席、市委政法委書記楊秋紅,及市領導張昉、田廣慈、岳金林、王曉平、李興華、張俊蘭等。市委常委殲巧、常務副市長李東新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上,艾哈桑·布哈利法、崔郁、邱運華、孫雪濤分別致辭。夏紅民致辭並宣布第八屆隴南乞巧女兒節開幕。

艾哈桑·布哈利法在致辭中說,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神奇靈秀的自然風光,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濃郁奔放的民族風情。甘肅省隴南市就是一個全部具備這些元素的代表性城市。據了解,隴南市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秦王朝的發祥地,是甘肅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郁、民俗風情多姿多彩,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隴南市擁有很多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和乞巧女兒節、文縣白馬“池哥晝”、武都高山戲等,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代表中,隴南西和的乞巧女兒節很具有代表性和原生態性,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因其歷史傳承久遠、歌舞表演精彩、唱詞通俗易懂、活動程序完整、參與人數眾多,在中國的七夕文化中具有唯一性,是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希望可以看到與乞巧文化相關聯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可以走進乞巧人家,認知原生態的乞巧文化,了解勤勞智慧、善良淳樸、熱情好客的隴南人民。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和此次來到隴南西和的所有駐華使節一起,進一步推動乞巧文化走向世界,為隴南、西和的文化、經濟、旅遊等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崔郁在致辭中說,弘揚乞巧文化,凝聚女性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對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

甘肅省委、省政府,立足國情,立足省情,在隴南西和“中國乞巧文化之鄉”,連續八年舉辦乞巧女兒節,每年一個主題一個願景,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打造巧字招牌,大力培育“巧嫂、巧妹”勞務品牌。在隴南經濟社會發展中,古老的乞巧文化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不僅充分展示了悠久文明傳承至今的'文化自信,而且在激勵廣大婦女實干興家、發展立家,激發貧困婦女內生動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甘肅各級政府部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布局中,賦予乞巧文化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給予乞巧文化產業發展更多的優惠政策,引導激發更多女性創業創新的活力,推動女性在傳承乞巧精神中精準脫貧;希望國際社會和各界社會組織,立足“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發揮女性在乞巧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搭建各類國際國內文化交流平台,拓寬文化產業市場流通渠道,推動乞巧文化向更廣的領域傳播;希望廣大婦女繼續傳承勤勞善良、智慧堅韌、創新進取、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不斷完善自我,以不讓須眉的巾幗之志,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綻放奪目光彩!

邱運華在致辭中說,甘肅隴南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深厚的歷史積淀,秀美的自然風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匯合,形成了獨特的隴南文化資源。

作為源於甘肅隴南一帶秦人之風,西和乞巧節因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程式保留之完整被民俗專家們稱為中國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近年來,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隴南在乞巧民俗臘改渣的傳統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的發展,中國文聯對口幫扶隴南。多年來,中國文聯著重發揮文藝人才的優勢,注重項目的來源和學習,在文化幫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當前,隴南正處在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為實現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隴南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標,隴南正在以嶄新的面貌,詮釋著古老文化、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為隴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和文化支撐。希望通過乞巧女兒節的舉辦,讓人們從乞巧文化的歷史積淀中感悟中華民族精神人文之美好,吸取中華傳統美德之精華,從而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凝聚中國人的心,鑄造中國人的魂,讓乞巧文化走進現代生活,更好地傳承民族技藝,延續文化血脈,使之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節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更大的作用。

夏紅民在致辭中說,乞巧文化是甘肅豐富文化資源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起源並流傳於甘肅隴南西漢水流域的民俗文化活動,源遠流長,久盛不衰,體現了中國傳統女性敬畏自然、尊重勞動、展示慧巧、感恩擁有的精神內涵和中國現代女性爭取平等、自立自強,追求理想、奉獻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隴南市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情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加大乞巧文化保護傳承力度,使乞巧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動煥發出了絢麗光彩。第八屆隴南乞巧女兒節作為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之一,以“走進魅力隴南?探源西和乞巧”為主題,旨在邀請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和國內外文化界、學術界的精英,親臨乞巧文化的發源地,充分感受乞巧之鄉的文化魅力和時代氣息,親身領略千年乞巧文化的神奇與魅力、隴上江南的迷人風采和獨特風韻,共同探討乞巧民俗文化及其傳承、乞巧文化對現代女性成長的意義,共享加強非遺項目保護的經驗,加快推動隴南乞巧女兒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衷心希望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能夠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隴南的建設和發展,多到甘肅指導工作、旅遊觀光、投資興業,共同品味隴原大地的獨特風韻與迷人風采,感受古絲綢之路的時代氣息。同時,希望隴南市進一步深入挖掘乞巧文化所蘊藏的獨特內涵,把乞巧文化的保護傳承與世界非遺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真正使乞巧這一古老傳統的民俗活動走出甘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孫雪濤在致辭中代表隴南人民向遠道而來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隴南改革發展事業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國際友人和媒體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

他說,隴南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中國大秦帝國的發祥地,也是孕育秦早期文化的搖籃地。以秦文化、西狹頌文化、三國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以氐羌文化、白馬人文化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個性鮮明,以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兩當兵變紅色革命文化園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催人奮進,特別是發端於伏羲文化的西和乞巧,傳承了秦人古老遺風,伴隨著秦帝國的不斷強盛,逐步在古代中國乃至整個中華文化區內盛行,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隴南市以“傳續文化基因,保護文化根脈,彰顯文化自信”為宗旨,大力實施乞巧文化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完善傳承人認定製度,組建乞巧文化傳習所、乞巧文化博物館、校園乞巧藝術團,扶持培養和評選命名一批“乞巧世家”“乞巧之家”和“乞巧文化傳承人”,使西和乞巧這朵中華燦爛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散發出迷人“幽香”。隴南乞巧女兒也勇立“互聯網+”潮頭,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涌現出一大批女電商、女藝人、女個體戶和女企業家,用勤勞、智慧和靈巧,撐起了令人點贊的“半邊天”。乞巧文化代表了珍視女性發展的價值觀,是跨越國界、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守護乞巧,傳承乞巧,分享乞巧,不僅有利於弘揚廣大女性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樂觀向上的新精神,而且有利於展示廣大女性自覺進取、創造價值、追求夢想的新風采。孫雪濤表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乞巧文化造福社會,營造尊重女性、關愛女性、保護女性的良好氛圍,讓乞巧文化走出隴南、走向世界。希望在申報世界非遺的新征程上,能繼續得到全國婦聯、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民協等部門、領導以及各位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早日實現280萬隴南人民的夢想。

本屆乞巧女兒節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指導,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甘肅省政府外事辦公室、甘肅省婦女聯合會、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隴南市委、隴南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西和縣委、西和縣人民政府和中共禮縣委、禮縣人民政府承辦。

全國婦聯、中國文聯、中國民協等中央和國家部委有關領導;省文化廳、省旅發委、省婦聯、省文聯、省民協等省直部門負責人;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逵夫、教授韓高年,蘭州大學教授柯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曄原,中國藝術基金會主席謝向英,全國青聯委員、北京德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聖州等民俗專家、學者;人民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在線、新華社甘肅分社、中新社甘肅分社、《經濟日報》甘肅站、《光明日報》甘肅站、《農民日報》甘肅站、《中國青年報》甘肅站、《香港商報》甘肅站、香港紫荊雜志甘肅站,新華網甘肅分公司、新華社手機客戶端、甘肅省廣電總台新聞中心、《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中國甘肅網、每日甘肅網、甘肅發布等40多家中央、中央駐甘和省級媒體應邀參加開幕式。

開幕式結束後,與會領導與嘉賓一同觀看了乞巧程式展演,並深入西和縣乞巧文化苑、晚霞湖、乞巧民俗展館、電商雙創園等地進行了觀摩。

;

2. 七夕節日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西和乞巧節已經傳承了1800多年,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為完整,歷史最為悠久的「七夕」節日民俗活動之一。2008年「乞巧節」被增補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 2007年,「七夕貢案」更是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4年,鄖西七夕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3. 2021廣州乞巧文化節時間-地點-活動內容

廣州乞巧文化節將在8月9日與大家見面,活動時間持續至8月15日,恰逢七夕期間,故起名為乞巧節,活動地點有多處,如廣州塔,海心橋等廣州標志性建築。

2021·廣州乞巧文化節系列活動

時間:2021年8月9日-8月15日

地點:廣州塔、海心橋、正佳廣場等

主題:七夕天河精彩廣州

主辦方: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天河區委、天河區人民政府

乞巧文化節活動表:

與往屆相比,今年乞巧文化節主題具有情感更突出、時代感更強;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參與方更多,受眾面更廣;文商旅融合度更高四個特點。

所有活動將根據省市疫情防控部署,嚴格落實好疫情防控措施,適時調整活動安排

亮點一、新思維展現新活力、激發乞巧文化傳承創新

廣州舉辦乞巧文化節,積極推動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屆乞巧文化節,將從乞巧文化的發源地珠村開始,通過「擺七娘」「拜七娘」「送七娘」、廣州乞巧文拿慶友化博物館公益展、七夕游等傳統乞巧民俗活動,充分呈現乞巧文化豐富多彩的內容,體現乞巧文化的優秀魅力。

東方彩墨「瓷韻載千秋」主題活動、「忠心獻黨」書畫創作比賽獲獎作品展、「南國七夕,紅豆傳情」2021·廣州乞巧文化節粵劇專場惠民演出、「七待·最美的你」、禮衣華夏漢服模特大賽等,以乞巧習俗等傳統文化為核心開展各種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帶動更多人了解乞巧文化節的內涵,增加廣大群眾乞巧文化節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七夕·愛的宣言」主題活動將帶領大家打卡天河文化名場面,「緣來在一起」「緣聚天河·情定七夕」青年交友聯誼活動等一系列活動,讓傳統乞巧文化、古俗儀禮用新的方式走進現代青年群體的生活,傳承和倡導中華優秀婚姻家庭文化,形成社會良好風尚。

2021·廣州青年乞巧藝術節、「暢想天河」青少年乞巧藝術創作展等活動讓青少年聚焦乞巧文化,提升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使其在優秀傳統文消槐化中成長。

亮點二、新國潮新時尚文化自信引領花「young」玩法

「國潮」當道,在年輕人群體中「國潮」已成為最流行的時尚文化。為擴大乞巧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哈弗H6國潮版作為本屆廣州乞巧文化節的首席合作夥伴,將以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國風」「漢服」的呈現和體驗為核心內容,東方國際商業廣場、佳兆業廣場、寶墨園等地將陸續舉辦各種各樣的華服秀,引領流行風潮,以新國潮吸引群眾參與乞巧文化節,帶動年輕人喜愛傳統文化

天德廣場還將舉辦「花young國潮文化節」,通過漢服巡遊、「燈火闌珊處」國潮場景打造、國潮快閃市集、國潮音樂liveshow等形式,穿漢服、看漢服、體驗漢文化,把觀賞、遊玩、體驗、互動多種形式結合起來,讓年輕人更容易去接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亮點三、新地標打造新熱點海心橋上演乞巧時尚秀

自6月25日開通以來,海心橋已成為網紅打卡點,本次乞巧文化節選定海心橋於8月14日舉辦「七夕天河,精彩廣州」海心橋乞巧文化時尚秀。

本次時尚秀充分結合海心橋自身「琴鳴絹舞?嶺南花舟」的結構造型特點,建設三舞台海心橋舞台、海珠舞台、越秀舞台。在舞台上將舉辦《七夕頌》、「及笄禮」、「拜七娘」儀式及祈福表演等天河乞巧習俗,還會上演傳統與潮流碰撞的國潮華服秀,凸顯多維度的國潮特色,奏響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強音,為觀眾帶來一場具有強大視覺沖擊力和文化感染力的視覺盛宴差槐。

值得期待的還有,當晚會在海心橋上舉辦「七夕廣州,愛在海心」集體婚禮。在廣州塔為廣州乞巧文化節點亮浪漫之光的同時,參加集體婚禮的新婚夫婦共同完成一生中最莊重的愛的盟誓,讓雲天珠水見證永恆的愛情,讓海心橋成為聞名的「愛之橋」。

亮點四、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廣州節慶文商旅融合路徑

本次乞巧文化節努力探索「非遺+文商旅」的模式,聯合正佳廣場、萬菱匯、東方寶泰等商場推出「天河商圈七天游」系列活動,並同步推出「七夕七天樂」小程序作為線上互動主平台,將乞巧文化節線下活動場景作線上內容集成,聯合商業平台資源帶動消費等方式實現線上線下場景聯動,發揮乞巧文化與旅遊、商業、消費等領域融合能力,讓群眾隨時掌握乞巧文化節活動信息。

乞巧文化與珠村、海心橋、廣州塔等旅遊景點及商圈相結合這種新模式,讓文化走得更「遠」,讓景點更有韻味,也給商圈增加了新動力。

活動期間還將舉辦一場圍繞「內容驅動節慶文旅」的主題論壇,包含兩場主題演講以及一組圓桌對話等一系列活動,探討通過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文化內容與文商旅場景相融合,促進新消費、新體驗。

4. 西和乞巧的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一個女兒,即織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西和乞巧民間傳說:

據西和當地傳說記載,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聳入雲,傲視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觀世音菩薩(傳說是古代西峪國妙庄王的三女兒修成;西峪國遺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縣西峪坪上和皇城上。)應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壽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功德無量,輪番勸酒。她本來不勝酒力,但盛情難卻,只好多飲了幾杯。當她踏蓮雲、乘風車歸來時,經風一吹,有點暈暈顛顛,一腳不慎,將仇池山的山尖給撞飛了,便成了現今的樣子。後來,王母娘娘雲游路過仇池山,見險峻異常,心裡非常高興,便在山頂上撒了幾把桃核。她有了瑤池的蟠桃園還不滿足,有孫猴子搗亂,實在不好看管,於是產生了營造人間仙桃園的想法。這核桃,落土生根,見風就長,越長越高,越長越大,很快便開花掛果。此後,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發七彩仙女來此地採摘。一輪又一輪,桃子酬眾仙,別有風味。

話說七彩女中有個小仙女,來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數多了,痴迷上了人間美景,也戀上了山下的一個小夥子。後來,她偷偷溜出了牢籠似的紡織房,悄悄和小夥子結了婚,過起了人間男耕女織的逍遙日子。

仙女配凡郎,氣壞了王母娘娘。她風聞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惡煞似的來到仇池山,無情地拆散了這對鴛鴦。後來,小仙女和小夥子堅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鬥智斗勇,歷經了重重磨難,在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下,贏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過百年之後,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諾言,返回天廷。

西和乞巧歷史淵源:

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最早見於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據西北師大教授趙逵夫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織女的傳說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於西、禮二縣一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熱點內容
泡沫經濟鬱金香 發布:2025-02-13 14:59:38 瀏覽:669
情人節語錄一句話 發布:2025-02-13 14:41:02 瀏覽:519
對鮮花小學 發布:2025-02-13 14:40:48 瀏覽:547
雁錦花卉評論 發布:2025-02-13 14:26:03 瀏覽:982
插花圖片ppt 發布:2025-02-13 14:21:44 瀏覽:114
梅花手柄螺桿 發布:2025-02-13 14:20:49 瀏覽:539
玫瑰花有刺嗎 發布:2025-02-13 14:13:29 瀏覽:305
縣花梔子花 發布:2025-02-13 14:11:46 瀏覽:28
火影七夕禮包 發布:2025-02-13 14:05:19 瀏覽:865
海棠常綠嗎 發布:2025-02-13 13:52:01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