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早期七夕節

早期七夕節

發布時間: 2023-05-29 15:18:41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日(為什麼七夕節又稱女兒節)

01

七夕:古代的女兒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流傳了大量關於「七夕」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民俗儀式資料,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

據專家考證,七夕節俗形成於漢代,漢代《古詩十九首》記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褸,俱以習俗也。 」 可見,七夕節俗與女性的關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動以少女少婦為中心,所以又稱為 「女兒節」或「少女節」

如河南《宜陽縣志》中說:「七月七夕為女節,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 」

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夕,各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陳瓜果於庭院中以乞巧。」

到了唐代,人們都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織女,希望她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人,而女人們則走親訪友,連平時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園、游覽井市。唐人祖詠在《七夕》詩中說: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明代《帝京午目》中說: 「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 「七夕」這天女性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桑椹、角黍、葫蘆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人享用。

02

數字「七」:女性的專屬密碼

中國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女性與數字「七」似乎形影不離。

比如,女媧在創造人類之時,就曾 「一日七十化」 ,又如漢代劉向《列女傳》 中講述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七日城為之崩 。

流傳於浙江省東陽縣的《女蝸造人》故事中,說到女蝸用黃泥捏人,捏好後就放在太陽底下 曬,只要曬七七四十九天,泥人就會活,果然泥人如期成活。哈尼族神話《始祖塔婆然》描述女始祖因風而孕,九月後生出「七十七個小娃娃」 。滿族《海倫格格補天》神話說有個叫海倫的小姑娘為了補天,用一盆神火「煉七七四十九塊石頭,煉到七七四十九天」,終於煉出一塊五色石板。

傣族敘事長詩中, 「七」是一個神秘的數字,它象徵著半人半神的女性。納西族在人死後,要在鞋底鑽孔,其中男人的鑽九個孔,女人的鑽七個孔,因為他們認為女性有七個魂,男性有九個魂。

在我國民間文學中,有七仙女、七姊妹、七姑娘之類的說法。 在「天仙配」故事中,更明顯突出了「七仙女」,七仙女也是天上的織女,是織女姊妹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她因為受不了天上的寂寞,偷偷來到民間,愛上了孝子董永。彝族的神話傳說中常有「七姑娘」 的說法,著名的創世史詩《梅葛》中說,遠古的時候格滋天神放下九個金果變成兒子,又放下七個銀果變成七個姑娘。

在古老的傳說和民間習俗中,「七」形影不離地伴隨著女性,並且古人將七月初七視為女性的節日, 另外「七」與「妻」同音,也暗示了和女性的關聯

03

為何「七」代表了女性?

那麼,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女性與「七」密切相關呢?古人通常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為何數字「七」又代表女性呢?學術界對此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尋根溯源,古人是遵循「月亮——生育——女性」這樣的思路來考慮的。

古代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占星術,即通過天體的運行來占卜凶吉禍福,預測自然災害、戰爭的輸贏和個人的命運。《易傳·系辭下》曰: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由此可見, 天文知識在人類早期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也產生了與天文有關的神話以及神秘數字等。

《周易·系辭上》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陰陽之義配日月。」日、月是人類最易觀察到的自然天體,仰則能見。日為陽,月為陰,為古之觀念。月為女性的象徵,為太陰之精,為婦、為母、女主、皇後。

古人通過觀察發現, 月圓月缺,盈虧相續, 所以他們認為月亮具有強大的生育能力,能夠生生不息,從而衍生出了月亮代表女性的觀念。

《搜神記》中說:「孫堅妻懷權夢月入懷 ,告堅日:『妾昔懷策夢日於懷,今又夢月。』堅日:『子孫興矣。」』可見,民間有夢月為子孫興旺的象徵的觀念。

按照陰陽的文化體系,形成了月一陰一女性的象徵體系。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月中女神都是主司婚姻和生殖之神。 常羲、西王母、嫦娥等月亮女神神話象徵著「生命的繁衍與永恆」。

六朝時期的《漢武帝內傳》記載,七月七日那天,她送了四個仙桃給漢武帝吃。這位尊貴的女神或女仙的此舉恰在月、日重「七」之時,生下七個女 兒,七月七日下凡到漢武帝處做客,而美麗善良的七仙女,冒犯天條和人間窮苦百姓結婚,後來道教又進一步把西王母推舉上玉皇大帝皇後的寶座,這當然會在無形中締結或加深女性與數字「七」的緣份。

唐代以後,民間出現了主婚姻的「月老」,他有用以系夫婦之足的「赤繩子」,實指「子孫繩」,月老是月神由天堂走向民間,由神到人的復合形態,這種形態是月為生命之神的自然演化。

數千年前,先民們通過觀察,發現月亮的盈虧周期為28天,這與女性的月經周期幾乎完全相同。 古人於是將崇拜月亮的宗教感情與月亮盈虧規律、女性行經規律聯系起來。

而後,古人又發現,女嬰7個月時長第一顆牙齒,7歲時開始換牙。約在14歲時,月經初潮到來,在49歲時進入絕經期。此外,女性的妊娠期為280天左右。 女性的發展節奏,正好以「七」為基數。

《黃帝內經·素問》 之《上古天真論》篇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狀;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衰,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黃帝內經》的這段話,從七歲一直描述到四十九歲,每七年一個生命階段,系統地總結出了女性大半生生理變化歷程。

可見,這些基本的生理現象,古代的先民們,在女性身上早就觀察到並記錄下來了,從而將女性與數字「七」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觀念,並折射到民間文化中,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所以,數字「七」與月亮、女性三者之間似乎有一種神秘的聯系,古人以「七」代表女性,就可以理解了。

㈡ 七夕的由來七夕節是如何誕生的

七夕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織女的傳說

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結果情投意合,私訂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岡,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比如日本福岡說只是當地人的一種美好願望。

民間如何過七夕

小易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穿針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小時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過乞巧活動,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裡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綉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種生

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牛郎會織女

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小的時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黃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誰都說聽到了。為什麼?因為晚風習習,樹葉的響聲就理解為他們的情話。

男生乞文,女生乞巧

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他說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還有一種下雨了,是雲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據說,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那時乞巧市場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慶的節日。
七夕節還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與一頭老牛相依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計謀,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有一天,眾仙女們到銀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綵衣。驚惶失措的眾仙女穿衣飛,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和女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後織女生了龍鳳胎。老牛臨死之前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成親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織女,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揮,昔日清淺的銀河霎時間變得濁浪滔天,將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從此,牛郎織女眼淚汪汪,隔河相望。後來王母娘娘准許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於是人間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謂之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 , 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所謂七夕節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擺上些瓜果,賽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此時如有蜘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太乞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拿來面、菜,一塊兒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的鬥巧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餑餑,烙果子,有些地方還有做巧芽湯的習俗,即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兒童吃巧芽,聰明伶俐;後來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則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是牛郎織女相會時哭泣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相傳這天喜鵲極少,它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製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為「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賜以巧技,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後如已結網,則稱為得「巧」。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獨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倘若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位少女日後便能得到如意郎君。
為了祈盼牛郎織女能在天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不分離。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曰「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節到來之前,姑娘們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再用水浸泡,使之發芽,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空跪拜,稱為「迎仙」。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鼻,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鼻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鼻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自己製作的這些小工藝品及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姑娘們還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在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有詩為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㈢ 七夕節很受大家喜歡,那麼「七夕節」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七夕原名乞巧,最早記載於東晉,唐詩宋詞也有很多提及,唐太宗每逢七夕夜宴,宮女乞巧,這一習俗也就一直流傳下來。

㈣ 關於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4)早期七夕節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

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

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㈤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5)早期七夕節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㈥ 七夕節的活動及寓意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的活動及寓意,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其實這個也是最早的一個乞巧的一個方式活動來的,而這個的活動里,甚至就是有著最早期的都是在漢朝的時候而開始起源,而到今時今日,都是很多的人還是有著最喜歡做這個的速度快為巧者。

喜蛛應巧

在七夕的時候,在晚上里,甚至就是有著喜蛛應巧的這個的活動起來的,而且對於在這個的時候在廳庭院里都是直接擺放了一些的刮骨起來,然後用蜘蛛來去結網,如果很多蜜的話就是跟更加巧了。

拜魁星

拜魁星,其實真系本身都是主要都是一個在這天里都是直接祭拜了起來,甚至就是可以讓自己更加驕好的考試更加好起來了。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的話,其實也是直接是一個傳真乞巧的一個變化來的,而且這個也是主要是在明清時期而比較盛行的一個七夕節的風俗,而且也是都是主要都是直接是在中午的時候而做的一個風俗來的。

蘭夜鬥巧

其實這個也是主要都是一個漢朝時期的一個宮廷里的一個游戲,而都是直接把五色的綵線都是直接結伴而來,而這樣的話都是直接有著一起來去學習下這個的乞巧的一個活動,而這個也是主要都是直接學習來這個的問題來的。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其實也是主要是在七夕之前的前幾天的一個活動來的,而且都是直接把一些的綠豆啊或者是一些的小麥都是直接擺放在碗里,而這樣的話都是可以直接有著—樣可以直接鍾生了,甚至就是可以這樣的話都是可以藉以求子。

為牛慶生

其實對於七夕節,也說著說法就是說是牛的生日來的,而牛郎織女都是有著而故事裡就是暗示著一個妞的生意,也是直接是因為是有著祭奠起牛都是讓牛郎去直接去看織女的一個犧牲來的。

曬書曬衣

除了以上的活動,其實對於在七夕的時候,更加多的人都是很喜歡去有曬書曬衣的,而且這個其實吧,就是有著說法上就是意思里單純類似於到朋友圈裡的秀恩愛或者是曬曬自己的娃而已,所以都是主要都是為了財富的。

供奉磨喝樂

供奉磨喝樂的話,其實這些都是在以前的時候,在民間里的一些小孩的一些小小的玩具來的,都是直接都是會比較多的小孩都是很喜歡玩這些的。

七夕節的寓意是什麼

1、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到中華民族的婚愛觀,就提起宋人秦觀的《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話,既是對中華民族婚愛觀的一個概括,又對它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他不是單純地對牛女悲劇的同情,而是以一個新的視角,謳歌真摯、純潔、堅貞的愛情。在責任心的驅使下,雖遠隔萬里,長期分離,卻還能夠保持婚姻的穩定性、長久性,不僅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即使在現在這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這里責任與愛情達到了統一。從另一個視角看,這也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婚愛悲劇的重要原因。

2、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大多數人民所接受領會,又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個失去精神支撐的人如同一具僵屍,一個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於該民族的消失。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這種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乞巧活動的開展就是激勵人們追求聰明才智,不斷創新,自強不息,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創新,代代傳承,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是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動恰恰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而開展的。

如果讓乞巧活動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將會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們素質的提高,而祈福更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祈福從根本上講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它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實質。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價值取向亦是中和,而民間文化追求和合圓滿的精神更是以上文化精神的根源。因此,和合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從最近接觸的資料來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民間在七夕祭活動中也非常看重祈福,祈求平安、幸福、和諧、和平。足見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的開展對於當前構建和諧社會。

七夕情人節送女朋友什麼禮物最好

包包

俗話說「包治百病」,在七夕時,男士送女生包包,一定是個的不錯的選擇。不過在包包的選擇上需下點功夫,可以結合女朋友的風格、氣質去選擇,不能單單以男士的眼光去挑選。

玫瑰

玫瑰代表愛情,此情不渝。詮釋兩情相悅的愛。可以訂購精選的玫瑰花,每一朵鮮紅的玫瑰都在講述一段故事,玫瑰花瓣質感如蠟,為至愛加冕。

生巧克力

生巧克力是在歐式巧克力的基礎上進行工藝的改良而形成的巧克力新品種。它摒棄了歐式巧克力口感硬,口味太甜及太膩,品種變化不大等特點,而代之於口感柔軟,甜味適中,低脂及口味變化多端等優點。一面世,就受到巧克力達人的高度追捧。所以,七夕節的時候,男生可以送女生生巧克力吃,會讓她很喜歡。

旅遊

七夕節的時候,兩個人一起出去旅遊也是不錯的選擇。男生可以提前規劃一下女生喜歡去的景點,做好攻略,買好車票,帶著她浪漫的出發吧。

項鏈

七夕情人節正好是夏天,可以挑選一條比較好看項鏈,作為禮物,然後送給女朋友,夏天帶項鏈搭配衣服也是很好看的;

高跟鞋

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有一雙水晶鞋,所以我們可以在情人節時候為女朋友挑選一雙合適高跟鞋,作為禮物送給她;

手錶

女孩子戴手錶還是很有氣質的,夏天搭配衣服也比較好看。可以購買一款性價比適宜,外觀比較時尚的手錶,作為七夕的禮物送給女朋友。


㈦ 古代人過七夕怎麼過、

古代人過七夕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還有問題繼續HI我就行了。

㈧ 七夕節的傳說是什麼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大致說來,它講的是一個孤兒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槐檔運識了私自下凡的織女,因情投意合,他們很快就成為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親自下凡來,要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這對恩愛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

在一頭已經得道的老牛幫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趕織女。王母娘娘見狀,馬上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此出現,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然有無法逾越的天險,但他們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喜鵲,於是成千上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走上鵲橋相會。

七夕節其鉛梁他情況簡介。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蠢行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㈨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1.乞巧活動。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犬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密。
2.拜織女。在七夕的夜晚,如果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王子(柱固、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在瓶子里插上鮮花和束紅紙,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就可以向織女星默禱,默念自己的心事。拜織女的少女們都要齋戒一天,沐浴停當。
3.染指甲。說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而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將兌吸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致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㈩ 七夕節鼎盛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鼎盛於宋代。

在現存文獻中,最早出現「七夕節」一詞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獻多稱此天為「七月七」、「乞巧節」、「七夕」等。宋代將七夕節定位國家法定節假日,節日娛樂性及商業氣息突出,七夕節的節日氣氛達到頂峰。

宋元之際,七姐誕的乞巧習俗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說明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古代七夕節靚女俊男的過法

一、男子

1、拜魁星

古代的讀書人在七夕節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掌考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節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遂古代就有了魁首、一舉奪魁等詞語。

2、曬衣曬書

古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盛行。據載,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士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也就是炫富。炫耀身穿衣服的材質。《晉書·阮咸傳》中曾描寫過這樣一段畫面:七月七日這天,阮鹹的鄰居曬衣,上面全是綾羅綢緞,光彩奪目。可見,曬衣炫富的行為盛行。

二、女子

1、拜織女

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案前焚香禮拜後,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女少們希望長的漂亮,找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2、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這天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3、穿針乞巧

這是早期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姑娘們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者為巧者。還有喜蛛應巧。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

熱點內容
心兒一朵花 發布:2025-02-13 10:53:08 瀏覽:42
王府井情人節城管 發布:2025-02-13 10:50:36 瀏覽:261
一朵花一束光 發布:2025-02-13 10:49:46 瀏覽:898
玫瑰模型下載 發布:2025-02-13 10:43:11 瀏覽:988
櫻花風景韓 發布:2025-02-13 10:37:58 瀏覽:385
花卉摘元寶 發布:2025-02-13 10:35:37 瀏覽:428
七夕出不去 發布:2025-02-13 10:34:08 瀏覽:532
山山盆景園 發布:2025-02-13 10:30:09 瀏覽:278
玫瑰秀鞋 發布:2025-02-13 10:17:02 瀏覽:476
第一朵母女花 發布:2025-02-13 10:10:00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