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七夕
『壹』 南雄七夕節有什麼風俗
南雄七夕節有以下風俗:
為牛慶生: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染指甲: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貳』 漢族人的習俗
【飲食習慣】
主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畢鏈李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飲茶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喚瞎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手遲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漢族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民族圖騰】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那麼您知道「龍的傳人」出於何處嗎?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志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它的標志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並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志性圖案。如鳥的標志圖案、馬的標志圖案、鹿的標志圖案、蛇的標志圖案、牛的標志圖案、魚的標志圖案等。最後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形象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標志性圖案。後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並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諧、群體本位的人生態度;
是中華大一統的情結。
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徵新生與中華民族的覺醒;
鳳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於一身的憂患意識;
鳳是自強不息,捨身弘道的理想主義;
鳳是勤勞儉朴、艱苦奮斗的謀生態度。
【文化習俗】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民系】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類似的,對於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裡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老槐樹認同:
中原認同:南方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廣府等)普遍存在的認同。
石壁祖地認同:客家民系
南雄珠璣巷認同:廣府民系
麻城孝感鄉認同:四川西南官話民系
莆田城認同:
蘇州閭門認同: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乞巧節,當日女子拜織女,以求自己心靈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業有成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臘八節 陰歷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小年 陰歷臘月廿三
漢族傳統節日中西歷對照表
臘月
---------------
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立春節(於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闔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守歲酒的習俗,許多地區家宴中都要安排魚餚,寓意「年年有魚」。
北方地區各家各戶都要包餃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別寓意團聚安康與步步登高。
●正月
---------------
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節
初八:穀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
春分節(於春分日)
晦日:無
●二月
---------------
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社日)
十五: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節(冬至日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於清明日)
十九:觀音誕
●三月
---------------
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四月
---------------
立夏節(於立夏日)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
---------------
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夏至節(朝節,於夏至日)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六月
---------------
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曬蟲節、蟲王節、回娘家節)
十九:觀音會
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
---------------
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
---------------
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
---------------
冬至節(於冬至日)
【天文歷法】
漢族有悠久的天文學觀測的傳統。遠在傳說時代,就有世襲執掌天文的官吏,專門觀測天象。以後歷代沿續,設觀星台、觀象台、司天台、司天監、欽天監等機構,負責觀測天象、推算歷法。因此,漢文獻中以日食、月食、恆星、彗星、太陽墨子等天象的觀測與記錄,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漢族古代天文學家製造的天文觀測儀器有許多優點,其關鍵部件和原理至今仍被應用於現代大型天文觀測儀器中。並以顯示天體運行為契機,最先發明了報時的機械鍾。此外漢族獨立發明了自己的歷法。
日食發生的最早記錄,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代。距今約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辭中,有日食、月食的確切記錄。周代以及春秋戰國以來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諸多記錄。
恆星的觀測記錄,也見於商代甲骨文中。《周禮》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戰國時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後人合稱為《甘石星經》,其中記載120顆恆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古代天文學家把周天分三垣(太微、紫微、天市)二十八宿(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鳥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用這種區域劃分來確定天體和天象發生的位置。先秦時期漢族先民繪制星圖,留存至今最早的實物有五代時期出土的二塊28宿星圖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蘇州石刻天文圖及敦煌唐代星圖。
對於哈雷彗星的觀測記錄,從公元前613年到20世紀初,漢文載籍中共有31次記錄,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對於太陽黑子的觀測,最早見於約公元前4世紀甘德的《星占》。正史中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始於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見於正史中的太陽黑子記錄約百餘例,散見於其它漢文載籍的記載可能更多。這些珍貴的資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由於積累了歷代天文觀測的豐富知識,漢代天文學家明確提出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說」。否定了先秦的「蓋天說」。
為了准確地觀測天體和天象的位置,漢代天文學家耿壽昌、賈逵等發明了以赤道為座標系的天文觀測儀器,漢文稱為「渾儀」或「渾天儀」。
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創制的「渾象」(也叫「渾天儀」),是用來顯示天象的儀器,類似現代的「天球儀」。它利用漏壺滴水發動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可以將天象准確地顯示出來。
機械鍾的發明,始於顯示天球旋轉(即地球自轉及公轉)的天文儀器,為漢族首先製作。公元725年,唐代天文學家一行高僧(張遂)與梁令瓚在「渾儀」和「渾象」的基礎上,製成「渾天銅儀」。這是一架附有報時裝置的天文儀器,注水激輪帶運轉,一方面顯示日月運行情況,另一方面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自然撞鍾。其擒縱輪靠水力驅動。
公元1092年,宋代天文學家蘇頌製造了更先進的「水運儀象台」,這實際是一座大型天文鍾台,高35.65尺,寬21尺。台分三層,上層是渾儀,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層是渾象,旋轉並確顯示天象;下層設木閣,木閣又分五層,每層有門,每到一定時刻,門中有木人出來報時。木閣後有漏壺和機械繫統,驅動整個儀器。蘇頌鍾是人類在中世紀最卓越的機械製造,其原理於兩個世紀後傳入歐洲,導致機械鍾在西方的發展。
此外,春秋以前被普遍用來測量日影長度的「圭表」,也是漢族先民的一大發明。表為立竿,圭為卧尺,測日影長度,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以及回歸年的長度。唐代一行等人最早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
漢族先民最早發現天然磁石和磁鐵指南,並製作了「司南」和指南針。
漢族先民很早就發明了歷法。相傳先秦有黃帝歷、瑞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合稱「古六歷」。夏歷又稱「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殷歷又稱「殷正」以12月為首。周歷又稱「周正」,以11月為歲首。秦用瑞頊歷,以10月為歲首。漢以來,有太初歷、三統歷、四分歷、乾象歷、太明歷、戍寅元歷、大衍歷、12氣歷、統天歷、授時歷、時憲歷、天歷等。這些歷法當中,除北宋沈括創制的「12氣歷」和太平天國頒行的「天歷」是陽歷外,其它歷法都是陰陽合歷。直到今天,漢族仍然習慣使用傳統的陰陽合歷,同時使用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
『叄』 中國民風民俗有哪些
中國的民風民俗有: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春節拜年、走親戚;元宵節吃元宵;寒食節祭掃、踏青;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等。具體介紹如下:
1、除夕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
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3、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3)南雄七夕擴展閱讀: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