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時間幾月幾日
❶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7月7日)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中國情人節。寓意著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相守一生的情感。
傳說在七夕這一天,牛郎織女會在鵲橋相聚。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情人相愛一生永不分離。愛情最原始的樣子本該是這樣,甜蜜浪漫,幸福美滿,既然彼此相愛就要一心一意始終如一。
七夕節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成為了情人節,在這一天情侶會互相贈送玫瑰花來表達對彼此的愛意。情侶們在這一天會發朋友圈來宣誓他們的愛情,常常讓人羨慕。其實愛情很簡單,就是我想跟你在一起、我很愛你、想每天都陪著你、想關心你的一點一滴、想參與你的未來、想成為你的人生伴侶。
在古時候只要認定了對方,不管多遠的距離,不管多長的等待時間,雙方都會一心一意很少會變心。隨著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現在人們的戀愛節奏也逐漸加快。
官宣變得越來越隨意,那麼自然分手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其實還是希望愛情可以回到當初最純粹的樣子,就是彼此互相喜歡,不被外界所干擾,彼此互相信任,共同維護這段感情,讓愛情變得可靠又牢固,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生活的磨練。愛情是要用心的,只有付出真心才會有好的回報。我們憧憬愛情,但不要著急去尋找,慢慢來,屬於你的愛情終究會來。
❷ 七夕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2022年七夕節是8月4日,星期四,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的習俗
1、「雅秋」的傳說
另外,神話傳說天上的織女嚮往人間,私自下嫁牛郎。生氣的王母娘娘用她的發簪劃出一條天河將其二人分隔兩邊。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鵲搭橋相會。因此在萊陽當地有傳說,七月七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鵲(膠東方言稱「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橋去了。
2、「姐姐哭」的傳說
再據說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約會能白頭諧老,夜深還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私語。這一日及前幾天如逢陰雨連綿,稱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會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織女思念牛郎,以淚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陣一陣的,稱其為「姐姐哭」。
❸ 七夕節幾月幾號
農歷七月七號。
中國七夕節,又稱中國情人節、女兒節、七娘誕、七姐誕、牛公牛婆喜會等埋櫻,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始於漢朝雀伏。一般在農歷七月初七日,因此也叫「七夕節」。
在風水命理中,七夕之夜也是一個特殊的時刻。此時,北斗七星將十分明亮,頃液攜而北斗七星在風水中有著特殊的意義,被視為吉祥物。因此,很多人會選擇這一天進行室內外的破土動工、修房裝修等工作,以求事業順利、家運興旺、財源滾滾。
❹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哪一天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哪一天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習俗——乞巧
七夕乞巧。歷來是閨中雅事,這一天,凡是想成為巧婦的女子,都有向織女乞巧的方法。《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皇室貴族,競相追逐效仿乞巧之盛事,枯譽民間百姓跟隨學習,一時蔚然成風,以至於七夕亦有女孩節之稱。
各地乞巧習俗,據《陝余業考》和《續博物志》記載,並不僅限於七夕,就是在正月、八九月也都有。至於乞巧的方法,也多有不同。
有的把麥芽、豆芽放在盂中水上,稱為漂針試巧,看水中影子如果呈現出筆尖、鞋底的樣子,就認為是乞得了巧。有的把竹蔑編成高樓,以彩紙裝飾,在樓的上下層都畫上牛郎織女的畫像,左右及後面都用紙遮住,前面則用紅紗遮蒙,將一隻蜘蛛放在裡面,稱之為巧樓,擺在庭院里,供人觀賞,敬拜乞巧,培敗物如果蜘蛛在裡面結網就認為是得巧了,有的把水盆放在窗外,將花瓣撤在水面,向織女乞巧。有的將蜘蛛放在梳妝盒裡,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按照蜘蛛結網的疏密來判斷是否得巧。有的在水盆中灌滿水,放在烈日下,待水生膜之後,將針浮於水面,借著日光來查看針影的巧拙。如果水底針影呈雲彩、花紋、鳥獸、鞋子、剪刀等形狀,就稱為是得巧的;如果針影粗大如褪或細小如絲,則說是女紅拙劣。還有的地方望天上的彩雲,能夠望到的就是得巧。種種乞巧方式,名目繁多。
七夕的習俗——鵲橋會
七月七日,因為月份和日期都屬陽。因此古人稱之為七夕,把它作為情人相會的佳期。《物原》中有「楚懷王初置七夕」的記載,由此可見,民間流行的七夕節,始於戰國時期。宋朝初期,北方民間也有將七月六日作為七夕節的。《容齋三筆》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治:七夕嘉辰,菩於令甲,今之習俗,多用六日,非舊制也,宜復用七日。」
七夕之夜,相傳是牛郎織女相聚的日子。漢初已有此說。《淮南子·天文訓》載:「七夕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東漢應邵的《風俗通》也稱:「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到了晉代,這個簡單的故事已演變得比較詳盡。《荊楚歲時記》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抒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經。天帝怒,貴令歸河東,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一牛郎織女天上相會的佳話,廣泛流傳於民間,又因是愛情故事,表達思戀愛慕,徘側動人,於是種種附會之說因此而生。《爾雅冀》就有諸如此類的記述:「秋七日,鵲首無毛皆禿,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牛郎織女的傳說流傳甚廣。即使司馬遷、范嘩這樣的史學家,也不免被流俗迷惑,以至於稱織女為天帝的外孫女,或者天之真女(見《史記·天官書》及《晉書·天文志》)。在唐代,七夕這天,官民一律休息,《新唐書·百官志》里就記載:「織染署,例於七月七日祭抒。」可見當時人們重視這一節日的程度。
七夕的習俗——食巧果
食巧果是七夕節的習俗.在民間,七月也被稱為巧月,七夕也被稱為巧夕。南宋詩人劉克庄有詩道:「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明代文學家何景明也有詩寫道:「楚客羈魂驚巧夕,燕京風俗門穿針。」七夕這一天大概沒有什麼是不寓意於巧的,因而也有巧果,即用麵粉條做成花式的油炸食品。《北京歲華記》記載:「七夕宮中最重,市上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大概就是取合於巧夕的意思。江蘇崇明一帶,七月七這一天吃餃餌,用面裹餡油炸後食用,名叫吃巧。武進士及大夫之家留下的傳統習慣,在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標志時令。在吳地,七夕之前,市場上就已經有巧果出售了,是用麵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來脆香可口。
民間將其取名為巧果,就是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杭州的七夕習俗,要擺設時令水果,祭祀牽牛織女二星,也把水果稱作巧果,有的還要配上鮮花。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說七夕用油、面、糖、蜜做成笑靨兒,稱之為果食,花樣奇巧可愛。這些所謂的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還有的人用面做餅,稱之為巧餅,流行於福建邵武地區。江西配液廣昌則有巧水,山東榮城有巧花。七夕這天,家家都必製作這種以巧為名的食物以應景,諺語也說七夕吃過巧花,能使人巧。種種命名,也都無非是寓意於巧罷了。
七夕節的習俗——觀星祈福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的夜深人靜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乞巧」活動以傳說為背景、以乞巧為主旨,實際潛藏著乞生、乞美、乞愛、乞樂的人世情致。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七夕節的習俗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❺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2022年七夕是幾月幾日 2022年七夕節是8月4日,星期四,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七夕節的祝福語
1、清風吹楊柳,心情隨思念慢慢遊走;飄雨打落花,牽掛隨雨點淡淡揮灑;明月掛古樹,祝福隨時光深深傾注。簡訊傳祝福,七夕送真情。
2、祝福是一種真實的心意,是一種甘甜的快樂,是一種浪漫的味道,是一種溫馨的記憶,是一種美麗的幸福,是我們永遠不變的友誼。七夕快樂!
3、嬌嫩小手,在生活磨礪中更誘人;青春臉龐,在歲月滋潤中更美麗;快樂心情,在婚姻殿堂里更充實。七夕將至,不管你如何改變,愛你的心永不變。
4、銀戒來了,金戒還會遠嗎?銀戒子金戒子甜蜜愛情一輩子!祝銀色情人節溫情脈脈,甜蜜永在心間。
5、錯過了太陽的輝煌,還有月亮的靜謐。錯過了流星的花園,還有月色的荷塘。錯過了七夕的浪漫,還有中秋的團圓。人生不一定圓滿,與你舉杯邀月就無憾!
1.七夕情人節送男友的暖心祝福語(兩篇) 2.社區七夕創意活動主題策劃範文(三篇) 3.餐飲七夕節活動策劃方案流程(三篇) 4.2022年公司七夕節活動策劃方案(兩篇) 5.七夕單身交友聯誼活動策劃方案(兩篇) 6.七夕情人節浪漫的簡短語錄28條 7.七夕情人節的經典語錄句子50條 8.七夕情人節活動浪漫宣傳語 9.七夕浪漫的句子 10.七夕搞笑說說 七夕攻略
1、千萬不要在此時提出晚上見面的事情。
9:00至10:00趁老闆不注意的功夫(沒准老闆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打電話或從網上訂購巧克力和玫瑰;動用一切通訊手段(E-MAIL、OICQ、BB機、BBS)進行甜言蜜語的立體轟炸,中心思想是你很在意對方,話越肉麻越好。
2、買花最好在10:00以前,太晚買不著。想省錢的話,七夕情人節買好花在家養一夜,七夕情人節的.花身價已是翻了10倍以上,15至20元一枝,太貴!
3、情人節3件寶——玫瑰花、巧克力,外加口香糖,是必備的武器。
10:00至12:00努力工作。這是做給主管和老闆看的,主要是為下午請假便。
12:00至13:00趁午餐的功夫,考慮好晚上自己的衣著、發型以及晚上活動的時間、地點。
16:00至16:30儀容修理時間,最好能去美容院做個發型。
16:45至17:20送花的絕好時機。等送花的人送完花,馬上打電話過去,敲定晚餐的時間、地點。
❻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的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今年公歷在2022.8.4。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星宿崇拜演化而來,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經歷史發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人們常在這一天,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成為七夕的傳統習俗。
❼ 哪天是七夕 七夕節在什麼時候幾月幾日
哪天是七夕
七夕情人節的日期依照中國的陰歷來計算,每年的陰歷七月七日就是七夕節,所以每年的陽歷七夕節日期不同,因此每年的七夕情人節時間也不同的。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平易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初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原告碼簡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襪褲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典籍記載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模稿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發源地考證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❽ 七夕是哪一天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是2023年8月22日。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肆羨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並將天空星槐雹芹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習俗的記載。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3、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鉛畢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月初七
❾ 七夕是幾月幾號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是幾月幾號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是七月初七。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而這一天被外國人稱做「中國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情人節又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年四季中與親隋、愛情相關的最美好,襲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因此,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電辰叫做「星期」。
七夕情人節坐看牛郎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傳說在七夕情人節之夜,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七夕乞巧的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察茄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官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官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匕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織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愛隋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的傳說
據民間傳說,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因嫂嫂不賢,被迫分家獨過,伴著一條老牛過著孤苦的生活。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出外游戲,在天池洗澡。原是天神下凡的老牛勸牛郎藏起織女的衣服,於是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男耕女織,生活十分幸福,還生了一男一女。不料天神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織女回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無路,萬分悲痛。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遂觸斷牛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用籮筐挑著一對兒女騰雲追趕。王母娘娘為了阻止牛郎,便用金替凌空一劃,於是他們中間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無法過河,夫妻倆只能對河飲泣。這件事最終感動了天帝,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如此扣人心扉,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為之寫下了美麗的詩篇。其中,宋代秦觀的《鵲橋仙》就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纖雲弄敗禪察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然而,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這只是人們虛構的故事。對銀河兩岸的織女星和牛郎星來說,它們盡管只是一河相隔,實際距離卻為16光年(151萬億公里),是永遠不可能相會的。七夕節的起源根本和牛郎織女故事沒有關系。而且,牛郎織女的故事要比七夕節的起源要晚得多。
七夕節美食
乞巧果
民間稱之「巧果」。用麵粉和搪揉作各種形狀,多為「S」形,講究一些的,掐成華結狀和飛禽(如鳥、鶴之類)的形狀。放入油鍋內油炸至金黃色撈出(趁熱時撒上芝麻,總稱巧果。待冷卻後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製作精巧,形態逼真,往往是姑娘、婦女比手巧的一種方式。因此,巧果必須由婦女親手製作,後發展形成商品生產,到「七夕節」這天,各搪食店有「巧果」應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膩。
乞巧酒
乞巧酒是祭拜牛郎織女雙星時用的。乞巧祭拜活動在晚上進行。其晚,傾城姑娘、媳婦,不論貧富,皆穿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花榭安排宴會,以賞看雙星。晚實畢,姑娘、媳婦們在庭院中擺上香燭,陳設果品、香酒、巧果等吃食,焚香秉燭,對天祈禱,向織女乞巧,希望心靈手巧的織女能將聰明才智賜給自己,因此祈禱跪拜時,神情非常虔誠專註:「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韶,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析雙星。」這首清代的詩歌,便是當時乞巧的真實寫照。跪拜後,姑娘、媳婦便進行比巧活動。比巧的方法,一般是在月下比穿針,看誰穿得快,姑娘們用七根不同顏色的綵線,七根綉花針,對著月亮穿針引線,誰穿得快,穿得准,誰就最巧。
贈蜜餞
七夕節姑娘們互相贈送各自製作的蜜餞吃食。早在數月前的春夏季姑娘們便購買時鮮果品,蜜潰製作,待七夕節拿出互相饋贈。常見的有白糖楊梅、糖漬青梅、杏片、蜜棗等。
互相饋贈蜜餞也是比巧的內容之一,看誰家姑娘的手藝高,製作的蜜餞味美色佳。其次,蜜餞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饋贈蜜餞也有互相祝願的寓意。舊時的茶食糖果店,也在這天推出時令蜜餞吃食,並以牛郎織女鵲橋仙故事賦予蜜餞新名稱,以招徠生意。
山楂糕
是用鮮山楂製作的一種蜜餞製品。山楂又稱紅果,山裡紅。山楂色紅,味酸甜,可食新鮮山楂,還可製成山楂干食用。而七月正是山楂收獲的季節,人們除食新鮮山楂、製作山楂干儲存之外,還喜愛製作山楂糕食用,所以山楂糕不僅是「七夕節」的吃食,還是七月的時令吃食。
山楂糕主要原料是大山楂、白砂搪、綿白搪、松子仁等。
❿ 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每年的7月初7,2019年七夕時間為8月7日,七夕別名為乞巧節、女兒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悠久的歷史,在上古時期因民間對天體產生崇拜,就將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星附上了美好的愛情故事手含,時至今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
七夕蠢碧是農歷七月初七
清代稱七夕為乞巧節、女兒節,這一日街道張燈結綵,熱鬧非凡,乞巧的活動花樣繁畢檔笑多,身穿新衣,拜雙星,乞巧、賽巧等主要的節俗活動,因此有女兒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