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誰來

七夕誰來

發布時間: 2023-06-01 18:40:23

七夕節是誰創造的

七夕節不是誰創造的,有幾個起源。
1、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3、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4、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5、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6、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織女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❷ 七夕節怎麼來的

七月七,七夕節,乞巧節
傳說農歷七月七日夜晚,天上的牛郎與織女相會,天下婦女於
當晚穿針引線,向織女星乞求技巧,稱為乞巧。
枟荊楚歲時記枠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
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
於瓜上,則以為得。」織女星在銀河西,與河東牽牛星相對。枟詩
經.小雅.大東枠唱道:「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班固枟西都賦枠雲: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直到枟文選.洛神賦枠注引曹植
枟九詠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牽牛織女之星各處一旁,七月
七日乃得一會。」可見,漢代已經把牽牛與織女並稱而且說成是夫
婦。神話中的牛郎與織女是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的一對恩愛夫
妻,深受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同情,就連天下鳥鵲在七月七
日夜晚都飛到銀河銜接為橋,幫織女渡河與牛郎相會。名曰「鵲
橋」。牛郎織女被人們視為勤勞智慧的化身。所以民間年年紀念
他們,姑娘們向織女乞巧,就是崇拜智慧,崇拜文明,這是文明之禮。

❸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最早來源於漢代,由於人們對星體的自然崇拜,於是將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到乞巧節中,後來民間的女子都信以為真,於是每當七月初七她們便會來到月下,仰望星空,希望自己變成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的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七月初七時女子還會向上天禱告,希望上天可以將自己變成與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的人,手巧稿並且找到稱心如意的郎君,久而久之畢孝便形成了七夕節。

❹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被賦予了愛情的意義。

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牛郎織女相識、相知、相愛,卻因人仙有別,被王母娘娘棒打鴛鴦,讓他們只能隔著銀河遙遙相望,但是還好有喜鵲們,可以為他們搭建一座鵲橋,讓他們在橋上相見。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所以便將這一天定為七夕。

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七夕節的乞巧習俗呢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7月7日穿七孔針於開幾頭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於自然天象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心情合稱28歲,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❺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那麼七夕節的來源是哪個傳說

中華傳統節日以宏大豐富的內容、絢爛繽紛的色彩展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壯麗畫卷,寓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詩詞中,與節日有關的作品數量可觀,佳作迭現。這些古代詩詞以其獨特的形式記載了節日習俗的特點,生動地反映了古代人民過這些傳統節日時的情形和心情,充分發掘了傳統節日的意義,給予傳統節日更為豐富的人文情感,豐富了傳統節日的內涵。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關於七夕的傳說。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又稱乞巧節。

❻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七夕節的來歷是始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7月7日穿七孔針於開幾頭人俱回習之的記載答,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於自然天象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心情合稱28歲,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的協調,市上也是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就成為了人山人海,車馬難行,觀其豐行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❼ 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是怎麼來的

七夕的由來: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就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隻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肺、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讓他們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7月7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後來,每到農歷7月7,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牛郎織女一年一相會,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織女天天相會)。

❽ 七夕節是怎麼來的呢

七夕,來源於神話故事,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位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七夕節里,凡間的姑娘媳婦們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神祥求織女能賜予心靈手巧。所以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是名副其實的婦女節。
時至今日,傳核培統的七夕節再次被人重視,已不再是因為這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中國情人節。而正因如此,七改瞎唯夕這個傳統節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而在當今社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❾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又稱乞巧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七夕節普遍認為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它承載著關於牛郎與織女的古老愛情傳說。那麼這個節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在七夕節到來之際,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七夕節的由來!





01
傳說完整由來

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起源很早,《詩經·大東》里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最早出現「牽牛」、「織女」二詞的記載,但沒有故事因素。據考證,東襲跡漢末年《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是以牛郎織女為題材而情節又較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牽牛織女遙相望」之句。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載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

《荊楚歲時記》中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就較為完整而更富有神話意味:「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又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至此,這個富有神話色彩的愛情悲劇故事才歸於完整。

告巧


02
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遠古時代,古人觀察星象發現天上有兩顆被銀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結合當時男耕女織的社會背景,分別叫作牛郎星與織女星。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日月五緯俱起牽牛」,《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昬翼中,旦婺女中」。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後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03
對時間數字的崇拜

七夕除了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之外,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很強的時間感。我國古代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間,七數表現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即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此外,因「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算盤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數。「七」,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04
節日習俗:古人如何過七夕

縱觀我國古代的七夕風俗,節日氣氛濃厚,習俗風尚十分興盛。下面小編講幾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習俗,來看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1.乞巧節

在古代姑娘們為了能夠有像織女一樣的心靈手巧,會在這一天進行拜仙乞巧、鬥巧等主要節俗活動,所以七夕這個節日又稱乞巧節。七夕鬥巧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2.拜魁星

每逢七夕節,在女子們紛紛乞巧的時候,男子們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3.宋代兒童節

七夕節也是宋代兒童的節日,婦女乞巧求福,兒童乞文得樂。

宋代民間崇尚果實、茜雞和磨喝樂。茜雞就是以茜草熬雞。「磨喝樂」又名磨合羅,其名來源於音譯梵語。磨喝樂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靈,6歲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製成一種嬰兒、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蠟像和進貢皇帝用的金偶,用於祭祀牛郎星和織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義。因此拍友並民間就有許多小孩兒手執荷葉,裝扮成磨喝樂的樣子嬉戲玩耍,南宋趙師俠《鵲橋仙》詞曰:「摩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

熱點內容
劍網3七夕任務 發布:2025-02-12 20:39:44 瀏覽:678
於正是鬢邊不是海棠紅的 發布:2025-02-12 20:39:08 瀏覽:897
七夕女生沒送男生禮物 發布:2025-02-12 20:33:17 瀏覽:470
好一朵女人花曲譜 發布:2025-02-12 20:33:12 瀏覽:337
小雞盆栽 發布:2025-02-12 20:09:24 瀏覽:549
紅玫瑰與白玫瑰小說 發布:2025-02-12 20:07:56 瀏覽:877
水盆景刷漆 發布:2025-02-12 20:07:46 瀏覽:196
所有滿天星顏色的花語 發布:2025-02-12 19:57:05 瀏覽:85
四環花卉城 發布:2025-02-12 19:57:02 瀏覽:798
近現代插花 發布:2025-02-12 19:41:17 瀏覽:226